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
贾涛博 辽宁大学
摘 要:鲁迅小说大多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而叙述者“我”多采用知识分子身份,有时是故事的观察者,有时是参与者,有时又成为小说的主人公。本文从鲁迅小说中第一人称叙述者的知识分子身份出发,结合创作时期的时代环境与特定背景下知识分子的心理状态,相互对比论证,把握第一人称叙述者知识分子身份的现实真实性,并且结合作家鲁迅的人生历程,力图揭示隐含在第一人称叙述者“我”中的创作主体的真正内心世界。
关键词:第一人称叙述者;知识分子身份;对话;真实性
作者简介:贾涛博(1994-),男,汉族,辽宁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罗钢[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2-050-01
谎言歌词
在研究鲁迅小说的第一人称叙述者之前,首先应该清楚一点,就是第一人称叙述者与作者的关系。叙事学角度将叙述者与作者分离,认为“叙述者与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作者并不是一个人”[1],这就说明叙述者的身份不能等同创作主体,但紧接着应该进一步认识到创作主体与叙述者的关系并不是毫不相关,尤其是与第一人称“我”的关系更应该是紧密相连、不可分而论述。
一、知识分子身份的叙述者与特定时代知识分子对话的现实真实性
作家鲁迅亲身经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变迁,而且身处于中国思想革命的风口浪尖上,对于中国的知识分子有相当深入的了解。其小说文本中的叙述者多采用知识分子身份,必然带有近现代历史环境下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子”。小说《祝福》和《故乡》里“我”作为知识分子,对中国的封建社会现实非常不满,而且对下层人物祥林嫂和闰土的也充满同情与怜悯。这里正体现了近现代历史背景下,接受西学的中国知识分子自觉承担批判封建制度的责任与同情弱者的人道主义情怀。小说《头发的故事》,以知识分子“我”的身份记录了N先生在双十节的一番议论。N先生批评叙述者“我”为理想主义者,鼓吹女子剪发,并发问“我不知道有多少中国人只因为这不痛不痒的头发而吃苦,受难,灭亡。”[2] N先生曾在中学做监学时遇到学生剪辫的事情曾在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现实,小说正是借助叙述者“我”的记录传达出当年经历过辛亥革命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悲观、怀疑的心理。因为“二次革命失败之后,对政治的厌倦感和失败感是整个知识界的主调,大部分知识精英不仅是失去了参与政治的机会,同时也对民元以后种种狂热的政治实践产生了根本性的怀疑。”[3]鲁迅安排理想主义的叙述者“我”与悲观怀疑的N先生关于三峡的诗句
高云翔最新动态的对话,记录了特定历史背景下中国知识分子对国民性的批判以及对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知识分子普遍感伤、怀疑的真实心理状况。
因为叙述者作为小说的人物,毕竟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也有着自己的活动轨迹和思考自由,他可以与作者对话,也可以与其他人对话,但以知识分子身份叙述,必然要反映特定时代环境下知识分子自身的心理轨迹,这样的叙述者才更具有现实真实性。领事馆大使馆
二、叙述者的知识分子身份与作者自身对话的内在真实性
鲁迅小说里第一人称叙述者的知识分子在与小说人物进行对话过程中总是带有作者自己的思想轨迹和自我批判的痕迹。这里以小说《孤独者》为例。胡风曾经问过鲁迅《孤独者》里魏连殳是谁,鲁迅回答说“其实,那是写我自己的……”[4]细究文本会发现,“我”与魏连殳的对话实际正是处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落潮期,这也是鲁迅人生的“彷徨”期。“我”听魏连殳讲述祖母丧礼上嚎哭的原因,知道他主动因袭了太多封建制度带给人的苦难,反而遭到麻木看客的冷漠不解,“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来反抗孤独的绝望。现实封建势力还十分强大,叙述者“我”的生活陷入窘境而魏连殳因失业而开始迁就钞写工作,“我们”的状况已经说明知识分子还未开始猛烈地反抗就走向了启蒙的失败。与文中叙述者“我”的离校辞职正好相反,魏连殳放纵生活,欺辱孩子,展开了疯狂的报复,然而这种堕落的行为正是作为觉醒知识分子的魏连殳,从反抗绝望走向了尼采式的绝望的反抗。
以前使别人反感的反抗给了魏连殳生存的信念,而之后妥协的堕落式的反抗却迅速使魏连殳走向了死亡。
小说中叙述者“我”与魏连殳两条独立又交织的线索对话,如果魏连殳就是鲁迅,那么就应该有两个分裂的鲁迅,一个是叙述者“我”式的外在鲁迅,一个就是魏连殳式的内在鲁迅。魏连殳展现的是在反抗封建势力和现实黑暗中精神上沉重、孤独、绝望、彷徨的鲁迅。文本中“冲出去”的叙述者,正是现实中鲁迅在新文化运动低潮时期的一种自我批判,也是自我拯救。小说叙述者“我”与魏连殳的对话辩难其实是作者自己思想的对话辩难,一个真正的内在矛盾的鲁迅也就真实地展现于读者眼前。
结语:
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身份的叙述者真实性是值得深思与研究的,叙述者“我”虽然不等同于现实中的知识分子或作家本身,但是依然应该将其与现实环境和作家内心世界相结合进行研究,因为从叙述者的真实性角度出发并非违背美学原则,而是更加接近创作主体的精神领域,这也正是我们真正认识鲁迅的必要途径之一。
注释:
[1]罗钢著. 叙事学导论[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4.05
[2]鲁迅著. 鲁迅全集[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12.
[3]杨早著. 清末民初北京舆论环境与新文化的登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08.
[4]胡风. 鲁迅先生. 新文学史料[J]. 1993.01.
小沈阳的老婆照片50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