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06|默⽚推荐(上):⼊门级8部网名特殊符号漂亮的
铁饼技巧想问⼀个问题:你觉得多⽼的电影算⽼电影?
前⼏天跟⼀个朋友聊到⼀部90年代的⽚⼦,朋友说“我平时很少看这种⽼电影”。我⼀惊,啊,原来这算⽼电影啦。
再问个问题:提到默⽚,你的第⼀反应是?
⽆聊?沉闷?看不下去?昏昏欲睡?⾼逼格?⼜或是……卓别林?
前⼏天另⼀个朋友问我在⼲嘛,我说我在看默⽚。对⽅回了句:“哦,卓别林啊。”我⼜⼀惊,什么时候卓别林变成默⽚的代名词了
正好近期消化了不少⽆声电影。挑选我喜欢的15部,做⼀波推荐。
《神⼥》
吴永刚
1934年中国
那就先从我们最熟悉的国产电影⼊⼿。
中国的默⽚⾸推《神⼥》——它代表了中国⽆声电影的最⾼成就,也是左翼电影的代表作品。也许有些朋友从张曼⽟饰演的《阮玲⽟》⾥看过些许⽚段,但我们不如亲⾃⾛进这部经典之中。我们⼤概可以从三个⽅⾯切⼊。
⼀是冲着阮玲⽟去看。
我们当然不单单只是为了看阮玲⽟的⾼颜值,也该好好欣赏她传神的表演。⽤现在的眼光来看默⽚时期演员们的表演,就感觉略浮夸。⼀⽅⾯是由于默⽚中的演员⽆法“发声”,为了准确传达信息,因此常⽤夸张的肢体动作和表情;另⼀⽅⾯电影还是新兴媒介,演员们还未完全从舞台表演过渡到镜头中的表演,中国更是受戏曲表演程式的影响。阮玲⽟是中国较早⼀位⽤⾃然风格表演的演员。你能感受到她在不同⾝份和不同情绪中任意切换:站街时,分外妩媚;⾯对⼉⼦,是充满神性的母亲;⾯对流氓⽼⼤,她有惊惧不安,也有为了孩⼦为母则刚的⼀⾯……阮玲⽟的共情能⼒之强,直喷出银幕。
⼆是导演吴永刚。
这部电影是吴永刚的编导处⼥作,此前他在联华影业担任美⼯,积累了拍⽚经验。整部电影的调度⾮常娴熟,且富有韵味。⽐如阮嫂作为⼀个妓⼥,导演并没有猎奇地去夸⼤性的部分,⽤三组镜头展现
三次接客。第⼀次是全景、中景,阮嫂与男⼈看对眼,这是最直观的⼀个接客镜头;第⼆次只特写脚,⼥⼦的脚踱来踱去,随后男⼈的脚⼊画,⼥⼈和男⼈的脚⼜⼀起出画,⽤拍摄局部的⽅式展现接客;第三次是俯拍,路灯下阮嫂和⼀个男⼈离开。整部⽚⼦不是⼀味地追求戏剧性,反⽽是注⼊了诗意的、细腻的内容。⽐如⼉⼦在学校⾥做操,回家教给母亲。充满了⽇常⽣活细节,富有⼈情味。
三是影⽚的表达。
它不仅仅只是说母爱的伟⼤,更是关注了底层⼈民的⽣存困境,控诉不公。
史蒂夫 r 麦奎因⽆论从哪⽅⾯看,《神⼥》都是默⽚中⼀部臻于完美的作品。
《我出⽣了,但……》
⼩津安⼆郎
1932年⽇本
说到⼩津,不少⼈会想到代表作《东京物语》《秋⼑鱼之味》。⼩津早期的默⽚似乎也是被很多⼈遗忘的。
这部电影是我所选的⽚单⾥唯⼀⼀部采⽤⼉童视⾓叙事的电影。⼀个职员拖⼉带妻地搬到了郊区,其⽬的是搬到⽼板的附近。双胞胎兄弟⾃然换了新的学校,⾝边出现了新的玩伴。⼤⼈与⼩孩各⾃上演不同的权⼒的游戏。
⼀天晚上,⽼板⼉⼦带着孩⼦们到家⾥看电影。双胞胎⽬睹了窝囊的⽗亲如何陪笑取悦⽼板。没想到,⼀场电影将⽗与⼦拉到了对⽴⾯。导演⽤了仰拍镜头来拍摄“拷问”⽗亲的孩⼦,让他们像个⼩⼤⼈。⽗亲总是教育孩⼦,长⼤后要成为伟⼤的⼈。孩⼦们开始质疑⽗亲,您曾让我们成为伟⼤的⼈,但您⾃⼰却是nobody。⽗亲被彻底激怒,打了孩⼦。但⽗亲在⾯对妻⼦时,伤⼼道⾃⼰也并不想拍马屁,但这⼀切是为了我们家能过好⼀点。
孩⼦们还不懂,成⼈世界有多么复杂的⽣存法则。此时,在孩⼦们中间也没有产⽣“阶级”“社会地位”等概念,因此与⼤⼈产⽣了认知错位。或许,双胞胎知道⽗亲的形象并不是那么伟岸后,这是他们⾛向成熟的开端。
电影的前半段,是属于⼩津的“童年往事”,⾮常多幽默的⼩细节。故事的最后,显然呈现出了超越⼉童⽚电影的深度。
巴斯特·基顿
1895~1966年美国
容我作个弊,⽚单第3条不推荐具体的哪部电影,⽽推荐⼀位影⼈及他的全部作品——巴斯特·基顿。复仇者联盟2 彩蛋
正如我开头所说,由于卓别林太耀眼,很多⼈将卓别林与默⽚直接画上等号。其实卓别林也不过是默⽚时期的⼀块重要拼图⽽已。在当时的美国,喜剧⽚正经历着⾃⼰的第⼀阶段——棍棒喜剧。默⽚喜剧时代诞⽣出三位⼤师:卓别林、巴斯特·基顿、哈罗德·劳埃德。这三位⾥我⾮常爱巴斯特·基顿。
没听过他的名字?那我⽤⼏句话向你介绍他:觉得《猫和⽼⿏》拍真⼈版难度⼤吗?如果你想看《猫和⽼⿏》真⼈版,请直接看巴斯特·基顿的电影吧!天知道《猫和⽼⿏》搬过多少基顿的桥段!(还有成龙电影也致敬基顿)
在那个没有什么电脑特效的年代,基顿可都是真⼑真动真格地拍。每看完他的⼀部作品,我都⽬瞪⼝呆:这怎么拍的?不要命了?确实,和基顿⼯作过的⼈都表⽰“他拍完这部电影能活下来就是奇迹了。”哦对了,基顿有个称号叫“冷⾯笑匠”,⽆论遭遇到多窘的困境,他都是保持着⼀副冷⾯,甚⾄单看他的照⽚会感觉到有种忧郁⽓质——长这么张脸,咋这么会搞笑呢?
如果说卓别林的棍棒是指向他⼈的,卓别林是施虐的⼀⽅,那么基顿的棍棒就是指向⾃⼰的,是⾃虐的。如果说卓别林代表移民后的底层阶级,那么基顿就象征美国中产阶级。卓别林展现了⼈和社会的⽭盾,基顿就展现了⼈和⼯业⾰命后的现代机器之间的⽭盾。
张曼玉 结婚有声电影出现后,棍棒喜剧那夸张的表演形式不再使⼈相信,因此很快没落了。可惜基顿也未能成功转型。好莱坞为了攫取利润,让车轮快速向前碾压,喜剧⽚迎来它的第⼆个时代——神经喜剧。⾄于基顿,当我们来到1965年,看到迟暮的他出现在短⽚《时光快车》中,爱他的⼈都会为他流泪的吧。
《真⼈玩偶》
恩斯特·刘别谦
李丽珍三级1919年德国
好莱坞有三⼤戏剧⼤师,但也别忽略100年前,德国的恩斯特·刘别谦已经把喜剧⽚玩这么疯了。
不要以为恐婚只有今天才有。在这部电影⾥,你将看到⼀个恐婚的男主⾓形象。⼀位公⼦哥将会继承叔⽗的⼀⼤笔遗产,但前提是要成家。嗯,听上去是不是很像《西虹市⾸富》的设定呢?早在百年前,电影祖宗们其实就把各种花样玩个遍了。
当地的⼥孩们得知⼩伯爵将有⼀⼤笔钱,展开了疯狂的追求。⼏⼗个⼥⼈追着⼀个男⼈窜上窜下,出现了很好玩的场⾯。⼩伯爵想到的办法是去购买⼀个机器⼈,但他订购的机器⼈出了问题。机器制造商的⼥⼉则扮演了机器⼈,“嫁”给了⼩伯爵,由此引发⼀连串笑料。
不仅仅只是戏剧情境设计得好玩,⽚⼦的⼀开场就⾜够吸引⼈。镜头展⽰了⼀个⼿绘纸板的布景搭建,随后演员从中⾛出,让⼈眼前⼀亮。这种真⼈扮演和卡通风格的布景完全不显违和。刘别谦展⽰了他天才般的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