惨不忍睹是什么意思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也由过去的统分转化为双向选择、 自主择业。由此,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了社会热点。本文从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当今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入手,指出如何正确看待当今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
众所周知,自1999年教育部开始实行高校扩招政策以来,我国高校招生数量增多。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200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 2011年达到758万。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在进一步显现。而当今的市场也越来越开放,比起30多年前的市场,开放的程度至少高出上百倍。那么,在此背景下,该如何分析和对待大学生就业这一现实的社会问题呢?
第一,我们试以联系的观点来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
(一)联系具有客观性。谈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不可能不联系到大学生的教育方面。近年为了给学生更多的进入大学的机会,高校普遍扩招,但由于相关的配套措施跟不上,凸
显了高校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同时,扩张教育规模过程中,生源质量把关不严,教学力量的提高滞后于学生数量的增长,影响了大学生的培养质量,高校学生素质的下滑又加剧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
就业率最高的专业 (二)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整个世界都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从经济发展这一影响就业的根本性因素看,我国经济态势虽然保持了持续稳定,但从国际大背景来分析,金融危机等事件总是或多或少、直接间接地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当前的就业构成了不利的影响。大学生又是属于对就业有着有限选择的高层次的劳动力,因此,社会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对大学生一定时期的总体需求状况、对大学生整体就业状况有无明显改观产生着直接的影响。
第二,我们试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大学生就业问题。
事物都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同理对待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我们会发现,2002 年前,我国还一直实行大学生分配制,即大学毕业生由国家统一分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每年国家对大学生的扩招,使得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从而也使原有的制度无法适应了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当大学生分配制度已不再适应
高等教育招生量和大学生毕业量急剧增加的现实时,当国家分配制与现实大学生毕业人数激增的矛盾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步时,客观上就对改革国家现有体制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于是从2002 年起国家开始了教育改革,规定不再实行大学生毕业分配制,从此也就打破了“一考定终身”的体制。国家进行教育改革,不再对大学生包分配,这对广大大学生来说,虽不得不为自己的就业问题多一份考虑,但从马克思哲学原理看,用发展的眼光去衡量问题,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问题,你就会发现社会总是在进步,新的制度之所以能替代旧的制度,必有其优越性:在国家包分配以前,大学的招生量是很有限的,我们称那时的高等教育为精英教育。但是自教育体制改革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招生数量可谓直线上升,年年扩招,大大增加了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对国家发展各方面的人才,培养新世纪国家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提供了一个广阔有利的平台,无疑更加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因为,我国最终要发展成为一个物质与精神文明高度集中的发达国家,而精神文明的提升,很大程度上要靠教育这一手段来实现。所以,国家取消分配制应该更有利于提高全体国民素质,更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因此,我们只有运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辩证的去看待问题,用发展的视角去观察社会才能做出正确而全面的判断。根据马克思哲学和唯物辩证法以及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普遍性原则,我们还不难看
到,在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在大学生就业机制转换的过渡中,也必然存在着磨合。也就是说,大学生就业的难易都只是一个过程,经历之后都会有新的变化。
第三,我们试从实践的观点来评判大学生就业问题。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并提出了实践第一的观点,即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在实践的基础上去认识和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来源于实践,而能否把正确的意识再运用到实践中去很重要。在校大学生应该意识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利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原理,加强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用实践的观点指导自己提高理论储备、技能获取、实践创新等综合素质。在拥有雄厚的竞争实力和足够的实践技能的同时,还应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择业观,正视现实,与时俱进,转变观念,灵活择业。只要这样做,就会在社会的竞争中逐惭胜出,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第四,我们还可就矛盾的观点来考量大学生就业问题。
首先,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的基本原理,我们说,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这个矛盾也必然会推动大学教育的改革和大学生自身的心理发展,从而可以推进矛盾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
其次,从事物是对立统一的规律出发,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也有更多的机会。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大学生就业难不难,关键还是取决于大学生自己,不是所有的人都不能就业。事实上,大学生就业期望一直过高,求职过于挑剔。就求职者的社会观念而言,由于受我国根深蒂固的“官本位”观念影响,这些人不是流向企业,而是向着行政事业单位集中。据统计,我国民营企业数已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民营经济的总产值已经占到GDP的50%左右,民营经济的税收占全国税收总额的近一半,民营经济带动的就业已经占到新增就业的75%以上。面对这么大的就业市场,并非夸张地说,一个大学生要十个工作岗位都不成问题。然而大学生的就业理念却存在着一些诸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误区。从大学生就业的空间分布看,大学生就业大多数集中到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其中广州、上海、北京是应届大学生毕业生的首选,很少人愿意到西部地区就业。有一项对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00至4000元,低于月薪2000元坚决不干。这样就形成了大学扩招后数量急剧增加的毕业生就业方向仍然集中在大城市、白龄阶层、管理岗位,重高层、轻基层,重东部、轻西部的不合理分布。而事实上,当前经济增长的方
式和战略决定了对生产性人员、民营私企人员、西部大开发人员的需求持续旺盛,管理岗位、东部人员的需求则增加不多也不快,其结果就是大学生的期望值与实际情况之间矛盾突出。可见,大学生就业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是相对的过剩,这与大学生选择就业的观念造成空间布局不合理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在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认为,就大学生就业问题而言,只要大学生适当转变就业观念,以平和的心态,主动顺应市场,即以市场的发展规律,努力去适应它,而不是让市场来适应自己,大学生就有可能领悟出其内在的规律,从而就不会觉得有多大的就业压力,就业也就不会比从前更难。至于一些人总是幻想市场能够顺应其要求,满足其想像的十全十美的“好职业”、以我为中心的“好工作”; 不到“就业金字塔”塔底去工作,而偏偏挤到“金字塔”尖去,那怎么可以说明就业机会的减少?那只该另当别论。
当然,针对现在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问题,也应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措施。需多方努力,多管齐下。主要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各级政府应把就业率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切实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做好高校
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易发久 一是着重发展第三产业,扶持中小企业,以发展经济来拓展大学生就业空间。
二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如大学生就业法、人才保护法、毕业生就业市场管理条例等,逐步把毕业生就业工作纳人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三是制定积极的就业政策,拓展大学生就业途径,增加大学生就业岗位,帮助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自主择业、创业,引导毕业生到非公有制单位、农村及基层单位就业,为到基层单位工作的毕业生提供一些优惠政策,尽可能减少结构性失业。
四是为平衡国内人力资源配置,加强省与省之间甚至国际联系,进行高层次人才输出,同时重视实施中低层次劳务输出。苏 柴静
漂字4声组词 五是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的教育,使他们树立自主择业、勤奋创业、终身学习的观念,树立根据社会需要就业、到基层建功立业的思想。
六是进一步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而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过低的院校和专业减少或停止招生。
七是重视发展高职高专层次的高等教育,以适应国家、社会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多样化等对人才的需求。
(二)改革高等教育体制,调整大学专业结构,提高教育质量和就业服务水平。
在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已经实现市场化的同时,应加快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将高校的招生指标与其毕业生的就业率挂起钩来,促使高校按照市场需求确定招生人数、设置专业,自主协调大学生就业的供需关系。
高校应将教学功能排在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之前,排在第一位。应不断加强教学软、硬件设施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摒弃陈旧、趋同的政治化空洞化的专业及授课内容,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加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性、操作性、技能型、综合型的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大学生有能力进行自主创业。为因材施教,造就合格人才,应实行转专业制度,或者入学第一年不分专业,待学生对专业有一定了解之后再由其作出选择。
高校还应加强学生就业服务,积极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包括学校推荐、校园和社会的招聘
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尤其应大力提供网站和招聘会就业服务,推进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定期发布新职业需求信息。
我的读书故事400字 (三 )社会应建立体系、功能完善的规范、高效的毕业生人才市场,推动就业市场、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之间的信息共享。应公平对待大学生,降低大学生就业的门槛。同时,应破除限制毕业生自由流动的地方保护主义制度及非制度规定,创造没有户口、性别等歧视的就业环境,使得员工对社会、对企业有归属感。企业还应与时俱进培训员工。
(四 )大学生应确立正确的择业观,提高综合素质。
为从容地面对就业这一人生重大课题,大学生应量身确定自己的社会坐标,将“高起点就业”观念转到“先就业后择业” 、“先就业后发展”的“灵活就业”、“动态就业”观念上来,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寻“适合自己、最能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上来。
青年人思维敏捷,敢为人先,许多杰出人物都是在青年时代就创造出了一番了不起的业绩。比尔•盖茨20岁时创建了微软公司,牛顿23岁时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26岁时发表了《狭义相对论》,迈尔28岁时发现了热力学第一定律,贝尔28岁时制成了世界上第
一台实用的电话机,爱迪生32岁时发明了电灯,莱特兄弟32岁时发明了第一架载人动力飞机,诺贝尔27岁时发明了。我国执行神舟七号任务的一线科技人员平均年龄只有30多岁。因此,为实现深度就业,大学生还应在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上下功夫;应培养责任意识,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清醒地认识到,求职遇到的困难、挫折、委屈是暂时的、在所难免的,在此基础上,变压力为动力,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勇敢地去面对竞争,包括另谋出路,继续深造、考研、考公务员,或者自主创业的竞争。只要我们大学毕业生能够转换思维,充满自信,我们的就业之路就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