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 察传
一、书名及作者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集体编纂的杂家著作。因为书中有“八览”,又名《吕览》
吕不韦,生年不详,战国末期卫国人。卒于秦始皇十二年(公元前235年)。
他原是阳翟(今河南禹县)的大商人,在经商期间,遇到了流亡赵国的秦公子子楚,当时子楚在赵国的处境很艰难,吕不韦很同情他,并认为子楚是“奇货可居”,于是用金钱资助子楚,并帮助他获得了继承王位的资格。
公元前253年,子楚继承王位,是为庄襄王。庄襄王以吕不韦为丞相,并封他为文信侯。庄襄王在位三年而死,其子立,是为秦始皇。秦始皇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在他执政为相期间,秦国出兵灭东周,攻取韩、赵、卫三国土地,建立三川、太原东郡,为统一中国作出了积极贡献。秦始皇亲理政务后,将他免职,并迁去蜀,后忧惧饮鸩而亡。
二、主要内容
《吕氏春秋》篇目
1.《吕氏春秋》的十二纪是全书的大旨所在,是全书的重要部分,分为《春纪》(孟春、仲春、季春)、《夏纪》(孟夏、仲夏、季夏)、《秋纪》(孟秋、仲秋、季春)《冬纪》(孟冬、仲冬、季冬)。每纪都是5篇,共60篇。
《春纪》主要讨论养生之道;
《夏纪》论述教学道理及音乐理论;
《秋纪》主要讨论军事问题;
《冬纪》主要讨论人的品质问题。
2.八览,现在63篇,与原书相比脱去一篇。内容从开天辟地说起,一直说到做人务本之道、治国之道以及如何认识、分辨事物、如何用民、为君等。
3.六论,共36篇,杂论各家学说。
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
《汉书·艺文志》将其列入杂家。
三、寓言故事
《吕氏春秋》在文学上的一个突出成就是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据初步统计,全书中的寓言故事共有二百多则。
《察今》篇为了说明“因时变法”的主张,后面也连用“荆人涉雍”、“刻舟求剑”和“引婴兒投江”三个寓言。
《当务》篇先提出“辨”、“信”、“勇”、“法”四者不当的危害,然后就连用“盗亦有道”、“楚有直躬者”、“齐人之勇”和“太史据法”四个寓言来说明道理。
盗亦有道:《庄子·胠箧》:“盗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耶?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
齐人之勇:齐勇者,一居东郭,一居西郭,途遇而饮,索肉不得,乃笑曰:‘子,肉也;我,肉也。何别求肉为?’因抽刀割肉,相赠啖之。”
太史据法: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仲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甚少矣。纣母生微子启仲衍尹晶喜整容,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太史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故纣为后。”
其封地于微,爵位为子(一说子是氏),故称微子
楚有直躬者“楚有直躬者,其父窃羊,而谒之上。上执而将诛之,直躬者请代之。将诛之,告吏曰:‘父窃羊而谒之,不亦信乎?父诛而代之,不亦孝乎?信且孝而诛之,国将有不诛者乎?’荆王闻之,乃不诛也。”【直躬,以直道立身。正直的人。 清周中孚《郑堂札记》卷二:“ 直躬云者,蓋以善加名上,猶之 盜跖以惡加名上。”,指告发。
“直躬者”,最早见于《论语·子路》篇,原文作: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直躬之父攘羊”的典故,在先秦时代可能已广有流传(后世转述更多)。
《韩非子·五蠹》
楚之有直躬,其父窃羊而谒之吏。令尹曰:“杀之!”以为直于君而曲于父,原来你还在这里结局而罪之。以是观之,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
,根据犯罪者罪行的轻重大小,依法判处相应的刑罚。《韩非子·五蠹》:“司寇行刑,君爲之不舉樂;聞死刑之報,君爲流涕。”
《吕氏春秋·当务》:
楚有直躬者,其父窃羊而谒之上,上执而将诛之。直躬者请代之。将诛矣,告吏曰:“父窃羊而谒之,不亦信乎?父诛而代之,不亦孝乎?信且孝而诛之,国将有不诛者乎?”荆王闻之,乃不诛也。孔子闻之曰:“异哉直躬之为信也,一父而载(再)取名焉。”故直躬之信,不若无信。
《淮南子·汜论训》
言而必信,而必,天下之行也。直躬其父攘羊而子之,尾生与妇人期而死之。直而证父,信而溺死,虽有直信,孰能贵之?【:约会、约定。:履行相约之事之言。高:高尚品行。,告发,检举。
《庄子·盗跖》
满苟得曰:)比干剖心,子胥抉眼,忠之祸也;直躬证父,尾生溺死,信之患也;鲍子立干,申子不[衍文]自理,廉之害也;孔子不见母,匡子不见父,义之失也。此上世之所传,下世之所语,以为士者正其言,必其行,故服其殃,离其患也。
〔1〕子胥抉眼:谓伍子胥在死前,告诉他的舍人说:“抉吾眼县(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史记·伍子胥列传》)抉眼,挖掉眼睛。
2〕鲍子:即鲍焦。周朝隐士,他愤世嫉俗,廉洁自守,不食周粟,抱木而枯。 立干:谓抱木而枯死。
3〕申子:即申徒狄。姓申徒,名狄,殷商时人,因进谏不被采纳,遂负石投河而死。 自理:自投于河而死。理,当为“埋”字之误,意谓沉。
4〕孔子不见母:谓孔子滞耽圣迹,游历各国去应聘,其母死而未能相见。
5〕匡子:名章,齐国人,因谏其父,被父所逐,故终身不见父。
6〕正:端正。
7〕服:遭。
8〕离:通“罹”,遭。
四、注本
《吕氏春秋》的注释本有东汉高诱《吕氏春秋注》、清朝人毕沅的《吕氏春秋新校正》;
近代以来,陈奇猷(yóu)的《吕氏春秋校释》可以作为参考。近人许维遹《吕氏春秋》、张双棣《吕氏春秋译注》、王晓明《吕氏春秋通诠》
五、课文讲解
(一)题旨
本篇选自《吕氏春秋》六论之“慎行论”的第六篇
文章认为传闻中的事物往往有似是而非之处,应加以审查、深思和验证,否则会铸成大错,甚至导致亡国身死。
文中多用寓言故事作为论据,生动有趣。
(二)课文《察传》讲解
文选  察传(审查传言)
淮南子汜论训
夫得1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2,玃似母(猕)猴3,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4也。   闻而5审6,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齐桓公闻管子6于鲍叔,楚庄7闻孙叔敖 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8,智伯9闻赵襄子于张武9,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1、“得”应作“传”(依王念孙说,见《读书杂志》《吕氏春秋》校本)。   李维嘉暴瘦原因
2、玃(jué),大母猴。大猕猴。
3、母猴,又叫沐猴,猕猴,比玃稍小。   
4、过,用如动词,指犯错误。   
5、而,假设连词,等于说“如果”。审,审察。   
6、管子,即管仲。鲍叔,即鲍叔牙。参考《论语·宪问》注。   
7、楚庄,楚庄王。
沈尹筮楚国大夫, “沈”是邑名,“尹”是官名,名筮。又名沈筮、沈尹巫,亦名沈尹竺、沈尹茎,简称“沈尹”。因封于虞丘爵,号称虞丘子。他把孙叔敖推荐给楚庄王。
孙叔敖,楚国名相,芈(mǐ) 姓,蒍(wěi) 氏,名敖,字孙叔,一名蒍猎。先秦人习惯将字放在名之前,故楚国人通称“孙叔敖”。
蚡冒(楚厉王)之后。祖父蔿吕臣,父亲蔿贾蔿贾任楚国司马,战功显赫,后为楚将都越椒[jiāo]残杀。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zú 恭敬貌。]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犹病诸。”(《论忧患》)
蹴[cù]然,亦作“蹵然”。惊惭不安貌。我爵位越是高,心志越在于下层;我的官越是大,做事越加小心谨慎;我的俸禄越是多,布施越加广泛。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孟子》)
《吕氏春秋·孙叔敖戒子》
孙叔敖疾,将死,戒[1]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2][假如]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3]。楚、越之间有寝之丘[4]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5]。荆[6]人畏鬼,而越人信禨[7][j ī胡可的第一个丈夫]。可长有者,其为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8]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已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注释:
[1]戒:告诫。
[2]为:假如。
[3]利地:好的土地,即下文所说的"美地"。
[4]寝之丘:即寝丘,含有陵墓之意。
[5]恶:凶险,难听。
[6]荆:楚国的别称。
[7]禨:(j ī):迷信鬼神,向鬼神求福。
[8]寝:本义是睡觉,这里指以睡觉的地方,借指被封赏的地方。
8、太宰,官名。
嚭(pǐ),伯嚭, 春秋时吴国人。吴国打败了越国后,越王勾践贿赂伯嚭,要他劝说吴王接受越国求和的请求,吴王听了伯嚭的话。后来勾践发愤图强, 终于灭了吴国。   
伯嚭,原为晋国公族,姬姓。史载伯嚭的先祖公孙伯纠为晋国郤氏的旁支,后“三郤”权倾朝野。公孙伯纠之子伯宗公忠体国,不满本家势力太大,被三郤诬陷致死,伯宗之子伯州犁逃到楚国,任楚国大夫。伯州犁生郤宛,又为楚国大夫,后郤宛被楚国令尹子常攻杀。其子伯嚭逃难仕于,得到吴王宠信,屡有升迁,直至宰辅。
9、智伯,名瑶,晋国荀首的后代(荀首封于智,以邑为姓),又称知伯摇,知伯瑶(智伯瑶),知瑶(智瑶),也称知襄子,《左传》又称之荀瑶,后世多称知伯(智伯)。是晋哀公时的权臣, 和韩赵魏并称为晋国的四大家。在其执政期间,热衷于扩大智氏家族势力,当时智氏一家独大,力压三卿,飞扬跋扈,累次公开侮辱同僚,却最终身死人手,极武而亡。《淮南子》说“万乘之国,好广地者亡,智伯是也。”
赵襄子,名无恤,晋卿赵衰的后代,世袭为晋卿。   
张武 ,晋人,智伯的家臣,累次教唆智伯掠夺晋国其它公族的土地,导致智氏的灭亡。这次也是他劝说智伯纠合韩魏,把赵襄子围在晋阳。后来赵襄子用张孟谈 计,暗地联合韩魏,灭了智伯。《淮南子》说:“张武教智伯夺韩、魏之地,而擒于晋阳。”
张孟谈,汉代司马迁为避其父司马谈讳作“张孟同”。战国初赵襄子的谋臣。
①同子参乘,袁丝变。(《报任安书》)
同子,即赵谈。与迁父同讳,故曰同子。袁盎,字丝。
萧亚轩公开意外受伤照片
②秦急围邯郸。邯郸急,且降,平原君甚患之。邯郸传舍吏李同说平原君。(《史记·赵世家》)《正义》对“李同”注称:“名谈,太史公讳改也。”【传舍zhuàn shè,古时供行人休息住宿的处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