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摩擦(Trade Friction)通常界定为一国贸易政策在一定时期内对国内特定产业所体现出较强的进口或出口保护倾向,从而导致该国与其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纠纷,表现为跨越国家的产业间的摩擦与冲突。贸易摩擦的形式主要包括技术性贸易措施、动植物卫生检验检疫措施、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301与超级301 条款等单边合法措施所引起的贸易摩擦。贸易摩擦的主要特点:第一,涉案国的行为顺序性,即一国发起,另一方应对的模式;第二,贸易摩擦本质上是由于一方贸易行为不符合或是违反了单边、双边、多边政策制度而引起,因此其最终可以归结为对其政策制度的研究。(基于贸易摩擦视角下的中日农产品贸易实证分析_高丁柱)
国际贸易摩擦是指在国际贸易交往中,国与国之间在贸易往来上所产生的一国贸易持续顺差与另一国贸易的逆差,或某国的贸易活动触及或伤害另一国相关利害的产业。(浅析中国的国际贸易摩擦问题_吴兰)
普遍意义上贸易摩擦是指在国际贸易中,在国家之间进行国际贸易往来的过程中,在国际贸易平衡上所产生的一国的贸易活动触及或伤害另一国的产业,或是一国的持续顺差、另一国
的逆差的现象。贸易摩擦包括传统的非制度摩擦和制度领域的摩擦。非制度摩擦是指各国采取贸易保护性措施从而引发的贸易摩擦。轮胎特保案就是一起典型的非制度贸易摩擦。北美钢铁工人联合会(USWA) 周一提出请愿书,要求美国总统奥巴马限制从中国进口轮胎。紧接着,奥巴马便宣布对中国轮胎实施三年惩罚性关税。由于国家间的制度差异和结构性障碍而引发的贸易摩擦叫制度摩擦。这一般是由于各国的国内规则不同、知识产权的保护、或是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设置等方面的因素引发贸易摩擦。(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分析及应对建议_赵洋)
诸多方面对贸易摩擦的倾向性认识是笼统的、宽泛的,往往与贸易保护主义相提并论,不便于把握具体问题的性质。同时,对贸易摩擦认识上存在的负面判断倾向,难免忽略其可资利用的正面意义,导致战略资源错配,对治失当。为能严格把握贸易摩擦的中性特征,就应剥离贸易保护主义投射其上的负面意义。贸易保护主义是政策取向,贸易摩擦可以作为行使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之一; 贸易保护主义是特定贸易形势下的宏观选择,贸易摩擦是利益主体在多边规则内博取利益的微观行为; 贸易保护主义的单边原则带有歧视性、反竞争性,约束或阻碍自由贸易和投资,贸易摩擦是多边框架下的对等博弈,目的是促进自由贸易投资;贸易保护主义是战略行为,波及面大,不易控制,贸易摩擦在规则框架下运行,总
体上是可控的。综上,贸易摩擦是指在国际规则框架下的贸易冲突与争端,并不以冲突各方是否善意地履行国际规则和义务为划分标准。这是因为,被指责的一方常常申诉自己的行为是合规的、善意的。所以,对于贸易摩擦,如果从定义上就赋予负面的含义,本身就偏离事实。(探析贸易摩擦常态化的治理策略_刘永平)
胡定欣马国明对外贸易摩擦是贸易过程的一个伴生物,是各国政府对本国企业和本国总福利进行单方保护的结果,甚或掺杂着本国企业对政府的游说等多重因素。(我国对外贸易摩擦预警机制优化研究_李娟)
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 实质上是在各国经济一浪接一浪的增长过程中出现的、跨越国界的产业与产业之间的摩擦, 即比较优势产业一与比较劣势产业之间的摩擦。(反倾销是什么意思啊日本对我国农产品实行紧急进口限制的原因及应对措施_张鸿)
任天堂游戏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在实质上是产业与产业之间的摩擦, 即比较优势产业与比较劣势产业之间的摩擦。按照自由贸易的理论,一个国家必须适应其产业的不断发展,相应地调整其产业结构, 促使生产要素从比较劣势产业转移到比较优势产业, 然而,这种调整和转移不会很顺利, 必然使一部分劣势企业被淘汰, 一部分就业人员失去就业机会, 这部分利益受到损害的体
必然会到他们的政治代表并发出要求保护的声音。(合作与摩擦并存_就当前中日贸易摩擦访冯昭奎先生_范庆华)
涉税国际贸易摩擦指由税制安排不同以及税收政策的运用最终引起的贸易当事国之间因贸易利害冲突而产生的意见对立或贸易争端等事态,其已成为我国贸易摩擦的主要形式,并在近些年表现出一些新特征。(我国涉税贸易摩擦的新特征及应对策略_程风雨)
贸易摩擦是世界经济运行中的常态, 全球视野下对贸易摩擦的概念界定相对更为包容与宽泛,借鉴前期研究成果(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期中试卷马跃.大国崛起过程中的国际贸易摩擦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3), 在现有世界分工格局下,“贸易摩擦” 是指存在国际经贸关系的两个或多个国家及地区中,为维护、提升本国及地区相关利益、排除对自身利益的威胁或以占据国际市场为目的, 采取或意图采取某些贸易保护或限制措施,导致他国及地区利益受损, 从而引发相互间的冲突或纠纷。
从以上定义得知, 贸易壁垒是贸易摩擦的直接诱发因素, 两者具有相似表现形式; 贸易救济是贸易摩擦的间接产生原因, 两者具有部分交叉,而贸易争端则是贸易摩擦最强烈的表达方式。对于贸易摩擦的界定包括以下含义: 从涉及对象来看, 贸易摩擦逐渐打破了单
边或双边界限, 致使摩擦主体及其影响作用辐射至区域或多边更广阔范围; 从行为过程来看, 贸易摩擦防御性与攻击性兼容, 其既可以维护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多元利益, 也可以为拓展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而预先采取或应对实施各种形式的争议性贸易保护或限制措施; 从产生结果来看, 贸易摩擦合理性与不合理性并存, 由此导致的国家利益损害将使摩擦方在经济、生态、社会等国际关注重点领域发生冲突或纠纷, 最终造成对国际自由贸易的障碍。(基于全球治理的贸易摩擦内涵与特性分析_林波)
贸易摩擦从其本质上来说,指的是进行商品或服务贸易的两个或者多个国家,由于贸易优势不均衡导致不同国家的贸易额产生差别,继而导致贸易纠纷的经济现象。(国际贸易摩擦协调机制构建的制约因素及核心维度_刘伟)
贸易摩擦的发生及其规模是与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相联系, 并由经济发展阶段所决定的。当代的贸易摩擦已经变得越来越复杂, 其范围也是已经从个别产品扩大到多个产业, 涉及到财政金融和产业政策, 涉及到整个经济体制。(国际贸易摩擦与政策分析-李明 经济管理)
中国最强声音日美之间贸易摩擦的具体涵义即指在双方的贸易关系中, 由于日方贸易顺差的扩大和美方贸
易逆差的增加而导致的贸易冲突和争执。根据一些日本学者的研究, 一个国家的经常项目收支如果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1.5%, 就会同主要的贸易伙伴发生“ 激烈摩擦” , 要是超过2.0 %, 就会引起对方的“ 报复措施” 。(对日美贸易摩擦的思考_赵春明 国际贸易问题)。
贸易摩擦现象产生于贸易活动决定了贸易摩擦理论根植于国际贸易理论的事实。贸易摩擦理论是解释一国参与国际贸易的利得与该国宏观经济发展目标发生矛盾的作用机理。贸易摩擦理论并不单独存在,其一方面依托于国际贸易理论演进过程中对贸易动因分析的不断深入,同时也取决于国际经济局势及一国宏观经济发展目标的变化。尽管经济学家们并不针对贸易摩擦问题提出直接的理论,但是国际贸易理论发展每推进一步都为贸易摩擦成因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可以说贸易摩擦理论的演进逻辑依托于国际贸易理论的演进逻辑,二者一脉相承,密不可分。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在于贸易结构、贸易动因和贸易结果三个方面,国际贸易理论推演的过程就是研究假设逐步放宽的过程。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历史趋势可以概括为在市场是否完全竞争、产品是否无差异以及企业是否同质三大假设不断放宽的前提下,讨论作为贸易活动直接动因的生产率差异从外生到内生再到企业层面内生的递进过程。贸易摩擦理论亦是如此。(贸易摩擦成因理论研究综述_孙磊)
贸易摩擦理论根植于国际贸易理论的事实,同时也取决于国际经济局势及一国宏观经济发展目标的变化。贸易摩擦理论起源于以Hales 及Mun等为代表的重商主义,以Hamilton和List为代表的幼稚产业保护理论进行了发展, 包括Bhagwati J (1994)等都比较认同幼稚产业保护理论,但Grossman (2005)则认为,在保护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信息非对称性、时间的非一致性和保护政策的成本等。Gomory and Baumol(2000) Samuelson (2004) 认为,各国在参与国际分工过程中由于比较优势的动态发展,导致贸易福利在国家间的分配不均从而产生贸易摩擦。(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贸易摩擦应对策略研究_徐丽)
做出总结:贸易摩擦是一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回避与外国企业的自由竞争,单方面违反关贸总协定等国际规则及国际法对其他国家国采取不公平的贸易政策和措施,导致其对其他国产生的巨额高占比的贸易顺差,由此导致其他国家对该国采用关贸总协定等国际规则及国际法中的反倾销措施,迫使该国在贸易问题上做出重大让步。
其中,“保护贸易”,则是指国家采取高额关税或者其他各种限制进出口的措施来保护保护本国市场和企业的政策(驳斥美国对中国的指责_坚持积极稳_省略_外开放_纪念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_简新华 政治经济学评论)。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有:设置关税壁垒、将某一行业
列为国家管理的直接贸易品种, 限制其进口, 并给予价格上的支持扶植其生产、限制入口、侵犯他国知识产权。
所谓新贸易保护主义是指以技术壁垒、知识产权保护、反倾销、绿壁垒等非关税壁垒为主要手段,规避多边贸易制度的约束、保护国内市场和产业为主要目的的贸易政策。由于关税、配额等传统贸易保护手段容易引起其他国家的报复性反击和受到多边贸易协议制裁,实施风险较大。因此,从20 世纪80 年代起,许多国家开始寻表面上看来更加“合理”和“合法”的贸易保护手段。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新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成为国际贸易摩擦的主要手段,并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呈现出更多变化。(新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_赵丽娜)
世界贸易组织贸易摩擦解决机制的核心是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救济调查(树立合作式国际贸易摩擦解决机制的中国理念_武雅斌)。贸易救济通常指各成员方为了消除其他成员不公平贸易行为的影响而采取的反倾销措施、反补贴措施和保障措施,统称为“两反一保”。近年来,反补贴与反倾销成为外国对中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的主要途径(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对华实施反补贴调查的形势及应对举措_乔小勇)。贸易壁垒是贸易摩擦的具体体现,包
辰时是几点含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随着多边贸易谈判的开展,非关税壁垒 ( 特别是反倾销壁垒) 逐步替代前者,成为当前贸易摩擦的主要形式。对反倾销的研究可以代表当前中国贸易摩擦的主要特点。(国家形象_民主制度和贸易摩擦_来自中国的证据_贾玉成)
反倾销措施有:迫使一国接受限额、预先申报出口制度;协商“自动”出口限额;课征反倾销税或惩罚性关税(主要手段);通过各种贸易法案授权政府首脑采取贸易保护乃至报复措施;取消具有威胁的贸易伙伴的优惠待遇;公布“不公正”贸易国名单;开展反倾销调查; 联合其它国家干预汇率; 限制外国直接投资利益、迫使开放市场;对一国提出公平自由贸易、限制出口、改革贸易机制、开放市场、增加公共投资、加速建设能够吸引外国投资的产业及社会基础设施、解决特定社会问题等要求。
二、贸易摩擦的特征
国际贸易摩擦具有持久性,如农产品贸易数十年未能解决;具有连带性,一种产品贸易摩擦很容易引出另一宗摩擦;具有广泛性,“三足鼎立”的美、日、西欧摩擦领域众多,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摩擦也日益增加。(国际贸易摩擦与多边管理贸易_黄静波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全球治理中贸易摩擦具有以下特性:(一) 自由性与过度性:多边贸易制度是全球治理框架建立的基础,偏离制度约束的过度性与自由性则成为国际贸易摩擦的显著特性。随着国际贸易的长久发展, 贸易制度呈现出系统内多层次化的趋势: WTO 是处理国家间贸易规则的重要国际性组织, 全球大多数国家, 包括世界上几乎所有主要贸易国都是WTO 多边体制成员, WTO 开创了全球贸易治理的全新时代, 形成了以《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反倾销协议》、《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卫生与植物检疫措施协议》、《服务贸易总协定》、《农业协定》、《贸易技术壁垒协议》、《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等为主的正式、多边的国际规则和制度安排; 而旨在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区域贸易协定是对WTO 多边贸易制度的进一步充实完善,涉及内容更加具有针对性;国际层面的制度政策可以扩散影响国内决策,各国家在WTO 框架下纷纷建立了国家贸易制度规则,对于贸易救济措施而言,WTO虽已明确了执行要素,但调查操作存在充分自由裁量空间, 导致各国家衡量视角相异裁定易出现冲突结果; 对于技术性贸易措施、知识产权等相关内容而言, WTO 制度仅仅提供了实施方向但缺乏指导细则, 致使部分国家积极制定大量具有偏见性的国内贸易法律规则, 在具有合法意义的制度支持下, 对国家经济、贸易利益造成过度保护, 加剧了世界贸易不平衡结果。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