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肖华上将:肖华将军在乐陵
历史故事-肖华上将:肖华将军在乐陵
中国银行1938 年夏,为壮大我党领导的敌后抗日力量,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决定,以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司令部、政治部、教导队、警卫营各一部,组成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由肖华任司令员兼政委、邓克明任参谋长、符竹庭任政治部主任,开赴津浦路以东的冀鲁边区。冀鲁边区亦称“鲁北、津南地区”,是天津、济南两大重镇南北相夹的战略要地,是抗日战争初期形成的一个战略区。主要包括当时隶属山东的陵县、德平、乐陵、惠民、商河、阳信、平原、临邑、济阳等十几个县,以及隶属于河北的沧县、南皮、东光、吴桥、盐山、庆云等近十个县,人口600 余万。长期以来,这里就是兵家必争之地。9 月27 日,22 岁的肖华率部从山西孝义出发,经过一个多月的风雨兼程,来到冀鲁边区的中心乐陵县。当地军民获悉此情,都热情地夹道欢迎,并在乐陵西关召开欢
迎大会。一位老地下党员曾在回忆文章中说:在欢迎大会上,肖华“身着半旧的粗布军装,英姿勃勃地登上讲台,向大家讲了冀鲁边区的战略位置和抗战必胜的道理。肖华讲话很有说服力,极富鼓动性。会后,连久读诗书的老先生也议论说:“将来得天下的,一定是共产党!”一、结交牟宜之肖华初到乐陵时,当地敌后抗日力量还处在日、伪、匪、顽打压的复杂局势下,我军各部队和地方武装比较分散。为尽快将他们集中、统一起来,不但要依靠当地党组织,还需要借助一些比较有利的客观条件。为此,肖唐诗名句
华按照党的统战政策,首先与乐陵县县长牟宜之建立了特殊关系。牟宜之是国民党元老丁惟汾的外甥,早年曾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极具爱国心和正义感。山东省主席沈鸿烈曾给他写信,让他尽最大可能地限制、刁难八路军,“尤其在军饷、粮食、服装上不予供给”,他却不为所动。肖华获悉此情,便派人主动接近牟宜之,并积极配合其政府的工作。肖华本人也多次与牟会晤,互诉真情,求得互相理解和信任。9 月的一天晚上,肖华还与朱集镇大常村村长常浩天邀牟宜之一起来到一片枣林深处,对着枣树盟结同心,共商抗战大计。当时,肖华笑着说:“三国时有个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现在我们岂不是枣园三结义吗?”牟宜之激动地举手表示:“我们誓像一棵棵老枣树一样,不怕狂风暴雨,不怕刀山火海,无论环境多恶劣,也要抗战到底,为民造福!”此后,在肖华的谆谆教导下,牟宜之不仅热心抗
日事业,还给“挺纵”开展抗日活动提供各种便利。后来,牟宜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走上了革命道路,还得到了朱德总司令的亲切接见。在当地党组织的密切配合下,肖华利用牟宜之等人提供的有利条件,很快集中、统一起原本分散的我军各部队,并根据上级指示进行了整编。接着,为加强边区党、政、军统一领导,又调整了边区军政委员会。肖华任书记,符竹庭、马国瑞、李启华、杨靖远为委员。在军政委员会上,肖华还传达了北方局和一二九师副师长徐向前的指示:冀鲁边区是个重要战略区,将来要划归山东统一领导,军区建制隶属一一五师; 在一一五师开进山东之前,暂归一二九师管辖; 地方党组织归北方局领导,暂由冀南区党委代为指导; 当前的工作方计,是巩固津南,发展鲁北。梦见坟墓着火
随后,他根据当时的形势,迅速建立健全了广泛的爱国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如冀鲁边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简称战委会),由刘贤权任主任;冀鲁边区文化教育界抗日救国总会(文救会),由吕器任主任;冀鲁边区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民先队),由张维明任队长;冀鲁边区妇女抗日救国总会(妇救会),由崔兰仙任主任。在统战组织建立的同时,军政委员会还对地方武装进行改造和统编,将原李文成的津南抗日自卫军第2 旅改编为八路军挺纵运河支队,将原孙继先的津浦支队改编为挺纵第4 支队,将原潘国华的永兴支队改为第5 支队,将原邢仁甫的平津支队改为第6 支队。通
教师评语大全过收编和改造,“挺纵”还新组建了泰山支队和洛阳支队,使边区武装部队很快达到17000 人。在整编部队的过程中,军政委员会还积极支持和扶植地方建政工作,部队打到哪里,就把抗日政权建到哪里。这些政权的内部组成,实行“三三制”原则:即有三分之一的劳苦大众代表,有三分之一的社会知名人士代表,有三分之一的共产党八路军代表。对原有的旧政权,肖华也积极争取,使之改造成为抗日民主的新政权。于是,乐陵一带很快便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二、智斗沈鸿烈中国平安保险保单查询
乐陵一带的大好形势,引起了顽固派的惶惶不安。尤其是处于反动立场的蒋介石,宁肯把大片国土拱手让给日军,也不许八路军建立抗日根据地。于是,他亲自为河北、山东两省国民政府制定了一个“冀鲁联防”计划,责令河北省政府主席鹿钟麟、山东省政府主席沈鸿烈采取“南北夹击”行动,妄图将“挺纵”部队赶出冀鲁边。蒋介石还派石友三的十军团暂编第一军军长高树勋率部驻防冀鲁边,故意制造矛盾,挑起事端,想方设法把“挺纵”挤走。为瓦解“冀鲁联防”,做好统战工作,肖华
建国大业观后感决定采取“和沈打鹿”的策略,对沈鸿烈一忍再忍,一让再让。出于诚意,他还于1938 年秋轻骑从简,赴惠民县城与沈鸿烈谈判。当时,肖华本打算“单刀赴会”,但大家不放心,又都劝阻不了他,牟宜之见此情势,遂决定随同前往。后来,曾任肖华保卫的王定烈在一篇怀念文章中记叙了当时的情形:“在去惠民的路上,担任保卫的我很紧张,手里的子弹早早顶上膛,汗水把手中的缰绳都浸透了。肖华同志却信马由缰,兴致勃勃……”沈鸿烈曾当过张作霖的舰队司令、青岛市市长,素以工于心计、擅长辞令而出名。为应对前来谈判的八路军司令,他开始还显得挺严肃、郑重,但得知那司令只有22 岁,顿时流露出不屑:“娃娃司令,也来和我谈判?”于是,马上摆出一副十足的省主席架子,让属下将肖华等人安置在旅馆,静候他“接见”。对此,王定烈等人非常气愤,都劝肖华回去。可是,肖华却笑吟吟地说出了自己的主意。随之而来的是,在等候“接见”的时间里, 他和负责宣传的同志把《给惠民各界的慰问信》花钱油印出来,亲自上街头散发。其中的“断头流血乃革命者家常便饭,牺牲奋斗是抗日的应有精神”等等,彰显了肖华的激情和文采,也把我党抗日统一战线政策和民族爱国主义情感阐发得淋漓尽致。一时间惠民纸贵,城里纷纷传颂八路军的“娃娃司令”如何年轻有为,如何深明大义。沈鸿烈先失一招,吃了“哑巴亏”!随后,沈鸿烈把谈判地点设在县衙门后院。大堂、二堂、三堂的台阶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