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生活化教育
摘要
从“文化”本身探讨传统文化教育。文化产生于人类共同生活的需要。文化的过程是认识应用,文化的内容是社会生活,文化的意义在于服务于社会实践。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文化传续,立足当下,满足学生生活、成长的需要。想生活所想,学生活所学,践生活所行。自然地融入生活,在传续中践行、在实践中感知,积淀文化底蕴,传承经验智慧,是传统文化教育应然的面貌、方法和过程。生活化教育不只是教育的理念和规律,更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方法、过程和现实需要。
关键词  文化;传统文化教育;生活化问道怎么加点
文化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根和魂,是民族得以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开展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坚守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筑牢民族文化自信、价值自信的根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培养青少年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具有重要意义。
周士第
在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推动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逐步系
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如今,已经实现在学科安排上以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三科为主,艺术(音乐、美术等)、体育与健康学科有重点地纳入,其他学科有机渗透,“3+2+N”全科覆盖。如何更好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学校教育必须面对的课题。我想,传统文化教育的探讨首先应该从“文化”说起。
一、传统文化教育生活化
“文化”出于易经贲卦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化成”约称之为“文化”。文化活动即人文活动,是观察、认识自然现象,凝定为确定的知识,然后运用这些知识来为人生服务的社会实践。“为人生服务”,包含单纯为增加生活的方便,以实用为重点的服务,以及实用之上,以彰显意义为重的服务。这种“彰显的意义”就是探索呈现出一套套人所独具的生活方式。这些独特的生活方式就是所谓礼仪,包括种种法规制度、风俗习惯。人的自然行为化为礼行,自然秩序化为道德秩序。“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世界在“认知”中自黑暗至彰明,因“运用”自无心进至有情。“人文化成”,是在服务人生的“认识”“运用”中不断实践,追求生活、开创社会的过程和结果。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文化产生于人类共同生活的需要。作为社会化的人类生活,也就是社会生活的需要。文化的功能在“认识”和“运用”两个层面体现为:整合,整合协调体成员的行动;导向,为人们的行动提供方向和可供选择的方式;维持秩序,约束成员认可遵从某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维持社会秩序;传续,传承文化,继承前人的经验智慧,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开拓前进,避免人类在落后的过去轮回。总的说,就是促进社会的发展,满足、服务于生活的需要。整合、导向、秩序维持、传续的作用必然包含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更多的指向社会化实践和社会秩序的维持,也就是人与社会体的关系。
文化的过程是认识应用,文化的内容是社会生活,文化的意义在于服务于社会实践。文化的四大功能是对于彼时社会生活的作用,也是文化传续要对于此后社会生活所要起的作用。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文化传续,理所当然的要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传递生活经验和智慧,指导学生继往开来。目标服务生活,内容面向生活,过程指导实践,目标生活化、内容生活化、过程生活化,也就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应然。
二、传统文化怎样生活化白鹿
罗钢(一)目标生活化,传统文化教育服务于学生生活。
从文化产生来看,认识是为了运用,认识运用的目的是生活。传统文化是前人认知和实践的经验和智慧,传承到当下都是知识,都是认识,但是传续这些知识是为了更好地整合、导向、维持今天的生活,目的是为了生活运用。传统文化教育是传统文化有目的的传续,必须要明确传统文化知识传承的意义是为了服务于学生的生活实践。认知的目的是为了实践运用,认知和实践的意义都是服务于生活。
(二)服务于学生生活,传统文化教育就应该立足当下。
张凯丽郭冬临学习实践与生俱来。作为社会化的人,生命从呱呱坠地开始,甚至从生命萌动开始,就进入了社会化的过程。置身于在家庭、学校、社区、社会、自然当中,与生俱来就需要对于身边人、事、物的认知,就要建设社会关系,就要在生活实践中锻炼实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伴随着生命进程自然而然形成,是在生活实践验证中来的,而不是从文化中拿来安装在大脑中的固定程序。在成长的过程中,对生活的认知和探索以及所形成的生命样
态,会打下一生的基调,凝定在生命中。就像土地一样,不种庄稼就长草。没有传统文化滋养的生命,想在成人之后靠着外力和自觉去转变生活方式、价值观,无疑是虚无飘渺的。在时令节气中了解花鸟虫鱼、四季更替、农耕文明;在节日风俗中了解亲族血脉、恩泽相继、家国情怀;在衣食住行中感受水土风情、和而不同、生活传承;在游戏活动中感知规则有序、和谐知礼、美美与共;在城乡河山间觉悟泱泱华夏、桑梓如画、守望坚守。让传统文化从生命之初就融进生活,才能少小若天成,习惯成自然。所以传统文化教育要立足当下,而不应当仅仅是对于未来生活的储备。
(三)在学习的过程看,传统文化应该“化成”在当下。
学生的生活是什么?是学习、成长。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总的说就是“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是过程,“会”是结果,“学会”是内化而成的能力。“学会”不是纸上谈兵,不可能储备足够的知识,将来自然就会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生活实践中学会生活。“学会”是在认识应用的实践中,不断积累的过程和结果。就如同,背过了《弟子规》,不等于就理解了内容,理解了内容不等于就能遵循其规范。知与行是两码事,行与果有大距离。传统文化的意义不仅在于文化的感
知甚至认同,更在于化为生活、化为行动、化为习惯。在认知中应用,在应用中认知。教育和生活实践相结合,知行合一,方得正果。否则,与现实剥离,仅仅为了未来做积淀储备,学习无疑会成为一种现实的负累。另外,知识长期不用,很多时候都会被遗忘,学习的价值和效果会大打折扣。再有,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中国特质的孩子,如果生活方式、社会习惯和价值观念在学龄时期的形成和传统文化没有多大关系,那么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也就不大了。传统文化教育只有服务于生活,践行于生活,传统文化教育才能真正实现文化传续的作用。
结束语
立足当下,满足学生生活、成长的需要。想生活所想,学生活所学,践生活所行。自然地融入生活,在传续中践行、在实践中感知,积淀文化底蕴,传承经验智慧,是传统文化教育应然的面貌、方法和过程。生活化教育不只是教育的理念和规律,在这里更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方法、过程和现实需要。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整版文章探讨“当今世界文化发展趋势及其应对” 人民网 2015-09-20
[2]百度百科“文化”
[3]百度百科“传统文化”
[4]百度百科“传统文化教育”
[5]罗钢.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6]《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育部 2014年3月26日
[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教育部 2021年1月8日
[8]中华传统文化的由来 中国传统文化网2019-04-13
书房样板间
[9]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网 2014-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