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模拟卷
(仿2023年全国乙卷)
第三模拟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
(本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5G技术催生出了比以往更大的市场空间和艺术可能性,沉浸式体验越来越多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当中。新技术和新媒介的融入让艺术的内涵得以放大和延伸,艺术也已经从被动、机械、中心化的感知方式,转化为主动、多元、去中心化的沉浸式感知体验。
各种数字沉浸式艺术展览都摒弃了以往传统的陈列的展出方式,更多地将数字媒体技术、视频技术融入其中,从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嗅觉的多个维度,给观众带来一种颠覆性的沉浸式体验。从艺术实践的角度来看,无论是以西斯廷教堂的《创世纪》为代表的宗教壁画,还是理查德·瓦格纳创作的《尼伯龙根的指环》四联剧,都表明“沉浸式”一直是艺术家们不断探索,且不断追求的理想创作目标。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给仿象划分了三个阶段,即仿造、生产与仿真。人类社会历经这三个阶段,从而实现自身的虚拟化。随着5G技术、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发展,价值的结构规律逐步过渡到体验规律,由此催生出仿象的第四阶段,即“物我合一”。在这一阶段,艺术注重创作客体的表达性与主体的参与性,注重主客体之间的互动与体验。如果说“仿真”阶段是通过编码和解码来解构真实,实现超现实参与,那么以体验作为根本目的的第四阶段,则是直接打破了现实与超现实的边界,让人的意识沉浸于由技术打造的、若虚若幻的物质材料世界。沉浸式艺术构建了一个真实与虚拟的组合场景,这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仿造,而是对现实深层次的还原和再生。它不仅创造了一个沉浸式的体验空间,更使
人们在感官参与中形成一套自身的大脑认知虚拟系统。对于受众来说,在5G技术的支持下,人们可以
以自己熟悉的方式进入到沉浸式艺术的参与和建构中,在主体性进一步得到加强的同时,也可以获取更多的愉悦和满足。
纵观传媒艺术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其审美维度的转变主要有两个时间节点。一是摄影术的出现。二是互联网的诞生。前者标志着艺术族进入机械化时期,后者意味着数字传媒艺术的兴起。传统的艺术审美,是一种“虚静”式距离审美。审美主体与创作客体之间有明显的界限,参与者要通过主动欣赏、自我想象来获取审美认知和创作者的情感投射。在这样的审美过程中,参与者并没有参与到作品的创作中,更多的是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单向度地去了解他人的故事。5G技术加持下的艺术作品呈现的是“开放式”的创作方式,创作者只能为受众提供一个参与的框架和边界,它不能强制受众进行艺术参与,作品最终的呈现形态和表现意义取决于受众的意愿和参与建构的程度。沉浸式体验给人们在进行艺术欣赏时制造了一种“身体不在场”的状态,用保罗·维里奥在《消失美学》里的概念来说,就是“瞬间失意”。所谓“瞬间失意”,是指人所经历的一种生理的和认知的缺席状态,是认知形式的不在场或从身体中消失,精神和肉体此时出现分裂。沉浸式艺术通过交互体验给人们制造了一种瞬间失意的情境。
就目前沉浸式艺术的发展现状来看,在虚拟现实这个中介参与之下,受众虽有互动体验,但往往只是被动地陷于艺术家和技术设计师预设的艺术氛围中,个人主观思考能力被限制。技术给沉浸式艺术创造了更多“单向度”入侵的机会,只要迎合了感官刺激和娱乐化需求,利用新媒体传播制造诸如“和名人穿越千年的对话”这样的噱头,便可吸引众多年轻人自愿排队参观展览。这样的沉浸式艺术展虽赢得了
不错的人流量,但在绚丽的表象之下,牺牲的是艺术真正的价值。网红拍照打卡只是为了吸引粉丝点赞,跟风式的参观仅仅为了满足自身的猎奇心理和娱乐刺激……沉浸式艺术展确实可以利用这种“单向度”的输出来迎合人们对新事物的好奇心理,从而获得一定的短期效益,但从长远来看,倘若艺术内容没有引人深思的深度,没有海纳百川的格局,很难引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从而为社会提供艺术所能带来的那份价值。
(摘自曾裕、曾新《基于5G视角的数字沉浸式艺术》,有删改)1.(3分)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各种数字沉浸式艺术展览都摒弃了传统的陈列的展出方式,更多以技术调动受众的多维感官,给人以沉浸式的艺术体验。
B.从让·鲍德里亚划分的仿造、生产、仿真,到现代的“物我合一”,仿象的发展表现为越来越注重艺术主体对艺术的超现实参与。
C.摄影术的出现标志着艺术族进入机械化时期,互联网的诞生意味着数字传媒艺术的兴起,二者都是审美维度转变的重要节点。
D.在传统的艺术审美过程中,审美主体与创作客体之间有明显的界限,参与者更多是以局外人的身份单向度地去了解他人的故事。
2.(3分)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数字沉浸式艺术,谈及了其艺术特征,审美体验和未来的发展前景,详略得当。B.文章列举《创世纪》和《尼伯龙根的指环》,意在证明沉浸式艺术在实践中有具体体现。C.文章引入“瞬间失意”的概念,利于读者理解沉浸式艺术体验中“身体不在场”的状态。D.文章列举网红拍照打卡等现象,意在体现沉浸式艺术在吸引受众、收获效益方面的作用。3.(3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新技术和新媒介的融入,艺术将从被动、机械中心化的感知方式转化为主动、多元、去中心化的沉浸式的感知体验。
B.沉浸式艺术构建了现实和虚拟的组合场景,不仅创造了沉浸式的体验空间,更使人们在感官参与中形成一套自身的大脑认知虚拟系统。
C.“和名人穿越千年的对话”这类的艺术展览活动,从迎合观众需求的角度来看有其可观的效应,但还应重视对活动的艺术内涵的深度挖掘。
D.“遇见敦煌·光影艺术展”借助3D光雕数字技术让文物“活”起来,就属于数字沉浸式艺术助力文化弘扬的一次有益尝试。
【答案】1.B2.C3.A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仿象的发展表现为越来越注重艺术主体对艺术的超现实参与”错误。仿象的发展不止表现为“超现实参与”,还有“注重主客体之间的互动与体验”。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未来的发展前景”错误,文章第四段重在论述数字沉浸式艺术存在的问题,而非“未来的发展前景”;
B.“意在证明沉浸式艺术在实践中有具体体现”错误,移花接木,此例不是为了论证“沉浸式艺
术在实践中有具体体现”,而是论证沉浸式艺术是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作为理想创作目标”的普遍存在;
D.“意在体现沉浸式艺术在吸引受众、收获效益方面的作用”错误,网红拍照打卡的现象并非意在“体现沉浸式艺术有吸引受众、收获效益方面的作用”,而是说明沉浸式艺术也存在利用“单向度”输出从而获得短期效益的问题。
马天宇绝对喜欢郑爽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艺术将从被动、机械中心化的感知方式转化为……”错误,混淆时态,原文为“已经”,而非“将”。
故选A。
(本题12分)阅读短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
医学是人类健康的保护神。精准医学的提出和发展,大大增强了疾病预防、诊断和的效果,进一步为人类消除病痛、健康生活带来更有力更好的保证。精准医学是一种生物医学医疗保健战略,对患者进行个性化诊断、医疗决策、药物及预后,从而改善生活质量。精准医学,又称为“个性化医疗”,是一种医疗模式,是以个人基因组信息为基础,结合蛋白质组、代谢组等相关内环境信息,为患者量身设计出最佳方案,以达到效果最大化和副作用最小化的一种定制医疗模式。
(摘编自雷仕湛、陈刚《光学与精准医学》)材料二:
精准医学何以现在成为可能?这是由于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后,在各方面取得了可观的进展。首先是由于基因组测序以及DNA、RNA和蛋白质分析技术的进展。基因组测序技术的不断进展,伴随着费用的大幅度下降以及可同时检测多个基因变异,其费用往往与做一次基因检测一样。费用迅速降低的全基因组测序是一个有希望的研究工具,但其临床效用尚未得到证明,除了少数非常特殊的情况以外。采用这种有力的新技术的规模和步伐应该由临床需要、临床证据以及将病人置于医疗卫生政策中心的承诺来驱动。也就是说,我们不应该被每一次技术发展不可避免伴随的大肆宣传所,例如几年前被营利赚钱行为驱动的像流行病一样盛行的“干细胞”乱象,而应该采取深思熟虑的路径,要求必须获得清晰的安全和有效的证据,将病人的需要和利益放在首位。其次,药物基因组学的进展。药物基因组学主要关注造成个体间药
物反应异质性的基因变异,研究基因变异与药物安全间的关系,具有预测个体不良药物反应的潜力,其出发点是增进我们对在某一人内基因变异如何影响对特定药物反应的理解。虽然将药物基因组学研究转化到临床很缓慢,但将诊断与结合起来的干预使肿瘤病人获益良多。可是研发这些定制的的经济费用很可能是巨大的,需要考虑其满足更广泛的医疗卫生需要方面的价值。再其次,精准基因编辑技术研究的进展,使得成功操纵基因精确性大为改进,在癌症及一系列与遗传有关的疾病方面有潜在的临床用途,但也引起了有关人类胚胎操纵以及生殖系基因的科学与伦理学的争论。最后,生物样本库的建立和数据分享。许多国家目前已经建立了因疾病和人而异的生物样本数
据库,将收集到的组织、基因组数据和临床信息提供给研究人员,得到公共、慈善和商业机构的资助。这种高通量的测序数据和电子健康记录相结合,能创造更好地理解基因在决定疾病和健康结局中作用的机会,也为深入研究重大疾病提供必不可少的资源和服务。人们现在越来越认识到数据分享在增加我们对人类基因组的总体理解以及促进从研究的早期和晚期转化为临床实践的重要价值。
(摘编自邱仁宗、翟晓梅《精准医学:对伦理和管理的挑战》)材料三:
钟丽缇主演的电影精准医学是把遗传密码研究开展以来出现的新信息用到医学中,特别是应用到临床医学中。从长远看,精准医疗对人类医学的发展是有益的,是医学发展的路标,但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正如樊代明院士所倡导的整合医学:人是一个整体,我们不仅要微观地看到他的局部,更要具有宏观的整体观念,只有将精准医学作为整合医学的路标,将基础研究成果有效转化为可在临床实际应用的理论、技术和药物的转化医学作为整合医学的路径,将尊重科学证据的循证医学作为整合医学的路沿,并将它们有机地整合起来,才能实现医学“以人为本”的核心目标。
林丹 谢杏芳(摘编自杨振宇等《人类基因组项目与精准医疗的再思考》)4.(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黄豆酱的做法
D.
雅玛人
5.(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全国乙卷语文答案
A.精准医学模式从对“症”下药改变为对“人”下药,贯穿于疾病预防、分析、诊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