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畲族祭祀舞的源流
(一)畲族祭祀舞的起源
在福建闽东地区畲族人民长期伴山而居,所以山歌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因此让许多人认为畲族有歌无舞。从古至今一直有载歌载舞的说法,所以山歌对畲族舞蹈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畲族人民与其他民族一样,对生死祸福一概不知,所以形成了畲族人民好巫的风气,在古时候“巫”与“舞”同音,所以很多的舞是由“巫”发展而来的。而畲族祭祀舞蹈的形成与其生活环境和它的信仰有很大的关系。
(1)生活环境
据考察发现畲族人民由于受到长期的压迫,后面辗转流离,最后在山中生活下来,畲族人民自称为“山哈”。由于生产力的落后,畲族人民只能过着刀耕火种,以捕鱼打猎为生。因为要靠“天”吃饭,人们对于自己的未来,对生死福祸一概不知。但是畲族人民相信只要虔诚的祈求上天保佑,就可以消灾去祸。所以畲族人民会选择一些主要节日来举行祭祀活动,以求老天爷保佑来年风调雨顺。由此就有了《龙头舞》、《手铃舞》等用来敬拜鬼神,祈福消灾的舞蹈。
(2)祖先崇拜
“盘瓠”被畲族人奉为始祖,他们认为是盘瓠不畏艰难,才有了盘、蓝、雷、钟四个姓氏的子孙后代,才
有了畲族这一脉,这成为了整个畲族人的共识。为了表示对盘瓠的崇敬之情,每年都为“盘瓠”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而由“盘瓠”出发舞蹈就逐渐渗透到祭祀活动中。所以舞依附于祭祀存在,祭祀与舞蹈相互依存,祭祀即舞,舞即祭祀。在闽东地区人们把祭祀舞称为“做功德”,由男性表演。例如《盘瓠王歌》就是以故事的方式来叙述盘瓠的故事,而用来祭拜的舞蹈主要有《学师传师》、《铃刀舞》、《猎捕舞》。
释小虎(3)民间俗神崇拜
畲族人民有自己的俗神信仰,也有和汉族共同的民间俗神。畲族本民族的俗神有三公主和插花娘娘。而与汉族相同的俗神则有陈靖姑、马仙等等。其中以陈靖姑为代表,在闽东宁德古田地区,每一个县,每一个村庄都有自己的时间为陈靖姑举行祭典,例如本人的家乡是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七至二十九。在这几天,乡里都会请戏班子唱戏,而祭司们则在祠堂跳着祭祀舞,为乡亲们祈福,此项祭祀活动一直流传至今,而且规模越来越大。近几年这种祭祀文化得到了发展,就有了整个宁德地区每年六月份的一次大祭典。在外地的宁的人或者台湾同胞都会回到宁德参加,愿陈靖姑保佑自己来年风调雨顺,无病无灾。
(二)畲族祭祀舞的流传发展
畲族祭祀舞蹈存在于祭祀活动流传下来。畲族人民以祭祀活动来表达心中的愿望,祈求家人平安健康
、风调雨顺、事业顺利
。并且更通过歌舞将“敬祖拜祖”的思想深刻于每一个族人的心中。现如今畲族祭祀舞蹈已经成为一种经久不衰的文化物质遗产,在此过程中畲族人民有着不可抹去的功劳。不管畲族人民如何迁徙,畲族祭祀舞蹈都一直被带在畲族人民身边,从未遗忘过。不管身处何地,只要看到畲族祭祀舞就可以激起一段乡愁,而在此过程中对于传统文化的归属感就会被加强。畲族舞蹈在大众娱乐上也有着一定的意思。以竹竿舞为例,它有着舞蹈与体育两种功能。既能促进族人的交流,又能强身健体。因此,畲族祭祀舞在丰富着族人的娱乐生活、促进着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畲族祭祀舞在此过程中被流传下来。
那么,我们该如何发展它呢?一是我们要积极成立有关部门,对畲族祭祀舞进行专门的归纳、整理。二是坚持畲族人民的形式原则,将其交由畲族人民自己管理、保护。再设立设立专项基金,扶持继承人。使其不至于在时代的变化下被淘汰。三是举行相关的畲族舞蹈进校园、进剧场的活动。通过市场的带动,让它有资金支持,可以让畲族人民从中获利。同时将畲族舞蹈引入中小学,让新一代的年轻人领略畲族舞蹈文化,从而为畲族祭祀舞蹈打下良好基础。
初伏是哪一天二、畲族祭祀舞的舞蹈形态特点
(一)动作与动律特点
畲族祭祀舞的表演者为男性,动作来源于农耕与打猎的生活生产动作。因此畲族祭祀舞它主要表现在手、脚、身三个重要部分。手,指的是手指和手腕,在过程中甩动道具配合动作。脚的动作主要是“进“”退“”蹲“”悠步’,身体基本不懂,保持平稳。舞蹈是由祭司边唱边跳,主要动作有“坐蹲步”“悠荡步”和“一步一踢”三种类型,还有“软步”“两步半”“左右对称”等动作
(1)“坐蹲步”
需四人或八人,每两人一组。左手拿灵刀,右手持羚号,边唱边舞,意为死者招魂。表演时,舞者有节奏的挥动灵刀和羚号,双脚半蹲。一步一蹲,步伐沉稳简单。上身基本不懂,保持平稳。使用道具时上身略扣胸,反之则向外展胸。所以形成了畲族舞蹈独特的动律特点。两人动作对称,一直反复动作,直到结束。
(2)“悠荡步”
动作时在空拍上起范,上身前倾,双手放松随动,身体快速旋转跳动。舞者时而轻盈游荡时而排成竖列,身体左右转动。有时又随着情绪和吟唱的节奏,动作幅度加大,形成对阵,两者互相交叉,灵敏的快速跳转。过程中舞者身上的道袍随着动作旋转飘起,显得十分潇洒。
(3)“一步一踢”
与“悠荡步”有些类似。都是随着情绪与吟唱节奏的变化而加快动作速度。舞者面朝圆心形成圆圈,双手在胸前,有节奏的
甩动道具,同时双膝微屈,迈步的同时将另一只腿踢出。
(4)在“做功德”时,舞者偶尔手不拿道具,徒手而舞。手型是“神手”与“诀”。“神手”:端掌双手掌心朝上,拇指、食指、小指翘起。“诀”:双手手背相贴,置于胸前。此种手型多存在于丧礼舞中,是巫师在做法时贯穿全程的手势。此手势多见于福建福安地区。
(5)舞蹈《造水洗坛舞》具备了畲族祭祀舞的动作特点。巫师身着道袍,右手持铃,左手捏神手,掌心托一水杯,口中念词,绕着大厅,忽站忽蹲,将手中杯里的水(又称“神水”)洒向四周,以表示洗坛,驱除邪气。
(二)风格特点
(1)畲族祭祀舞的特殊性与象征性
畲族祭祀舞都是代代相传的最主要的传承形式是祖辈相传与拜师相传。畲族舞蹈与其他民族民间舞的区别就在于,其中蕴含着畲族祭祀的文化,蕴藏在祭祀活动中。因此,以往没有人发现畲族舞蹈。其实祭祀舞中的舞蹈就是畲族舞蹈。后来畲族祭祀舞逐渐从祭祀活动中脱离出来,有了娱乐性质,人们
才有舞蹈意思。也因此畲族祭祀舞产生了分支。有娱乐民众的、有以盈利为目的的,也有专门表演为主的,当然还有以祭祀为主的也在发展。
(2)主要内容与表现形式的特殊性
畲族祭祀舞是人们对神灵表现崇拜的一种最好的表现方式。以往在各种重要的祭祀活动中都涉及到舞蹈,所以舞蹈成为祭祀活动的一个重要部分。在畲族民间舞发展过程中,祭祀舞的类型比较多。其中有纪念祖先的《龙头舞》、为畲族人民祈福消灾的《铃刀舞》还有专门为纪念祖先所编的《猎捕舞》。畲族民间舞蹈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是主要以祭祖,消灾,祈福为主。
1、龙头舞
龙头舞主要存在于宁德的猴循与漈头村,用于祭祖。仪式每三年一次,龙头舞主要插在迎祖仪式的中间。参舞者是男女分别四人组成。主要内容有三段,一是盘古开天,二是龙头舞,三是龙抢珠。
2、铃刀舞
铃刀舞是配合迎祖、祭祖、演出时进行的舞蹈,常接在龙头舞之后。此舞蹈也是发现于宁德市的猴循。整支舞蹈由四名男舞者组成,他们手持奏版和铃刀各一个,作弹跳环绕演出。舞者身着黄紧身衣,下穿红布裤,头扎黄巾。
3、猎捕舞
猎捕舞是在畲族人民劳动生产过程中创作的舞蹈。此舞蹈起源于一位上山捕猎的祖先,坠崖身亡。后人为了纪念他所编成的舞蹈。最先整理的时候此舞名为“踏步舞“。
(3)民歌中的舞蹈
畲族人民及擅长民歌。古代畲族人民没有属于自己的语言,都是以歌曲来代替言语,尤其是在民俗活动,祭祖拜祖,婚丧嫁娶等情况下更是如此。并且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
独特的山歌,因歌而舞,所以也就形成了每个地区独特的舞蹈,在小范围看来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区别,但是放眼整个闽东地区,那么差别还是相当大的。并且在闽东地区“三月三”等许多畲族节日主要的活动就是对歌,因此“三月三“也被称为对歌节,许多的对歌都有舞蹈相伴。闽东畲族地区的”出嫁歌“中的抢亲,”请茶歌“的请茶、泡茶、端茶等动作都是由歌生舞的。因此,有学者认为畲族的歌曲是畲族舞蹈的源头之一。我也同意此观点,一直到现如今的祭祀舞都是由舞者边唱边跳,几乎没有伴奏,除非是成品舞蹈,用来演出的。
(4)传承和发展的特殊性
闽东舞蹈的传承方式主多样化,主要有以下几种歌场传承、家族传承、拜师传承等方式。随着社会文
磨字组词明的发展,在闽东地区,例如畲族祭祀舞这种需要民俗活动支持的民间舞蹈,由于活动的减少或者活动程序的简化更甚是消失,其所可以依附的活动也越来越少。如今会畲族祭祀舞的大多是六十岁以上的老艺人。但由于这部分艺人的文化程度有限,想要对其深入研究,也是束手无策。也由于畲族舞蹈传承的特殊性,它不是关看就能会的艺术,所以新一代青年不愿花时间和精力去传承它。这是目前畲族舞蹈面临的一个大问题。
(5)具有宗教彩
畲族歌舞有着道教的巫术礼仪,根据凌纯声《畲民图腾文化的研究》记载:“畲民举行祭祖大典,据说有许多歌舞,未曾亲见,并有锣鼓相和。” 畲族的祭祀舞中的“学师传师”是古代男子成人礼世代相传的宗教活动,此活动在畲族人民心中占有重要地位。畲族祭祀舞的思想就是祈求平安,驱魔除妖,由此可见畲族巫舞中蕴含着原始道教的思想。而且在祭祖时,也有巫师边舞边唱,并有锣鼓相和。
(三) 表演特点
畲族人民每逢祭拜盘瓠时都会跳《日月舞》《龙头舞》《迎祖舞》。其中以舞蹈《凤朝日月》为例,它是最具代表性的以畲族祭祀舞为题材的舞蹈作品。它将原始的祭祀舞动作经过处理,再加上现代元素经行创编。旧版的日月舞就是手持日与月的道具,以简单队形的变化和一些肢体动作而形成,意思是日月更替,万象更新。新编的日月舞没有使用道具。表现了极具神秘性而又有格调的畲族女子,向
往着太阳与月亮,憧憬着日月更替的美丽人生,体现了畲族女子的勤劳、善良、美丽、大方。因为《凤朝日月》极具畲族祭祀性,所以此舞蹈把它的神秘性和祭祀性表现在服饰、音乐和舞台灯光上。
(1)服饰张翰郑爽电影
畲族女性的普通着装叫做“凤凰装”,舞蹈《凤朝日月》的服饰与畲族普通的服饰凤凰装有所不同。服装在以黑为主的基础上
,正面是以红为主要颜,衣边加入了畲族特有的红花边,正面图案是火,火焰由红到紫再到黑渐变,意为日的红火,温暖。背面则是以蓝为主的冷系绘有“蟾宫“的图案,意为月的神秘与和蔼。红与蓝的视觉冲击,再加上舞者在舞台上队形的变化,实现了日与月的交替变化,达到了舞蹈神秘的效果。
(2)音乐
都知道畲族人民善歌,所以一般表演的配乐是由舞者自己吟唱的,在节拍上更多的是自由的不均匀的律动。畲族舞蹈创作者根据民歌与民间舞蹈的基本律动创作了富有畲族传统特的音乐舞蹈。而《凤朝日月》的音乐在其基础上,加上祭祀时所用的乐器鼓和锣,还有些微祭司手上道具发出的声音为主所创作的音乐,并混以说着畲族话的女声和低吟声。其中女声的话意是日出东方,畲族女性起床劳作
的情景。表现了畲族女性的勤劳、贤惠与热爱生活的品质。歌词是以畲族话的方式表达出来,就更能体现舞蹈的神秘感,在加以其他方面的混合,使音乐独具特。
(3)舞台灯光
在祭祀活动中的祭祀舞只是有一个场地让舞者动作,没有灯光的配合。《凤朝日月》的舞台灯光主要是红与蓝,配合着舞蹈的变化。当舞蹈是体现月时,LED屏则展示的时夜晚的天空,体现日时,则展示的是凤凰。舞蹈刚开始不久的一幕就是舞者分散在两边,一边的舞者面朝观众,灯光配以红。另一边则背朝观众,灯光配以蓝。使观众一看就明白两边分别代表着太阳和月亮。
余少刘亦菲由以上可知,畲族祭祀舞最原生态的表演方式就是随歌而舞,这也是它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给它加上了服装,音乐,和舞美灯光,变得更加使人接受。
三、结语
总的来说畲族的祭祀舞与它的祭祀活动密不可分,两者相辅相成。祭祀活动产生了祭祀舞蹈,祭祀舞蹈表现了祭祀文化。畲族文化在畲族人民不断迁徙的过程中融入了些许汉族的文化,例如“陈靖姑”文化。祭祀舞的“坐蹲步”“悠荡步”“一步一踢”与“神手”等动作是与其他民间舞的不同之处,也是它独特的地方。畲族祭祀舞经过千年的流传,现在已经被更多的人所知晓,它于2006年申遗,文化遗产名称为:
神秘的闽东畲族祭祀舞,可见畲族祭祀舞蹈的神秘性。事物都在历史的前进和社会的变革中使自身更加完善。畲族祭祀舞达到现在的水平,离不开每一代艺人的不断改善,进化的结果。进入一个新时代,民族舞蹈想要发扬光大,就需要更多的人来传承它,并且可以摒弃传统文化的束缚,发掘它的新空间。每个舞者用自己的所用所学,去创作更好的作品,把畲族舞蹈推上一个新的高度。
>生日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