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教学之四
传统贸易理论的局限性和理论创新探讨王心凌的图片
一、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性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两个层次和核心是比较成本理论和要素禀赋学说。按照比较成本理论,各国应致力于生产并出口那些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在国际交换中换取其相对劣势的产品,以提高世界福利水平。但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各国在生产不同产品上的比较成本差别呢?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简称H-O模型)对此作出了解释。该理论认为,在不同国家同种商品之生产函数相同的条件下,比较优势产生的根源在于各国或区域生产要素相对禀赋的不同,以及不同商品生产在要素使用密集型式上的差别。因此,各国应当生产出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充裕要素的产品,而进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这一逻辑得以成立的前提假定是各国之间单位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都是相同的,即各国的生产函数都是相同的。与此不同,李嘉图的理论则认为各国比较成本的差异是由各国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之差别造成的,也即各国的生产函数是不同的,而且一定时期内这类不同性保持不变。在斯密和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中,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生产技术是给定的外生变量,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市场结构为完全竞争,作为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一部分,他们的理论被称为“古典贸易理论”。H-O理论仍然是建立在完全竞争和生产规模报酬不变的基础上,但劳动不再是唯一的投入,故被称为“新
古典贸易理论”。传统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所强调的比较利益结构都是建立在一国产业之比较优势的基础之上的。通常的情况是,发展中国家缺资本和技术,而有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便宜的优势。发达国家则具有资本和技术方面的优势。因此,比较优势的贸易格局一般表现为:发达国家进口劳动密集型或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则反之。应该说,上述理论在解释现实中的某些贸易格局上是相当成功的,并曾在相当长时期内构成了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的主流,但它们终究存在着局限性。
刘恺威两位前妻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建立在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基础上,其比较利益产生前提是各国的供给、生产条件不可改变,资源和生产要素不能在国际间流动,这种传统比较优势具有静态的特征。但处于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生产要素、资源可以在国际间流动;自然资源可以通过人力资本投资而以“质量”上的优势弥补“数量”上的劣势。这表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所具有的静态比较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并不一定具有动态的竞争优势。
二、新贸易理论的主要创新内容
二战后,出现了大量的贸易新现象: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额超过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额;制成品内部的贸易比重上升,初级产品的贸易下降;发达国家之间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比重上升;跨国公司内部贸易额越来越大。这些新贸易现象与传统贸易理论相悖。针对传统理论的不足,以
初三数学复习计划
不完全竞争为假设前提的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与传统理论相比,新贸易理论大量运用产业组织、市场结构、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产品差异等概念和思想来构建新的理论模型,使国际贸易理论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新贸易理论既从供给的角度,又从需求
的角度对现代国际贸易加以解释。从供给的角度,新贸易理论是从以下三方面来阐述的:
1、保罗·克曼提出“规模经济、产品差异作为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解释。规模经济效果意味着,企业可以通过扩大其生产规模、降低商品的单位成本占居竞争的优势地位,这样排除了企业自由进入某些部门的可能性;差异产品意味着企业追求控制产品价格的可能性。这必将打破原有的自由竞争的市场结构。然而在一国市场范围内,追求规模经济效果和追求差异产品是矛盾的。因为规模经济效果要求生产大批量、同质产品,从而带来市场价格的下降。但是对差异产品的追求要求生产小批量、异质产品。要解决这一矛盾的最佳途径是开展国际贸易。这一基本观点由保罗·克曼在其国际贸易新理论的经典性论文《报酬递增、差异产品和国际贸易》作出了完整准确的论述,非常系统地阐述了上述观点。规模经济和差异产品理论强调,在规模经济发生作用的条件下,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差异产品的追求是国际贸易产生原因,对规模经济效果的追求,从而是对获得超额利润的追求是国际贸易产生动力。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2、新贸易理论的第二个重要的理论是相互倾销理论。各国开展对外贸易的原因只在于垄断或寡头垄断
很爱很爱你所以愿意企业的市场销售战略。进而国际贸易的结构既不受产品成本差别、要素禀赋差别的限制,也不受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差异产品追求的限制。同时,相互倾销基础上同际贸易的利益来自于各国企业通过“倾销”所获得的垄断利润和在本国市场上销售价格保持不变情况下所获得的垄断利润总和。
3、新贸易理论的第三个重要方面是外部规模经济基础上的国际贸易。根据外部规模经济贸易理论,企业有贸易优势或没有贸易优势的一个原因不在于各国之间绝对的要素优势的差异,而在于有关部门在某个时点上的发展规模。一定的行业有助于劳动在各企业间调剂、技术的进步和技术成果的迅速普及或采用,有利于资源或生产要素的共享,从而使单个企业能够在自身企业规模不变条件下获得经济利益。如果在一国范围内,行业的规模较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要求一家企业必须“小而全”,否则难以维持正常的生产,在生产规模较小的情况下,“小而全”将导致产品单位成本较高,从而使该行业在国际市场上不具备国际竞争能力。新贸易理论认为,企业的内部规模经济可以使企业自身产生竞争优势,而企业的外部规模经济是借助行业优势产生企业优势。这两种优势都会导致国际贸易的产生。新贸易理论还从需求角度来对国际贸易新现象的解释。其代表性的理论是林德的偏好相似论。林德认为,每个国家都存在一个代表性需求水平。代表性需求水平表明一国平均的收入水平或多数人的收入水平。国际贸易可以解决各国生产者在某个层次产品的生产上达到规模经济和满足不同收入消费需要的矛盾。即各国可以专门生产本国代表性需求产品,并出口这种产品,同时分别从不同的国家进口其他国家生产的这些国家代表性需求的产品,满足本国其他收入层次消费者的需要。植物活化石
新贸易理论的上述改进使其成为当今的主流贸易理论。但由于该理论是产生于市场经济相对发达国家的背景之下的,故其并没有从发展中国家的“视角”来看问题。对一些可能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发展对外贸易的线索也没有进一步研究。
三、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战略选择
在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中不断渗入竞争优势,化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在不完全竞争的当代世界经济中,国际贸易是按包括了竞争优势在内的广义比较优势进行的。传统的比较优
势理论建构在完全竞争的世界里,而竞争优势则建构于不完全竞争的基础之上,这是传统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区别所在。在现实世界中,传统比较优势仅仅表明了价格竞争的一种潜在可能性。事实上,比较利益的获得是要以产品实现价值为前提的。在完全竞争的世界里,不存在规模经济与公司活动,产品是同质的,不存在非价格竞争,故比较优势直接体现为价格竞争优势。因而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是完全一致的。但在不完全竞争的世界里,价格竞争优势不但来源于比较优势,还可能来自于规模经济、产品差异等因素。我们认为将竞争优势概念纳入到广义的比较优势体系中去,有利于从理论上更好地指导今后中国经济的发展。我们应充分利用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将其技术相对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生产环节转移过来。为此,要破除认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一定是技术落后产业,以及认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就不能利用我们低劳动力成本优势的旧观念。随着现代技术,如信
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向越来越多的产业渗透,劳动密集产业的技术含量也会大大提高。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在资金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中,包括高新技术产业中也有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环节。可通过如下途径将我国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⑴扩大对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资本和技术的投入,通过技术创新,将高新技术,包括从国外引进后消化、吸收的技术与我国的劳动力结合,生产在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产品,这时的比较优势就在于同是高技术产品,但在我国生产的成本更低,因而具有价格竞争优势。⑵通过技术创新,对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进行深加工、精加工,提高其附加值,形成易被市场接受的产品差异特性。这时的比较优势就在于同是劳动密集产品,但我国企业生产的更具特,因而具有非价格竞争优势。
我们应该看到:一国的兴衰的根本在于国际竞争力的大小,在于国家的竞争优势。我国应在原有的比较优势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竞争优势来源于有竞争力的产业结构,国家竞争优势的基础是产业的竞争优势,要在对外贸易中获得更大的比较利益,必须致力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扩大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规模。我国不能满足足于按简单的比较优势原则确立自己的外贸战略,需要把比较优势转换为竞争优势。具体来讲,可采取如下策略:⑴重视政府的作用。政府可通过加大经济对外开放的力度提高本国已经拥有之要素的品质。政府可以依据“窄幅移动带”(The Narrow Moving Band)原则,尽可能正确地选择特定的关键产业予以适当的政策支持。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高技术产业的竞争优势往往是人们努力创立的,而不是与生俱来的,政府在支持高技术产业领域问题上经过
慎重决策是可以避免失误的。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应以“有限目标、突出重点、面向市场、发挥优势”原则,确定发展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消费类电子及家用电器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加快培养北京、上海、深圳等15个重点城市和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推进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⑵在市场选择上,国家有重点地培植一批技术含量高、出口前途好的产业部门,带动全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获得国家的竞争优势。所以,我国的对外贸易,不管是实施出口替代战略,还是进口替代战略,都始终要把提高产业结构水平作为重点。⑶重视国内市场,采取适度贸易保护。中国的需求点在国内,巨大的国内市场可以形成企业的规模经济,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可以缓冲出口不利时的风险,也可以容纳下大量进口商品以免国内产业受到毁灭性的冲击。对国内市场的适度保护有利于培育本国战略产业的竞争能力。我国的外贸发展必须以努力保护而非损坏国内市场为代价,即在努力扩大出口的同时,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对国内市场进行适度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