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精彩课堂实录
  赤壁赋精彩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鲍国安
  师: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元丰五年,漫步长江岸边的苏东坡,望着奔腾不息的长江水,看着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情难自已,于是把酒临风,挥毫醉书,《念奴娇·赤壁怀古》诞生了,震烁千古。后来在这里,他还写下了《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前赤壁赋》。
  实录:学生认真的听,仔细的思考。尤其是背诵时,有的学生闭上眼睛,好像是被赤壁的景象所感染。
欧阳震华电视剧大全  二、作者背景临安旅游
  师:学习一篇文章必须要了解作者及背景,作者及背景的了解更有助于深刻的领会文章。本文的作者是苏轼,苏轼的文章我们已经学习过许多,苏轼的相关知识我们更是耳熟能详,就请同学们各抒己见吧!
  (点评:让学生自己回顾作者,有助于加深对作者的了解,对旧有知识的回顾,也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兴趣。)
  胡玉茹:1037年~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四川眉山人。宋代大文豪。
  丁凯航:和苏洵、苏辙合称三苏。
  张勇:和辛弃疾合称苏辛。
许魏洲一脚把郑爽踢成第一  罗阳:在书法上也很有造诣,和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苏黄米蔡。
  (点评:对于作者的情况,学生是比较熟悉的,老师不必再去做详细的讲解。讲回顾知识交给学生自己,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师:以上几位同学的发言使我们比较全面的了解了作者,有那位同学能够结合以前所学知
识为我们讲一下本文的创作背景?
豆腐怎么做
  余存存: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为以后的戏曲、绘画、雕塑等提供了创作的题材。宋代画家李公麟、明代画家唐寅都画过苏轼舟游赤壁的画。
  苏轼在赤壁的创作活动,给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干脆把黄州赤壁命名为东坡赤壁,并镌刻在建筑物的门额上,由此名满天下。直到今天,在黄冈东坡赤壁,仍有二赋常酹江亭坡仙亭等名胜。
  三、简介赋体
  师:同学们,本文的标题是《赤壁赋》,从标题上看是属于赋体文,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曾经都了解过哪些赋体文,希望大家各抒己见。
  学生甲:《登楼赋》。
  学生乙:《二京赋》,还有江淹的《别赋》。
  师:二位同学说的很好,可见二位同学的阅读面很广,其他同学要向这二位同学学习呀。那么关于赋体谁能够给我们一个全面的概括?
  散文赋,也叫文赋,是中唐之后出现的一种文体。它兼有诗歌和散文的特点,较多地吸收散文的笔调和手法,形成了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本篇就是这种文体的典型。
  (点评:一篇文章的文体必须要明确,否则,会直接影响对文章的理解的。通过这个问题的设置让同学们了解了本文的文体,也有助于下面的知识的学习,让同学自己去解决这个问题,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么就会加深理解,这正体现了诱思探究理论中的三维教学理念,效果很好。)
  四、听配音朗读、了解文意
  实录:多媒体放本文配音朗读,优雅的音乐加上鲍国安洪亮的嗓音,让学生沉浸在美妙的
世界中,有些同学闭目享受,有些同学拿出笔在书上划出生字的读音,有些同学悄悄跟读。同学们都很认真。
  师:那位同学给我们谈谈对这篇文章的感受?
  实录:同学们都争先恐后的举手,由于时间关系叫一位同学谈,以下是简要内容:本文写景状物非常独特,采用灵活的形式行文,骈散结合,以散为主,抒发了作者的旷达的胸襟。
  其他学生还想说,但是由于时间原因,不能再谈。
  (点评:让学生自己谈对文章的感受,有助于学生全面的把握好文章,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五、课后作业
  1、归纳本文的文言知识点。
  2、熟读课文。
  3、自主翻译,并写成书面形式。
  第二课时
  一、导语
  上一节课我们共同了解了《赤壁赋》的一些简单的文体,这一节课我们解读文章。
  首先我们请三位同学有感情的分角朗读课文,请同学们毛遂自荐。
  实录:三位同学分角朗读,一位读苏子,一位读客,一位读旁白,由于学生课下认真的朗读,三位学生读的都很好。
  二、解读课文
  (解读课文的把握方法:熟读课文)
  1、学生读自己翻译的课文,其他学生出翻译不准确的部分,相互探讨。
  2、学生归纳本文闻言知识点。
  3、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点评:扫除文言文字障碍,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这事文言文学习的重要环节,这个工作可以交给学生在课前预习和可下复习中完成,不需要老师越俎代庖。)
诛仙青云志碧瑶结局  实录:教师在学生自主翻译的基础上,安排学生合作交流,最后统一了意见,完成了文章的翻译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讨论很激烈,课堂气氛很活跃。
  第二步工作,老师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展示多媒体课件,补充了一些遗漏的知识,学生们认真的记下了这些知识点。
  第三步工作,学生在自主探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很快的解决了文章的思路,得出如下结论:
  全文共五段:
  第一自然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
  第二自然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第三自然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第四自然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的美妙风光的豁达心情。
  第五自然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
  三、教师引导思考
  1、学习一篇文章,我们应该从多个方面考虑:一是思想内容的把握,二是艺术特的鉴赏。一言以蔽之,即写了什么?怎样写的?这样我们才会领会一篇文章的精髓,才能在我们日常的写作中借鉴,那么这一课到底写了什么?
  (点评:虽然学生能够整体上把握文章,读懂文章的内容,但是在概括能力上还是比较薄弱,语言罗嗦,不准确,概括不全面是最明显的表现。)
  实录:学生再次读课文,提炼文章主旨,把握作者感情。2分钟后,学生交出结果,只是大部分学生回答了表现了作者喜悦的心情和旷达的胸怀,答不出消极情绪这一点。所以利用多媒体加以补充,如下: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
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回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
  2、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够成为千古名篇,自然在写法上有其独到之处,那么请大家鉴赏一下。
  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是一项即简单又复杂的工作,大多数同学到了一两点,但是有个别同学说的特点本文没有体现。大多数同学能结合文章内容说出,有个别同学不到相关内容。所以教师加以补充,多媒体显示,如下:
  1、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2、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3、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
  教师解说3: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润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俱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四、拓展延伸
  如何理解文章中客人的悲和作者的乐?
  (点评:苏轼的诗、词往往是表现一种豪迈的感情,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振奋,这篇文章也表现了这种感情,但是从文章的浅层次来看文章中的主客对于人生有两种不同的感受,主为乐,客为悲,结合文章背景,这种浅层次的感情是值得商榷的。)
  实录:学生在经过重读课文,深思熟虑以后在随笔本上写了一段文字,时间:5分钟。然后教师几名学生朗读,其余的由课代表收起教师课下批阅。
  以下是几位学生的发言摘录:
  生甲:1080年的7月16日夜晚,苏轼确实在几位客人的陪同下游览了赤壁,文中的客确有
其人,而客人的悲凉心情是在看到历史苍苍巨变,人生变幻无穷后产生的,我们知道古人大凡游历大山名川都会产生这种情怀,孔子逝者如斯,就是一个明证。那么面对如此美好的夜景,加上苏轼拥有一颗超出常人的博大心胸,于是乎便沉浸在一片大自然的快乐之中了,所以我认为,文中的悲和乐反映了苏轼和客人的不同的胸襟,是实实在在的两个人的感情。
  生乙:我认为文中的主客的悲和乐是合为一体的,也许历史上就没有苏轼携友夜游赤壁的事情,完全有可能是苏轼杜撰的,理由如下:从文章的背景看这篇文章是作者被贬黄州之后所写,当时苏轼的心情我们完全是可以揣摩到的,那是一种矛盾的心情,一方面苏轼会因被贬而内心悲戚,这是正常的,另一方面作者又想排遣这种心情,于是想到寄情山水,那么作者杜撰此文就是要反映自己当时的这种心情。
  五、课后作业
  自读《后赤壁赋》,与本文进行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