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禄修灵渠
李凡六百六十六个任务的小说当年史禄奉秦始皇之命,在短时间内修了一条渠道将湘江岸边堆积如山的军需物资由水路迅速运到岭南前线。这条渠道,他只用了三年时间就开凿成功了,因而立了大功。据说,渠道之所以修得快,是因为它的设计勘测、开挖方法,都是按照陕西泾阳县内的郑国渠的开凿方法进行的。
史禄原是百越人,入赘秦国首都咸阳城内一位富商家,后经朋友举荐进入朝廷,并被派往咸阳附近的泾阳县去做县令。泾阳县是战国时期秦国修凿的著名水利工程——郑国渠渠首工程的所在地。到泾阳县做官,令史禄有机会接触到了水利工程的修凿知识,而随后发生的一场变故,却令他与水利工程结下了不解之缘。
秦王政(即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秦国日渐强大,威胁到邻国韩国的安全。而秦国虽然领土不断扩张,美中不足的是素有秦国“粮仓”之称的关中平原一带却缺水严重,很多土地无法正常耕种而荒芜,影响到秦国经济的发展。秦王政即位之后,对内一直想办法解决这一重大问题,对外却不断向韩、赵等邻国发出战争威胁,伺机抢夺侵占它们的土地。
谜语大全儿童
怎样拖住秦国,令它腾不出手来侵略邻国呢?韩国的国君想出了一条“疲秦”之计:派水工师郑国到秦国去献兴修水利之策,劝说秦王修凿一条从泾阳县内的泾水到三百里外的洛水的水利灌溉渠道,使沿途数万亩田地得以摆脱干旱的困扰。这一建议明显地能让秦国受益,非常吊秦人特别是秦国国君的胃口。但韩国国君献计的目的却是消耗秦国的人力、物力,令其数年内以修渠为主而无力攻击韩国。
常识知识堰怎么读经过郑国的游说,秦王政经过权衡利弊之后,决定采纳郑国的计划,修凿泾洛灌溉工程,并委任郑国全权负责这一工程。得到秦王的委派,郑国受宠若惊,他忘了自己是韩国国君“疲秦”之计的棋子,全心全意投入到水利工程中,他在距泾阳县城西北约五十余米的泾水河岸边,用数千个十余米长的竹筐装满大石,叠垒成堰骨,延伸到泾水河中央,筑成一道拦河堰坝,以抬高泾水水位,令其通过渠口,流向挖好的渠道内。堰坝以排列好的大石笼为核心,用大块石块包面,并砌成溢流斜坡状,充分利用地形地势让泾河水由高到低泻向低平之处。郑国每修好一段渠道,随即通水,令沿途田地当时即得到灌溉受益。他的这一做法,虽然工程进展速度慢,但沿途百姓拍手欢迎,秦国朝野上下赞赏,因而郑国一时间名声大振,还不断获得秦王的犒赏。
高中化学知识点大全
在郑国修渠修到第九年的时候,韩国一个名叫绂吠的大将叛逃到秦国,向秦王政举报说郑国是韩王派来的间谍,所献修渠之策实是“疲秦”之计等。秦王政听说后大怒,将郑国抓起来准备斩首示众。生死关头,郑国向秦王政陈述了自己九年来在秦国排除万难修渠,真心实意为秦国谋利,已修好的渠道已经初见成效等功绩,秦王也看到修渠成功确实对秦国有利的方面。于是他决定不杀郑国,而是将他打成死囚犯,钉上脚镣手铐,交给泾阳县令史禄管制,由史禄负责监督他修完渠道。史禄在无意之中被委以重任,他当然不敢怠慢,他除了同情郑国、善待郑国外,还认真地向郑国学习有关兴修水利的技术。在史禄的参与下,又经过四年的努力,渠道终于全部修成了。干旱贫瘠的关中平原,由于有了水的灌溉,没几年工夫,大批失耕的盐碱地变成了良田,种上了大量的庄稼,成了秦国最富足的“粮仓”,为秦国扫灭六国统一中原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这时郑国已经病死,秦王政非常后悔当初让郑国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除了为他平反外,特地将这条渠道命名为“郑国渠”,以表彰郑国为秦国修建渠道立下的功劳。
而十数年后秦兵受阻于岭南,史禄受命修凿灵渠,他凭借当年向水工师郑国学到的经验,很快就完成了灵渠的勘察设计和渠道修凿的工程, 从而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了起来,对祖国的统一、南北经济和文化的交流,起了重要作用。灵渠不但可以“通漕运”,而且
鬼节出生的人叫天胎可以供农田灌溉和城镇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