55
规划设计
1、广州市“江南西”商业街概况
广州市 “江南西”商业街位于海珠区西部,全长800米,东接江南大道中,西临宝岗大道。商业街起建于20世纪80年代,原是以服饰、精品等零售业为主的地面商业街。随着广州地铁2号线全面开通,江南西地铁站带来的巨大人流使商业街规模不断扩张,不可能无限延长的商业街空间和多样消费方式之间的矛盾,导致商业街通过扩展立体化空间来谋求发展。
2009年到2015年之间,江南西路下的人防工程逐步被改造为地下商业街,由此, “江南西”商业街立体化空间正式形成:地面商业街包括江南西路、沿街商铺和沿路的商业广场;地下商业街主体为地下人防工程空间改造而来的步行空间,其次包括连接各个商场和地面的通道空间。痔疮不能吃什么
图1 江南西路现状平面图(GIS )及立体化时期江南西路商业街区域边界范围小时代 青木时代
三月初三是什么节日(笔者绘)
2、消费者需求及商业街发展趋势分析
2.1 消费者行为及需求分析
购物需求比重下降:消费者从单纯关注商品发展到注重整个消费过程,休闲、娱乐、文化功能比例上升,购物功能比重下降。其次,商业功能和城市功能相融需求更加强烈。
重视步行空间舒适度:消费者对商业街步行空间的舒适度要求越来越高,商业街空间设计不仅满足消费者通行的需求,还满足其交往、驻足停留、游憩、放松娱乐等需求。
可达性和便利性要求高:商业街的交通可达性和便利程度成为消费者评判商业街的重要标准之一,包括交通服务水平、换乘
广州市“江南西”商业街立体化改造现实问题及优化策略
□ 广东国地规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左韫
摘要
唐山大地震是几级关键词城市发展促进商业街规模不断扩张,不可能无限延长的商业街空间和多样消费方式之间的矛盾,导致部分商业街通过扩展立体化空间的方式来谋求发展。广州市“江南西”商业街则是其中一个典型案例。本文旨在通过实证分析,尝试以消费者需求和商业街发展趋势作为切入点,分析商业街立体化
系统存在问题,寻求一种空间功能整合、商业和公共利益共赢的设计策略,为同类型商业街立体化改造提供借鉴和启示。
商业街立体化;消费者需求;改造优化策略
以及停车的便利性、步行空间的安全性等。
关注商业街视觉效果:体验式消费需求下消费者对商业环境、商业建筑、街道景观的要求越来越高,商业街不再只是商业活动的载体,更是城市生活、休闲娱乐、文化艺术、潮流时尚等“表演场所”。
2.2 商业街发展趋势分析
商业功能多样化:商品和服务的专业化,以及购物环境的精致化;步行空间和步行环境越来越受到重视,商业街的交通功能则进一步弱化,休闲和娱乐功能比例大幅提升;商业街衍生更多城市服务咨询,如天气、交通、停车等城市情报,让商业街的活动与城市公共活动重叠。
空间形态复合化:商业空间往竖向空间发展,空间之间的封闭隔离状态被打破,各层空间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步行空间与休憩空间交错布置,通过局部拓宽步行空间形成休闲、集散空间;出入口或节点附近布置大空间,增强入口识别性和空间秩序感。
交通组织立体化:采用立体化步行网络,如空中步行廊道、地下通道等提高步行安全性和舒适性;采用半地下广场、地下空间和建筑空间相结合、垂直电梯等设计方式,提高立体步行网络转换节点的人性化;梳理地面机动车交通,提高交通效率,增强
可达性。
景观营造层次化:多层次栽植不同的植物,提升商业街环境质量;打造主题景观,增强商业街识别性和个性化;设计高低错
落、虚实变化的景观空间,增强商业街娱乐性。
3、“江南西”商业街立体化系统的存在问题
3.1 业态功能设置问题
现阶段“江南西”商业街主体功能涵盖购物、餐饮、娱乐、休闲功能,其中主打功能为购物和餐饮,包括服饰、饰物、日用品、皮具、餐厅、小吃、面点等,业态单一,同质化问题严重,娱乐和休闲类商业较少,不符合消费需求和商业发展趋势;每层
商业各自为政,几乎没有跨层经营的商铺,难以引起消费者隐
DOI:10.16116/jki.jskj.2018.05.017
规划设计
藏的消费体验心理;缺乏城市生活咨询、母婴室、厕所等服务设施,降低商业街与周边城市功能的融合度。
办公室主任个人总结3.2 空间布局问题
地上、地下商业空间由于分期开发,并未从一开始进行一体化设计,导致两者之间缺乏直接联系,大部分转换节点需要依靠人行道上的垂直出入口进行联系,相互之间缺乏空间渗透和互动;地面步行空间缺乏小范围尺度变化,公共开放空间较少,空间单调乏味,地下商业街步行空间丰富且趣味性强,但缺乏休憩娱乐空间。总体上看,商业街观光感和表现力不足,难以吸引海珠区外消费者和引导消费者进行长距离步行。
3.3 步行环境及交通组织问题
步行交通以通过式人流为主,缺乏供行人停留、休憩区域和公共开放空间;地面人行道被各种如风亭、公交站、自行车停靠点、地下街出入口等设施挤占,步行环境一般;转换节点和步行通道多个错层区域基本以楼梯和扶梯形式为主,并未考虑无障碍设计,对残疾人、老人、推婴儿车家庭等行动不便者十分不便;交叉口多,主干道车流大,人车干扰较大,高峰时段交通拥堵严重,巨大的人流、交通流超出原道路荷载;货运后勤交通占道问题严重,降低道路通行效率,货运交通和其他交通穿插问题严重;停车位侵占道路面积问题严重,加重道路拥堵问题,缺乏停车设施,降低消费者出行意愿。
3.4 景观营造问题
甜甜圈制作地面景观单调乏味,街道两侧住宅已在早年建设完成,沿街立面景观单调缺乏变化,步行空间缺乏雕塑、小品、喷泉等景观设施,以及供行人休息、驻足、交流的休憩设施和休憩空间,地下景观受人防空间限制,缺乏停留放大空间,抑制了消费者长时间逗留和活动的需求;其次,地面和地下商业街空间各自为政,不仅体现在二者景观环境和景观主题各自经营,同时空间之间缺乏相互渗透、过渡空间,造成两者在景观连续性、景观序列性、设计主题性方面缺失,导致行人对地面、地下商业街的印象零碎、相互脱离等印象。
4、“江南西”商业街立体化系统的优化策略
4.1 业态功能优化策略
零售商业业态朝精品化发展,同时提高休闲、娱乐、文化比例。商业布置方面,布置与商铺空间契合度较高的商业业态,如小空间商铺布置便利店、精品店等,大空间商铺布置娱乐、体验类商业。其次,为商业街提供各项如便民咨询、邮政、银行提款等服务,加强如旅游资讯、停车信息、商业导购、展览资讯和节日活动等咨询类设施。
4.2 空间优化策略
地下空间延伸至周边,和城市街道、小公园等相结合;在商业街空间中引入城市文化、艺术,提供各
种服务咨询如天气、交通、停车等城市情报,让商业街活动与城市公共活动重叠,成为城市新公共空间系统,增强消费者对空间的认同感。地上、地下交接位置进行扩大化处理,扩大地下商业街与周边建筑的重叠部分,如广场上覆盖玻璃顶棚,使地面和地下空间相互过渡和渗透,将地面局部建筑空间自然过渡到地下商业街中,提升消费者对商业街印象的完整性。
4.3 步行环境和交通优化策略
发展休憩、交流与让人驻足场所。提升步行空间的舒适性,延长消费者逗留时间,加强步行空间人性化设计,增加无障碍设施设计。其次,疏通周边支路网,提高支路网密度,加强对占道经营的管理和处罚,提升道路服务水平,港湾式公交车站和临时车辆停靠点设置,改善交通环境。
4.4 景观优化策略
主题设计植物配置,结合公共开放空间设计雕塑、水景、花坛等要素,提高环境趣味性和层次性;结合地方文化和地域特,设计表现力强的人工景观,吸引消费者目光和促进消费者参与和互动。通过“线、面、体”等层次区分来形成立体化景观体系,使地上、地下行人产生交流、互动,将动态雕塑、流水花坛、轻质帷幕等动态小品要素引入地下商业街。
5、结语
文章通过对“江南西”商业街立体化空间的实证研究,以求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设置符合商业运行规律和发展趋势的功能业态,既满足消费者费需求,并能引导、创造更多消费需求和消费行为,促进商业街健康可持续发展。第二,商业街立体化改造应以地上、地下同步开发作为优先,即使受现状条件限制也要先预留后续发展的弹性空间。第三,地上、地下主题统一打造,设计特趣味的景观环境,增强消费者和行人的感官舒适度,提升商业街的使用效率,进一步促进商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皆谊.城市立体化视角——地下街设计及其理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2]韩晶.城市消费空间——消费活动•空间•城市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
[3]王德,朱玮.商业步行街空间结构与消费者行为研究——以上海南京路为例[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
[4]卓宇.现代城市步行商业街区空间的立体化建构[D].湖南大学,2010.
[5]尹钰. 城市立体化步行网络设计研究[D].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2008.
作者简介:
左韫,女,1984.4  广东广州  硕士  城市规划设计工程师  研究方向:城市规划与设计
C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