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界经济格局:指世界经济中若干中心力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和态势。这些中心力量主要是指一些国家与国家集团,它们拥有雄厚的科技实力、金融实力、市场控制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并能够对世界经济事务进行主导或施加重大影响,这些中心力量间力量对比的态势及关系结构,便构成了世界经济格局。随着这些中心力量经济实力的消长和关系互动的改变,世界经济格局将会发生相应的变动,在世界经济不平衡发展规律下,中心力量的经济实力对比总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因此,世界经济格局也是一个动态系统。
2、布雷顿森林体系: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这是美国在二战后经济实力迅速膨胀的背景下,为建立一个围绕美国经济和黄金运转的世界经济新秩序而进行的一种尝试。1944年,由美国发起与组织的联合国家与联盟国家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会议通过了《最后协定书》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2个附件,统称《布雷顿森林协定》。其内容可以概括为双挂钩,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这种体系对战后经济的稳定和贸易的迅速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加强了美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利于美国对外扩张和掠夺,利于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确立和维持。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3、雅尔塔体系:1945-1991年间的国际政治格局。美、苏、英在二战后期,为了各自的战略利益,在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上达成的有关结束战争,安排战后世界势力范围划分的一系列协议而确立的国际关系体制。其实质是美苏英依据实力划分势力范围,对世界秩序重新作出安排。雅尔塔体系是大国之间相互妥协的结果,不可避免地忽视了中小国家的合理利益与诉求,具有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彩,为战后美苏两极对峙的世界格局奠定了基础,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开了先河。
4、发展中国家:狭义上来看发展中国家一般是指亚洲非洲拉丁美洲那些在历史上曾经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后来摆脱殖民统治,取得民族独立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依然较低的国家。广义上来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对立,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是后发国家,发展起步晚;历史上曾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属国,长期遭受殖民统治、压迫和剥削;总体发展水平落后;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不强,但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市场广阔,自然资源丰富,无论在经济贸易上还是政治军事上,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5、世界政治格局: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世界主要政治力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
无可奈何花落去全诗对稳定的结构与态势。而世界主要政治力量主要指一些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这些政治力量间力量对比的态势及关系结构便构成了世界政治格局,随着这些政治力量的发展变化,世界政治格局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世界政治格局是一个动态系统。根据格局的内部结构和外在形态,世界政治格局可分为单极格局、两极格局、多极格局、两极多元格局四种形式。
十一国庆节祝福语大全6、休克疗法净水器哪种好: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 萨克斯为解决玻利维亚的经济危机而提出的一套激进的经济转型方式,并广泛应用于东欧中亚一些国家,其基本内容为经济的自由化、私有化和稳定化。自由化和私有化为核心内容,稳定化为必要条件。由于这种经济转型方式的应用具有较强的冲击力,在短期内可能使社会的经济生活产生巨大的震荡,甚至导致出现“休克”状态,因此,把它称为“休克疗法”。实践证明,“休克疗法”作为一种稳定经济,治理通货膨胀的方法,在具备一定条件的国家可以取得成功,但作为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途径却是不可取的。
7、独联体:即独立国家联合体,是原苏联12个加盟共和国在苏联解体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国家间联合组织形式。其协调机构包括国家元首理事会和政府首脑理事会,前者为最高机构,
决定有关独联体的共同利益及相互关系的原则性问题,后者负责协调解决各国间共同的经济问题。目前,土库曼斯坦、格鲁吉亚、乌克兰已宣布退出独联体。
8、经济全球化: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世界范围内各国和各地区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不断增强,经济日益融合成一个系统,使得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可以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9、万隆会议:又称“亚非会议”,是在1955年由缅甸、锡兰、印尼、巴基斯坦、印度5国发起的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的一次国际会议,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通过了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自决附属地人民问题和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宣言等部分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确定了指导国际关系的10项原则,以及亚非各国团结一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的“万隆精神”。这是取得独立的亚非国家首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召开的一次大规模国际会议,有力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地鼓舞和推动亚非拉人民争取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为亚非国家和平相处、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指明了方向。
10、南北关系:由于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大都位于北半球,习惯上被称为“北方国家”,发展中国家大都位于南半球,被称为“南方国家”,因此,南北关系即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南北关系的实质为北方发达国家控制和剥削南方发展中国家,核心是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根源在于国际经济旧秩序。南北关系既充满矛盾与对立,又存在依赖于合作,南北对话是解决南北关系问题的主要形式。
11、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1月1日,其前身为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涵盖了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贸易,其职责范围除了关贸总协定原有的组织实施多边贸易协定、提供多边贸易谈判场所和作为一个论坛之外,还定期审议其成员的贸易政策、统一处理成员之间产生的贸易争端,负责加强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合作以实现全球经济的一致性。世界贸易组织,在法律上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处于平等地位。它的成立,标志着统一的世界贸易组织与规则的诞生。
1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根据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签订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于19
45年成立的各国政府间的国际货币金融组织。1947年成为联合国的专门机构,是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其职责是监察货币汇率和各国贸易情况,提供技术和资金协助,确保全球金融制度运作正常。该组织对战后经济的稳定和贸易的迅速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也为以美元为支柱的资本主义国际货币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3、经济外交:经济外交是指由一国政府或代表本国政府的机构或官员以经济利益为目的而进行的对外交往活动,或以经济力量为手段或依托为实现和维护本国国家战略目标而进行的对外交往活动。经济外交的主体为国家和国家联合体,目的是执行特定的外交政策,以和平的手段处理经济领域的纷争与摩擦。经济外交的种类有:经济制裁、经济援助和经济合作。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合作的迅猛发展,经济外交在国际政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
14、杜鲁门主义:战后初期美国对外政策的总称。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向国会发表国情咨文,以援助希腊、土耳其为名,提出了杜鲁门主义,并要在全世界反苏反共。5月正式实施,历史长达20年之久。杜鲁门主义是二战结束后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标志着美国遏制战略的全面出笼以及冷战的全面展开,也为此后几十年的美国外交奠定了基础。
15、马歇尔计划:二战后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援助欧洲复兴的计划。1947年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演讲提出,1948年通过《美国对外援助法》,其主要内容:美国拨款130多亿美元给西欧各国以复兴战后经济,受援国必须购买一定数量的美国货,并接受美国对使用美援的监督。16个西欧国家接受了美国的援助,促进了西欧的经济复兴,同时也为美国提供了市场,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16、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12月中国政府同印度政府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谈判时,周恩来总理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其中,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核心,互不侵犯和互不干涉内政是保证,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是必然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也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曾经在我眼前 却又消失不见17、尼克松主义:1969年7月尼克松在关岛上就美国的亚洲政策而提出的战略收缩政策。20世纪60年代,美苏冷战加剧,美国陷入越南战争,第三世界崛起,“尼克松主义”应运而生。尼克松主义中把“伙伴关系”“实力”“谈判”作为美国外交的三大支柱,以建立同盟国的“伙伴关系”为基础,以实力为后盾,谈判为手段。这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和表现,是尼克松政府在美国实力不济的情况下力图继续保持其霸权地位而采取的一种收缩战略。
赵丽颖前夫18、六方会谈:是指由朝鲜、韩国、中国、美国、俄罗斯和日本六国共同参与的旨在解决朝鲜核问题的一系列谈判。会谈于2003年8月开始到2007年9月为止共举行过六轮会谈,这有利于大国关系的协调,但由于国家间缺乏互信、对长期合作利益的不确定性等原因,六方会谈目前陷于僵局。
19、欧洲一体化:广义上是各国为实现和平、消除战争和发展经济而提出的欧洲联合、欧洲统一的思想及其进行的实践运动。狭义上讲是二战后欧洲由于经济重建的需要和冷战爆发的原因,西欧部分国家在美国的支持下,从建立欧洲经济合作组织到欧洲经济共同体、欧共体和欧盟的历史进程。经济上的联合,带动着欧洲的社会与政治有条件地走向联合,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影响力,并逐步摆脱美国的束缚。
20、第三世界:泛指取得政治独立的原帝国主义殖民地或附属国,这些国家面临着肃清殖民主义残余势力、发展民族经济、巩固民族独立的历史任务。这一词最初是由法国的阿尔弗雷德 索维提出,指法国大革命中的第三阶级,1974年同赞比亚总统谈话时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其中的第三世界是指广大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