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保罗·威利斯的《学做工:工人子弟为何子承父业》一书是青年亚文化研究以及民族志研乡阳勺经典之作,也是教育学与社会学领域的重要之作。此书的出版奠定了威利斯在民族志、人类学和教育社会学研究领域的历史地位。书中描述了工人阶级学生对教学活动和社会再生产机制的抵制,一方面强调了主体在文化接受上的能动性,另一方面又从父权社会、性别歧视、种族歧视等几个方面来解释工人阶级子弟对文化霸权反杭的失败,并指出学校教育不过是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工具。保罗·威利斯的这一思想及其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对当时的教育学界有着重要的启示及影响。本文主要梳理我国教育学界对《学做工》的研究概况,在此基础上探讨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对我国当代教育研多由勺启示。
罗钢 [关键词]《学做工》:保罗·威利斯;民族志;文化研究
一、《学做工》的意义及研究的必要性
思想作风心得体会 保罗·威利斯的《学做工》是伯明翰学派关于青年亚文化研究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在《学做工》一书中,威利斯采用并发展了伯明翰学派擅长的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对汉默镇上的一批工人阶级中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进行了参与式的民族志记录,旨在研究工人阶级子弟是如何实现从校园走到工人岗位变成工人阶级这一转变的过程。此书在1977年首次出版,后来又多次再版。《学做工》的前半部分基于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威利斯以一批工人阶级子弟男孩为研究对象,运用了包括文化研究、教育学、人类学、社会学与政治科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分析了他们是如何促成工人阶级文化的生产与再生产。在此书的后半部分,威利斯通过“吃雪莲果的禁忌洞察”与“局限”两个概念构建起了对阶级文化再生产的分析。青年人阶级地位的形成,不仅有社会背景、阶级背景的原因,学生们的主观意识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威利斯的研究工作使研究者们认识到学校也是一个阶级文化生产的场所,它包含了社会的政治文化斗争,而且青年人的社会阶级定位基本是在学校这一场所里形成的。研究此书有助于我们理解在教育这一领域内文化再生产与对抗是如何产生的,而且也帮我们认识到意识形态不能像给瓶子灌水那样可以直接装人人的大脑里。这些思想为我们分析与认识教育问题带来了新的观念与视角,这也是学界对《学做工》研究的宗旨与必要性之所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