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美食智谋方略
智库时代    ·130·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科研评价体系改革思考
黎  梅
(四川大学图书馆,四川成都 610064)
摘要:“双一流建设”中,发展新学科、建立交叉中心、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成为重要内容,完善的科研评价体系及激励机制是有力的抓手。现行的科研评价体系存在评价模式简单化、标准定量化,评价指标、评价主体单一化,评价客体分类集中化等弊端。本文结合最近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与评价相关的政策,针对“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科研评价体系改革的方向进行探讨。关键词:双一流;科研评价;评价指标中图分类号:G5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19)38-0130-0002
2017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公布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确定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双一流建设”中,发展新学科、建立交叉中心、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成为重要内容,完善的科研评价体系及激励机制是有力的抓手。
现行科研评价体系与当前科技高速发展之间的矛盾日渐凸显,科研环境浮躁不安,科研人员难以潜心科研、追求卓越,只求快出“成果”的评价方式,难免产生“恶果”。科研评价体系改革是高校“双一流建设”过程中无法绕开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如何对高校科研活动进行科学、合理、客观、可操作性的评价是一个长期的课题,既要保证高校教书育人的质量,又要起到促进科研发展的作用。
一、高校科研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现行科研评价机制简易化、评价手段简单化,重论文轻实践、重数量轻质量、重成果轻转化和创新、重当前绩效轻长远绩效
[1]
银联
电信话费查询(一)评价模式简单化、标准定量化高校科研评价普遍采用量化考核的方式,科研量化计算的“工分制”,简单地将每一类科研评价指标对应一定分值,累加各项分值得到总分。该模式只参考量化后的简
单分值,未考虑研究方向、学科分类、人员岗位类型等方面的差异。同时如何设置指标对应分值也有待研究。这种不分类型、不分学科统一量化处理的“一刀切”不合乎评价体系,不但远未达到高校科研评价应有的考核、激励约束目标,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制造了不公正不合理[2]。
(二)评价指标、评价主体单一化高校科研评价缺乏合理的指标体系和统一的评价专家系统。科研评价指标通常包括论文、奖励、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等,尤其
对论文的权重过重导致很多科研工作者一味追求论文发表,催生论文服务公司的繁荣,并将此与职称评定、岗位晋升以及薪酬待遇等方面联系,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师盲目追求所谓的考核指标,影响高校的科研创新发展。高校科研管理效能更多关注的是科研管理的规范、效率和指标实现, 较大程度地体现着科研管理者的主观意志
[3]
小河碧绿碧绿的。好像什么。高校实施
评价的主体大部分都是由学校行政部门主持完成,在评价标准和评价政策的制定上就免不了带有行政化。缺乏有学术声望又具有评价专业能力的同行专家的参与,有失合理性。
(三)评价客体分类集中化仙剑4全攻略
现行科研评价客体分类集中于单一的分类类型,未考虑多元化。高校类型因其侧重教学、侧重科研或者两者兼顾而不同,其承担的科研任务及科研工作目标有差异。然而多数高校甚至并未根据学校自身特点,结合教师具体情况进行分类评价,而是按统一的标准进行评价。科研评价应根据各学科、各专业特点,细化评价标准,调整评价体系[4]。
二、“双一流”建设对高校科研评价体系的要求
“双一流”建设的社会基础与时代背景与“985”和“211”的历史情境不同了,迫切需要新的评价理念及其指导下的评价体系[5]
。2018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教研〔2018〕5号),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标准和要求,明确了一流大学建设和一流学科建设过程中高校具体的努力方向和侧重点。在此基础上对高校科研评价提出要求,强调一流科研对一流大学建设的支撑作用。
(一)突出学术贡献和影响力
高校教师评价不唯头衔、资历、论文作为评价依据,即不局限于以往的定量评价,将学术贡献和影响力等方面纳入定性评价,
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激发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以代表性成果和原创性贡献为主要内容
评价体系中应重视成果质量和科技创新性。在评价中考虑如论文质量,项目完成质量,经费使用效益,专利、奖励等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贡献等方面。
2022年双一流大学最终名单
(三)完善同行专家评价机制
现今存在“同行即同好、拉关系、打招呼”等现象,导致同行评价的公信度受到质疑[6]。采取各种方式如同行评议专家资格审查制、动态同行评议专家数据库、同行评议专家回避制等,选择最佳同行评议专家,避免或最大可能减少同行评议过程中所产生的偏倚。
(四)科研团队实行整体性评价以解决重大科研问题与合作机制为重点,形成与贡献匹配的评价激励体系。以强调实践为导向,旨在激发高校创新科研团队的创新活力,激发团队成员的创新热情。
三、“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科研评价体系改革的思路
评价体系是科研的指挥棒和风向标,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是营造良好科研生态的关键。能否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凸显改革含金量,取决于国家政策对现存问题的精准把握及政策的落实。近年来特别是201
8年,国家下发一系列关于评价体系的文件:《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办发〔2018〕6号)《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关于优化科研管理 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国发〔2018〕25号),指出了科研评价体系的改革方向。同年年底,相继印发关于清理“四唯”“五唯”专项行动的通知(国科发政〔2018〕210号、教技厅函〔2018〕110号),旨在深化高校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