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淑桦近况道教重视养生,而道教的养生与道家的养生有紧密联系。《淮南子》即是一部以道家为主干 的著作,其中就有着丰富的养生思想。 一 道家以道为最高追求。《淮南子》认为,养生就是道在人生的实现,《? 真训》说:“养 生以经世,抱德以终年,可谓能体道矣。”养生即抱德、体道,因此,养生乃是人生价值的 体现,是在人生中对道的践行。 《淮南子》的养生以对生命的理解为出发点。《原道训》说:“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 ,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以生命由形、气、神三者所构成,其中形体是生命的物质 寄托,气是充盈形体的细微物质,精神则是生命的主宰。《淮南子》言气有正邪、清浊、精 烦、虚实之分,而构成人的生命是指其中的精气。《精神训》说:“烦气为虫,精气为人。 ”即是此义。在《淮南子》看来,形、气、神三者对养生缺一不可,共同地起着作用,而且 ,只要有一方面出现失误,就会三者俱伤。《原道训》说:“一失位,则三者伤矣。是故圣 人使人各处其位,守其职,而不得干,故形者非其所安而处之则废,气不当其所充而用之则 泄,神非其所宜而行之则昧。此三者,不可不慎守也”。因此,形、气、神各处其位,各守 其职,乃是《淮南子》养生的基本要求。 在形、气、神三者中,形与神都是由气所形成的。《原道训》说:“夫性命者,与形俱出 其宗,形备而性命成,性命成而好憎生矣。”好憎是指人的精神而言,宗指为人所体的精气 ,是说人的形体、性命、精神皆由气所生。《精神训》说:“是故精神者,天之有也;骨骸 者,地之有也。精神入其门,而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古人以天气清轻,地气浊重,人 的精神清明,形体质重,故以人的形体属地,精神归天,是以形体、精神分属天地二气。这 些说法实是将气视为形、神的根基。 因此,《淮南子》理应重点从气的角度论说养生,但这方面的直接论说却不多, 而是从治 身养性的角度论及养气。《诠言训》说:“凡治身养性,节寝处,度饮食,和喜怒,便动静 ,使在已者得,而邪气因而不生,岂若忧瘕疵之与痤疽之发,而豫备之哉!”通过生活有节 、心志平和等治身养性的手段,以防止邪气生存,来达到防病养生的结果。《说山训》亦说 :“天二气则成虹,地二气则泄藏,人二气则成病。”高诱注,人二气指邪气干扰正气。这 是把正气的保养,邪气的防止,视为养气的关键所在。在《黄帝内经》中,已经将邪气看成 人的致病因素,把正邪二气的斗争消长视为人是否健康的根本原因,《淮南子》养气的观念 显然与《黄帝内经》的思想是一致的。这表明道家的养生理论同中医是紧密联系的,中医学 说是道家养生理论的重要内容。这种联系在后来的道教养生理论中又有所发展,许多道教重 要人物又是历史上的著名医学家,这决非偶然。 治身养性在《淮南子》中谈得较多是形神这二个方面。书中认为,形与神是相互 依存的, 《原道训》说:“凡人之志各有所在,而神有所系者,其行也,……, 头抵植木而不自知也,招之而不能见也,呼之而不能闻也。耳目非去之也;然而不能应者, 何也?神失其守也。”神失则形乱。反之,“形劳则神乱。” ①而无论是形劳神乱,还是 神失形乱,都是形神相失。形神相失是养生大患,严重的甚至会使人成为人所戮笑的狂人 ,《原道训》说:“今夫狂者之不能避水火之难,而越沟渎之险者,岂无形神气志哉?然而 用之异也。失其所守之位,而离其外内之舍,是故举错不能当,动静不能中,……,虽生俱 与人钧,然而不免为人戮笑者,何也?形神相失也。” 但是,形与神之间是有主从之分的。神为主,形为从,对这一规定,《淮南子》讲了二点 理由:第一,“故心者,形之主也;而神者,心之宝也。” ②形体受心的宰制,而心之所 贵又在其精神。第二,“形有摩而神未尝化者,以不化应化,千变万化而未始有极。化者 , 复归于无形;不化者,与天地俱生也。” ③认为形体有变化,最终会腐朽归于无形,精神 则是无所变化,与天地一样永恒存在。这是一种神不灭论,道家的这一观念后来为道教所 发展,成为道教的重要理念。根据这样的认识,《淮南子》认为,养生能“以神为主者, 形 从而利之;以形为制者,神从而害。” ④主张“治身,太上养神,其次养形……神清志宁 ,百节皆宁,养性之本也;肥肌肤,充肠腹,供嗜欲,养生之末也。” ⑤在形与神之间, 神是养生之本,形是养生之末,故应以养神为主为上,以养形为从为其次。 二 《淮南子》以养神为养生的根本所在,因而,在形、气、神三者中最重养神。怎样才算养 神?在《淮南子》看来有二个要件,一是精神内守,二是精神清明。精神为心之宝,心在形 内,精神内守才能神得其位,只有得其位,才谈得上正常发挥精神在生命中的作用。而精神 要在生命起到应有作用,还须保持清明的状态,《?真训》说:“神清者, 嗜欲不能乱也。 ”又说:“是故神者,智之渊也,渊清则智明矣。”但是,“人神易浊而难清” ⑥,又易 外驰而不守其内,因此,神得其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要使神得其养,就得消除导致神浊不守的因素的影响。《淮南子》认为,这主要有物欲与 情志二大因素。物欲是外在的各种引诱,包括、声、味、金银财宝、权势名利等,外在物 欲的影响是通过感官来实现,《精神训》说:“夫孔窍者,精神之户牖也;而血 气者,五脏 之使候也。耳目淫于声之乐,则五脏动摇而不定矣;五脏动摇而不定,则血气滔荡而不休 矣;血气滔荡而不休,则精神驰骋于外而不守矣。”这里的孔窍指人的耳目等感官。《淮南 子》认为,人生的耳目等感官,是人与外界联系的通道,又是人内在精神的体现。耳目等感 官生来就有声、之欲等,但若人溺于声,就会害及人的五脏与精神。这种说法在《黄帝 内经》中也可到根据,二者是完全一致的。如果人受声物欲的利诱,溺而不返,就会“ 精神驰骋于外而不守,则福建之至,虽如丘山,无由识之矣。”暑假旅游胜地 ⑦碧昂斯经典的歌正因其如此,《淮南子 》将耳目等感官视为人保养精神的关口,《主术训》说:“夫目妄视则淫,耳妄听则惑,口 妄言则乱。夫三关者,不可不慎守也。” 人的情志同样与养神直接相联系,无论是喜怒忧愁好憎都是养神的大敌。《原道训》说 :“夫喜怒者,道之邪也;忧悲者,德之失也;好憎者,心 之过也;嗜欲者,性之累也。人大怒破阴,大喜坠阳;薄气发?,惊怖为狂 ;忧悲多恚,病乃成积;好憎繁多,祸乃相随。”以情志为心性的大害。 此外,危及养神的还有其他多种因素。《汜论训》说:“夫醉者,晚入城门,以为七尺之 闺也;超江、淮,以为寻常之沟也,酒浊其神也。怯者夜见立表,以为鬼也;见寝石,以为 虎也,惧掩其气也。”醉汉因酒精的作用,胆小者因惧怕的心理,都会造成精神的错乱,并 由此造成对生命的损害。这是从酒精、人格缺陷来讲对养神的危害。形体劳累、生患疾病等 也会引起神乱、精散的现象,书中亦有所论及。 淮南子汜论训 由于气、形、神是相互联系的,养神之害,也会影响气与形之养。因而,物欲与情志等 因素乃是整个养生的祸患,在这之外,《淮南子》还讲到外界气候变化对形体的损害。《? 真训》说自然界的寒暑燥湿会对形体有所虐伤,这是《黄帝内经》也讲到的内容。又一次表 明了医学对道家养生理论的影响。 无论何种因素对精神的危害,都是对神的损耗,而“形劳而不休则疲,精用而不休则竭” ⑧ ,因此,人要养神首先得珍爱它。《精神训》说:“夫天地之道,至绂至大,尚尤节其 章光,爱其神明,人之耳目曷能久熏劳而不乌 乎?精神何能久驰骋而不既乎?”而要爱其神,使其不外驰而内守,就得不受物欲、情志等干 扰,保持其清静恬然,《原道训》说:“夫精神气志者,静而日充者以壮,躁而日耗者以老 。”人的精神只有“静漠恬淡”,胸中和穆,才能使“其所居神者得其位 也。”精神清静恬然,就是与道相合。精神合于道,清静恬然,就可免受一切物欲、情志的 扰乱,保持其神清内守的良好状态。 精神能否合于道的要求,使其得以奉养,又与心紧密联系。因为精神是心的活动或产物, 心对精神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心对养神的作用,主要在于认知的功能。《说林训》说:“知 己者不可诱于物,明于生死者不可劫以危。”人唯有其明知的能力,才可认识到物欲、情志 对精神之害,不为耳目感官的物欲或情志所惑。正是在此意义上,《泰族训》说:“心者, 身之本也。”心的认知取舍,是养生的根本所在,也是养神的要害所在。《淮南子》认为, 只有具有明知能力的人,才能认识到养生之道,而在日常生活中遵循其道,反之,总希望合 于养生之道,结果却总是背道而驰,这样《淮南子》就将以养神为主的养生之道,与 人的认知能力统一了起来。 三 《淮南子》还从天与人、性与欲相对立的角度,认为养生是合于天道,合于人的本性的。 而将违反天道、人性的东西,称之为人与欲,因此,养生就得遵循天道,符合人性,而不能 被人、欲所蒙蔽。《谬称训》说:“情胜欲者昌,欲胜情者亡。”情即性,性胜欲则人昌盛 ,得养生之道,反之,则失养生之道,陷于危亡。《汜论训》说,人能“循性保真”,就可 “无所诱惑”,而得养生之福;若是“嗜欲无厌”,就必“陷于刑戮之患”。故《诠言训》 说:“今务益性之所不能乐,而以害性之所以乐,故虽富有天下,贵为天子,终不免为哀之 人。”正是从这种性、欲对立出发,《淮南子》主张应“损欲而从事于性” ⑨。在这个意 义上,《淮南子》讲的养生亦是养性的同一语。 道家以天道清静无为,人性“清静恬愉” ⑩,而人性存在于自身,因而,养生 就应当在 自身中即在内寻求,返其性中所有,这样才能不被物欲所惑。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得道的 真人或圣人,《原道训》说:“圣人不以身役物,不以欲滑和……是故有以自得也。无以自 得也,虽以天下为家,万民为臣妾,不足以养生也。”又说:“圣人不以人滑天,不以欲乱 情。”“能反其生,若未有形,谓之真人。” B11 相反,即是尊贵如天子,若不能自 得性,也是不得养生之道的哀人、狂人。这一观念是对追求权势金钱,以享乐腐化为人生乐 趣的鞭鞑。 《淮南子》反对以人滑天,以欲害性,并不是要根本否定人的欲求。在它看来,人的欲求是 天生的,“夫人之所受于天者,耳目之于声也,口鼻之于芳臭也,肌肤之于寒燠也,其情 一也” B12 ,《泰族训》亦言,人有饮食、好、喜怒哀乐之性。人生所具的欲求乃 是人养生之具,本身并不是养生之患,只有当其欲求超过了天道的规定时,欲求才会成为养 生之害。故养生并不是离欲绝欲,而是使欲求合于天、性的要求,不合于天、性要求的欲求 ,才是应当否定的嗜欲。 所谓欲求不合于天、性,是指过分地追求其嗜求。《精神训》说:“嗜欲者使人 之气越, 而好憎者使人之心劳,弗疾去,则志气日耗。夫人之所以不能终其寿命,而中道夭于刑戮者 ,何也?以其生生之厚。”生生并不可非,但厚于生生则不可取,厚于生生就是超过了养生 之度。从养生的立场出发,但结果却伤生,这在当代社会中是很常见的,如人们为养生而增 加营养,却因营养过分而造成肥胖,这可从《淮南子》的养生理论中引起人们的警戒。 在《淮南子》中运用中医知识来讲防病养生,除在前面已所论及的,另在其他地方 还多有 论及。如《说山训》说:“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这是《黄帝内经》中的上工 治未病之说。《览冥训》说:“今夫地黄主骨,而甘草主生肉之药也。”中医药以地黄补肾 ,肾主骨;甘草健脾,脾主肌肉,与《淮南子》之说相合。《精神训》说:“安知刺炙而欲 生者之非惑也?”说明该篇作者已经知道运用针刺、艾炙治病养生了,而针刺艾炙治病是中 医的重要方法,这在《内经》中也有所记载。《精神训》又说:“若吹稴呼 吸,吐故内新,熊经鸟伸,凫浴暖魒,鸱视虎顾,是养形之人也。”这里讲 到了气功、导引,以及模仿各种动物的体育运动,对养形的作用。可见,《淮南子》的养生 不仅大量吸收了中医学的知识,还涉及到体育锻炼等内容,这些都是弥足珍贵的。 (责任编辑:云鹤)赵德汉原型 我听过太多未央歌 ①《淮南子·说山训》。 ②③⑦⑧《淮南子·精神训》。 ④《淮南子·原道训》。 ⑤《淮南子·泰族训》。 ⑥ B12 《淮南子·?真训》。 ⑨ B11 《淮南子·诠言训》。 ⑩《淮南子·人间训》。 宗教学研究 2003年第1期 |
淮南子养生理论
本文发布于:2024-11-22 16:15: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上一篇: 表示有所作为的成语
- 下一篇: 语文小学六年级小升初模拟试题(含答案)[001]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