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与传播学喻可欣照片
■ 陈阳张睿丽
【内容摘要】在朋友圈里,人们除了发布公开且分享的内容之外,也会发布私密且独享的内容,即自己一人可见的朋友圈聚焦“想象的互动”这一有趣现象,通过访谈41位研究对象,并收集他们的自我报告,考察他们发布私密朋友圈的原因和内容特征,可以发现,宣泄负面情绪、维护重要社会关系,以及增强自我认同和理解,是发布私密朋友圈的主要原因。私密朋友圈的涉及对象往往是重要他人,而非现实生活里的陌生人作为一种自我传播方式,私密朋友圏与传统私人日记既有相似也有差异_.想象的互动解决了现实生活里碰到的问题,因此人们才会主动而持续地发布仅自己可见的私密朋友圈
【关键词】朋友圈;社交媒体;想象的互动;自我传播
截至2020年9月,及WeChat合并的月活跃 用户数已经高达〗2. 1亿1,成为我国影响力最大的社 交媒体。然而,跟“公开且分享”相反,有时候人们会 持续主动地发布仅自己一人可见的朋友圈,朋友圈里 的他人完全看不到这些私密内容,即“私密且独享”的朋友圈。过往研究要么认为这种现象是严格的前后台 控制手段2,要么认为这是个人的伪装隐瞒策略:1。对 私密朋友圈现象的研究处于研究的边缘角落,
并不能 很好地解释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这恰好构成了本文 的研究焦点,即人们为什么持续主动地发布仅自己一 人可见的私密朋友圈。比起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和国 际传播,国内新闻传播学术界对自我传播的关注并不 多,本文是自我传播研究领域的一次初探性研究。
一、想象的互动
1.概念及功能
想象的互动(imagined interactions)是一种社会认 知过程,个人在此过程中想象与一个或多个对象进行 互动,并通过这种互动间接地在与他人的预期或过去 的交流中体验自己。4这一概念根植于社会学的象征 互动论。
象征互动论的奠基人米德讨论了内部对话(internalized conversation) ,在这种对话中 ,通过回顾自己行 为的替代结局,个体行动者有意识地监察社会行为。在实际行为发生之前,个人通过自己脑海里的内部对 话来检验事情的各种可能后果,从中选择最合理的方 案,并考虑将其付诸实施。米德认为,这种活动对自我 *的构成至关重要:“一个人会将他对另一个人所说的意 义与实际讲话分开,并在说出来之前做好准备。他仔 细考虑,也许还会书写下来。……一个人对自己做出 反应是自我所必需的,正是这种社会行为为自我的出 现提供了可能性。”®在向他人传播之前,先对自己做 出反应、并且向自己示意,这种心理活动“是一种在人 的实践中不断发生的特殊活动”®,它的意义在于,个 人可能有意识
地扮演其他人的角,想象他们在特定 情况下如何回应自己的信息,为此,在实际交流之前,个人经常测试和想象其他替代信息的结果,这是一种 常见且重要的心理活动。
Schutz发展了杜威的“深思熟虑”概念(deliberation),用于解释想象的互动这一现象存在的必然性。他认为,行动者通过设想一个已经完成部分行动的未 来实例来“进行规划”,并“重构未来的步骤以达成未 来的行动” 7。“深思熟虑”是对各种可能行动方式的 想象的排练。根据个人的亲身经历,个人会想象事件 的理想状态和不良状态,并想象获得或避免这些状态 的方式,想象的互动因而可以通过视觉符号和话语表 征来计划互动。研究结果显示,很少有人通过视觉模 式(即仅想象场景)来进行想象的互动(4%),更多的 人采取了话语模式(即仅想象对话)(31%)和混合模 式(即在场景中对话)(65%)。跟前两种模式相比,那 些采取了混合模式(即在场景中对话)的人会拥有更 愉快的想象的互动体验。8
想象的互动是有意识的(mindful/mimlfulness)认 知活动,跟无意识(mindless/mindlessness)的脚本
*本文系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改革开放40周年首都地区新闻从业人员职业权威研究”(项目编号:丨8XCA001 )、中国人民大学“双一流”建设项目“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的数字文化生产者研究”(项目编号:19MXG14)的研究成果,
56 现代传播2020年第12期(总第293期)
关于元旦的手抄报内容陈阳张睿丽:仅自己可见的朋友圈:社交媒体想象的互动新闻学与传播学
(scripts)有所区别。当社会互动无现成脚本可采纳时,比如父母向子女家人公布自己的遗嘱安排、同性恋 儿女打算向父母出柜、年轻人打算向自己的心仪对象 表白、职场新人即将参加自己的第一次面试,我们往往 乐意尝试想象的互动,为即将出现的各种可能性做准 备,增加成功的机会,降低自己行为后果的+确定性。想象的互动不同于幻想(fantasy)。有研究发现,对于 大学生而言,33%的想象的互动都与浪漫伴侣有关,其 次是朋友(16% )、家庭成员(12% )、权威人物(9. 4%)、同事(8%)、前关系伙伴(6%)和潜在关系伙 伴(4%)。®这表明,想象的互动侧重于具有现实意义 的重要他人,而不是陌生人。想象的互动极有可能在 现实生活里发生,而幻想涉及了基本不可能产生的交 流,现实生活里毫无交集的陌生人可能是幻想的对象,比如普通人幻想自己与天王巨星进行家常聊天。
对个人而言,想象的互动有其合理性和价值。当个人激活信息目标(例如,请求帮助)时,在心理上进 行演练,与想象中的他人进行交流,能够帮助个人在实 际发送信息之前有效评估这一活动的后果,发现潜在 问题,从而保证正式沟通的有效性。8在研究家庭内部 沟通时,研究者提出,“想象的互动”具有跟真实互动 一样的特征,比如零散、扩张、混乱、重复、连贯等,它涉 及主题广泛,涵盖了各种人际交往关系,包括冲突、约 会、社交活动、体组织、学校等等。®通过想象的互动,个人得以思考和观察自己的处境,这是解决家庭沟 通问题的一种手段。
在研究互联网的在线交流中,研究者发现,想象的 互动的伙伴以浪漫伴侣、现实世界里的朋友 和家人最多,最主要的交流话题包括学校、社交活动、约会、运动等等换言之,互联网世界里的想象的互 动依然针对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他人,并非陌生人而 展开。虚拟世界里想象的互动积极应对即将到来的人 际互动,从而塑造了虚拟世界的社会交往,也影响了现 实世界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
2.私人日记与想象的互动
跟想象的互动相似,日记也是一种自我传播行为,个人在日记里记下自己的观察、心理活动、自言自语,从而反思自己的生活和社会交往。0普通人的私人日 记往往不公开发表,成为个人有意识内省的私人纪录;名人或重要历史人物的日记,经过•段时间后公开发 表,成为重要的历史研究资料,如《拉贝日记》《蒋介石 日记》等。国内的日记研究活跃于文学、历史学、社会 学等研究领域,研究者们将日记这种私人书写视为社 会记忆和集体记忆的一部分,发掘其公共叙事维度,进 而探讨个体经验与宏大历史进程和社会结构之间的关 系。即使是普通人的私人日记,也被认为具备哈布瓦赫所指“社会文本”的痕迹:U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传统日记写作被网络写作取 代,先后出现了博客和视频博客(Vl〇g)。以微博和微 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兴起后,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私人 信息,成为了当下社会生活里的常见现象。过往研究 从自我传播的角度出发,强调独白式微博书写是媒介 中介化自我传播形式之一,发展了自我传
播的反身性 和对话性'而视频博客关注用户体验,减少了个人的 反思内省,造成了自我传播功能的下降'也有研究从身体维度人手,认为视频博客改变了传统日记的身体 叙事,凸显了个性化特征,实现了具身自我认同0。
传统日记的载体是纸质笔记本,属于私人物品,里 面记载的内容均为私人信息,很少对外公布;而网络时 代的个人发布在互联网上进行,个人既发布公开信息,也发布私密信息。事实上,社交媒体的重要属性是与 他人进行互动,如果不期待他人的关注(包括点赞、转 发及评论),那么个人没有必要一定在社交媒体上发布 信息。从传统日记到网络时代个人发布,反映出人们 传播活动各方面的变化,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写日记这 一行为从完全的私人领域走向了公共领域。®周末短信祝福语
因此,社交性成为过往研究的重点,个人发布的私 密性(即仅对自己开放、其他人不可见)很少得到讨论。然而,无论是博客和视频博客,还是微博,发 布者都可以在“仅自己可见”“部分人可见”及“所有人 可见”之间进行选择。如果选择后两种情况,那么个人 发布的目的是与他人互动,这类似于传统的人际传播;如果选择“仅自己可见”,那么这类似传统的私人日记。可见,在社交性之外,个人发布行为一直保留着私 密性这一选项。因而,跟过往研究不同,本研究关注网 络时代个人发布行为里“仅自己可见”的私密发布,探 讨这一行为的原因,以及由于技术特性而造成的它与 传统日记的区别。
二、研究方法宋小宝什么病
2020年2月至6月,通过滚雪球抽样,研究者共接 触和研究了 41名研究对象的私密朋友圈。研究者首 先从自己身边符合条件的朋友中开始进行研究,询问 他们:“你有没有在朋友圈发布过私密朋友圈、并 且持续发布时间在一年以上?”研究者认为,想象的互 动是一种持续的行为,而非临场发挥或偶然性的行为,因此持续发布时间一年以上”成为筛选合适研究对 象的一条标准。然后,研究者请合适研究对象向自己 介绍更多的研究对象。
研究者总共成功访问到了 41位研究对象,年龄分 布在19至52岁之间。在居住地、职业身份和发布时 间方面,研究者尽量扩大研究对象的代表性。研究对
现代传播2020年第12期(总第293期)57
新闻学与传播学张睿丽:仅自己可见的朋友圈:社交媒体想象的互动
象居住在12所城市里,既包括北京、上海、成都、杭州 这样的大城市,也包括安庆、芜湖、龙岩这样的小城市;他们的身份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公司职员、经理、教 师、记者、公务员、家庭主妇、暂时无业等;他们持续发 布私密朋友圈的时间均在1年以上,最长的发布时间 是5年(10名)和4年(5名)。
整个样本包括32位女性和9位男性。样本里女性 人数远多于男性,可能原因之一是研究者是女性,基
于 人际关系而进行的滚雪球抽样适合研究同质体,因此,造成了样本里女性人数较多的现象;另一个原因是,以往研究发现,女性比男性拥有更多更频繁的想象的互 动,男性相对女性而言较少地考虑人际关系中的互动®,因此,本研究更容易到发布过私密朋友圈的女性。
根据前期调研,本研究只聚焦于个人主动发布的 私密且独享的朋友圈,即在发布时个人就有意识地直 接设置为“私密:仅自己可见”的朋友圈。那些先分组 公开、然后进行修改“设置私密”仅自己可见的朋友圈,不在本研究的范围之内。
想象的互动属于自我传播现象,具有私密性、不愿 意公开等特征,个人不会主动向陌生人展示自己的私 密朋友圈(否则就不能称之为“私密”朋友圈了),因此,过往研究基本不采用量化研究方法,而是采用自我 报告,并辅以日记或访谈等质化方法来研究想象的互 动,在自我报告环节,研究者要求研究对象尽可能完 整地回顾自己发布私密朋友圈的行为过程,报告自己 发布私密朋友圈的发布情境、内容,以及发布的感受或 目的。考虑到研究对象受到记忆追溯和表达意愿的限 制,研究者还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法,帮助研究对象还原 自己的行为过程、回忆自己发布私密朋友圈时的状态 和心理活动,并且要求研究对象解释私密朋友圈的内 容主题和自己行为的原因。由于私密朋友圈已经被研 究对象发布,于是研究者向研究对象申请截图,作为辅 助性的素材来进行研究,每一位研究对象都向研究者 提供了自己私密朋友圈的部分截图。
三、为什么朋友圈“仅自己可见”
想象的互动所采取的最终行为,不一定完全应对 现实情境,而更多是应对个人所认知的想象的情境。
1.消极情绪的宣泄
在提及自己一开始发布私密朋友圈时所处的现实 情境,访谈对象们会描述很多种情况:升学压力、考研 失利、股市崩盘、工作焦虑、疾病、育儿焦虑等等。这些 现实困境令个人处于消极情绪状态。有些压力事件甚 至迫在眉睫(比如瞬息万变的股市崩盘了,自己下一步 应该怎么操作),所以,个人必须寻一种快捷、方便、省时、不会对现有人际关系造成破坏且耗费较少精力58现代传播2020年第的方式去宣泄这些消极情绪。向亲近的家人朋友主动 诉说,可以缓解焦虑并宣泄情绪,但是,现实生活里,个 人向他人倾诉表露情绪之后,并不能完全控制对方的 回应,万一他人的回应超过了个人的预期,反而会出现 交流的偏差,加深个人的消极情绪状态,由于存在着这 种顾虑,个人有时会选择利用想象的互动来宣泄情绪。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个人的消极情绪得到适当宣泄,而没有莫名迁怒到重要的关系对象身上,这在一定程度 上起到了维系现实人际关系的作用。
“这种特别情绪化的内容我一般不会和父母也不 会和朋友多聊,我很坦白说,和我最好的朋友聊的时 候,她有时候也无法完全理解我。时间久了,当我有这 种内容想要说的时候,我自己心里会有一个想象,主观 地去判断她能不能理解我,或者干脆说会不会给我一 个我想要的回应,我们能不能就一个话题深入聊下去,以及聊完之后我能不能豁然开朗。否则对双方来说都 是一种时间和情感上的浪费,我会有所失望,对方会有 所困扰。所以这种情况下,我更愿意自己方式来消 化。”(8号访谈对象)
有时候,现实中的情绪宣泄还会带来副作用,甚 至会伤害到亲近的关系对象。Rosenblatt和Meyer的研究发现,访谈对象担心亲人会因为自己想说的话而受到伤害,因此选择使用想象的互动来代替跟亲人的面对面沟通。®7号访谈对象在正式确诊抑郁症 进行药物之前,经历过很长一段时间莫名的消极情绪。她不知道怎么和亲近的朋友家人倾诉自己 的情况,看上去生活一切正常,没发生什么大事,可 是自己却总是觉得很难活下去,一度很想离开这个 世界。她觉得如果把这些话告诉父母,可能会让他 们非常难过和不知所措。
张睿的女朋友“我总是觉得自己如果走了好像也没什么大不了 的……然后我就想到如果和妈妈这么说,估计我妈她 会非常难受,我走了她也活不下去了,我想着她就觉得 特别特别难过,然后我就觉得要答应她好好活下去……就有了我那天发的朋友圈,是我自己的照片,我和 我妈妈说我很好,我会活下去的,(7号访谈对象)当人们长期处于消极情绪状态时,可能生活中一 些原本稀松平常的事情,也会一瞬间让人变得非常暴 躁和难以理解。5号访谈对象初次考研失利选择第二 次考研时,她一个人在学校外租房住,有很多个夜晚她 都会焦虑到失眠。有一次她又失眠了,而当时,附近的 工人深夜还在干活,吵得她睡不着。于是她开始发布 私密朋友圈,在私密朋友圈里大骂特骂这些工人。虽 然现实中工人不可能听到这些话而停止施工,但是那 一刻,她自己的消极情绪在想象这场骂人的对话中得 到了及时的宣泄。
期(总第293期)
新闻学与传播学
2.重要关系的变化和维护
想象的互动中涉及的互动对象多是现实生活中对 个人有重要意义的他人,比如爱人、家人、好朋友和同 事等等,大致分成浪漫关系和非浪漫关系两种情况。
在访谈对象的描述中,浪漫关系对象不仅仅包括 恋人或者婚姻伴侣,还包括潜在好感对象(访谈对象是 单身)和其他暧昧关系对象(访谈对象非单身)。当访 谈对象和浪漫关系对象对这段关系的态度和期望较为 一致时,访谈对象会更多考虑浪漫关系对象的想法,通 过想象的互动来延续现实互动,以维系彼此的关系。3 号访谈对象的男朋友在部队服役,受部队纪律限制,他 很少回应3号访谈对象在朋友圈分享的恋爱互动(“晒 甜蜜”或“秀恩爱”),于是,3号访谈对象经常发布私密 朋友圈,想象两个人的互动状态,来补偿远距离恋爱导 致的现实互动不足。
除了甜蜜恩爱的一面,浪漫关系里的双方也经常 会发生冲突,想象的互动成为个人调节情绪、反思关 系、冷静处理的一种手段,使得冲突被化解,浪漫关系 得以维系。4号访谈对象谈到了自己跟异地恋男友吵 架时会发私密朋友圈,想象两个人继续吵架:“因为异地,不能当面说,他(指男朋友)又得工作或者时间晚了需要睡觉,不能继续吵,(吵)完了我又很气,就发这种朋友圈,就再想一遍来龙去脉,看看谁说错了,错哪了,完了等第二天再去和他吵,有时候思路清晰了,气 就没了,因为发现错
的人是我。”
当访谈对象和浪漫关系对象对这段关系的态度和 期望不一致时,访谈对象会通过想象的互动来补偿自 己在现实关系中的感受。2号访谈对象和男朋友谈了 近10年恋爱,这时她遇到了潜在暧昧对象,于是她在 私密朋友圈里发布自己与潜在暧昧对象之间的想象的 互动,她期盼着自己的现实男友要么变得像潜在暧昧 对象那样善解人意,要么将来某一天,潜在暧昧对象能 够转变为现实生活里正大光明的男朋友。
7号访谈对象单恋潜在好感对象,尽管对方之前已 经明确拒绝了她,可是她还会在私密朋友圈里追溯两人 过去的互动,并想象两人之间可能的互动,来补偿自己 在这段关系中无法获得的现实体验,盼望着两人的现实 关系能够发生实质性转变。通过想象的互动,潜在好感 对象成为了 7号访谈对象的坚实的情感依靠。
“我俩都很喜欢的动漫出第四季了,就会想起我们一起看第一季时候的吐槽,会想如果现在一起看会是什么样子的,我都能想到他说话的语气……特别喜欢他那阵子我在朋友圈写了好多想和他说的话,恨不得把我所有事情都和他说一遍哈哈哈…我以前还想着有朝一日我俩在一起了,我要把这些都拿给他看看。”(7号访谈对象)
非浪漫关系对象主要包括家人、朋友和同事。当个人与非浪漫关系对象的关系发生阶段性变化时,比
如和朋友变得更亲密、脱离父母独立生活或者发现同 事和自己价值观差异巨大等等,个人通过想象的互动 来逐步调整适应新的关系类型,改变自己对于关系的 期望值,与此相关的私密朋友圈体现了这些重要关系 变化的节点。
I I号访谈对象谈到,当朋友向自己披露更多私人 经历时,自己和对方关系更近了一点,于是除了发展现 实关系,自己也发布私密朋友圈,跟现实中的朋友继续 互动。现实关系的增强与想象的互动的可能性增加,二者同时出现,共同塑造了人际关系的发展进程。“才 和x x (指朋友)认识的时候就一起打游戏,后面打游戏的时候也会聊天,聊的多了就不止是游戏了,还有生活里的事情。我们会聊很多……聊的时候觉得很心疼她,我发的私密朋友圈有一条就是希望她能一直好好的。”(11号访谈对象)
一些年轻访谈对象表示,父母长辈跟自己在认识 和思想方面的差异,使得自己不愿跟父母无话不谈。因此,发布私密朋友圈,既是个人独立意识的体现,也 是个人寻求重新定义自己与父母关系的一种尝试。“我追星,长辈对我朋友圈关于追星的内容不是很支持,说过几次以后,我就发私密朋友圈了。我又不是很喜欢分组,有些人实在不知道把他们放到哪个组里,所 以关于爱豆的就会私密。”(38号访谈对象)多名访谈 对象则表示,跟父母话不投机之后,宁可把特别想跟父 母说的话,发布在私密朋友圈,代替现实交流。
有时候,个人对人际关系的期望会发生适应性变 化,根据新观察到的行为,个人通过想象的互动修改
自 己的期望值。好几个访谈对象都发现,自己和身边的 同事对待某些社会现象的价值观不一样,很难进行深 入交流,于是通过想象的互动修改了自己对于人际关 系的期望值,反而获得更好的体验。“比如说之前(因为疫情)在家休息一个月,我发现身边的人并不关注武汉发生了什么事…我就默默发了私密朋友圈,只给自己看,告诉自己没办法改变别人就改变自己想法,劝 自己不要想着和同事争辩了,要求别人跟自己悲欢相同也很专制……发完之后就觉得自己的感悟还不错,感觉解决了这件事情。”(1号访谈对象)
3.增强自我认同和理解
当自我评价与社会或他人的评价基本一致时,个 人倾向于肯定自我,反之,个人倾向于否定自我。如果 “主我”对处于社会、体或者网络情境中的“客我”评 价较低,就会对“客我”产生厌弃感,同时感受到自卑和 茫然。®3号访谈对象认为自己发布的公开朋友圈过度 迎合了他人想法,带有表演性质,每次社交表演看似满
现代传播2020年第12期(总第293期)59
新闻学与传播学
阵 g t M i M a i M M M i M t M M M
足了自己的交往需求,实际上却令自己更加矛盾。因此,她开始发布私密朋友圈。在她看来,私密朋友圈里 的自己“更真实”。“大概有1年的时间,我只发仅自己 可见的朋友圈,一开始,我还是会有点不自觉地按照以 前的习惯,修饰很多然后发出来,后来就觉得,这些只有 我自己看到啊,好像也没有什么不好......就放下了吧....f t慢地,算是某种自我和解吧。”(3号访谈对象)有时候,重要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较低,也会引起自 我认同危机。当个人与重要他人的现实人际交往面临 冲突或障碍时,个人觉得既然难以说服或改变重要他 人,不如通过想象带有冲突性质的对话,一边宣泄情 感,一边增强自我认同。“我不是专升本的嘛,那个时 候班上的同学都不爱学习,他们觉得我们升了本科就 到天了,我想考研在他们看来就是很没希望,他们私下 里说过我肯定考不上这种的话。我那个时候心里也觉 得很难,不确定我能不能考上,考研压力大也不能和她 们吵架,就自己给自己发朋友圈打气,一边说自己的优 点,一边要自己好好考给他们看,打他们脸。发完我就 继续看书了。”(11号访谈对象)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 和打气,既缓和了个人与重要他人在现实交往中的冲 突,也缓解了个人的焦虑情绪,从而使得正常的社会交 往能够持续下去。
在想象的互动过程中,个人除了想象与自己沟通,也会想象与他人沟通。在后一种情况下,个人可以想 象他人眼中的自我形象,通过移情或投射,反思自我。多位访谈对象谈到了,在私密朋友圈里想象父母家人 与自己的对话,以此来反思自己、认识自己。“我记得 之前发的私密朋友圈有一条内容是‘为什么我的性格 会是这样缺乏安全感’……最后剖析出小时候爸爸经 常在外工作缺少陪伴。”(8号访谈对
象)对过往经历的 反思,令访谈对象们认识到了自己的优点缺点有迹可 循,逐渐接受了现在不完美的自我,从而更理解自己。
四、私人日记与私密朋友圈
有些研究对象谈到,自己拿私密朋友圈当私人日 记本,这包括了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私密朋友圈里记 录了个人隐私和那些不愿意跟他人分享的情绪。“我 所有关于孩子的朋友圈全部都是私密的,有次忘记设 就公开了,我自己写完就放下手机干别的,再拿起手机 发现朋友圈几十条点赞,吓自己一跳。”(12号访谈对 象)第二,私密朋友圈可以承担记录功能,保留那些对 个人有意义而无需跟他人分享的内容,类似“随手记”的便利贴或报事贴,比如减肥期间体重数字(30号访 谈对象)、自己的观影记录(28号访谈对象)、游戏过关 成绩(31号访谈对象)、距考试还有多少天(19号访谈 对象)等等。第三,私密朋友圈具备存储功能,能够方便地保留资料以备日后查。“随手看到一些文章,收 藏夹太乱不好,就发布一个私密朋友圈,当保存文件 用”(36号访谈对象)
社交媒体的便利性和保存性都强于传统的私人日 记本。“写日记必须要坐在那里拿出纸和笔,但是在手机上记录的话,就可以随时随地记录用朋友圈记录,不存在保存的问题,可以一直存在,但是用日记本的 话,日记本可能会丢,也不方便携带,”(16号访谈对象)朋友圈将传统的纸质记录升级为电子记录,使得私人文 本能够被长久保存,即使过了很久之后再回看,即使换 了手机(硬件)升级了软件再
回看,朋友圈记录跟最初书 写也一模一样;而且朋友圈方便插人图片和视频,随着 手机的普及,朋友圈能够随时随地地记录个人想法。这 些长处使得朋友圈能够部分地取代传统日记。
不仅是,微博和QQ等社交媒体也给用户提 供了私密发布的选项。这些社交媒体上的私密发布跟 传统的私人日记相比,存在着不少差异。首先,由技术 可供性带来的私密朋友圈的存储和记录功能,是传统 日记所难以承担的功能,当私密朋友圈承担记录隐私 这一功能时,它才有可能(但不是一定会)取代私人日 记。接受访谈的6位母亲(12号、13号、24号、25号、30号、36号访谈对象)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自己发布 孩子成长记录时,觉得不合适发公开朋友圈的,就会选 择发私密朋友圈。但是,有些关于孩子的成长记录,她 们也会发公开朋友圈。而且,18号访谈对象也是一位 母亲,关于孩子的情况她从来不发私密朋友圈。这说 明,个人隐私也有可能被发布到公开朋友圈。研究者 很难确定统一标准来判断哪些隐私能够被发布在私密 朋友圈,私密朋友圈里也并非充满了个人隐私。
其次,日记本这一载体被销毁了,私人日记才能被 彻底抹去,而私密朋友圈是数字记录,不存在被销毁的 可能性,只能被发布者删除。删除私密朋友圈的门槛 比销毁日记本的门槛低多了,动动手指即可。以往的 名人日记研究里,很少见到作者主动销毁日记本的案 例。而本研究里,多位研究对象谈到了自己过段时间 后会删掉私密朋友圈,尤其当私密朋友圈承担便利贴 式“随手记”功能时,经常事后被删掉。“上学期期末 学业繁忙,私密朋友圈的内容是‘x x月x x日,需要 完成x x任务,还有x x天学期结束,以此激励自己,学期结束把上学期发的都删了。”(丨9号访谈对象)最后,私密朋友圈提供了方
便的回看功能,但是主 动回看的比例并不高。国外研究发现,只有大约30% 想象的互动会被回溯。@当被问到“你是否回看私密朋 友圈”时,11位访谈对象表示自己不会主动回看,有些 访谈对象甚至表明自己根本不想回顾这些私密朋友 圈,13位访谈对象表示出了对“回看”可有可无的态黑山羊养殖
现代传播2020年第12期(总第293期)60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