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的习俗和扫墓讲究2021
每年的公历12⽉22⽇或23⽇,⼈们将迎来冬⾄节⽓。古⼈认为冬⾄是:“阴极之⾄,阳⽓始⽣,⽇南⾄,⽇短之⾄,⽇影长之⾄”,故⽈“冬⾄”,对它相当重视。下⾯是⼩编整理的关于冬⾄的习俗和扫墓讲究,欢迎阅读!
"冬⾄"有哪些习俗
1、享祀先祖
军号声声阅读答案早在东汉崔寔《四民⽉令》中已有记载,说民间要向⽞冥和祖祢供荐⿉⽺之物。冬⾄祭祖的记载,⾄宋代多起来。《东京梦华录》讲京师最重冬⾄节,⾄此⽇更易新⾐,备办饮⾷,享祀先祖。《武林旧事》说以馄饨享先。明清时代冬⾄祭祖盛⾏。嘉靖《江阴县志》记载:“节朝悬祖考遗像于中堂,设拜奠,其仪并依元旦。”在宗族制度兴盛的南⽅地区,祭祖往往在祠堂进⾏,嘉靖江西《南康县志》:“冬⾄祀先于祠,醮墓如清明。”福建省流⾏冬⾄祭祀始祖的风俗,如万历《建阳县志》说:“是⽇⼤族⾏祭始祖之礼。”福建祀祖⽤专门制作的粉⽶圆⼦。清⼈冬⾄祀祖⼀般是祀于家,祭于墓,聚族⽽居的南⽅。往往像清明和中元⼀样,在家庙祭祀祖先。2021冬至日是哪天
2、九九消寒
冬⾄⼀到,便进⼊数九寒天。中国民间将冬⾄叫做交九或数九,即从冬⾄开始,每9天分为⼀个“九”,共分9个“九”,数到81天时便“九尽桃花开”。
中国传统⽂化中,九为极数,乃最⼤、最多、最长久的概念。九个九即⼋⼗⼀更是“最⼤不过”之数。古代中国⼈民认为过了冬⾄⽇的九九⼋⼗⼀⽇,春天肯定经已到来。
3、吃饺⼦
冬⾄是中国农历中⼀个⾮常重要的节⽓,冬⾄过节是汉族传统节⽇之⼀,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今。冬⾄俗称“冬节”、“长⾄节”、“亚岁”等,早在⼆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它是⼆⼗四节⽓中最早制订出的⼀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21⽇⾄23⽇之间,这⼀天是北半球全年中⽩天最短、夜晚最长的⼀天。在冬⾄这⼀天中国南北⽅会有不同的习俗,北⽅⼤部分地区会吃饺⼦、南⽅会吃汤圆,还有谚语:冬⾄到,吃⽔饺,以及关于该节⽓的诗词和影视作品。
4、吃馄饨
过去⽼北京有“冬⾄馄饨夏⾄⾯”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和屯⽒两个⾸领,⼗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于是⽤⾁馅包成⾓⼉,取“浑”与“屯”
之⾳,呼作“馄饨”。恨以⾷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这⼀天,所以在冬⾄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另有⼀种说法:冬⾄之⽇,京师各⼤道观有盛⼤法会。道⼠唪经、上表,庆贺元始天尊诞⾠。道教认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道⽓未显的第⼀⼤世纪。故民间有吃馄饨的习俗。《燕京岁时记》云:“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之。”实际上“馄饨”与“混沌”谐⾳,故民间将吃馄饨引伸为,打破混沌,开辟天地。后世不再解释其原义,只流传所谓“冬⾄馄饨夏⾄⾯”的谚语,把它单纯看做是节令饮⾷⽽已。
5、喝⽺⾁汤
冬⾄吃⽺⾁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祖刘邦在冬⾄这⼀天吃了樊哙煮的⽺⾁,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吃⽺⾁的习俗。⼈们纷纷在冬⾄这⼀天,吃⽺⾁以及各种滋补⾷品,以求来年有⼀个好兆头。现⼭东滕州⼀带,这天被称作伏九,节前会给长辈送诸如⽺⾁等礼品,伏九家家都要喝⽺⾁汤,对个⼈对长辈对家庭都为图个好兆头。
6、吃汤圆朱梓骁资料
吃汤圆在明、清时期已经约定俗成。在冬⾄这天,要“作粉圆”或“粉糯⽶为丸”。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
的记载,称“冬⾄,粉糯⽶为丸,名‘汤圆’”。做好汤圆后要祀神祭祖,⽽后合家围吃汤圆,叫做“添岁”。所以,冬⾄吃汤圆,古⽽有之。王婉霏
吃汤圆是冬⾄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汤圆”是冬⾄必备的⾷品,是⼀种⽤糯⽶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吃汤圆⼜叫“冬⾄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岁”之说。
冬⾄团可以⽤来祭祖,也可⽤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最讲究吃汤团。古⼈有诗云:“家家捣⽶做汤圆,
知是明朝冬⾄天。”。“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吃汤圆,象征家庭和谐、吉祥。
还有⼀种解释是:冬⾄是⼀年中最长的⼀夜,冬⾄那天,天还未亮,妇⼥们就起来⽣⽕煮汤圆,先敬天祭祖,再全家围坐吃汤圆。所以冬⾄吃汤圆,除了表⽰太阳(阳光)逐渐回来,也代表团圆的意思,现代⼈更喜欢把它当成圆满的象征。
7、吃⾚⾖糯⽶饭
在江南⽔乡,有冬⾄之夜全家欢聚⼀堂共吃⾚⾖糯⽶饭的习俗。相传,共⼯⽒有不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这⼀天,死后变成疫⿁,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最怕⾚⾖,于是,⼈们就在冬⾄这⼀天煮吃⾚⾖饭,⽤以驱避疫⿁,防灾祛病。
⾚⾖和糯⽶为1:2.5的⽐例,将⾚⼩⾖放⼊沸⽔锅内(⾚⼩⾖与⽔的⽐约为1:5)。煮⾄⼋成熟时捞出。另将糯⽶淘净后,⽤煮过⾚⼩⾖的汤浸泡⼀夜。次⽇把糯⽶和⾚⼩⾖搅拌均匀后,上笼屉蒸⼤约40分钟,即可⾷⽤。
⽼⼀辈的长沙⼈都知道,在冬⾄那⼀天⼀定要吃上糯⽶饭。糯⽶味⽢、性温,能够补养⼈体正⽓,吃了后会周⾝发热,起到御寒、滋补的作⽤,最适合在冬天⾷⽤。
若是能⽤上⿊糯⽶,那就更好了,⿊糯⽶有助于产妇滋补产后造成的⾝体虚弱,有利于增加乳汁,哺乳婴⼉。这道⾷谱糯⽶喷⾹,腊⾁油⽽不腻,⾚⾖和花⽣都焖⼊味了,特别好吃。若是想吃得更为健康,可减少腊⾁的⽐例,增加多⼀点⾖类杂粮亦可。
⼥性冬⾄养⽣的⽅法
1、注意防寒保暖
⼥性属寒性体质,因此,⽇常中应少吃寒性的⾷物,尤其是在处于⽣理周期的时候,更要注意饮⾷的科学性。冬季外出要注意防寒保暖,加强颈、腹部的保暖,不可因美观⽽减少⾐物,⼀旦受凉,容易导致⽉经不调、痛经等症状,损害健康。
2、坚持晚间泡脚
汪峰 葛荟婕
中医认为,⼈体中的寒⽓是由⼤地经⾜部进⼊⼈体的,因此,多泡脚可有效帮助⼥性保暖。但泡脚⼀定要坚持,不可三天打渔两天晒⽹,只有长期坚持,才能起到保健养⽣、防寒保暖的功效。
3、注意养肝护肝
⼥⼦以⾎为本,肝为⼥⼦先天。对于⼥性⽽⾔,肝脏这个器官的重要性不⾔⽽喻。中医认为,肝为将军之官,主疏泄,性喜条达⽽恶抑郁。肝藏⾎,在志为怒,开窍于⽬,主⼀⾝之筋,所以怒伤肝,与眼睛有关的疾病、与筋有关的疾病、妇⼥⽉经不调等妇科问题,往往与肝有关。
肝的⽣理特点就是“主升、主动、主散”。怎样养肝?主要从肝的特性⼊⼿。肝在五⾏中属⽊,所以养肝⾸先要滋阴,其次是养⾎。肝负责储藏⾎液,调节⾎量,如果⾝体⾥⾎液供应出了问题,肝肯定难辞其咎,所以养肝必须养⾎。⼥性养肝可多吃葱、蒜,荞麦、荠菜、菠菜、芹菜、菊花菜、莴笋、茄⼦、马蹄、黄⽠、蘑菇等。
4、适量进补
冬⾄时节天⽓寒冷,⼈体需要⾜够的能量来抵御寒冷,⽽⾁类含有丰富的蛋⽩质、碳⽔化合物和脂肪,有补⽓活⾎,温中暖下的功效,是进补的佳品。⼥性冬⾄吃些⾁类可中和寒⽓,加快内分泌,增强机体的抵抗⼒,来应对严寒。
冬⾄扫墓有什么讲究
1、不能拍照:扫墓是⼀件很庄重并且严肃的事情,这时候是不能拍照的!举头三尺有神明,⼤家扫墓的时候,最好⼼怀敬意,⼩⼼谨慎⼀点,拍照可能引来不好的⽓场,会损害个⼈将来的运势。
国庆节2、切记不要穿⼤红⼤紫的⾐服:虽然去扫墓的⼈不会这样穿,但总有⼈会疏忽⼤意,在佩戴或是内⾐上不经意使⽤了红⾊,当然本命年是例外,本命年内⾐可穿红⾊,这⼀定程度上来说这并不冲突。
3、祖先的墓地,必定要好好清理杂草,添上松⼟,扫除墓前杂物,清洗墓碑。⼼中可默念,寄望九泉之下的先辈保佑后代富贵昌盛,清除⼲净对后代来说也是有⼀定好处的。
4、冬⾄上坟的时间最好选在阳⽓⽐较旺的时候。天未亮或刚亮或是傍晚时分或太阳即将下落的时候,都不可以扫墓,因为在这个时候抵抗⼒最弱,不利扫墓⼈,⼀般是在上午10点到下午3点的时间是最好的。
5、去扫墓的⼈,如果是⾝体虚弱或病中或是额头发⿊,则表⽰时运较低,这个时候不去扫墓最好;如果⼀定要去,可随⾝佩戴⽟器或⽟佛等护⾝符。
6、扫墓的路线是有讲究饿,去扫墓和回来的路最好不能重复的,不要⾛回头路,扫墓完成后离开的时候不要回头看。
7、扫墓完成以后,⼀般⼤多数⼈都会感觉⾝体有点⽓虚和乏⼒。建议回家之前去商场等⼈多的地⽅逛⼀圈,吸取⼀点⼈间的⼈⽓和阳⽓,或者去公共浴室泡澡去除⾝上阴⽓邪⽓,进⼊家门之前最好跨下⽕盆。⽤黄草纸烧⼀堆⽕,依次跨越。
8、孕妇和正在来例假的⼥性最好不要去扫墓,患者⼼理疾病⽐较严重、还没完全康复的患者,7岁以下的孩⼦阳⽓虚弱,这个时候也是不适合去墓地的,其他重⼤疾病患者也不要去扫墓。
9、墓地是阴灵的安居的地⽅,扫墓时不能跨过坟墓及供品,也不能⼤声喧哗、嘻笑怒骂,污⾔秽语,乱跑乱碰,随处⼩便,这样做不只对⾃⼰的先⼈不尊敬,更对附近的灵体构成⼲扰。更不能践踏别⼈家的坟墓或对墓⽳设计评头论⾜,会被视之为亵渎,遇到不好的⽓场,就会带⼀⾝的⿇烦回到家。
10、冬⾄上坟的时候,辈分需要讲究,拜祭要分先后次序。依次为:⽗亲、母亲、长男、长⼥、次男、次⼥……以此类推下去。拜祭完毕以后,祭品让祖先祝福过,众⼈才能够吃祭品。最后当然要注意防⽕安全,待⾹烛点完后才能离开,不然就会造成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