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打开文本图片集
    豫剧与秦腔,比邻而居,各有风情
    三秦大地在西,广袤中原在东,比邻而居。有一匹叫《火焰驹》的“马”从陕西渭南跑到了豫西山野间。
    入乡随俗。这匹马被河南豫剧人圈养、调教,成为豫剧大师常香玉的代表剧目之一,还有了一个新名字——《大祭桩》。
    作为近邻,豫剧和秦腔关系紧密。豫剧属于梆子声腔系统,秦腔被誉为中国梆子腔的鼻祖。甚至有学者认为豫剧本是东路秦腔,跑到开封落了户。谁更有观众缘?豫剧赢在接地气
    豫剧堪称当今中国最大的地方戏,秦腔被称“百戏之祖”。
    全国戏曲普遍不太景气的境况下,豫剧剧目生产、流行程度、经济效益、剧团和观众数
量等方面,优势明显,“叫好叫座”,且在多个省市常演不衰,可谓“风景这边独好”。
    秦腔也不“沉默”,甚至更前瞻。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振兴秦腔”的口号就喊了出来,“陕西省振兴秦腔办公室”也成为其他地方戏没有的一个特殊存在。
    秦腔流行于西北五省,自乐班随处可见,城墙边上、农村地头,喜爱秦腔的戏迷坐到一起,拿起话筒跟着伴奏就唱起来。豫剧盛行于河南及其周边省市,是河南的“流行歌曲”。大多数民营剧团从业者介于专业和戏迷之间,他们穿上戏服就能登上舞台表演。
    和秦腔相比,豫剧流传地域更广,与其人口众多有关系。河南人多、流动性强,对于外乡的河南人,豫剧就是乡音,是他们和家乡联系的精神纽带。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翻译    秦腔也曾有过全国流播的盛况。明代,秦腔曾作为李自成起义军的军乐,传播到各地。今天仍存在的山陕会馆和西秦会馆中的戏楼,就是秦腔随着陕商流播全国的例证。
    但地方戏曲,是当地地理人情及生活形态的凝练,仍有一定的地域局限性。
    贾平凹曾有散文《秦腔》,“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吼”秦腔,也是人们对秦腔的第一印象,外人甚至有“秦腔只能吼”的刻板印象。
    豫剧则被认为更接地气。以中原官话为基调的豫剧,大部分人能听得懂,且有被全国传唱的《花木兰名段在前,“让人容易亲近”。
    相比豫剧,秦腔悲苦戏更多。比如唱“杨家将”,秦腔多唱《金沙滩》,叹杨继业兵败身死;豫剧多唱《穆桂英挂帅》,赞穆桂英得胜还朝。这些特征,也决定了豫剧比秦腔多了不少“外乡”戏迷。
    一个剧种的兴衰,除了观众认同与否,还要看其从业人员的多寡。
头屑如何去除    据《陕西省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报告》,当前陕西演秦腔的团体有1 80个。而全国演豫剧的团体有2000多个,从业者达10万之众。
    河南的农业和人口给豫剧提供了大市场。“在河南,不管多大的腕儿,都要下乡给老百姓唱戏。”“梨园春”金奖擂主孙祥雨的定位很实在:靠着老百姓吃饭。
    地方戏曲,民间滋养才是生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不止一位艺术家提到,如今的一些演员和作品,远离了人民,更多地选择了庙堂,不接地气导致无法“出人出戏”。
    同为地方戏,秦腔和豫剧都面临着传承的挑战。
如何入党    秦腔后继乏人。据不完全调查,多个陕西市县剧团年轻演员短缺,以咸阳和宝鸡的市县剧团为例,演员平均年龄多在45岁以上。即使在唱上没有压力,但能继承秦腔绝活的却少之又少。
    豫剧也正思考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人。虽然年轻的从业者比秦腔多一些,但豫剧的主要演出市场是在农村,从多个豫剧演出现场来看,头顶白发的观众占了九成以上。
    从目前演出现状看,秦腔和豫剧在城市的观众比农村少了很多,如何吸引观众尤其是年轻人走进剧场?
    河南著名戏曲教育家陈安福认为,可以学习台湾豫剧团的做法:就如拍电视剧电影,把一个新戏从头宣传到尾,在排练期间就开始发布主创人员定妆照,直到新戏首演,微博随时跟踪宣传,提前在网络上发布演出信息、售票。正规羽毛球场地尺寸
    豫剧“大张旗鼓”,秦腔不甘示弱
    2018年,一部3D全景声京剧电影《萧何月下追韩信》在日本冲绳国际电影节上斩获“最受欢迎的海外影片”奖,“3D+戏曲”的组合被不少人津津乐道。
    戏曲電影,始于京剧的《定军山》。从此后,中国戏曲和电影的联姻,一发不可收拾。
    1956年,常香玉代表作《花木兰》作为豫剧第一部电影面世。1960年,秦腔第一部电影《三滴血》上映。陕西戏《梁秋燕》与河南戏《朝阳沟》的故事,就从电影开始。
    《梁秋燕》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招牌”之一。曾有“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饭”的口碑。河南省豫剧三团的《朝阳沟》则名气更大,传遍了全国各地。
张国荣与梅艳芳    “《朝阳沟》的火,和能拍成电影有很大关系。《梁秋燕》如果当时拍了电影,影响力肯定比现在大,对陕西戏曲的传播也有利。”在《梁秋燕》中扮演梁老大的吴德,提起来还是很遗憾,直言戏曲电影的传播中,豫剧占尽了先机。
    2019年4月,开播40周年的“秦之声”重新铺开大网,除了带着秦腔名家马友仙、雷开元
、侯红琴等启动巡演,戏迷大赛也在筹划。河南卫视“梨园春”的招牌“戏迷擂台赛”海选已经开始,还赋予每季节目不同的主题。棒棰岛
    两台电视栏目在本地都有很高的知名度,观众基础深厚。
    曾经的“秦之声”“戏迷大叫板”“秦腔陕甘戏迷争霸赛”是不少秦腔人和秦腔戏迷的珍贵回忆。但爱之深、盼之切。不少观众对如今的“秦之声”有些失望。
    “观众流失,节目设置太老套、不够创新。”在“秦之声”四十年的征文中,一位资深戏迷在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另一个资深戏迷坦言,虽然“秦之声”在卫视上星播出,但身边有很多粉丝却已经“叛逃”到了陕西公共频道的“大秦腔”。
    “梨园春”借助豫剧艺术家的名人效应,还请了不少其他剧种、其他领域的名人,传播豫剧。如黄梅戏的吴琼、越剧的何赛飞,郭德纲、潘长江、凯丽……这些跨界大咖自带流量,传播效果放大了。
    就如“梨园春”总制片人庞晓戈所说,豫剧给了“梨园春”养分,“梨园春”则把豫剧推向了全国,成为了地方戏曲最美的风景之一。
    不像河南戏集中拳头打造一个戏曲品牌栏目,陕西与戏曲相关的栏目不断增多,“大秦腔”“国风·秦韵”等,这些栏目分流且扩大着爱秦腔的戏迷,但并没有突破陕西地界,扩大秦腔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