梆子腔的衰微和京剧的争胜——黑龙江戏剧史上的一段往事
作者:张福海
来源:《剧作家》 2016年第3期潘粤明 绯闻女友
梦到丢自行车    张福海
    民国成立后的最初十年,黑龙江地区的戏曲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这个新阶段的主要标志是河北梆子和京剧两大剧种的角逐、争风,从而掀起黑龙江地区演剧史上的第一浪潮。
    清末,河北梆子的势力已遍布黑龙江地区的大小城镇,迨至民初,由河北、天津、辽宁等地取道北进的河北梆子艺人又形成一股潮势。这里要格外提及的是,清末曾进入黑龙江地区的女伶,在这阶段相继重返黑龙江。这时,她们都已长大成人,艺术上出落得饱满成熟,有的已是饮誉京津沪的一代名角。她们是靠在同宗内部扫荡了老派和山陕派起家的,然后芒锋直逼京剧。
    自清末以来,在黑龙江地区京剧一直处于上升的势头。但在大局上,有时虽抵不过河北梆子,但又不让势于河北梆子。所以,清末以来,双方一直是你追我赶,谁也没真正压倒谁、超过谁。河北梆子的女伶们希冀于以柔克刚,一举击败京剧,几番争斗之后,竟也使京剧几乎招架不住。但是,风云急骤的时
有关狼的谚语
代,大环境从客观上帮助了充满慷慨悲凉之风的京剧,河北女伶终于败下阵去。河北女伶的失势导致了河北梆子这一剧种从关内到关外全线地动摇,并由此一步步滑向深谷。京剧自此成为黑龙江地区戏曲发展的一大主潮和代表,继续前行。
    一、梆子腔的变革与发展
    河北梆子的直隶老派和山陕派在黑龙江地区与京剧“两下锅”的演出过程中,戏码的排列位置,一般是皮簧戏剧目在前,梆子戏剧目压轴。但皮簧戏并不甘于总是帽戏的地位。于是,京剧同梆子经过一番竞赛(这个竞赛没像关内那样引起一场激烈的角逐),在观众的支持下,开始扭转局面。光绪末年,皮簧戏压轴的演出便多了起来。这时,北京一地的舞台,梆簧争衡的形势已经发生倾斜,轴戏基本上让位给皮簧;不久,天津一地也发生了这种变化。黑龙江地区感染(关内梆簧戏班流入时带来的影响)或发生这样的情况稍迟些,但很快也有了变化,即出现梆簧互为轴戏的现象。不过,这个现象在中小城镇差些,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大城市里却很突出。这种现象持续了一段时间之后,京剧显出略占上风之势,观众也更多地倾向于京剧了。民初之际,赵佩云、王莹仙等一大批学艺于清末的河北梆子女艺员们已成长起来,同时又有新生力量加入其中,从而形成了一支阵容强大的女伶队伍。这支女伶队伍均来自于和锻炼于河北农村,后又集中于天津,因此人们叫她们是“卫派”梆子。在艺术上,她们是在直隶老派的教导下成长起来的,是直隶老派艺术上的一个新的发展和变革。据此,人们又称她们为“直隶新派”。直隶新派崛起后,由津京而上海,而济南、徐州、烟台、青岛等地。凡是老
市场营销实习报告派和山陕派开辟的战场,都要寻踪踏迹,并且先是击败老派和山陕派,然后取而代之,同京剧展开新的争夺。老派和山陕派抵挡不了后起之秀的锐气,只好让位于新派了。直隶新派风靡关内剧坛时,其中许多艺人和班社或趁势出关,或应邀出关进入黑龙江地区。这股疾风般的新派进入黑龙江后,不再是前一个时期里给人们留下的稚嫩的不成熟的童伶的印象了。她们以华丽、高亢、淋漓酣畅的唱腔特点和彻底的河北地方化了的念白,以及炽热、急促的音乐伴奏,还有那大量的与现代生活相接近的时装剧目,使黑龙江一地的观众大为赞赏;同时也迫使老派和山陕派的演员或转而效法,或易地远走,或偃旗息鼓。而京剧面对这个新的强手、劲敌,一时也招架不住了,河北梆子又重新在黑龙江地区抖擞起精神来。
>移动人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