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抹彩
刘烨的微博 ——看《鬼子来了》有感
姜文是第几代导演非常荣幸,与杨老师“口味相投”。在老师播放这部电影前不久,通过种种途径,看到了这个传说中“立场有问题”的抗日电影。
帕萨特2019什么是计算机病毒第一次看这部电影,“开始大笑,接着悲哀,最后堵心”。这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感受,看了网上很多的影评,“英雄所见略同”。老师课上放电影时,没有字幕,这不禁令我大为着急,因为有很多台词,不靠翻译,大家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意味,也就无法理解整个电影的感情,不能和我一样大笑过后,倍感悲哀。所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我就顶着“亿万人民”的希望回去拿回我们的有字幕版的片子。
不得不说,姜文是个有才的导演,《鬼子来了》是一部有深意的电影。也就是这样有才的导演到演出的这样有深意的电影,终招致“光腚”总局的“封杀”。有识之士纷纷扼腕。“墙内开花墙外香”,这样一部电影,只能采用特殊手段去国外参展,却一举夺魁,获得第53靠近一点点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及2002年日本“每日电影奖郑中基阿sa”最佳外语片奖。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耻辱,一个泱泱大国有关“海纳百川”的耻辱。
“鬼才导演”姜文,赋予这部改编自小说《生存》的电影以与众不同的感染力。全片以黑白为基调,这不禁使人联想到国外的《辛德勒名单》和国内的《南京!南京!》。可是这其中又有很多不同。
《南京!南京!》我没有在第一时间去看,第一时间去影院看的舍友,回来后写了一篇很沉重的日志。而我,则选择了在网络上下载了来看。黑白,压抑,沉重,整颗心都是揪得紧紧。是的,这样的黑白,的确起到了震撼人心的作用,也好像更加接近历史。可是,那上面有高贵优雅的高圆圆、秦岚,有妖娆艳丽的江一燕,这些美女的角,总感觉和黑白格格不入。而《鬼子来了》则不同,这是发生在长城脚下,一个叫做挂甲台的小村落的事情。影片中有的只是愚昧无知的农村老百姓,驻扎村子里的无耻残忍的日本士兵。没有大牌明星的加盟,都是最质朴的面容,最质朴的拍摄场景,与全片的黑白相得益彰。不得不承认,顾长卫的拍摄指导,使得《鬼子来了》在画面上胜了《南京!南京!》一大截。
而说到《辛德勒名单》,似乎《鬼子来了》“抄袭”了《辛德勒名单》的创意,全片从头至尾几乎全是黑白,只在最后一抹鲜红从小女孩的身上蔓延开来,那般的红,那般的耀眼。
希望的彩一瞬间刺痛了所有人的眼睛,泪,无意识地留下,似乎是羡慕那抹希望,却实在是在心痛,为那个年代的人们心痛。《鬼子来了》的结局则更为刺激观众的眼睛,马大三的头就那样,以奇怪的角度呈现在大屏幕上,不断变大、变红,不停地旋转,九圈,对,就是九圈,不多不少正好九圈。而马大三那似满足、似解脱的笑容就那样定格在画面正中,渐渐拉近镜头。然后,镜头似乎被鲜血淋透,一片通红,全剧终。带着笑容,头转九圈,这是否就是刘爷所说的“含笑九泉”?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知道马大三最后的笑容,一定包含了很多。面对全村人的惨死,马大三心中有愤怒、无奈、愧疚,他是抱着必死的心去刺杀日本俘虏的,因为他知道自己无颜苟活,别无他路,只有选择这种途径去解脱自己。姜文不想用太多的言语去解读马大三最后的心路历程,姜文选择用镜头来说话,所以最后的满目鲜红,说明了太多的问题。
其实,第二遍再看《鬼子来了》,我一直有一个疑惑,那就是:鱼儿和孩子哪里去了?是被马大三送走了,还是怎么了?那时,日军已经投降,国内相对平静,或许,这个时候,在哪里都是安全的。可是,为什么姜文没有交代到鱼儿和孩子的问题?是觉得这两个人不够重要,还是给我们留一个念想?都说姜文的《鬼子来了》,太过于愚化中国人民,而屠村的结局也不是大家所想看到的。那么,鱼儿和孩子是否就是一个希望,一个念想,一个
传承?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内心里,是愿意这样想的。我想,那一个历尽艰险、苦难、屈辱和不堪的年代,留给我们更多的是伤疤,我们已经感受了太多的伤痛,我们需要像《辛德勒名单》里那个小女孩一样的希望,一个念想,一个曾经存在的证明,一个重新崛起的力量。
看过很多抗日题材的电影、电视剧,唯此一个,让我可以笑,但笑完后,留下无尽哀叹与寄想……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