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制冷不制热叶京:紧密团结王朔 才能像冯小刚那样红
   
(左起)葛优、冯小刚、王朔、赵宝刚早年合影。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剧照。叶京说冯裤子就是暗指冯小刚。
年轻时候的王朔还有点帅。
(引言)有个人爆料,说冯小刚当初为了成功什么架子都能放下来,经常跑到王朔面前痛哭。还善于利用人。
这个人叫叶京,他导演的电视剧《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最近有点名气,说是影射了王朔、冯小刚等人的陈年往事。事实上,这部剧也是改编自王朔早期的几部小说。
由此,我们对他和其余相干人等做了采访,从他们的口述中得出的结论是这样的——
紧密团结在王朔周围
才能像冯小刚那样红
冯小刚、王朔、叶京共同经历了中国上世纪80年代以后电视剧与电影的发展,早期的经典也大多出自他们之手。
2006年的秋天,电影《夜宴》在争议声中票房过亿,导演冯小刚的转型之作最起码地获得了商业上的成功;52集电视剧《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以网络和盗版光盘的形式慢慢火起来,编导叶京说,我现在豁出去了,自己还只有十年的奋斗时间;黑名单在哪里出来10月初出版的文学杂志《收获》中,发表作家王朔与另一位作家孙甘露的访谈录,王朔说我内心有无限的黑暗与光亮,他在访谈中绵里藏针地批评了中国大片其中也包括冯小刚的《天下无贼》,王朔最近一次与娱乐圈挂钩,是创作了电影剧本《梦想照进现实》,徐静蕾说他一直都没有丧失对生活的热情。
记者本来是想请叶京谈谈自己这部火得邪气的电视剧《与青春有关的日子》,谈谈他所熟
悉的北京大院生活和那个年代的记忆。当记者问他,是不是如网上有些网友的评论所说,剧中有些角是在影射现实生活中的人,比如方言之于王朔、汪若海之于海岩、冯裤子之于冯小刚时,叶京只承认他创作的角——冯裤子身上部分生活细节的确取材于他所认识的冯小刚。于是,谈话就涉及到冯小刚与王朔之间不为人知的分分合合。剧中,冯裤子爱哭鼻子,常被哥几个欺负,在该剧的最后,他却成为大智若愚的人,用一番深刻精彩的言论狠狠地教训了其他人,也算让这个角最后得到了升华。
叶京口述:
冯小刚这辈子最在乎王朔的评价
冯小刚最大的聪明,就是善于利用更聪明的人
我叶京不是名人,我知道,但是王朔是名人,火了。只要跟王朔挂钩的一大批影视名人至今都还在一线上火着。冯小刚更不必说了,完全是靠王朔托起来的。冯小刚是王朔介绍给我认识的,我和王朔是至交发小,从小一起偷幼儿园的向日葵,从楼上往过路人身上吐痰玩。我跟冯小刚这些人已经没有什么联系了,道不同自然不相为谋,我太熟悉冯小刚这些
人是怎么火起来的。很多人跟我说,我要是有冯小刚性格的百分之一,早就成为中国最大的腕。我叶京就是性格悲剧,有自知之明,我早就看透了,并不是我迷茫、不懂了,我太懂那一套了,我至今还是个老愤青。
冯小刚最大的聪明,就是善于借鉴和利用比他还要聪明的人,如果听到别人说了什么段子,他第二天就能用上。不过冯小刚确实没什么文化知识,经常白字连篇,记得有一次,我跟他在车上,他看到一本杂志把徐帆作了封面,打长途给她念,说:帆子,这里面说你青春青丽。我就在旁边纠正,那是靓丽。我看《夜宴》里周迅扮演的青女其实应该叫靓女的。
《甲方乙方》时,王朔和冯小刚就分了
当然这也不能怪他本人,也许是时代的原因。他现在却成了中国最出名的导演,引领着大众的电影口味。我戏里的冯裤子,动不动就哭,这个细节就来自冯小刚。我认识的冯小刚渴望成功,做梦都想出名,为了成功,什么架子都能放下来,他很会做人。多少次他都在王朔面前痛哭,光在我面前就有好几次。
记得在拍摄《甲方乙方》时,王朔和冯小刚就开始掰了。从外地宣传回来的时候,我还有点纳闷,王朔没有跟我打电话,也没见过冯小刚跟他混在一起。这个电影是根据王朔的小说《你不是一个俗人》改编的,剧本的原始名是《比火还热的心》。该片筹备初期王朔刚回国,冯小刚对这个电影挺上心的,因为之前一直没有出好作品,事业陷入了低谷,就指着这个电影翻身了。制片主任陆国强跟我说他们两个人已经分道扬镳,我这才知道。陆国强跟我说,有一次冯小刚派他去给王朔送5万块钱的稿费,没料想给王朔扔了出去,并没有接受,他不是嫌钱少,而是王朔已经厌倦了冯小刚的行事方式。那时王朔刚从美国回来,感觉到他已经在和冯小刚慢慢疏远,也没有以前那么热情,两个人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终于在拍摄《甲方乙方》时爆发了。我听完陆国强的叙述后,当时还有点替冯小刚打抱不平,觉得当时冯小刚正忙着他的贺岁片,可能忽略了身边的王老师,我觉得老王不至于啊。
跟冯小刚一起合作完《甲方乙方》后,我开始筹备自己的第一部电视剧《梦开始的地方》,当我拍摄进度到了一半的时候,有一天,冯小刚突然给我打了电话,又差点哭了。冯小刚说有件事必须由我出马才行,原来是筹备根据王朔小说《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改编的电影,也就是后来的那部《一声叹息》。这个电影以前就想拍来着,还曾叫过《男女
关系》,但被广电总局叫停了,冯小刚趁着自己往上的势头,重新把这个剧本捞起来了,但是这个剧本是冯小刚跟王朔共同创作的,必须通过王朔的认可才能拍这个戏,可他一直不接冯小刚电话。冯小刚在我之前曾托遍圈内与王朔关系不错的人,希望联系上王朔,他说想来想去只有我能请动王老师。于是,我就打电话给王朔说有事他。他就说下午四点半在京广中心附近的酒吧见面。冯小刚听说我已联系到王朔,激动不已,一定要争取请上王朔共进晚宴。我见王朔后就说,我来其实是受冯小刚之托谈《一声叹息》剧本。但王朔说要拍就拍跟我没任何关系。我劝他这事还是好事,我说冯小刚也不容易,为了这事都在我面前委屈地哭了。王朔来了一句,他就这样。
王朔说《一声叹息》有所有中国电影的缺点
据说王朔当年为了冯小刚能做《编辑部的故事》的编剧,曾对郑晓龙说,如果不让冯小刚一起参与,我也退出。
在拍摄《北京人在纽约》时,很多有关的人也不希望冯小刚参与导演,要不是看在王朔的情分上,恐怕他也没有参与创作该片的机会了。后来,王朔开始感觉到冯小刚太功利了,是利用他来办自己的事。在我的劝说下,王朔终于同意与冯小刚见面。一听这个消息,冯
小刚开车过来,激动得都迷路了。冯小刚非常看重《一声叹息》的,在他心中这个电影实际才是他真正的转型之作。该片内部放映,冯小刚请我和王朔去北影看。之前,他也请过我看,但我没有去。那天王朔看完后,冯小刚问他的意见。王朔说挺好的,挺好的。冯小刚这辈子最在乎他的评价。可是,等我和王朔走了以后,王朔在车上说,所有中国电影的缺点都被这个电影吸收了。这句话冯小刚是不可能知道的。该片曾经获得埃及某电影节的奖项,有记者问过王朔的意见,王朔说:在我的印象中,埃及电影节就相当于中国一个乡镇企业奖。冯小刚特别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为了这句话他也在我面前抱怨过。他又哭了,说王老师不能够这样对我啊。冯小刚曾经问我:如果我和王朔出去,哪个更受老百姓欢迎学生会工作总结,他心里也想超过王朔。
适合老年人的保险
实际上,冯小刚与我并没有直接的冲突,但是我因为王朔的原因与他逐渐疏远了。这些年,我与王朔也疏远了,一方面是他在忙着小说创作,另一方面有其他原因的,虽然王朔对冯小刚不满,但是后来我也听说他们又开始来往了,还在一个公司共事。我觉得我是为你王朔跟冯小刚疏远的,结果你王朔又跟冯小刚来往了,你们这不是分明在涮我吗?
以前我从不接受媒体采访,但今年开始我转变了想法,凭什么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凭什么他们能频频在媒体前口出狂言。我为什么不能有话语权呢?
执导过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纽约》的郑晓龙,曾是北京电视艺术剧中心的一把手。如果说叶京的回忆像一锅味道麻辣的水煮鱼,那郑导的回忆反倒像一壶菊花茶了,味道平和但是细节耐人寻味。
记者提起叶京借《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冯裤子姜文是第几代导演一角来影射冯小刚时,郑晓龙笑了,说其实只要没有点名说他写的就是冯小刚,那还是属于人物创作。在采访郑晓龙之前,记者听某资深娱记说,刘沙(曾任北京电视剧艺术中心工作制作人)曾说,他们几个包括冯小刚、赵宝刚等人后来都离开了中心,有个不成文的约定,那就是不再谈当年那点破事。记者就此事求证郑导时,他说:没有什么约定吧,我不知道,过去的事情有什么不可以提的呢?也许是因为他们现在都有名气了。
王朔是冯小刚的精神领袖,尽管两人的本质相去甚远,冯小刚的思想、语言轮廓都来自王朔。冯小刚曾开玩笑说,王老师是大海,我是一滴水。 ——孙健君
冯小刚是在模仿王朔的语言风格中成长起来的,他当时能把王朔的小说倒背如流。 ——郑晓龙
百里挑一关昕和刘硕
陆国强跟我说,有一次冯小刚派他去给王朔送5万块钱的稿费,没料想给王朔扔了出去,并没有接受,他不是嫌钱少,而是王朔已经厌倦了冯小刚的行事方式。 ——叶京
其实,《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并非叶京第一次讽刺冯小刚了,在前作《贻笑大方》中他对冯小刚甚至包括徐帆的讽刺可谓毒辣。不过,冯小刚却很大度,只淡淡地说,那片子没意思,不喜欢,并不会阻止身边的人去看。老早前跟冯小刚打过交道的记者都觉得冯小刚还是很有礼貌的,并没有什么架子。
郑晓龙口述:
王朔的语言是冯小刚安身立命的根本
北京电视剧艺术中心在当年是少有的电视剧制作单位,我当时主抓生产,像冯小刚、赵宝刚等人进入中心,都要经过我的同意,刚进入中心的时候,冯小刚是美工、赵宝刚是道具,起点都很低,但是他们都很努力,取得了今天的成绩。可以说,那个时候谁要想进入这个圈子都要通过我,所以可想而知,冯小刚对我的态度是什么,是谦虚的、恭敬的,整天跟在我后面跑。其实,冯小刚能够认识王朔是通过我。有一次,我在导戏,正好空隙时
我看一本刊登了王朔小说《浮出海面》的杂志,正在试用期做美工的冯小刚站在我旁边,我看小说写得挺逗的,冯小刚也看着笑了,问我这个人认识吗。我说认识啊,是我很好的朋友。冯小刚就说一定要引见我认识王朔。后来就由冯小刚做东,请我和王朔一块在燕京饭店吃饭,从那以后,冯小刚就王老师长,王老师短。
《编辑部的故事》的编辑最开始有六个人包括王朔、苏雷、魏人、葛小刚、马未都、冯小刚,当时我们开会讨论出故事大纲和角定位,然后各人分题目写。最后是王朔统稿,该剧一共25集,冯小刚写的是7或者9集,其他的基本上都是王朔写的,其他人写的都被毙了,是王朔帮着改稿,署上哥几个的名字。可以说,冯小刚是在模仿王朔的语言风格中成长起来的,他当时能把王朔的小说倒背如流。他能走到今天,完全是王朔的语言风格推着他走到今天,别看他现在转型,但是他以后还是回到老路子上的。王朔的语言是冯小刚安身立命的根本。
冯小刚写剧本可以说是我手把手带出来的,在拍摄《北京人在纽约》的时候,剧本由我和李晓明先写出来,然后让冯小刚再顺一遍,最后我统筹。他在当中虽然说是导演之一,但他坐在监视器前,然后等我说可以了就可以了。他当时的职务相当于今天的执行导演。冯小刚现在名气大了,开始做大片,希望他能有更好的文化修养走得更远。
京腕的圈子
想了解《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梦开始的地方》、《阳光灿烂的日子》这些影视作品背后的人与事,就应该了解以王朔为中心的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