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论抗日战争中的淞沪会战
——抗战中血肉磨坊的价值与思考
院系:林学院
专业:地理信息科学
年级: 2015级
姓名:张亚楠
学号:150102129
qq网名大全男生 青年教师培训总结
【内容摘要】:在日本扩大侵华和七七事变的背景下,以虹桥事件为的淞沪会战爆发。淞沪会战,也被称作“八·一三”事变,是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中日两国展开的最大规模作战,拉开了中国全面抗战的帷幕。此次战役人力,财力消耗之多,规模之大是中日战争史上罕见的。中国广大官兵所表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均属前所未有。虽然中国军队最终退败,但是此次战役之后,日军不得不改变其主作战线,从而转入在中国长期作战的新局面。
【关键词】:淞沪会战 抗日战争 爆发 过程 意义与思考
日本统治集团,早就确定了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从“九一八”侵占中国东北并向华北扩展的过程中,具有一定规模的侵华已经得到十分大的利益,大陆政策第一步的预想变为现实,就更加积极地扩大侵华。而为侵略战争服务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反过来推动战争。
日本的政治也迅速地走上天皇制的法西斯主义统治。1937年6月,近卫文麿任日本首相,采取了关东军参谋长、侵华狂热分子东条英机的主张:鉴于西安事变后,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日渐形成,应立即扩大侵华战争。
在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前夕,日本的宣传机器,大肆鼓吹侵略中国的“正义性”。另一方面,对外又不断制造“和平”的阴谋,鼓吹所谓“日中友好提携”。
偷狗在这种“和平外交”的烟幕下,日本大量增加其华北驻屯军的兵力,在北宁路屯驻重兵,并侵占丰台这个重要军事据点,大批日舰开到青岛、上海,并进入长江各埠。37年6月以后,驻丰台的日军几乎每天都在进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
在外交上,日本对一切表面上还有一层反侵略、非战外衣的国际组织、限制其独占中国的条约,统统抛开,与正在进行侵略殖民地的意大利、德国组成联盟。
进入1937年,日本在政治上、经济上、外交上、军事上,已经全面进行了侵略战争的部署,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就要开始了。
1937年7月7日,驻华日军在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其无理要求遭到中国守军严词拒绝,日军遂悍然向中国守军开射击,炮轰宛平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这是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
财政学就业方向 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努力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7月13日,在延安共产党员大会上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与抗日的革命者,应该沉着地完成一切必须的准备,随时出动,到抗日前线!”同时红军立即集中,准备奔赴民族战争的战场。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和推动下,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各地爱国军民纷纷行动起来,大力支援华北前线。卢沟桥的炮声,唤起了全国人民团结御侮的抗战精神,促进了中华民族抗日救国的新的觉醒。
七七事变发生以后,国民党政府处于动摇状态。然而无论是国民党想要直接交涉、斡旋、调解或是公断等等,均未得日本之置答。 1937年7月16日,驻上海舰队司令官长谷川清提出《对华作战用兵意见》,更露骨地主张应“以膺惩中国为第二目的之作战为单一目的。”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了一篇关于准备抗战的谈话。仍然希望对日和谈、妥协,还没有放弃苟安的幻想。
尽管国民党政府存在侥幸心理,幻想寻求“外交方法”来解决华北事件,但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方针决不会改变。它在谈判的幌子下,加紧调集兵力,
部署扩大战争。至7月下旬,日本对华增兵达10万左右,进一步完成了扩大侵华战争的军
事部署。日军准备就绪,即于7月26日攻占廊坊,并向中国方面提
出最后通牒,无理要求中国军队撤离北平。7月28日,日本大举进攻南苑。7月29日,日军参谋本部制定《中央统帅部对华作战计划》,决定以4个师团“击败平津地区的中国军队”,“同时以一部兵力在青岛、上海附近作战”。其实早在7月8日,位于重庆、汉口、长沙、宣昌、九江、芜湖、南京各口岸的日舰同时接到日本大本营的命令,开始了大规模的撤侨行动。7月30 日,日军占领北平、天津。天津沦陷后,华北战争继续蔓延,全国人民的抗日怒火进一步熊熊燃烧起来。各地日本军舰迅速向上海集中,至8月初,上海已经聚集了日军各类军舰30余艘。在战云密布,战争一触即发之际,中国方面加强了对京沪要地的防御准备,并增加了上海保安队的警备力量。而骄横跋扈的日军则借机寻衅闹事,制造纠纷。至8月9日,日军已将长江沿岸地区各城市的侨民约29230人大部撤至上海。日本完成撤侨后,态度愈益强硬,挑衅行为也更加猖狂。9日下午5时,日陆战队驻沪西第一中队大山勇夫中尉和一等水兵斋藤要藏至虹桥机场附近侦查,抗拒中国守卫制止命令,意欲强行闯过,最终二人均被击毙。这就是所谓的“虹桥机场事件”,也成为淞沪战争的导火线。13日上午9时,日军停泊在黄浦江上的军舰炮击闸北区的中国军队,中国军队和驻上海的日本海军陆战队一部在上海八字桥附近交火,淞沪会战由此爆发。
1、日军在上海的残酷罪行
八一三战幕拉开以后,日军当局十分重视其空军在侵略战争中的作用。日军有目的地对上海及周围地区的工厂、学校、房屋建筑以及桥梁、道路等进行密集性轰炸,就连手无寸铁的难民也从不放过:1937年8月28日,上海南站拥塞了难民千人以上,大多数为妇孺。当日机轮番俯冲轰炸以后,“在站候车离沪的难民均罹于难,死伤达六七百人。死者倒卧于地,伤者辗转呼号,残肢头颅,触目皆是,血流成渠,泥土尽赤,景象之惨,无以复加”日机对上海平民进行的轰炸,几乎日日不断。八一三期间日机对上海的轰炸,地域极为广泛,不仅华界,租界市郊村落,而且灾及上海市周边县城和农村。
日军还在上海等地施放毒气。驻有专门实施赌气战的部队,有野战瓦斯队,迫击大队是日军专业赌气部队,主要进行大规模集中的毒气攻击。为了掩盖进行毒气战的罪行,日军制定了严格的保密制度,如规定:将毒气称之为特种烟;在使用中,必须努力歼灭敌人,毁灭人证等等。”
珠海景点排行榜 昔日,灯火辉煌的上海已不再,取而代之的是满目疮痍,生灵涂炭。日军烧杀淫掠,妇女、儿童均不放过。日军滔天的罪行激发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爱国热情,让更多的人
为了不做亡国奴而站出来!
2、中国军队奋勇出击,寸土不让。
与平津地区作战时中国军队几乎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态势不同,上海的中国军队对日军的入侵早有准备,提前一年就在上海外围做了部署,计划一旦开战,率先以优势兵力把利用不平等条约长期驻扎上海虹口的日本军队一拳赶入黄浦江,扫除日军的威胁。最先发起进攻的部队来自当时国民党军队最为精锐的第八十七师和八十八师,但双方开火后,中国军队很快就被压制,几乎无法组织火力反制日军。中国军队装备的为数不多的德制大口径榴弹炮缺乏特种弹药,虽然多次命中敌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却没有造成实质性破坏。在这种情况,中国军队进攻伤亡惨重。在8月14日一天的攻击中,仅第五二七团就有7名连长阵亡,八十八师第二六四旅指挥所遭敌炮袭击,旅长黄梅兴成为淞沪会战期间阵亡的第一名将官。上海方向仅有的两个战车连在投入进攻后,也因步坦缺乏协同,在巷战中被日军全数摧毁。然而,中国军队士气高昂,视死如归,不顾伤亡,轮番展开攻击。
以如此低劣的装备对抗拥有现代化装备的日军,凭借的是蕴藏在每个中华儿女基因中的伟大爱国热情。李宗仁将军曾感慨:“上海是十里洋场,四面平旷,无险可守,日本陆海空三
军的火力可尽量发挥,我军等于陷入一座大熔铁炉,任其焦炼。所以淞沪之战,简直是以我们的血肉之躯来填入敌人的火海。每小时的死伤辄以千记,牺牲的壮烈在中华民族抵御外来的历史上,鲜有前例。”
3、最终退败,淞沪会战留下历史功绩。
在双方的激烈交战中,蒋介石仍寄希望于当时在比利时召开的“九国公约会议”,希望借助上海国际化都市的地位,吸引西方强国关注,且对英、美、德等国的调停解决抱有幻想。然而,在“九国公约会议”上,英、美等国只是口头谴责日本,没有采取任何制裁日本的举措。
曾泳醒 11月4日,日军新锐第十军在杭州湾登陆。日军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完成登陆,并快速向中国军队侧后发起攻击。11月8日,日军第十军开始渡过黄浦江并与“上海派遣军”一同夹击中国守军。11月11日,上海沦陷,持续近3个月的淞沪会战结束。
尽管如此,中国军队的顽强抗击仍然使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化为泡影,并且开始一步步深陷中国战场。淞沪的炮火也成为锤炼中华民族精神的熔炉,使一盘散沙的中国人
团结起来抵御共同的敌人,展现出英勇无畏的精神,不仅在当时让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观察者改变了态度,也必将在整个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反抗侵略和奴役的历史上千古流芳。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