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上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教学理念
本课主要设计思想是:以学生已有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知识为载体,引导学生分析史料、探究历史问题,在过程中提升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一)课标要求
(2017版)通过把握三国两晋南北朝分合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融、 区域开发的历史意义。
(二)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以史实叙述为主,所涉及的时间跨度很长,课程容量比较大,若按子目顺序讲解,
会比较散,也不容易在一课时完成。本课的主要内容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 分裂,政权更迭频繁,民族冲突严重,但是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进步,汉民族与内迁民族在频繁接触中,其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相互渗透和影响,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基于课标要求和以上分析,我按本课标题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整合,第一部分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第二部分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
三、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对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频繁、民族交融等阶段特征有基本认识,部分学生对于朝代更迭情况能简单叙述,但是初中没有选考历史的学生,对这段历史一片茫然。学生对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影响缺乏全面的认识,对于促进民族交融的途径,不能从宏观的角度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桂花糕怎么做四、教学目标
通过地图和教材内容,在概括三国与两晋、东晋与南朝、十六国与北朝等时期朝代更替的基本史实的基础上,能够运用示意图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情况,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政权更迭频繁的时代特征;能够运用有关史料,分析当时民族矛盾尖锐、民族冲突严重的特点;在概括南方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基本史实的基础上,说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能够运用有关史料,从当时的情境和历史的角度论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重要影响;探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影响
(二)难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促进民族交融的途径
六、教学设计思路
七、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
中国历史是富有连续性的,当然这不是说它是一个线性发展的进程,在它的历史上也出现过断裂,出现过波动,问题是在经历了这些断裂、动荡和变态之后,中国历史或者说中国的制度与文化,最终又回归于它发展的中轴线。在历史早期,这种波动和变态的幅度就来得比较大。比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了解一下这一阶段在中国历
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环节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
李永波的老婆谢颖结合地图,引导我的拿手好戏作文600字六年级学生通过已有知识和教材,梳理政权更迭情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示意图,建立知识结构,把握时代特征。
陈至恺提问:结合政权更迭情况,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特征:政权更迭频繁,民族矛盾尖锐,民族冲突不断。
因各种原因,导致这一时期战争很多。真正大一统的就是西晋短短几十年,有过局部统一,但总体上是战乱状态。老百姓的日子不好过。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是常态。
出示图片:《东晋十六国形势图》及教材所提供的《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分析十六国的政权特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这一时期的复杂性。
出示材料:石勒“号胡(羯)为国人”……石虎时期大兴劳役和兵役,巨大的灾难都落到了非国人的汉人和胡人身上。石虎死后,冉闵反过来利用“赵人,诛诸胡羯”,死者二十余万,“国人”几乎灭绝。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秦兵遂溃,不可复止。……初,秦兵少却,朱序在陈后呼曰:“秦兵败矣!”众遂大奔。
——《资治通鉴》
分析材料,并引导学生认识导致民族分裂的主要因素是民族矛盾、民族差异,按这样的逻辑去推导,一个政权要想完成统一,需要的前提条件是缓解民族矛盾,缩小民族差异。就是在历史上缓解民族矛盾、差异的现象叫什么?民族交融。魏晋南北朝之后的隋也是北方政权统一北方之后,再攻打南方政权,之所以能成功,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民族交融。这种融合不仅影响了当时局势的改变,对后来中国历史也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这一时期民族矛盾尖锐的认识,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环节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提问:民族交融的含义。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平等相处、经济文化交流、生活习惯互相影响、生产方式逐渐趋于一致。民族融合是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民族差异和民族隔阂的消除,即不同民族之间在民族迁徙、杂居相处、长期交往、矛盾斗争的过程中,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的相互影响和渗透。
提问:促进民族交融的途径有哪些?
①民族迁徙:魏晋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大批内迁,他们在北方各地和汉族人民杂居相处。
②联合斗争:西晋末年统治者对各族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十六国时期的连年战乱,北方经济破坏,人民生活困苦,迫使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斗争,从而使民族之间联系更加密切。   
③友好往来:魏晋以来,我国北方出现过几次统一局面,在和平的环境中,各民族人民频繁交往,使民族大融合进程进一步加快;在战乱期间,这种交往也始终未断。   
④各族间的征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打破了各族原有的部落组织,有利于民族融合。
⑤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最住民的就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政策,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民族交融有基本认识。
让学生根据教材有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段落,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①迁都洛阳;②移风易俗:易服饰;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
出示材料:
高修图片魏主欲变北俗,引见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王公卿士以为然不?”对曰:“实如圣旨。”……六月,己亥,下诏:“不得为北俗之语于朝廷。违者免所居官。”
乔四手下莫磊
                ——《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  齐纪六
详细分析孝文帝改革措施。
让学生概括教材有关南方开发的情况,认识这一时期区域开发的历史意义。
出示材料:
南北朝后期,南北双方关系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南北使节往还日益频繁,……南北方经济上的互市交易也越来越多,沿淮、汉边境由“大市”、“小市”,打破关禁的要求日益迫切。尽管全国尚未实现统一,但北人不再因民族压迫而南流,各地对统一文化的认同感也日趋强烈。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设计意图:由于是新教材试用课,需要充分利用教材,并结合教材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孝文帝改革、南方开发等在促进民族融合方面的作用。
结合以上分析提问: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出示材料:
(北魏后期)稻谷亩产量一般在4斛左右,若精心耕作,可达10斛,大大超出了汉代平均亩产3斛的水平。……为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冶铁业也大有发展……酿酒业,制瓷业以及其他供城市消费的手工业,从业人数增加很快。……(洛阳)城不仅五方杂处,市场繁荣,沽贩云集,而且在城南的特定区域,安置了南、北、东、西各族降民以及西域和域外商人。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在北魏前期的官制里,既有汉文化的执政机构——尚书制度,又有鲜卑文化的大人制度;既有汉文化的监察机关——御史台等,又有鲜卑文化的监察机关。
——周建江《太和十五年:北魏政治文化变革研究》
让学生出教材中有关民族交融影响的内容,并出示材料,进一步分析民族交融在政治、
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影响:
经济:打破了农牧经济的天然界限;使北方经济恢复,并促使对南方地区的开发。
政治:内徙民族认同与接受汉族政治模式。
文化:促进各民族文化上的相互渗透和影响,胡汉文化激荡交汇 ,在冲突中走向融合
缩小了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影响,强化教学重点。
环节四、总结
出示材料:中古时代,中国经历七八百年的民族重整过程,原有“汉人”的中国人口,在接纳无数北方、南方的外族成分,形成一个新的庞大而多元的民族。这个民族不是由血统界定的种族,而是认同于一个文化传统,却又呈现多元性的人。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讲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
八、教学评价
  1、知识落实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   
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2、学习拓展
征镇驱使,但为虞候白直,一生推迁,不过军主。然其往世房分留居京者得上品通官,在镇者便为清途所隔。……少年不得从师,长者不得游宦,独为匪人,言者流涕。
——《魏书》卷一八《元渊传》
东魏、北齐重新使用鲜卑语,还出现了“鲜卑共轻中华朝士”的情况。
    北魏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而西魏宇文泰反其道而行之,不但恢复了胡族诸将的胡姓,还向汉人广赐胡姓。
——叶炜《从王光、叱罗招男夫妇墓志论西魏北周史二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长远来看有巨大的积极意义,但在短时期内也产生了明显的副作用。一部分在改革中利益收到损害的少数民族军人揭竿而起,导致了北魏的覆亡。北方民族交融的进程,也在北魏灭亡前后出现短暂的回流。
  请查阅相关材料,初步了解上述史实,体会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思
1.本课的主要特点是站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角度,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地位。设计的主线是从政权更迭看民族冲突、民族矛盾,为缓解民族矛盾而进行民族交融,
民族交融为隋朝的统一奠定基础。立意较高,主线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