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妆蛋的新用途
语文2021年第6期
考试园地
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语文试题评析*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成果“高考改革对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影响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S[2017]GHB3244
□桑进林
摘要:大家对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点赞较多,从考后的反馈来看,这是一套命制成功的试卷。大家之所以称道该试卷,是因为试题既“守正”,又“出新”;既高度关注社会热点,又凸显家国情怀;既全面考查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很好地关照语文教学,又有利于国家选拔优秀的人才。
关键词: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试题评析每年高考结束,高中语文教师都特别关注当年的语文高考试题。据我所知,对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点赞较多,从考后各方面的反馈来看,这是一套命制成功的试卷。该试题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其特。一、继承命题传统,突出创新特经过多年的研制,语文全国卷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命题模式,具有自己的特。今年的全国乙卷,继承了全国卷的传统,从考试材料的选择、试卷结构、题型分布、赋分等方面,有“似曾相识燕归来”的熟悉感。继承传统,并不
意味着僵化。今年的试题,诸多方面流露出了变化的痕迹。如第3题,去年的问法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今年变成了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在不经意间给那些马大哈挖了个小坑。除此之外,变化点还有:(一)非连续性文本在阅读材料的选择方面,图表强势回归。能准确阅读图表是中学生必备的阅读能力,“能够根据对问题情境的分析,运用实证数据分析事物的内部结构和问题的内在联系,以抽象的概念来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1]
。2017年、2018年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既有“文”也有“表”,考生既要读“文”,也要读“表”,“文”“表”都读懂了,才能准确答题。但在2019年和2020年高考中,非连续性文本只剩下了“文”,“表”退到了幕后。今年“表”又“抛头露面”,说明命题人已经意识到“表”缺失的弊端。(二)文学作品阅读文学作品在选文方面“涛声依旧”,继续选择了小说,这在大家的意料之中。但命题方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往小说的主观题,“情节结构”“人物性格”“作品主旨”基本三分天下,只要学生记住了情节结构、环境描写的作用等专业术语,就能拿下小说的主观题。久而久之,弊端渐显。和各省市高考卷相比,全国卷的命题渐渐僵化,学生背几个答题模式就能包打天下。
今年小说主观题的第9题是:“买卖瓷盘的过程中,杨成岳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这个变化极其明显,从人物性格的一级考查,深入到人物心理描写的二级考查,引导学生要细读文本,走入人物心理,感受人物心理的微妙变化。可以想见,那些平
时阅读小说,只关注故事情节,游离于人物心理之外的考生,是很难准确作答的。
(三)文言文阅读1.选文方面变化。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国高考的文言文均选自于《二十四史》,今年打破了《二十四
史》中选取人物传记的传统,代之以南宋袁枢所撰的《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中的不同段落,组合成
“篇”
。高考选文杂以叙事、议论,表达方式多元化,而且组合成“篇”,体现了新课程中文阅读的精神,即围绕一个主题,选择不同类型的文本,考查考生文阅读
的能力。2.试题方面变化。第3题过去的表述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今年改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概述”的意思是“大略地叙述的意思,是对文章或事物的一种概括表达”,很明显,由过去的先“概括”后“分析”,变
为转述原文中人物的观点、看法,改变了命题的模式。(四)语言运用今年的第21题和2020年高考21题的“压缩语段”一脉相承,不同的是语料与20题共用,而且加上了“要
64
考试园地
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的提示语,体现出注重试题综合性的特点。
(五)作文qq微云
与2020年相比,一是淡化了作文的情境设计。淡化情境设计,并不是与新课程标准背道而驰,而是作文前面的大多数试题,都体现了情境设计,在这里继续考查情境设计,有重复之嫌,本着“稳中求变”的原则,淡化情境设计,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二是改变了实用文独霸天下的局面。经过多年的引导,广大老师和学生,都非常重视实用文的写作,在备考的过程中,各种实用文的训练铺天盖地,命题人要求考生阅读了上述材料后,设想“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试题没有要求考生写作实用文,当然,考生如果写成实用文,也是符合“游戏规则”的。
二、密切联系生活,关注社会热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学习任务2”提倡学生要积极参与当代文化。近年语文高考试题没有回避社会热点,而是大大方方直面热点,避免学生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试题涉及到的数字人文的发展、中国粮食安全、法律的诚信、绿生态、加强修养、追求道义等,无一不是社会热点。
(一)关注法制建设
今年的文言文,选择的就是公平公正执法方面的话题。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立法工作,尤其强调“形势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法律体系必须随时代和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2]选文有三个中心话题,一是如果皇上敕令与法律冲突,应以法律为准绳;二是法律为皇帝与天下共有,不可轻罪重判;三是不能机械执行法律,更不能滥杀无辜,要加强死刑覆奏。当前,中央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全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高考应时而为,选择这样的文本,其目的不言而喻:作为公民,要遵守国家法律;作为领导,不能插手司法工作;作为法官(法律工作者),要秉公执法,公平办案。
(二)关注粮食问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中的“中国粮食安全”,给广大中学生结结实实上了一堂粮食安全课。“党的十九大报告高度重视新时期我国农业问题,明确提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3]。2013年12月23日,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靠别人解决吃饭问题是靠不住的。如果口粮依赖进口,我们就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4]本套试卷实用类文本阅读三段材料都与我国粮食问题有关,高考选择粮食安全的话题,就是要告诫青年学生,我们要“内强素质”,要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合理使用土地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解决粮食自给问题。
(三)关注国人健康
2019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国发〔2019〕13号)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5]在今年的高考试题中,这种观点体现的淋漓尽致。在糖尿病高发的今天,很多人认为越甜的食物,糖分越高。患有糖尿病的患者,要勇敢拒绝水果……读了高考试题,才知道水果的甜度不仅与含糖量有关,还与“糖”的种类以及含酸性物质的多少有关;糖尿病患者是可以吃水果的,只不过要有所限制。这就在不经意间普及了生活知识,有利于考生走健康之路。
(三)关注线上线下交流
互联网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深入人们的生活,为大家的生活带来诸多方便。但有关互联网的利弊,争论也很多,比如作为交流手段的“线上线下”的问题。试题深入地分析了人们对“线上”交流的担心:当我们越来越习惯于线上的虚拟世界时,我们是否会最终失去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作为具有权威性的高考试题,劝告大家不要杞人忧天,互联网并没有隔开人们之间的距离,“线上”是对“线下”的有效延续。线上交流不断压缩空间、时间,会大大提高社会交往的效率。“虚拟”与“现实”是不可分割的两个维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三、注重思维方法,考查思维品质
全国乙卷语文答案《中国高考评价体系》非常重视学生的“思维方法”的培养与考查。“‘思维方法’指学习者在面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索创新的内在认知品质。‘思维方法’是思维的品质、方式和能力的综合,是个体高质量地解决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情境中的各种问题的基础。‘思维方法’是认知加工的关键构件,是个体在信息时代所必须具备的核心认知品质,也是未来社会人才所需要的终身素养。”[6]“思维方法”如此重要,在高考中全面考查实属理所当然。《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认为“思维方法”包括“科学思维”“人文思维”和“创新思维”。
汪星人是什么意思先看“科学思维”。个别人认为,“科学思维”的培养
65
学语文2021年第6期
考试园地
周杰伦 我家没邻居是理科学科如数理化的任务,语文学科没有必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这是片面的认识。语文学科也要运用到“抽象的概念来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7]。如第一大题论述类文本的阅读,如果考生不能弄懂“数字人文”的概念,就无法顺利阅读整篇文章,更不能顺利回答题目。再比如实用类文本中摘自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中的图表,既要从面上关注比较三个图表,
又要从点上认真辨析每一个图表,然后联系文本,“运用抽象与联想、归纳与概括、推演与计算、模型与建模等思维方法”[8],进行准确的思维分析,才能得出“2017年我国稻谷、小麦、玉米的每公顷产量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可见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营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的判断是错误的。
其次看“人文思维”。“人文思维”指的是“运用历史的、辩证的、审美的、系统的思维方法应对各种问题。能够根据对问题情境的分析,从多元性、情境性、关联性、开放性、创新性、层次结构性、动态平衡性和时序性等方面把握问题与事物的本质。综合运用联想、类比、引申等思维方法,组织、调动相关知识和能力,解决生活实践或者学习探索情境中的各种问题。”[9]阅读辛弃疾的《鹊桥仙·赠鹭鸶》,就要运用联系、类比等方法,这首词语言特鲜明,使用对话口吻,浅近直白,通俗易懂,而且语言诙谐风趣,活泼生动。辛弃疾的诗歌种类比较明显,一类是“在朝”的,即大量的抒发政治理想与抱负的诗歌,一类是“在野”的,即少量的描写乡村生活的诗歌。考生如果能联想到《清平乐·村居》“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就相对简单一点。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生机勃勃、和平宁静却又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语言质朴自然,合乎作品的主题。再联系他的《西江月·遣兴》下阕:“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这里有对话,有动作,有神情,语言诙谐风趣,生动传神。
“创新思维”主要体现在作文写作中,新颖的立意、新鲜的素材、巧妙的结构等,无不在考查考生“创新思维”的品质。
四、重视基础知识,引导语文教学
“高考必须坚持引导教学。作为大规模高利害考试,高考客观上对高中教学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10]今年的高考试题,全面落实了引导语文教学的任务,尤其是要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曾经有一段时间,有一种观点甚嚣尘上,认为语文课堂不应该以基础知识教学为主,要尽量淡化基础知识教学。这样势必造成学
生语文能力提升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要高度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在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之上,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比如第2题“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道试题,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是不容易作答的。即使掌握了这些方法,在实践中不会熟练运用,也是得不了分的。有了扎实的论证方面的知识储备,就能一下子判断A选项“文章区分‘计数’与‘理解’,是为了论证计算机不能处理某些特定类型的文本”是错误的。
再比如小说试题中杨成岳的心理变化,考生不但要掌握小说刻画人物的常见方法,如侧面烘托、正面描写等,正面描写中又有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在此基础上,还要系统掌握心理描写的相关知识。李弗不老师认为,“心理描写有五种方法比较常用,即心理概述法,内心独白法,动作暗示法,景物衬托法和梦境、幻觉法”[11]。熟知心理描写的常用方法,对理清杨成岳的心理变化,是非常必要的。
以上试题重在考查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同时这样的“高考试题将‘引导教学’纳入核心功能,有利于理顺教考关系,增强‘以考促学’的主动意识”[12]。
参考文献:
[1][6][7][8][9][10][12]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22、19-cf汤姆逊烈龙多少钱
20、22、22、22、11、11页。
[2]贾玥:《习近平的“法治观”:“奉法者强则国强”》[EB/ OL].cpc.people/n/2014/1022/c64387-
25882817-2.html。
[3]李崇光:《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农经》2018年第1期,第4页。[4]新华网:《确保粮食安全,习近平把这几大问题谈透了》,[EB/OL].china.chinadaily/a/
202010/16/WS5f897ceaa3101e7ce9729bea.html。[5]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9年第21期,第
17页。
[11]李弗不:《学习名著的五种心理描写法》,《广东第二课堂》2006年第22期,第28页。
(作者:桑进林,甘肃省张掖市张掖中学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责编夏家顺]
66
学语文202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