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上学期福州市九年级语文期末质量检测试题(有答案)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期末适应性练习
语 文 试 题
(全卷共6页,21小题;满分:150分;完卷时间:120分钟)
友情提示:请将所有答案填写到答题卡上!请不要错位、越界答题!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全国乙卷语文答案1.根据语境,补写出古代诗文空缺的部分。(10分)
王国维曾经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山回路转不见君, ①   ”以目送友人远去之景而含依依不舍之情;“   ②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流露出在外征战的将士思家而难回的悲慨;“何处望神州? ③   ”寄托了诗人登楼北望而怀念故国的情感;“ ④    ,身世浮沉雨打萍”表现了文天祥的身世之痛家国之悲;欧阳修则从“   ⑤     ⑥    ”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的四时之景中感受到无穷的乐趣。
景中既可寄情,景中也可蕴理: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   ⑦   个性签名大全2014最新版的
   ⑧   ”即包含新事物必取代旧事物的哲理;而李白《行路难(其一)》的“ ⑨   
.   ⑩   ”则鼓励后人面对困境时不要放弃理想。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10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既有物阜民丰的   甲   (A.内容  B.内涵),也  ①  (A.凹  B.凸)显出其与生俱来的文明属性和特质。法国前总统戴高乐曾说:中国是一个比历史还要古老的国家。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中国与其说是一个政治实体,也可以说是一个文明实体。”中国既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又是一个现代的文明型国家。中华民族曾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   乙   (A.不可磨灭  B.不可捉摸)的重大贡献。小康中国既秉承中华文明的优秀基因,又开放创新、向其他文明汲  ②  (A.jí  xī)取智慧和营养,   丙   
(1)根据拼音为①处选择正确的汉字,为②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只填序号)(2分)
关于国庆节①      ②      
(2)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处。(只填序号)(2分)
      乙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3分)
文档打不开怎么办(4)下列四个句子填入文中丙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由此产生了新的物质、制度、文化    ②不断续写着中华文明的辉煌
③创造了璀璨的精神成果  ④不断丰富人类文明的灿烂图谱
A.①③②④   B.①③④②   C.③④①②   D.②④③①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3~4题。(6分)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业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冇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的标题表明,这是诗人在被贬谪途中写给侄孙韩湘的诗。
B.颔联坦陈心态,不辞衰老,不惜残年,忠君的信念愈发坚定。
C·颈联以“云横秦岭”“雪拥蓝关”之景衬托英雄失路的悲慨。
D.尾联表达了对晚辈探望之心意的感激和老有所依的欣慰之情。
4.首联在整首诗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16分)
大凡一花一木,虽得雨露自然之功,而欲其本根之蕃茂,花叶之鲜新,非培养不能也。先君子①偶种凤仙花数十盆置于庭砌朝夕灌溉颇费精神高考前的祝福语简短。及花开时,千枝万蕊,五陆离,竞有生平未经见之奇者。次年灌溉稍懈,仍是单叶常花,平平无奇矣。乃知培养人材,亦犹是耳。或曰:“每见丛莽中时露好花一枝,则谁为之培养耶?”余曰:“本根有花,虽不培养能开放;然狂风撼其枝,严霜凌其叶,吾见其有花亦不舒畅矣。”
子弟如花果,原要培植。如所种者牡丹,自然开花;所种者桃李,自然结实。若种丛竹芝藤,安能强其开花结实乎?虽培植终年,愈生厌恶。
(节选自[清]钱泳著《履园丛话卷七·臆论》)
【注】①先君子:对已故父亲的称呼。
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及花开时   及:  
(2)虽不培养   虽: 
(3)愈生厌恶   愈: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先君子偶种/凤仙花数十盆/置于庭砌朝夕/灌溉颇费精神
B.先君子偶种凤仙花数十盆/置于庭砌/朝夕灌溉/颇费精神
C.先君子偶种凤仙花/数十盆/置于庭砌朝夕/灌溉颇费精神
D.先君子偶种风仙花/数十盆置于庭砌/朝夕灌溉/颇费精神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乃知培养人材,亦犹是耳。(3分)
(2)若种丛竹蔓藤,安能强其开花结实乎?(3分)李华月电影
8.本文以培养花木为喻,阐述了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3题。(20分)
战地琴声
李皓
①从丹东回来,我一直在想,一根细细的马尾,在废弃 的罐头盒子上抽拉,到底能发出怎样的声音?我甚至在梦里成为一名志愿军战士,在坑道里抱着这把胡琴,头上不断掠过敌军的飞机、飞机的轰鸣声淹没了胡琴奏出的乐曲。
②到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参观是在国庆日的第二天,人很多。穿过形形的游客,我径直走向那把“两洲三国”胡琴。在昏暗的灯光下,在玻璃橱窗内,胡琴不动声,发出幽幽的光芒。
③与胡琴并排挂在墙上的还有两件乐器,一件是小提琴,另外一件有人说是“三弦儿”有人说是“土琵琶”。这两件乐器都没有文字说明,“两洲三国”胡琴下面却有一个清晰的用手机一扫,出现如下文字:“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志愿军战士在战斗问隙开展各种娱乐活动,激烈的战斗过后,志愿军战士利用缴获的美军的罐头盒、朝鲜的木材和中国的马尾制作成这把胡琴。战士们给它起名叫'两洲三国’胡琴。'两洲’是亚洲和美洲,'三国’是中国、朝鲜和美国。”
④志愿军战士们在远离祖国的战场上,在战斗间隙,该唱就唱,该跳就跳。他们,用把把自制的乐器、发出了战场上最柔美的声音,像廿霖,似养分,滋润着彼此的心灵。 
⑤我想起了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一段往事。1951年秋末冬初一个寒冷的夜晚,志愿军12军31师的文工队队员们到银店洞师部为志愿军战士演出,回来时已是半夜。在归营的路上这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仍然兴奋地唱着、跳着、欢笑着,似乎忘了这是前线,这是战场师部所在地银店洞到文工队驻地苏谷山沟,中间有一段封锁线,敌人每隔几分钟就要向这打来排炮。路上经过一条浅河,大家正踩着石头通过。这时,敌人一排炮弹打来,一阵巨响实时天崩地裂,水石飞溅,烟雾弥漫,天昏地暗。文工队伤亡巨大,女队员戴儒品全身都被炸没了,只剩下了两条发辫……
二爷,也就是我爸爸的二叔,他有个绰号:二瘸子。记得我小的时候,屯子里的人都在背后这么叫我二爷,但当面不敢叫,他们都知道我二爷的“驴脾气”。在生产队里,二爷一看到不公平的事情就骂,谁也不敢吱声,就连队长也只能悄悄嘟哝:“又耍志愿军的威风……”
⑦二爷从解放战争战场打到朝鲜战场,后来腿部受伤提前回国复员回乡。爸爸告诉我二爷有个绝活:口技。二爷每次喝醉了,必定要讲几段朝鲜战场上的故事,绘声绘,声炮
声、飞机声,二爷都能惟妙惟肖地用口技表演出来,在场的人无不叫好。据说二爷病重时,依然声、炮声、飞机声“演奏”了一番,随即溘然离世。
⑧二爷没读过书,更不会什么乐器,但他有自己的娱乐方式,口技必然是战场赋予他的之长。我想,在冰冷的战壕里,他肯定不止一次给战友们表演自己的口技,给残酷的战斗生活带来了一丝欢乐的气息。
⑨爸爸、叔叔和我,分别在上个世纪60年代、70年代、80年代穿上海军、陆军、空军的军装,在军营里服满了兵役。爸爸、叔叔从军想来是受了二爷的影响,二爷又间接影响了我。我是1989年春天走进空军某雷达兵训练团的,当时的空军司令正是抗美援朝著名战斗英雄王海。
⑩仔细端详“两洲三国”胡琴,那个罐头盒子在拉弦处缠了一圈胶布,表面似有松香我仿佛看见在异国他乡的冰天雪地里,在短暂的战斗间隙,他们动情地演奏起祖国各地的民歌小调。看着看着,我觉得眼前的“两洲三国”胡琴已经不仅仅是乐器,它更是武器,它庄该与那些炮摆放在一起。
(《光明日报》2020年10月23日,有删改)
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运用倒叙的方法,叙写作者参观一把战地胡琴而深受触动的故事。
B.国庆节去参观抗美援朝纪念馆的人很多,表明人们仍铭记着这段历史。
C.“驴脾气”的二爷耍起志愿军的成风时,生产队的人都怕得不敢吱声。
D.文章写到爸爸、叔叔和“我”的经历,体现了志愿军的精神代代传承。
10.联系上下文,按照要求赏析。(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