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大本营 宋茜
2020年第2期 NEW MEDIA RESEARCH
86
2018年随着《延禧攻略》和《如懿传》在网络平台播出,“宫斗戏”再掀收视狂潮。在剧集开播前,作为《甄嬛传》姊妹篇的《如懿传》裹挟着现象级大剧《甄嬛传》的热度,从开拍到播出一路自带“粉丝”关注,被“粉丝”寄予厚望。然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横空出世的《延禧攻略》在收视率、话题度、认可度方面都比《如懿传》更胜一筹,成为了暑期档最大赢家。根据数据统计,《延禧攻略》开播期间,日均播放量超过3亿次,最高单日播放量达7亿、34天破百亿,单日播放量最高时达到《如懿传》的6倍。从表面来看,这是两部剧集较量的结果,但背后是受众收视审美习惯嬗变的结果。1  传播路径变化的隐喻
随着新兴媒体迅猛发展和网剧的蓬勃兴起,受众的收视习惯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延禧攻略》和《如懿传》虽然在历史背景、人物设置、内容类型等方面具有太多的相近性和重复性,但实则是新旧两种媒介文化的一次正面交锋。
以《延禧攻略》为例,它并没采取“台网同步”的播出模式,而是自始至终在网络平台播出。为适应播出平台特点,《延禧攻略》具备网剧普遍具有的节奏快、叙事强、爆点集中的特点,再加之有于正对灯光、彩、构图等方面特有艺术追求的加持,令整部作品的质感有了比网剧更好的保障,成功吸引了足够热度,成为暑期档热剧“爆款”。之后再乘着网络热度的“东风”火爆电视屏幕。这种逆向传播路径的成功
范例其实已经彰显出传统媒介在电
视剧领域的发展乏力和新媒体的蓬勃生机。
而《如懿传》最早是以电视荧屏为进军目标,后期则是由于政策原因才进驻网络平台,在叙事结构上延续了传统的电视剧特征,叙事节奏较慢,大量的铺陈、细节描绘以及人物性格的塑造都造成了叙事节奏的拖沓,不符合年轻体接受信息的习惯,对于网络平台而言,受众关注力和耐心都极其稀缺的资源,这样的剧情设置注定难以长时间把握住受众的注意力,也难以取得理想的收视效果。
《延禧攻略》和《如懿传》在网络平台的较量及传播路径的逆转都隐喻了传统媒介在电视剧领域的衰落以及网络媒体全域影响时代的全面到来。
2  受众审美心理需求的变化
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将批判的矛头指向电视,认为是这一媒介形势将一切严肃题材都以娱乐化的形势呈现出来,最终成就了娱乐的时代。人们观看电视不需要思考,却能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尼尔·波兹曼的理论同样适用于对网络时代的预言,网络媒介正在将娱乐化趋势推向了深入,受众审美心理需求也正在经历更加“娱乐化”的变化。
谷歌三维地图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对照《延禧攻略》和《如懿传》,探讨其艺术性的话,不难发现,《如懿传》
在哲学意蕴上是更胜一筹的。《如懿传》超脱了一般“宫斗剧”的人物设定,如懿被塑造成“能而不欲”的人物形象,这是作者自我人生阅历的积淀与审美意趣的升华的一种体现,是对“宫斗”形态的
从《延禧攻略》和《如懿传》看网络热播剧背后的受众审美习惯嬗变
封晶晶,刁碧澄延禧攻略分集剧情介绍
摘  要  2018年《延禧攻略》和《如懿传》的热播掀起了新一轮的“宫斗戏”热潮。两部作品在情节设定、人物关系、
锦纶和涤纶剧情类型等方面的全面“撞车”,引发大众对两部作品的关注和热评。出人意料的是,在艺术性更强、期待度更高、投入更大的《如懿传》面前,前期并不被看好的“爽剧”《延禧攻略》却取得全面胜利,这一现象背后潜藏着受众审美风向的变化。文章以《延禧攻略》和《如懿传》为范本,探讨受众审美风向的变化的方向及原因。关键词  传播路径;受众审美心理需求;消费主义
单组词组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02-0086-02
作者简介:封晶晶,河北轨道运输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
盖玥希刁碧澄,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与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