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盯前沿理论透析传播实践
N G N A N C H U A N BO传播视域——影视传播
乱世中的荒诞与哲思
一姜文电影的艺术个性
杨杰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接一:论文通过对姜文电影的故事背景、表现风格以及所隐藏的情怀的简要分析,探究姜文电影表达的特点、意义及其在中国电影体系中的位置与影响。以及姜文电影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影响与意义。
关■词:姜文作者电影乱世荒诞哲思
迄今为止,姜文一共执导了四部影片,从1995年(阳光灿烂的日子>创下了当时国内票房第一以来,其后的<;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让子弹飞>,姜文的每一部影片都备受瞩目,这些影片以别样的视角与方式,表达了其对电影的理解和对现实的关注,显示出较为独特的艺术个性。导演的影视创作
与自身经历是密切相关的,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姜文,正值中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在他童年的记忆里有诸多关于革命的体验,这种体验裹挟着一股反思、戏谑和荒诞的后现代情绪,因而构成了其在电影作品中理解生活的态度与方式。从<;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到(让子弹飞>,反映了姜文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的思考,他用作者电影的叙事风格将发生在或战争年代的故事,通过极其荒诞的表现手法呈现给观众,比较隐晦地将其对人性和现实的关注传达出来。
一、作者电影式的叙摹风格
作者电影,即“拍电影,重要的不是制作,而是成为电影的制作者=10111影片在表现方法上,广泛使用能够表达个人的主观感受和精神状态的移动镜头、画外音以及内心独白,甚至使用违反常规的晃动镜头等。将导演的个性与思想融入到作品中,使影片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姜文电影的作者特征在于他始终坚持把个人思想带入题材创作,在他执导的四部影片中,姜文不单以剧中主角(成年马小军;马大三;唐老师;张牧之)出现,而且还担当了编剧,他不仅是电影拍摄的执行者,更是影片艺术设计与思想构造的参与者。正因为在这一点上姜文不懈努力与坚持,使得其执导的每一部片子都具有某种内在涵义,将他个人对于世界和中国社会的不断深入的认识,以故事的方式讲述出来,以电影的形式呈现给观众。
(一)‘阳光灿烂的日子>
影片反映的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一出生在部队家庭的青少年,通过展现他们的成长历程,为观众描绘了一种有关青春与爱情的体验。在这种体验的过程中,有回忆、有调侃,但导演却无意对“”所造成的影响进行褒贬,因而影片有意省略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如:大字报、等;同时也没有刻意去营造那场声势浩大的政治革命对人们造成的伤痛感。少年不识愁滋味的他们在那个本该压抑黑暗的时期却生活得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如阳光一般灿烂。相反,在影片末尾成年的他们,纵然有钱有车,却是黑白两,暗淡无光,因而笔者所感知到的导演想传达的思想是:年少时即使我们在物质上什么也没有,但只要我们有理想,我们的生活便是多姿多彩的;成年的我们有了很多追求与欲望,即使多金,也未必真正的快乐。
(二)<;鬼子来了>
影片展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善良淳朴的村民由于对两名日军战俘的处置不当而引发的一场悲剧,其实这部以“战争与人”为主题的影片更像是一个现实版的农夫与蛇的故事:村民的善良淳朴换来的却是惨痛的血的代价。姜文借影片抨击了国人的劣根性——愚昧无知,并且为当今以“和平与发展”为主流的社会注入了一种忧患意识:对历史的反思、对战争的反思、对人性的反思。
(三)<;太阳照常升起>
陈籽熹影片将四个相互对立又有一定联系的故事通过梦幻般的手法连接起来,时间跨度较大:民国时期、解
放初期、时期与现代社会,整部影片因为结构与情节的巧妙安排而带有一种超现实的感觉。在那个充满激情、浪漫与疯狂的年代,不管你经历过什么,最终的结局都一样。正如影片想要传达的思想一样:不同生活状态的我们,不管你是否愿意,终将走到尽头,而片尾缓缓升起的朝阳又暗示了新一轮的开始,太阳升起、太阳落下、太阳照常升起。
I四)<;让子弹飞>
影片展现的是军阀混战的北洋时期,发生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小故事,在诸多战的大场景里,穿插了乱世中荡气回肠的兄弟情谊和爱情,是一部突破了中国传统大片而具有西部大片风格的黑幽默般的影片。全片以凌乱而随意的手法向我们暗示了很多元素,映射了当下现实社会,是一部融合了抗争、愤怒与呐喊的显得有些杂乱无章却又充满浪漫主义的作品。姜文想表达的太多,想唤醒的也太多,这部看似带有随意彩讲述黑帮争斗的影片,始终有一条隐藏的线索作为叙事的主轴存在,这条具有强烈戏剧冲突张力的情节线索其实就是围绕钱财的争夺与再分配。这种争夺与再分配不是传统黑帮争斗片所揭示的贪欲与占有,而是“公平”和“正义”。
所以清华大学媒体学者尹鸿总结:“姜文电影其实从来都是‘作者电影’,从<;阳光灿烂的日子>开始,到<;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和<;让子弹飞>,他电影前三分之二流畅而紧张的故事其实都是为后三分之一的思想作铺垫的。所以,他的电影从来都是前三分之二让人入戏,后三分之一则让人出
戏。前面是天才的电影艺术家,后面是执着的精英思想者,总是让人出戏,是因为姜文不想让观众看完电影就一忘了之,如同<;鬼子来了>中那个没有被日本人砍下而是被中国人砍下的中国人自己的人头。姜文电影让人乐并痛苦着”。馏=、麓誓的寰现手法
(一)情节荒诞
在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中荒诞的表现手法主要表现在情节是否真实可信上,如影片开头便是“北京,变得这么快,20年的功夫她已经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我几乎从中不到任何记忆里的东西,事实上这种变化已破坏了我的记
2。13年第3期(总第1。3期)I东南传播E
三。芷第三期
『专皤观哦
影院f专皤
忆,使我分不清幻觉和真实”;接着影片展现的是马小军对自
己回忆中的故事有过多次的怀疑与重建,如:米兰和他的初次
气候变化的原因见面,生日会上打架等到底是真实还是想象,连马小军他自
己都不清楚,观众就更加迷惑了。这部影片中关于青春与爱
情的回忆介于真实与非真实、追忆与幻想之间,当时过境迁
时我们再回首往事,就像是作了一场异常华丽灿烂的美梦。
<;鬼子来了>则是姜文电影作品中将剧情荒诞发挥到极
致的影片,片中日本军队与中国百姓大联欢之夜,看起来其
乐融融,孰不知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下,敌对形势再怎么调节
也不可能转化为和平,所以当虚伪的和平外衣被撕裂时,日
本军队便在顷刻间对老实忠厚的村民进行大屠杀,前后如此
巨大的反差带给观众的冲击力是无法言喻的。
(二)逻辑结构荒诞
<;太阳照常升起)是姜文电影中故事结构最为荒诞的影
片,有人曾称这种创新的叙事结构为魔幻疯瘢的时间游戏。
影片通过看似独立实则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四个故事.,为我
们讲述了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对这部不是写实的作品
可以有很多种解释,同样也有很大的思考空间,荒诞的情节、
错杂的时空、魔幻的场景、绚丽的视听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
个天马行空的梦境。犹如结尾这段,所有人的命运在这里交
错,他们在这里相遇又在这里分开,他们在不同的人生道路
上走到了尽头,同时也在这里共同迎接新生的朝阳,这似乎
是生命的一种轮回。观众不能以正常的线性叙事结构去理解
导演的影片所展现的世界,只能用心去领会其中的表现意图
与思想精髓。
(三)人物设计荒诞
1.行为语言荒诞
(让子弹飞>是姜文对现实社会最直接的映射,时下各种
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在片中或多或少都有表现,是姜文自身
思想与态度的载体。但他想表达的思想又不能太过直接的呈
现,尤其是在(鬼子来了)被禁、<;太阳照常升起>票房不佳、评
价不高之后,因而多处人物语言令人捧腹大笑,可你又不能
忽视其中隐含的深刻寓意,不然只能说“不能说你不懂,只能
说你没看见”。剧中一些人物特质可笑,有些不合情理,但暗
含的情感态度就存在于这些不合理中,影片的暗线几乎都巧
妙得埋藏在这些笑料之下。另外,影片中不乏荒诞的镜头,
如:老六被设计冤死后,兄弟们义正言辞的复仇宣言,镜头一
转却是让人忍俊不禁的墓碑;为把黄四郎连根拔起,张麻子
在大街上洒满银子、支的镜头等等。
2.人物身份荒诞
影片展现的张麻子本是劫人钱财、无恶不作的麻匪形
象,却在目睹了鹅城一霸黄四郎的所作所为后,决定为鹅城
百姓伸张公平与正义,所以当他拿到四大家族的钱财后。不
顾兄弟的劝说和自己来到鹅城的初衷,毅然决定将来之不易
的钱财散发给穷人;而本应为百姓谋福利的“县长”(汤师爷)
却和黄四郎相互勾结欺压百姓;汤师爷无端冒出来的“八岁”
儿子更是让人忍俊不禁。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曾经这样描述讽喻:讽喻是我们自
己在时间中的生命的特许方式,是从一刻到另一刻的笨拙的
广东发展银行信用卡积分兑换意义破译,是异质的、不相连接的瞬间恢复连续性的苦心尝
试;讽喻模式是向异体性或差异性的一种开放:象征模式是
让一切事物回到同一事物统一性中的一种折叠。131姜文在<;阳
光灿烂的日子>中折叠了年少时有着远大理想、阳光灿烂的考研流程
人们在成年后有钱有车却黯淡无光的生活;在<;鬼子来了>中
折叠了人性与战争的反思;在<;太阳照常升起)中折叠了尘世
的悲欢离合、生命的轮回:在<;让子弹飞>折叠了法律与权力、
正义与公平。
三、奠■的哲理思考
姜文始终坚持把个人思想融入影片,将自己对生活的理
解和现实的关注比较隐晦地表达出来。
东南传播2013年第3期(总第103期)
(一)公民身份意识
在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故事框架中有一个类似道
具的人物——傻子路路,现实生活中如果这类人物受到欺
负,也许我们会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也许会不以为然,但是马
小军却因为路路被人欺负而第一次打架,这其实是姜文的一
种呼吁:不管我们的生活状态如何,我们所拥有的权益是一
样的。另外,当举办朝鲜人民军合唱团访中演奏会活动时,那
些真正爱好音乐的人假扮朝鲜大使混进活动现场,身份揭穿
后只能灰溜溜地被工作人员赶走,人人理应都有欣赏艺术的
权利,但在阶级观念严重的社会你的权利被变相剥夺了。
在影片<;太阳照常升起>中梁老师摔断腿养伤的那个夜
晚,两个倾慕他的女人前后来表白,当林大夫赤裸裸的表白
被拒绝之后,她断然说道“梁老师,我必须告诉你,感情,不是
计算出来的”,正是这种公民意识下的身份平等,使得在爱情
世界里不管谁主动谁被动都不应该被轻视,从而破坏这种平
等关系。之后曾打电话来食堂骚扰只为亲耳听到梁老师声音
的其貌不扬的女人对他进行了一段满是抱怨的控诉,直截了
当地告诉他“我恨”,随后又说“听到你的声音、听到你亲口对
我说出的声音,我就一下子长大了,我就敢于站在你的面前
了。我懂得了什么是漂亮、什么是被爱、什么是幸福”的充满
自信的表白,正是在这种平等的立场下,才会让她觉得自已
同样拥有爱、被爱和幸福的权力,就像她说的“我听的根本不
是表面,我听的是心声”一样。
<;让子弹飞>中人人平等的欲望则更加强烈。“没有人值
得你们下跪,我也不值得”,张牧之要给鹅城的百姓一个公
平,将已长满枝藤的冤鼓重新启用,使其不再是一个有名无
实的摆设。另外,影片末尾,张牧之问黄四郎“你重要还是钱
重要”时,实则是在暗示金钱、权利与人权之间的衡量,给出
的答案是钱权都不重要,没有不受监督的、凌驾于人民至上
的权力,才是最重要的。
(二)批判与反思中央有文件2023年放烟花爆竹吗
1.社会舆论
在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中普通众在露天观看样板
戏,而且连台词都可以倒背如流,而首长和军人却坐在电影
院里观看所谓的受批判的电影,当被守门员发现有小孩在现
场时,却强调这是一部毒性非常之大的电影,小孩看了会犯
错误,让家长将孩子领走。现实社会何尝不是这样,说一套做
一套,表里不一。另外,马小军的姥爷被说成是大地主、大资
本家、国民党员、反革命,在饱受皮肉之苦和精神折磨之后愤
然死去却被说成是畏罪自杀,而父母因为舆论压力一个断送
了前途,一个丢失了工作。这是人自身的悲剧还是社会舆论
所酿成的悲剧?
影片<;太阳照常升起>中梁老师在“摸屁股”风波平息之
后,依然选择自杀,是因为事情已经对他造成了无法抹去的
伤害,“当时我看到的全是手电筒,一张脸都看不清楚,可是
拿手电的人全都看到我的脸,一共是四十二个手电筒,我躺
在一个水沟里,腿断了”。也许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承受不住
这种伤害,自杀对他来说是最好的解脱。
2.愚昧与麻木
鲁迅曾经说过:这个世上的看客太多了,他们的冷漠和
麻木造成了民族的悲剧,姜文借影片<;鬼子来了>批判了国民
的愚昧无知、麻木自私。当人们普遍都认为统治阶级的腐朽
和西方列强的入侵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耻辱时,导演却把其影
片的目光聚焦于民族自身的劣根性,把“锋利解剖刀仲向民
族心理深处”。因而片中不乏黑幽默式的剧情,如:“含笑九
泉”被解释为落地人头绕地九圈,嘴角上扬。最令我感到震惊
的一幕是做了正义之事的马大三被下令处死时,没有人感到
悲伤,反而只是轻描淡写的一句“这故事多好啊,回去咱写个
拿人的段子”,反而是日本人觉得不可思议,以致高长官下令
酒冢猪吉执行决马大三的任务时,酒冢猪吉怀疑自已是否
紧盯前沿理论透析传播实践
听错了,这是多么具有讽刺性的一幕。另外,村民对战争的认识不够,天真地以为与侵略者能够和平
相处,所以才有了军民大联欢的荒诞场景,由于认识不妥而酿成一场无法挽回的悲剧,我们不能不深究其中的原因。
在影片(让子弹飞>中导演一如既往地批判了国民的麻木,武举人把撞到他的卖凉粉的孙守义当球踢,用人来撞击怨鼓,而旁边的众却只是围观起哄,现在的社会又何尝不是这样,正如鲁迅笔下的看客:在老六为了所谓的还孙守义一个公平,而剖腹以证明自己的清白时,围观的众只是漠然的看着,随后在得知真相时转身离去,那么公平在哪里?正义在哪里?
3.反思
战争带来的灾难是不可避免的,在八年抗战中不管是对中国还是日本,都造成了难以磨灭的伤害,在影片<;鬼子来了>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中国人民被欺压、被杀害,同时也看到了日本的伤兵、为了生计的女人,“战争不但使我们中华大地生灵涂炭,也使日本人蒙受灾难”我们应该反思战争带来的伤痛,尽量避免这种无法愈合的伤口。
笔者一直好奇那个在深夜给马大三送来两名日本战俘、给挂甲台带来灾难的“我”去哪了?“我”所代表的组织在村民受到战争的创伤时在哪里?为什么“我”没有信守承诺?这样难免会被日本人嘲笑,而片中日本队长却对士兵说,因为花屋小三郎在契约上按了手印,所以我们必须履行契约,在这样的对比下,我们还能泰然处之,不进行深刻的反省吗?在战争残酷而又得不到相应的保护时,普通村民为了生活,
趋利避害地选择一种生存方式(汉奸)是可以理解。马大三愤怒悲痛之下杀害了众多日本战俘,其实某种程度上是正义之举,却被国军下令处死,而且还冠以“这等败类与畜生有什么分别,你不配做一个中国人,甚至不配做一个人”的罪名,试问谁配做一个中国人,是像“我”那样不守信用的人吗?
影片<;太阳照常升起>里对疯妈的叙事占据了大量的时间,导演应该在人物身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以致观众容易在表象上把握疯妈的形象,却对其隐藏的实质难以正确理解和体会。疯妈把羊抱上树、在树下刨坑煮石头、反复朗诵“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等等荒诞的行为,其实是她失去丈夫后内心伤痛的表现,而且她总是为这一系列的行为到可以辩解的理由。有些时候你会迷惑她到底是神志不清还是假装疯癫,毕竟痛苦压抑的太久是需要形式去释放的,在那个充满了激情与疯狂的年代,疯癫的仅仅只是她一人吗?也许疯的是整个时代。
(三)对现实的关注
1.价值观
在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末尾成年后再相聚的马小军们,开着豪车,喝着洋酒,看似功成名就、意气风发,但傻子路路却向他们无比清晰地喊了一句“傻B”,笔者被导演的点晴之笔折服了,这是价值观的折射,导演有意在这一段运用了黑白调,跟之前有着远大理想,即使看似不切实际(马小军希望中苏开战,自己成为举世瞩目的战争英雄)却仍然多姿多彩的阳光灿烂的日子相比,这样的生活其实索
然无味、暗淡无光。
生活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我们所追求的目标越来越世俗,而不太注重自身的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所以(让子弹飞>里才有老六不知道莫扎特是如何把音乐吹进留声机里,假张麻子不明白辛亥其实是一场革命,而非地名。张牧之认为人有出息的表现(或者说成功的标志)是“你不能当县长,也不许当土匪”,而应该外出求学,“你去留完洋,你就什么都知道了”。这一段,看得出姜文对知识和艺术的向往,对钱和权的鄙视。他希望人们可以看看外面的世界,可以了解人类已经拥有的文明,从而去陶冶自己的心灵。
2.现实社会
影片<;让子弹飞>是现实社会的缩影,尤其是对当今官场的折射,如:“上任就有钱”,买官只是为了赚钱,甚至假借为O N G N A N C H U A N BO传播视域——影视传播百姓办事的名义敛财,“我们没胆子剿匪,但是借剿匪之名敛
财的胆子还是有,而且很大”:很多时候,只有装糊涂才能明哲保身,甚至不惜牺牲别人来保全自己,这就是“有时候死人比活人有用”。现代社会在利益的驱使下充满了尔虞我诈,信任正在缺失,即使是关系亲密的朋友,在面对涉及自身利益的情况下,仍然会相互猜疑,所以才会有片中那段类似相声的“大哥你是了解我的”自我辩解的场面。“人们不愿相信一个土匪的名字叫牧之,人们更愿意相信叫麻子,人
们特别愿意相信他的脸上应该长着麻子”,社会在何时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3.反传统
军人形象在影视作品中基本上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但姜文却在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有意颠覆了这种不成文的规定:马小军将避孕套吹成气球玩耍时,镜头将其父母的结婚照作为背景,气球从军人结婚照前面飘过。另外,教师理应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而冯小刚扮演的老师却一方面因为一些小事情在课堂上恼羞成怒、口无遮拦地谩骂学生,另一方面又与女学生暖昧,这一系列行为都是对老师传统形象的解构。
一直以来,中国电影反映抗日战争时,总是充满了义愤填膺的情绪,侵略者的形象都是血腥恐怖的,而在<;鬼子来了>中姜文却一反常态,将侵略者塑造成友善的形象,他们会给小孩发糖,会为村民的善良所感动,会遵守画押的一纸契约等,这是一种反传统的表现手法。这些反传统人物形象的塑造,是为大联欢后日本军队对村民的大屠杀作铺垫。
四、羹文电影的地位与髟■
电影是导演的艺术,每部作品都是其导演价值观、审美观的深度表达,电影是导演思想的载体,理应反映当今社会现实。而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作为艺术的电影也开始大幅度趋向于商业化,作品的思
想特性、艺术特性日益减弱,中国电影文化亦是如此。而姜文的作品,仿佛一抹新鲜的空气,注入这个经济利益至上的电影文化市场,犹如一面屹立不倒的旗帜,指引着电影文化最初的方向。在这个商业气息极浓的电影市场,姜文电影作品中所体现的对现实的关注、对生活的理解以及人文关怀便显得尤为珍贵。
姜文是第几代导演在电影日益市场化的今天,追逐商业利益诚然是电影的目标之一,但电影本应具有的思想性、艺术性与审美性不能被忽视,甚至舍弃,在中国电影今后的发展道路上,电影人应秉承商业利益与艺术情怀并存的原则,让作品真正成为反映导演思想、关注社会现实的精神产物。
麓I匪曩
Ⅲ百度百科.法国新浪潮运动中提出的“作者电影”口号.
『2113]新浪微博.姜文电影“公民身份”意识研究——作者论视阈下的姜文电影[EB/O L].ht t p://bl og.si na.corn.cnt f fee—
dom andcl em ent.
1互洳
1.李道新冲国电影批评史f M】.2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
版社.(1897--2000).
2.黄会林,李稚田.影视语言教程狙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4.
3.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践I M】.北京:中国电影出
版社.2000.
4.雅克奥蒙,米歇尔马利.当代电影分析【M】.关佩慈,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5。巴拉兹贝拉.电影美学[M】.何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
版社,2003.
6.戴锦华.电影批评【M】■匕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膏介:
杨杰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向为影视编导。
2。13年第3期(总第1。3期)I东南传播—一
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