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文物古建筑的修缮离不开高科技的各种手段,也需要多种传统工艺的制作,传统工艺的研究和应用,是当今文物古建筑保护不可或缺的手段。而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化工材料的应用,一些传统工艺也随之逐渐消失,使得记录传统工艺有了必要性和紧迫感。著名民主人士马叙伦先生当年就曾意识到“此事亦将因社会之趋势而消灭,余故为之记”[1],但马先生的记录缺少工艺制作的完整性和使用的广泛性。本文根据工作中的经历、马叙伦先生的记录以及经验者的口述,对古建筑一种粘合剂补充其制作所用的材料、配比、使用工具以及研究的意义等方面,对此种中国式“水泥”作一浅析。
水泥是现今普遍使用的建筑粘合剂,它曾被中国人称做“洋灰”,言下之意就是一种外来的物品,传入中国也只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1889年在中国唐山建成了第一个水泥厂,叫做 “唐山细绵土厂”,1907年,唐山细绵土厂更名为“唐山启新洋灰股份有限公司”[2]。从此有了中国水泥工业的历史。
那在水泥传进来之前,中国人使用什么来做粘合剂呢?其实“中国人使用“水泥”的历史早在公元前5000-3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了,当时就有人用“白灰面”涂抹山洞、地穴的地面和四壁,使其变得光滑和
坚硬。“白灰面”因呈白粉末状而得名,它由天然姜石磨细而成,姜石是一种二氧化硅较高的石灰石块,常夹在黄土中的钙质结核。“白灰面”是至今被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建筑胶凝材料。”[2]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草拌黄泥浆筑墙,还用它在土墙上衬砌墙面砖。在中国建筑史上,黄泥浆和草拌黄泥浆作为胶凝材料一直沿用到近代社会。打印机后台程序服务没有运行
现代水泥的诞生是在古代众多建筑胶凝材料的基础上,经过人类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的结果,本文从近年来修复古建筑所遇经历,对一种江南地区常见的建筑凝胶材料作一粗浅的探讨。
1 欢喜永宁桥桥心的粘结土
2017年7月6日凌晨,杭州上塘河百年古桥欢喜永宁桥东北侧发生坍塌,同年九月开始修复。在修复期间,与同事一起去了现场。当时只见工人们拿着电钻机使劲地在把桥心处厚厚的一层粘结土打碎,看着费劲的样子,可以想象粘结土的坚硬程度。随后从桥心不同部位捡拾了几块粘结土块,发现土块中有碎树叶的痕迹,而且每块都有,那就说明不是无意间的掉落,而是有意参入,那这是什么树叶?为什么要加入这种树叶呢?怀着好奇心,寻访了曾经制作过的老师傅,
才知道这是一种叫做鸟浆(音)石灰做成的粘结土。
厦门旅游景点大全带树叶的粘结土
2 丧葬习俗上的胶凝材料
要了解如何制作这种粘结土工艺,还可以从我国的丧葬习俗窥视一二。1956年,我国开始殡葬改革,积极推行火葬,改革土葬,破除旧的丧葬习俗,节俭办丧事。但由于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各地的推行情况有很大的差距,直至今日火葬在全国还没有完全推行,只有东部沿海地区以及发达地区基本实现100%火化率。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杭州周边城乡结合部还在实行土葬,村里面有人故去,还是用棺木下葬。一般在棺木的外层会裹上一层鸟浆石灰,使棺木外形成厚厚保护层,也就是被称做“灰椁”。这种灰椁,不仅外壳极其坚硬,而且密封性能很好,可以使墓中棺椁和尸体处于与外界隔绝的状态,保持不腐化,使之保存永久。
关于杭州地区的丧葬法,有所不同,鸟浆石灰一般只铺棺木上层和四周,独留底部不铺。马叙伦先生在知识百科小说《石屋余渖》,一书中这样描述:“造墓各地不同,杭州之俗,下棺后以石灰黄土调以捣叶捣成之汁,名曰捣浆,舂之成粘质,而敷于棺之四周及上,名曰灰椁。惟棺底亲土。灰椁坚如铁石,斧斤不能损之。太杭谚有“铜墙铁盖豆腐底”之说,以棺底亲土易朽,盖取速朽之义,而不忍亲骸为土中虫兽所伤,故以灰椁卫之,故葬法莫善于杭州。”[1]
3 制作方法
文中所为“捣叶捣成之汁”的树叶,其实指的是江南地区常有的一种樟科,润楠属,学名为“红楠”树的树叶。每
中国式“水泥”——古建筑粘合剂的浅析
办签证流程钮因莉
(杭州市文物遗产与历史建筑保护中心,浙江 杭州 310002)
摘 要:该文以记录传统工艺为目的,从马叙伦先生的记载和工作实践中寻方法,对古建筑粘合剂进行了调查和实践,补充了该工艺的完整过程,以期解决古建筑修缮质量不足的问题。
关键词:水泥;粘结土;胶凝材料
– 22 –
– 23 –
现代物业
Modern Property Management
中国古建筑当遇上丧事,村里的壮劳力,纷纷前往丧家帮忙,在出殡的前一天,上山去砍一种叫红楠树的树枝,拿回家以后,采下树叶,用剪刀剪碎或用刀剁碎(一定要剁碎,这样树叶中的黏液才能泡出来),然后放入盆中,用开水浸泡,几小时后
三年级下册放风筝作文300字
树叶里的黏液慢慢地被浸泡出来了。
浸泡过程经过一夜的浸泡,第二天用水桶挑上山,与石灰和黄泥搅拌成黏土。红楠叶黏液、熟石灰(如果用生石灰可以另加水)和黄泥的比例是1∶1∶5。这里的搅拌不是一般的操作,是指用工具像舂米一样,此时需要用到一个专用的舂子,其形状为丁字形,木把手,下部装圆形的铁球,铁球内部空
心,并开一圆孔,木把一头插入铁球,具体形状如下图:
马叙伦先生在文中还栩栩如生地记录了制作时的场景:“灰椁舂法,先以土一提箕倾地上,加石灰一提箕,如此三番或四番,然后一曹中以八人任舂,二人更番休息。舂以二百四十下为一手,六手而成。一手毕小休,每手先百下,八人齐舂,而甚怠,其意在和灰土而已。其次百下,分三板,初三十下,次四十下,再次三十下。每板八人,分先后下杵,至将毕,亦八人齐舂,此三板较劲,每板将毕,十余下最劲,皆鼓胸腹,举杵至首上,臂成直线,然后下,每闻杵相击声,而此三板每下一杵,人即易位,成回旋形,往往足亦离地,用力甚者足离地至尺许,故至每板终时,无异跳舞,然其劲者,莫不流汗如雨也。”[1]用此工具一边舂一边搅拌,几人协作,和着号子,形如舞蹈,一直搅拌成黏土状。待棺木放入穴后,用此黏土盖在棺木上面以及四周,并
用工具塞实,这样灰椁就做好了。用这种方法做的灰椁,非常密实、坚固,很好地起到了防潮、密封的效果,而且千百年不化。我们现在看到欢喜永宁桥桥心的粘结土其实就是用此方法做成的。
在水泥还未出现和大面积使用之前,这种方法还可以作为建材的粘合剂。这时就需要细腻些的黏土,可以把黄泥用筛子筛一下,去除石子,还可以加入煮熟的糯米,一起搅拌成粘合剂,当水泥使用,这就是所谓的中国式“水泥”。2000年在维修胡雪岩旧居时,就发现在芝园水池底部、假山的堆砌、老七间地下金库等多处都使用的是这种粘合剂,特别是保存完整的地下金库,在地下水位极高的中河边,密封隔绝效果非常理想。
4 研究的意义
古建筑维修遵循的是“四原”原则,其中的原材料、原工艺就要求我们在修缮过程中尽可能贯彻其中。近些年,随着“四原”原则逐渐在保护方案和研究著作中屡被提及,看似是被重视了,但对细节方面的研究和传统工艺的探索却越来越停留在书面上,落不到实处。一方面,古建维修队伍也是良莠不齐,甚至挂靠成风,常常使用一些现代工艺和材料,造成古建筑修缮性的破坏,工程质量也不尽如人意。
另一方面,受工程定额的限制,造成材料价格、用工成
本与实际产生的费用存在不小的差距。有限的资金在材料的选择上少有余地,很可能只能买到市面上现代化工材料,却买不到所要使用的传统材料,以及也难聘请到会传统工艺的师傅。没有资金的保障,材料的品质就难以保障,这便会影响到工程的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的观点,为我们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指明了科学方向。研究传统工艺的目的和意义是要在我们坚持“四原”原则的基础上,科学地保护与维修古建筑。探索与了解传统工艺,并且从探索中寻新旧工艺的有机结合,比如考古遗址展出时的渗水问题;三合土的适合配比;石板露浆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我们在探索传统工艺的前提下,不断改善现有工艺的不足,在改良中求完善,在实践中不断磨
庾澄庆的家世合,有机结合传统工艺与现代手段,以期达到修旧如旧的最佳呈现。
参考文献:
[1]马叙伦.石屋余渖[M].上海:上海建文书店出版,1948.[2]王燕谋.中国水泥发展史[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5.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