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水\仫佬\毛南族异同考释
侗、水、仫佬、毛南族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对之进行考释,目的在于深入了解这些民族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
标签:侗族;水族;仫佬族;毛南族;异同
侗、水、仫佬、毛南族为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由于历史、社会等原因,这些民族在族称、族源、社会制度、生活习俗等方面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一、不同之处
1.分布
侗族分布于黔湘桂鄂毗连地区。其中,贵州有一百四十余万人,居住在黎平、从江、榕江、锦屏、天柱、剑河、三穗、镇远、岑巩、玉屏等地;湖南有七十五万余人,居住于新晃、芷江、靖县、通道等地;广西有二十九万余人,居住在三江、龙胜等地;湖北有五万余人,居住于恩施、宣恩等地。
水族主要聚居于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及与之毗邻的荔波、独山、都匀和黔东南榕江、丹寨、雷山、从江、剑河等地;广西境内主要分布于南丹、宜山、环江等地;云南曲靖、富源等地亦散居部分水族。
仫佬族主要聚居于广西罗城及宜山、柳城、都安等地。
毛南族则主要分布于广西环江、南丹、河池、宜山等地。
2.族称
2022全国乙卷答案侗族自称为“干”、“更”、“金”。有的地方称“金佬”、“金绞”、“金坦”。苗族称之为“呆故”,汉族称之为“侗家”。解放后始称侗族。据文献记载,今侗族地区的古代居民,秦时称“黔中蛮”,汉代称“武陵蛮”或“五溪蛮”,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僚”。唐代,在称“僚”的同时又称“僚浒”、“乌浒”。宋代,称为“仡伶”、“伶”、“仡偻”等。至明代,始有“峒人”、“洞人”、“硐人”、“洞蛮”之称。清代,多称“洞苗”、“洞民”或“洞家”。其中,“仡伶”是侗族的自称。《宋史·西南溪洞诸蛮》载:乾道七年(1171年),“靖州有仡伶杨姓,沅州生界有仡伶副峒官吴自由”。《老学庵笔记》云:“辰、沅、靖州蛮有仡伶,……男未娶者,以金鸡羽插髻”,“农隙时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数人吹笙在
前导之。”这些称谓、姓氏、居地、习俗等与侗族有关。另外,“伶”同是侗族的称谓。《龙胜厅志》称:“西南诸夷,种类既繁,风俗各别”“伶与侗同”。《融县志》说:“侗即伶,背江一隅间有之”。可以说,“仡伶”、“伶”作为侗族的自称,至迟于宋代就已成为单一的族称,至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
新农村建设标语水族自称“虽”,汉族称为“水”,是自称的音译。《赤雅》中有“水亦僚类”的记载。“虽”在水语中有“篦子”、“疏通顺理”的含义。水族古文献《水书》亦将“水金火木土”五行中的“水”读作“虽”。历史上,水族曾被统称为“百越”、“僚”、“苗”、“蛮”等,至清代中叶后才有所区别,改称“水家苗”、“水家”。解放后始称水族。
仫佬族大多自称“伶”,少数自称“谨”或“本地人”。汉族称之“仫佬”,壮族称为“布谨”。史书中记作“姆佬”或“木佬”。魏晋以来,仫佬族被包括在“僚”、“伶”的统称之内,是古代“僚”、“伶”的一支。《大清一统志》说:“姆佬即僚人,……宜山天河有之”。《新天河县志》称:“伶人又名僚,俗名姆佬”。《古今图书集成》云:“天河县邑分四乡,县东八里咸伶种,名曰姆佬。”这些记载都指明了“僚”、“伶”与“姆佬”(仫佬)的直接关系。
毛南族自称“阿难”,意即“这个地方的人”。《岭外代答》中把今毛南族居住的地方称“茅滩”,把
什么品牌的消毒柜好居住在茅滩地方的人称“茅滩蛮”。《宋史·南蛮传》又将“茅滩”异写为“茆滩”。两者读音相近,实即一个地方的名称。《元史》中亦有“茆滩团”、“茅滩处”的记载。《明史》载有“茆滩堡”。清乾隆间,毛南族谱上记有“毛难甲”。光绪间绘制广西地图上标着“茅难山”。民国时所编《思恩县志》及《思恩年鉴》,除了载有“毛难”之外,还有“毛南”、“冒南”之名。这些史籍记载都是“毛南”名称的同音或近音之异写,说明毛南是由地方名称发展而为民族名称的。以地方名为族名,是许多民族共有的历史特点,毛南族即是其中之一。
二、相同之处
1.族源
侗、水、毛南等族族源均由“百越”中的“骆越”一支发展而来。
如侗族,属古“骆越”的一支。据《晃州厅志》记载:“厅治东接龙标,西驰骆越”。晃州(今湖南新晃)之西,即今贵州玉屏、岑巩、镇远等地,这一带历史上为“骆越”所居。在侗族地区,有许多冠以“骆”音之地名、山名、丘名、氏族名。如黎平的“鸣洛”、“寨洛”;从江的“八洛”、“洛香”;榕江的“正洛”、“乐乡”等。“洛”、“乐”与“骆”皆音同字异,这很可能因“骆越”之“骆”而得名。关
于侗族的来源,民间有两种传说。一说来自江西吉安府。宋元时期,有不少江南籍汉人因战乱或不堪忍受封建统治阶级剥削而迁至侗族地区。明初,大规模移民迁徙,曾将江西吉安一带农民迁到湖南新垦区。洪武十八、三十年,先后在侗族地区设五开卫、铜鼓卫,卫所屯军多属江西籍汉人。其后,军屯废驰,大部分屯户就地落籍,他们长期与侗族人民杂居,互通婚姻,逐渐融合于侗族。此外,当时一些人在科举应试序谱系时,为了避免民族歧视,隐瞒民族成分,亦称自己的祖先来自江西。另一说来自广西梧州。在黎平、榕江等地侗族民间流传下来的“祖公上河”及“祖源”古歌中,叙述了他们的祖先由梧州沿江向西北方向迁徙的经过[1]。而通道、三江等地的侗族传说自己的祖先从古州迁来。新晃、天柱等地则传说是从通道迁来。从这些传说看,古代侗族先民的迁徙路线可能是由梧州溯江而上迁到古州。后来,一部分向东移动,经过通道北上到天柱、新晃;另一部分由古州东迁三江、龙胜后定居下来。
又如水族,由“骆越”的一支发展而来。据水族民间歌谣叙述,其祖先原居住在今广西邕江流域的“岜虽山”,后来因战争影响,先民离开邕江流域,经今河池、南丹一带沿龙江溯流而上,往今黔、桂边境迁移,从此开始从“骆越”的母体中分离出来,逐渐向单一民族发展。毛南族亦如此。
至于仫佬族,其族源在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说法。其一,根据广西罗城县境仫佬族各大姓的墓碑、宗支簿、祠堂碑记载及相关老人的口述,说他们的祖先不是当地的土著,而是从湖南、山东、河南、江西等地迁来的[2],其祖先原来并不讲仫佬话,迁居罗城后,与原住当地的苗人结婚,其子女的语言都跟从母亲,以后子孙后代相沿皆如此。于是人们称这种话为仫佬话,称讲仫佬话的人为仫佬人。其二,仫佬族可能是土著民族,很早就居住在广西境内[3]。可见仫佬族族源仍有分歧意见,尚待进一步研究。
2.社会制度
侗、水、仫佬、毛南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共同经历了漫长的没有阶级压迫与剥削的原始社会阶段,这在民间流传的故事、史诗、传说及现实生活的某些习俗中有所反映。如侗族地区以地域为纽带的村与村、寨与寨的联盟组织“款”,毛南族聚居的山区峒寨实行的“隆款”,水族地区流行的“过端”习俗及其传说等,都是原始时代社会组织的重要痕迹。更重要的是,由于中央王朝势力的不断深入,在其强大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下,使侗、水、仫佬、毛南族地区的社会发生了急剧变化。土地原为氏族公社所有已转化为氏族酋长占有,步入以劳役地租为标志的封建社会初期,形成了剥削与被剥削两大阶级,从而由原始社会末期的氏族农村公社跨越了奴隶制社会而直接过渡到封建社会。
3.语言文化
毗侗、水、仫佬、毛南族均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在语言文化上为同源关系。
具体而言,如侗语,分南北两部方言,在方言中又各有三个土语区。北部方言包括新晃、靖县、三穗、天柱、剑河及锦屏北部,以锦屏“大同话”为代表;南部方言包括黎平、榕江、从江、镇远、通道、三江、龙胜及锦屏南部,以锦屏的“启蒙话”为代表。侗语与水、壮、傣、仫佬、毛南语等有亲缘关系,尤其是与水、仫佬、毛南语的关系更密切。然由于侗、汉两族人民长期交往,在侗语中也吸收了不少古代和现代汉语词汇,且多数人都能说汉语,甚至有的地方汉语代替了侗语。侗族原无文字,一直沿用汉字。解放后,党和政府为了提高侗族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准,于1956年组织专业人员对侗语进行调查,确定以南部方言为基础,以榕江县章鲁话为标准语音,用拉丁字母为文字符号创制侗文,并于1958年由中央民委批准在侗族居住的农村试点推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又如水语,其内部一致性较大,可以互相通话。由于水、汉两族人民长期交往,水语汲收了不少汉语借词。水族有自己古老的文字,水语称为“泐虽”,汉译为水文或水书。水书有四百多个单字,为水族先民所创造。水书作为水族人民固有的文化,得到了邻近各族的公认,并成为研
究水族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
4.生活习俗
侗、水、仫佬、毛南族的生活习俗有许多相同或相近之处,这在居住、饮食、婚姻、丧葬、宗教信仰等方面均有表现。
如仫佬族,多聚族而居,有血缘关系同族姓的人常聚居在同一村寨。房屋一般是泥墙瓦顶、三间并列的平房。主食大米,喜好酸辣味和糯米饭,忌吃蛇、猫肉。过去还曾有禁吃狗肉和动物内脏的习俗,传说这与祖先遭难得救有关。曾盛行父母包办的早婚,只有少数是自己通过“走坡”恋爱结婚,婚后有“不落夫家”之俗。可与汉、壮族通婚,并曾分宗之后或同姓不同宗的均可结婚。丧葬中有“买水”为死者沐尸的习俗,安葬时看风水,葬仪隆重。崇信多神,禁忌较多,如二月初一不进地,六月初一不做工等。 You belong with me
又如毛南族,一般是同族同姓的聚居在一起,以数户人家的小村落居多,最大的村屯也不超过百余户。住房多为瓦房泥墙,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关养牲畜及堆放农具杂物。男女喜穿青、蓝土布衣裤。平坝地区以大米为主食,玉米、小麦为辅;山区则以玉米为主,小米、
高粱、豆类为辅。有喜吃酸食的传统习惯,素有“百味用酸”之说。婚姻中有“不落夫家”、兄终弟及、弟终兄及之俗。舅权较大,可以干预和决定外甥的婚姻。曾盛行离婚、纳妾、寡妇再嫁及入赘。遇丧事要给死者买水洗身、入殓并打斋,出殡时棺材的小端在前,大端在后,安葬时间和地点须请风水先生择定。毛南族没有全民信仰统一的宗教,以信仰道教为主,少数人信仰基督教,崇信多神,经常进行各种敬神活动。
侗族及水族的生活习俗与上述仫佬、毛南族亦有诸多相似之处,此不赘言。
参考文献:
[1]侗族简史简志合编:初稿[M].1963.
蝴蝶男友[2]广西仫佬族社会历史调查[R].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
[3]仫佬族简史简志合编:初稿[M].1963.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