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20年)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重要的基本建设,是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志。加强专业建设与规划,是提升我校提高办学水平和竞争能力,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新要求的基本保证,也是我校加快发展、建设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根据《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宿州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专业建设规划。
一、专业现状分析
中风吃什么好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于2012年首次招生,设置食品加工和食品检测检疫两个专业方向,在校学生207人。该专业在原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专业的食品方向课程的基础上建设,具有良好的学科专业基础。近年来,紧紧围绕学校“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以培养“实基础、强技能、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通过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初步形成了应用性及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取得了明显的建设成果。2013年获安徽省振兴计划食品类专业综合改革及新专业建设项目,拥有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安徽省复合酶工程技术中心”、校级科技平台“特苗种生产技术工程中心”。积极开展教学体系改革,初步构建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把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创业教育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教学运行3.25+0.75模式。
采取引进、内部培养和兼聘等多种方式努力打造“双能型”师资队伍。目前,食品类专业现有专职教师16名,其中副高及以上职称5人,具有博士学位3人,硕士以上学位的13人,通过校级“双能型”教师认定的比例达到45%,同时聘请食品领域知名专家兼职4人。校级教坛新秀1人,4人在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中获奖。已初步形成了一支专业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近年来,专业教师承担及完成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7项,其他省级教学改革项目多项,发表教学改革论文20余篇,主编及参编教材近10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重点项目2项及一般项目多项,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科研项目4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50余篇,获宿州青年科技奖1人。
建有基础化学、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学、生化分离及生物制品、食品工程原理、发
酵工程、食品分析与检测、食品加工与综合、水处理生产线、大型仪器分析室等14个教学实验室,以及果蔬复合软饮料生产线、啤酒酿造、特苗种种植(蓝莓)等校内实训室或中心3个。拥有流式细胞仪、质构仪、酶标仪、蛋白分析仪、高效液相谱、荧光倒置显微镜、红外光谱仪、荧光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气相谱仪、深恶痛绝的意思荧光定量PCR等多台(套)现代分析测试仪器。实验室使用面积达1000m2以上,仪器设备总值1200多万元。与安徽华洋啤酒有限公司、安徽安特食品有限公司、中粮生物化学(安徽)有限公司、宿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宿州徽香源食品有限公司、安徽盼盼食品有限公司(滁州)、南京高淳区的江苏统一企业有限公司、南京来一口食品有限公司、南京果椰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及单位建立了教学、科研、就业联系,建成稳定的校外食品专业实习实训与就业基地,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就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为专业建设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积极鼓励本专业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大学生科研立项、国家级省级创新训练项目、各类竞赛等,每年参加人数达到20多人,参加项目10多个。多次组织参加专业技能大赛和“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获安徽省一等奖、三等奖;面向全校学生举办“食品制作技能大赛”,开设食品发酵工程、食品加工工艺等多门公选课,这些活动加强了学生学习的主观
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服务于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二、专业建设定位和指导思想
(一)专业建设定位
紧紧围绕“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根据皖北农业及资源大区的特点,立足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强化“实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施产学研合作及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主要面向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及与食品科学与工程有关的教育研究、进出口、卫生监督、安全管理等企业或部门,从事食品或相关产品的生产管理、技术开发、工程设计、品质控制、产品销售、检验检疫、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工作。
(二)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实践条件建设为依托,
坚持育人为本,深入教学改革,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小说环境三、专业建设目标
(一)总体建设目标
围绕皖北地区“农副产品加工、轻纺食品、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以“实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根据人才培养的需求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突出工程应用性特点,突显农产品深加工及资源利用、质量控制等应用方向,探索出一套较为完整的、服务区域建设和发展需要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建成一支思想素质过硬、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合理、学历职称高、教学效果好及科研能力较强,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师资队伍;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建立健全有利于专业持续发展的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切实培养融“知识、能力、素质”于一体、志愿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今年冬奥会金牌榜(二)具体建设目标
1.人才培养
按照“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强化实践、突出能力、面向应用、注重创新,体现素质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的教育理念,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标准,优化课程设置和内容,依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创新“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方式(如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借助企业课题培养应用型人才)、引进“嵌入式校内模拟生产”等多种形式,加强与企业深度合作,积极探索实质性的“订单式”人才培养,逐步完善产学研合作及工学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社会需求。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应用型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使人才培养与服务地方相结合,对同类高校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2.课程建设
坚持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为中心,重视基础理论,突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工程应用,建立健全基于知识与能力的、与应用型人才职业岗位相适应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实践课程的总学分比例,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实践课程体系。以抓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加强课程建设,注重开发体现工学结合特课程,改革课程内容,建设一批高质量的专业课程及实践课程。大力推进专业教学资源建设,形成完善的专业教学相应
的教材、课件、软件等共享专业教学资源平台。在合格课程基础上,建成3至4门校级精品开放课程或优质课程,力争1门及以上省级精品开放课程;积极探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就业方向前景“互联网+课程设计”、“互联网+生产实习”、“互联网+校企合作平台”等教学新模式除夕朋友圈说说简短,进行省校两级“互联网+”课程建设,建成1-2门MOOC课程。
3.教学团队建设
采用多种措施加大食品师资队伍的建设,改善师资队伍学历、职称及“双能”结构,完善师资队伍培养、考核激励、更新等长效管理机制,为食品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提供有效保障。通过几年建设,建设一支总数达到25人以上,由引进人才、专职教师、特聘教师组成的“双能型”食品师资队伍,高级职称达到50%,中级职称占40%左右,博士学位达30%以上,硕士学历占90%以上,培养学科带头人1-2人,骨干教师3-5人,“双能型”教师比例达到60%以上,兼职教师达30%左右。
4.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加强实践实训条件建设,形成“教学、科研和生产”一体化的综合实践平台,满足工程化教育
和专业工程认证需求。扩建现有食品分析及检测实验室、食品加工与工艺等专业实验室2-3个。新建食品高新加工技术、工程制图及设计等专业实验室或实训室2-3个,增设食品类生产线1-2个和食品专业实践教学仿真软件,建成2-3个工程应用性专业实践平台(如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食品实训示范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立足地方经济发展,依托校企合作,与食品类企业共建食品类实验实训中心,拓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规模和加强内涵建设,增建校企合作教育基地3-4个。
5.教学管理及质量保障建设
继续深化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完善以实践教学为主的教育教学质量标准,形成符合地方应用性的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学管理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稳步推进教学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立学校、实习基地、用人单位及行业部门等共同参与的应用型人才质量评价和考核机制。
6.社会服务能力
拓宽产学研合作渠道,充分利用自身教育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积极进行专业服务社会的
功能性建设,打造高素质和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和输送基地。充分利用专业资源、创新培训模式,面向地方和区域相关企业积极开展生产、咨询和技术服务,变学生消费型实习为生产型、效益型实习,有效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四、专业建设内容和措施
(一)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完善产学研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