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W故輙多源故事为表象的故事文
白旭旻
[摘要]文章立足于中国文学史和现代文化生态的全域视野,考辨中国民间文学现代性的文学存在,以使民间文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应用性研究与民间文学的现实表现相匹配,通过概念、观点的调适、校准使正在发生分离的民间文学研究与文学主体形式实现同步,以确保民间文学理论不致于因无法解释民间文学的现实存在而失去合法性。文章提出民间文学1.0—3.0论点,希望对于民间文学基本概念的开放性理解,对于中国民间文学困境的真、伪辨识,对于现代性、时代化民间文学事象的辨认和民间文学连续性、统一性的认知,以及对于民间文学研究界域的拓展和学术智慧的提升,对于当下民间文学相关实务、实操有一定的推动意义。[关键词]“民间文学2.0”;杯一水效应;长指效应;故事文化现象
[中图分类号]K8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214(2020)06-0024-09
中国“民间文学2.0”是指民间文学的现代性阶段。本文主张将中国民间文学分为三个阶段:“民间文学1.0”——指“口传”的传统民间文学,对应农牧文明时期,其存在形式为传统民间文学诸体裁;“民间文学2.0”一指“字传”的现代民间文学,对应现代工Jk文明时代,其存在形式为新故事和多源故事;“民间文学3.
谁是卧底的词0”一指“屏传”的当代民间文学,对应信息时代或称为新时代;其存在形式为基于数字媒介的全行为模式和多媒介形式的民间文学诸形态。民间文学的三种主体形式同生、伴生存在,迭代发生、共同发展。
中国民间文学的现代性阶段即“民间文学2.0”,是基于40年来民间文学的理论和实践对传统民间文学抢救、保护行为与传承中断的事实认定①,基于同时期民间文学研究结果对现代性民间文学的传播、发展的无效性关注②,同时面对兴盛繁茂的以新故事为主体形式、多源故事蓬勃发展的现实,以及对民间文学传统理论和基本概念的修正要求提出的。
几十年来,刘守华对故事概念的建设贡献巨甚,对故事这一体裁的文学独立性的一系列研究和认定,以及对新故事民间文学属性的定性,对于民间文学基本概念的外延拓展具有积极意义,这使得在“口头性”“集体性”的排他性的巨大压力下,把更多式样的民间文学内容尤其是具有“署名权”的“创作文学”—
—“新故事”导入民间文学的学术界域③,新故事在“口头性”+“创作文学”的短暂交互期之后,民间故事让渡给作为“创作文学”的新故事,使新故事成为民间文学的主体形式,进而出现了多种媒介形式介入与广大受众参与的多源故事,形成“故事文化现象”。侯姝慧以上海文艺出版社
[作者简介]白旭旻,《民间文学》杂志社编审。
①中国民协故事委员会:《民间文学的乌托邦一对江西抚州“山花奖”获奖作品传承中断的调查
报告》,内部资料。中国新说唱6强
②在实地调查中,我们看到:民间文学理论及话题与新时期占主流的民间文学作品的传承、传播无关,
研究无效。民间文学研究已成为一套“秘语系统”,对民间文学现实不具有认知、干预和基本的
文化约束力。参见中国民协故事委员会:《民间文学的乌托邦一对江西抚州“山花奖”获奖作
品传承中断的调查报告》。
③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
的《故事会》为样本进行的研究,使“创作文本”进入学术研究范围,虽然其取样单一,结论有待商榷, 但其对民间文学现实存在的发展方向的正确向度推导是有效的,也是开创性的®o
当我们把传统民间文学、现代民间文学、当代民间文学排列在一起,把“口传”“字传”“屏传” 仅作为传播介质看待,在民间文学本体——形而上的民间的文学创造力或主体人——的持续发展中, 在“杯一水效应”②和”长指效应”③的共同作用下,会产生与传播介质相对应、相适应的民间文学主 流形态,即传统民间文学诸体裁、新故事和多源故事、新时代民间文学诸形态。民间文学的发展流脉 清晰、明确,高度发达的传统民间文学在现代社会失去其主流地位的同时,新故事作为主流形式出现, 新故事进入
衰落期之后,短视频或作为主流形式出现。民间文学随着屏传时代的到来,正在发生文学 本体意志和表象的双重回归,即民间文学“表演性”的再确认。
一、艮间文学2.0:以新故事为主体的多源发展
在民间文学标记性特征即“口头性” “体性” “传承性” “变异性”之外,加入“表演性” ®, 是新时期中国民俗学者在吸收消化美国表演理论基础上对民间文学基本概念的重要认知贡献,也是当 下民间文学回溯、查检、确定以及重认传统民间文学基本特征时对民间文学的再认识、再发现,其对 现代性民间文学中“故事表演”社会性故事行为、对时代化条件下“故事音频” “故事短片”甚至“故 事音画”等民间文学诸形态的确认,具有启示意义和启智功效。
就本文所关注的民间文学的现代性或“民间文学2.0” ,记录传统口头性文学的图书、报纸、期刊、广播、 电视,以及社会性故事行为层面的大众娱乐、体聚集性民间故事讲述,官方故事活动、故事节会、故 事教育培训等,共同参与了现代民间文学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共同完成了中国“民间文学2.0”时代建设。 对传统民间文学的眷恋、悲情、抢救的急迫应该与对新故事的欣赏、赞颂、创造的喜悦同时存在才更为合理。
笔者认为,中国的民间文学具有独立且独特的发展逻辑和文学现实,相比较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 中国民间文学的巨大体量、数千年的传承连续性、超量值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复杂程度,在人类文学 史
上绝无仅有,空前绝后。
但由于未能即时建立起以中国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为基础的认知和评价体系,中国传统文化和民 间文学对世界文化传承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为人类文明和文学历程所保存的巨大宝藏和丰富智慧等, 未能得到起码的认同、应得的尊重和广泛性接受,在西方文化中心论的排斥和对冲之下,中国民间文① 侯姝慧:《20世纪新故事文体的演变及其特征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2009 年。
② “杯一水效应”:“水”的形状,是由“水杯”的形状决定的,即形式决定了规定性内容的持续、
稳定存在,包含规定内容的形式由此产生相应的使用功能和其他社会功能。当内容呈现阶梯增长
或级数放大时,“杯”对“水”的支撑难以持续,制约失效后形式崩坏,直到产生并维持另外一
种规定性内容与形式的动态平衡。类推之,即是“河一水效应”,河床决定了河水水体的形状,
海床,决定了海水水体的形态。一者注。
③ “长指效应”:手掌的长度是由最长的手指决定的,长指与其他手指并存呈现手掌全貌,即民间
怎么考健身教练
文学的主体形式,是由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文学体裁决定的,主体形式在各个时期出现更迭和让渡,
各主体形式并不排除其他形式作为非主体形式伴生存在。一者注。
④ 黄涛:《中国民间文学概论》(第三版),北京:中国人艮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28—31页。
学的文化存储、文学财富也未能被更多人所共享。同样的判断视角之下,甚至我们自己对自身的文化也缺乏必要的认同和应有的尊崇。
中国传统民间文学被严重低估、中国的新故事被严重误读的原因,是中国民间文学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建设的迟缓和停滞、方法论的固化及僵化、作业空间的关闭和封闭、研究方法的保守和西化、学术视域的偏狭和偏等造成的,学术活动与文学现实严重分离、分裂、背离、背叛,民间文学研究与民间文学的现实活态不匹配、不般配、不协调、不同步,因而,我们缺乏对新的民间文学事象敏感的知觉和理性认知,不能即时对新的民间文学主体形式和从属形态完成学术辨识和概念确认,同时错失了对中国民间文学发展方向的基本判断,其结果就是民间文学研究者话语权的丢失,影响力的下降。
大致以我国改革开放为起点的其后40年间,中国社会由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化工业文明转化,我国的民间文学同期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以民间文学现代性为特征的“民间文学2.0”时期,在这一时期,新故事为主体形式,多源故事共同发
展。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传统民间文学作品的搜集、整理、出版的成果丰硕;其二,故事报刊承载的新故事勃兴之后,对“故事”的重新定义,民间文学现代性的规定性和实操规则产生,并带来广泛、持久的故事行为范式的复制、模仿、衍生、演化;其三,全国各地各级广播、电视媒体高密度、高强度、扩张性、爆炸性使用“故事”,专业化、工业化主流媒体生产方式作用下海量的、多元的故事被接受和认同,改变了故事的版图,扩展了民间文学的界域;其四,各种主题、专题、地区区划、作者年龄分层的故事节会、赛事和故事创作、故事表演、故事培训、商业和公益的故事演出等多种故事行动为标记物的多源故事进入人们的现实生活。故事,在这四个维度展现出的惊人的社会行动力、自主性、自由性、文学创造力等和由此创造出的故事成果,堪称民间文学的奇观,也使我们经历了新的民间文学体裁发生、发展、衰落的全过程,并能近距离即时性观察到民间文学生命性实相。
这一时期完成出版的传统民间故事作品184万篇,4亿字①;新故事作品,160万篇,40亿字,每月传阅率3000万人次,连续时间近40年。故事广播频率约150个,播出故事约100万条,受众约1亿人次;电视栏目近50个,播出故事约100万个,受众约5亿人次。传播方直接参与故事表演、创作、编辑、出版、采访、录制、故事培训和故事活动的人员不低于30万,受众不低于5亿人;参与其间的专家学者有200-500人。这就是所谓的”中国故事文化现象”②。
二、传统艮间文学作品的图书出版工程及其意义
根据粗略统计,中国现已完成了全世界口头性民间文学作品总量90%-99%的文字记录和图书出版,这些承载着社会学、文化学、民俗学、文学内容的民间文学作品是人类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文化财富。从这个角度说,中国是世界领先的民间文学传承者。
两三千年以来,无论是《诗经》还是《永乐大典》或《四库全书》,汉文字的图书和大型图书辑录编纂,这种最为传统、典型、古老的记录方式,以其成熟的形式担当,成为重要的文化记录和传播
①刘洋:《纪念“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启动30周年》,《中国艺术报》2014年5月30日。
②白旭旻:《民间文学的现代性》,“辽大民俗学”公共号,2018年9月14日。
方式。近40年来,中国民间文学作品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与中国文化传统记录方式一脉相承。传统经典文化、精英文化行为对民间文学的行为投射是明显的,作用是显著的,成果是巨大的。
(一)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
1984年4月,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在周巍峙等同志支持下,开始编纂包括《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在内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1986年5月,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与其他七套文艺集成志书并列为“十套文艺集成志书”被列入国家重点科研项目,至2010年6月,三套集成这一被称为”文化长城”的工程基本完成,2017年5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卷本正式出版,标志着“三套集成”省卷本出版工作的全部结束。
从首卷“浙江卷”①到“新疆兵团卷”②长达31年的时间,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二十余万人参与其中,出版省卷本一百余卷。其中采集民间故事184万篇、歌谣203万首、谚语748万余条,出版4亿余字,同期共获得高达40亿字的资料。③
潘长江女儿照片(二)中国民间故事全书
2002年,由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发起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中国民协启动,对全国濒危的民间文化遗产项目展开全面、系统、科学的普查、记录、整理、保护和出版工作。“抢救工程”对传统民间文学抢救和保护起到了促进作用。
abba2004年3月,中国民协确定在全国实施《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县卷本)普查编纂工作,基于三套集成的县卷本资料得以系统编纂出版。2005年10月,《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大理卷(12卷本)正式出版,2006年6月,《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县卷本)被列入“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迄今”全书”已出版两百余种,总出版量将达8亿字。
(三)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
2011年4月,包括民间故事在内以民间文学为主体内容的“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在北京启动,2014年第一期工作完成,2016年,河北卷目录工作作为示范卷本完成出版工作。对于民间故事而言,
面对信息化、城镇化的社会环境,面对已渐失去生存土壤的传统民间文学,这将是一次空前绝后的工程。目前,二期工作中,全国各地近四十年的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的成果被挖掘出来,代表农耕文明全貌的文化成果将得到又一个批次的规模化整理。
(四)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④
2005年6月,中国文联、中国民协命名的166位“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中,“民间故事讲述”传承人有5人:靳景祥、马巧枝、谭振山、刘则亭、黄仁锡。2007年6月,由文化部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作传承人中,民间文学类共计18项,其中民间故事有5人:靳景祥、靳正新(耿村民间故事),刘德芳(下堡坪民间故事),魏显德(走马镇民间故事),谭振山(谭振山民间故事)。其他民间文学类传承人有: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杰出传承人、土家族山歌杰出传承人、民间故事杰出传承人、民歌杰出传承人、《格萨尔》说唱杰
①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卷编委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浙江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7
年9月第一版。
②薛洁主编《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新疆兵团卷》《中国歌谣集成•新疆兵团卷》《中国谚语集成・
新疆兵团卷》。
③可参见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www.cflas/mx/mdex.html o
④冯骥才、白庚胜主编:《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名录》,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
出传承人、蒙古族史诗《格斯尔》杰出传承人、畲族民歌杰出传承人、鄂伦春民间文学杰出传承人、《格萨尔》说唱杰出传承人、古渔雁民间故事杰出传承人、长篇灶书《郭丁香》杰出传承人。2008年6月,由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10项,其中民间文学类共计53项,同时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共计5项,2011年5月由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91项,其中民间文学类共计41项。第二批名录之后至第五批,民间文学作品成为名录的主体,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承人的主体作用。
(五)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
作为中宣部重点项目,国家传统文化重点项目,大系出版工程差不多将“三套集成”的县卷本和以往版本尽数纳入选录范围。从体裁来说,是传统民间文学全种类的捜集、整理、出版工作。《中国 民间文学大系》按照神话、史诗、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长诗、民间说唱、民间小戏、谚语、谜语、俗语、民间文学理论等12个系列进行编纂,计划到2025年出版1000卷左右,共计10亿字。
(六)基于地方政府行为的传统民间文学作品的出版
《中华龙传说》①可视为各地政府以地方文化建设为目的的民间文学作品的搜集、整理及出版工作的典型案例。
近年来传统民间文学出版出现了一的情况,各地政府组织当地的民间文学专家、作家等相关人员,
出版了一大批新形式的民间文学作品。从工作原理上说,除了严格意义的搜集、整理工作之外,这类图书与科学采录的民间故事不同,其主要特征模型分为三个类型,即:搜集、整理、创作,搜集、编撰,搜集、创作。严格意义上说,这类作品相对于传统民间文学作品方法论有了重大的突破,图书装帧、故事行文与通俗化的图书没有太大区别。此类作品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即民间文学的现代性赶-种大胆、有效、有益的尝试。
(七)学术机构搜集整理的民间文学作品的出版
从《谭振山民间故事精选》②《香樨传说》③等,可以看到大专院校、学术机构民间文学作品的搜集、整理及出版的概貌。
科学性较强的民间文学作品的出版近年来也有较大的收获,就“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文学作品奖”参评、入选作品来看,近年来依然能够看到学术性强、文化价值高的传统民间文学作品的出版,《亚鲁王》④是一例(2011年),新版五卷本的《谭振山的传说》(2015年)也是代表作,这两部作品分别获得第十一届、十二届“山花奖”。
三、以新故事为主体形式的多源故事开拓了民间文学现代性界域
“新故事”对于传统民间文学主流学者来说,是一个被经常否定、无法确定、尚待确认的文学事象。学术的不确定性并没有影响新故事的迅速发展和引导性行为的产生,同时也没有影响到其没落、衰落、变异的自然流变过程。
①周静书、施孝峰主编:《中华龙传说》,宁波:宁波出版社,2012年。
②江帆:《谭振山民间故事精选》,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7年。
哪个牌子的羽绒服好③吴双涛:《香樨传说》,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3年。
④余未人:《亚鲁王》,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