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News Dissemination
新闻传播
在国家形象建构中,对外传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李普曼曾经指出:“受众所接触到的,实际上是大众传播媒介对信息或客观事件进行挑选、加工、重新结构化之后向受众呈现的环境。”对于外国受众而言,其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源自媒体提供的信息,他们会把媒介信息中的“拟态中国”理解为真正的中国。因此在现阶段,《中国日报》作为国外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如何突破现有传播策略,发挥媒体得天独厚的公信资源,对中国对外传播的发展策略具有重要意义。马薇薇事件是怎么回事
一、《中国日报》的定位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越来越广泛且深入地参与到各项国际事务中,对外传播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日益突出。在进行新闻传播时,媒体是展现国家发展、塑造国家形象、加深世界对中国理解与信任的重要方式。如今,英文报纸是外国受众了解中国信息的主要媒介;同时,英文报纸的传播方式也影响着国外受众对中国的印象与感知。
《中国日报》(China Daily)是隶属于国家的英文报刊,创刊于1981年,全球用户累计超过9000万,全球期均发行90万份,其中海外60万份。始终秉持“内容为王”的理念,说明中国、点评世界,不断加快海
外发展步伐。目前,《中国日报》通过设立刊印点和新闻采集点已经建立起覆盖全球各大洲的传播体系,并在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的过程中形成了以中国日报网为核心,辐射客户端、手机报等新媒体形式的全媒体传播矩阵。同时根据近年来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日报》在对外传播方面有着较大的影响力,阅读数与认可程度较高,是承担对外宣传的主流媒体中较有代表性和研究价值媒体之一,《中国日报》已然成为国家对外宣传的重要阵地。面对国内外突发性公共事件,《中国日报》在坚守自己定位与新闻价值标准的同时,牢牢把握受众的需求与接收规律,创新内容和表达方式,增强了信息传播的时效性、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面对国外突发性公共事件,《中国日报》表现了理性客观以及对不同的声音有辨别力和包容力,展现了坚持民主、重视人权、有序、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然而,针对国内外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报道《中国日报》还存在一些局限,例如,议程设置广泛,但未能占据舆论主导权;受众反馈较为正面,但整体参与度较低;传播主体多元,但传播效果不明显;叙事结构完整,但是缺乏对外传播报道技巧。在做好对外报道的同时,也不能低估海外舆论以及国际上一批“敌华”势力的污名化报道。若处理不好,可能面临努力建起来的“国设”部分甚至大面积崩塌的风险。对此,我们应该如何突破现有的对外传播方式,从而主动把握国际话语权呢?
二、对外传播策略研究什么专业最热门
(一)消解文化差异,融通中外话语体系
各国在新闻传播过程中,通常会形成一套相对固定的话语体系,对外话语不仅反映了国家的对外政策,更传达了国家对外交流的基本态度和价值理念。在兼顾受众文化背景和语言规范的前提下,我国理应构建一套融合中外文化且具中国特的对外话语体系。一方面我们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达要符合中国国情,有鲜明的中国特;另一方面要使其对接国外习惯的话语体系、表达方式,让国际社
对外传播视域下我国英文媒体发展策略研究
——以《中国日报》为例
赵义凡
(武汉大学湖北430072)
【摘要】对外传播的有效性对中国国际形象的建构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何准媒体定位,有效报道国内外突发性公共事件,考验着中国媒体的传播能力。本文以《中国日报》为研究对象,从话语体系、新闻题材、传播主体三个方面,重点探讨我国英文媒体对外传播过程中的有效策略,以期为树立良好国家形象、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对外传播;国家形象;英文媒体;策略
【作者简介】赵义凡,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硕士研究生二年级。
45
202010
News Dissemination
新闻传播
会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融通中外”是破解文化差异,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前提。话语体系的建设要立足自身文化传统,以中国视角讲述中国故事或者与中国相关的国际故事;同时,也要善于“求同”,即挖掘不同国家意识形态或价值观的共通性,以赢得他国及其民众对中国外交理念和原则的认可。绝不能用一个方案面向所有国家、所有人。进一步讲,对于同一新闻内容,也要根据当地的思维模式、话语习惯提供不同的新闻版本,只有在差异性基础上因势利导转换传播话语,采取个性化、精细化、定制化的精准传播,才能真正融通中外。例如2020年3月26日《中国日报》“外媒说”栏目开头:美国《时代周刊》发布抗疫像,美团外卖骑手高治晓作为唯一华人面孔登上封面。醒目的图片,简要的图说,记者使用西方惯用的新闻作品写作方式,强调故事性、现场感,成功引起了读者注意,也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中国话语体系与国际话语体系之间的区隔。
欧美女鞋(二)直面敏感话题,平衡新闻题材
李维嘉的女友反腐斗争、政治改革、人权维护、国家安全等内容在国内均被视为敏感话题,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正面新闻远超负面新闻,这种“报喜不报忧”的报道方式常常被外国政客、新闻记者和学者当作抨击中国的“炮弹”。为了自卫和反击,在敏感问题上保持沉默绝非良策。因此,我们有必要准外国媒体对中国话题的“兴趣点”,积极回应此类敏感话题,以客观、真实、公正、全面的态度报道新闻,不仅可以使外媒更好地了解中国,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打消外媒对此类话题的猜忌,避免对中国形象解读的扭曲。
近期,我国英文主流媒体不再执着于一味的正面报道,而是学会换位思考、拓展思路、转变基调,更多发表一些平衡式报道。例如,《中国日报》作为对外传播媒体,在主动澄清来自外媒对事实扭曲的报道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美国卫生部称:“若病毒出现在美国,能轻易搞定”的言论,2020年8月13日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也在第一时间予以谴责,直接有效地澄清误读。事实上,对外传播的功能之一就是与外界不实言论展开舆论斗争,这也是维护国家利益的一种宣传策略。
除了平衡新闻题材之外,对外传播要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题材上保持平衡,强化树立全局观念,争取在新闻题材上能有新的突破和尝试,为中国对外传播发展探索新方向。
柳岩黄宗泽(三)借助民间力量,创新对外传播表达
与传统主流媒体在对外文化传播中凭借宏大叙事的文化输出方式不同,民间力量以沉浸式叙述方式、平民化视角以及民间精神的情系,生动地代表和诠释了民间力量的落地和生发,也使民间力量成为对外传播的重要向度。民间组织用实际行动重塑对外传播新表达,这一点在当前的国际合作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行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疫情暴发初期,在中国特别是武汉处于最紧急的关头,国际民间友人以各种方式表达了支持。如《中国日报》报道,韩国成均馆大学中国学研究所以及一些学者组织捐款,有意大利朋友发送反击所谓“中国病毒”的视频,以及日本援助的带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话语而来的口罩。同样,在中国疫情稍缓而海外多点暴发的时候,中国民间也在积极行动: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发起“丝路一家亲”民间抗疫共同行动,已与数十个国家开展了物资捐赠、经验分享、志愿者派遣等多种形式的抗疫合作;马云基金会大规模地向各国赠送口罩和试剂盒。
同时,民间组织作为对外传播新生力量,承载国家元素和文化,创新传播内容和表达,为中国文化进入西方视野提供了一条新路径。例如,李子柒以个体生活为切口,将传统手工制作巧妙地融入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进行短视频传播,让不同文化隔空对话、交流和融合;Youth4Cli⁃mate 气候传播行动携手青年代表蒋方舟(知名青年作家)、马薇薇(《奇葩说》冠军)通过社交媒体等让更多青年了解气候变化和绿产业发展,作出气候承诺,潜移默化地增加外媒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与理解。
结语
媒介的进化是漫长的过程,一个媒体是否具有生命力是由它的清晰定位和比较优势决定的。在对外传播中,对国际新闻因其特殊地位而获得足够重视,《中国日报》的相关报道已经改变了固有的话语形态,要让外界听到我们的声音,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李嘉诚老婆参考文献:
[1]杨振武.把握对外传播的时代新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对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重要指示精神[EB/OL]2015年07月01日04:05来源:人民网.
[2]吕文澎.用中国政治话语解释中国实践[N].社会科学报,2020-04-30(002).
[3]郭金峰.浅谈我国民间对外传播[J].对外传播,2020(05):11-13.
46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