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4文学·艺术《名家名作》·评论
朱艳彬 孟 臣
一、歌曲的创作背景
(一)作者简介
1.词作者席慕蓉简介
席慕蓉是我国台湾当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画家,蒙古族人,她的全名为穆伦·席连勃,原意为奔流的大河。她的作品数量多,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中包括诗集、散文集、画册等,作品大多描写爱情和乡愁等,感情深厚,抒情典雅,并富有深刻内涵,影响了一代人。
2.曲作者乌兰托嘎简介
乌兰托嘎,国家一级作曲家,1958年出生于海拉尔的一个音乐世家,从小便展现出很强的音乐天赋。他是一位敢于突破传统、用灵魂书写音乐的蒙古族作曲家,他的音乐融合了西洋音乐理论与蒙古族音乐,风格多样,作品极多,题材大多以草原为主,曲风大气雄伟,却又不失深情。
(二)创作背景
歌曲《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创作于20世纪末,是一首交融了三位艺术家深厚情怀的蒙古族长调风格作品,这首歌曲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深情的故事。席慕蓉一家本是蒙古族的贵族,她的父母始终希望再次投进他们朝思暮想的草原的怀抱,遗憾的是他们直到老去的那一天也没能实现。在席慕蓉的记忆里,一次她和父亲在散步的途中路过一大片草地,青草刚刚被割过,他们被一股清新的香气所包裹,父亲大口呼吸着青草的味道,并轻轻地说很像老家的草香,有很多年没有闻到这种味道了。她知道父亲是想家了,这也是歌词第一句的由来。直到1999年,席慕蓉终于踏上了蒙古高原的土地,终于见到了自己梦中的故乡,终于替父母完成了毕生的愿望。同一年,席慕蓉、乌兰托嘎、德德玛三位艺术家通过一些机会相识,德德玛了解到席慕蓉的故事后便建议她创作了这首感人至深的诗歌,后由乌兰托嘎作曲,德德玛演唱,诞生了这首人们耳熟能详的歌曲。
二、歌曲的抒情曲调
(一)曲式结构焦刚
《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是一首a自然小调的歌曲,在创作上并没有采用复杂多样的手法,从头至尾没做任何转调的处理,并且没有使用任何的变化音级,曲风简洁、质朴却又不失内涵。这首歌曲可分为A、B、C三个乐段,共由38个小节构成。A段是由四个乐句构成的非方整的收拢性乐段,共有13个小节,旋律音的使用上以主和弦的三个构成音为主,音符疏密适中,旋律呈波浪状连绵起伏,犹如词作
者席慕蓉回到故乡,看见草原时所产生的波动的情绪时的状态。整个乐段的旋律重复了两遍,每段歌词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
歌曲的B段是由两个乐句构成的非方整的开放性乐段,一共有9个小节。这一乐段旋律进行以跳进为主,同时伴奏织体也变得密集起来,柱式和弦与分解和弦同时进行,使音乐内部得到充分发展,歌曲的情感也得到了升华。整个乐段最后结束在属音上,这个属音的时值足足有12拍,加上借用和声小调七级音进行反向推进的伴奏,把歌曲的情感和情绪推向了顶峰,完美衔接了歌曲的副歌(C段)部分
歌曲的C段是由4个乐句组成的方整的收拢性乐段,共有16个小节,作为整首歌曲的副歌部分,经过上一乐段在情感上的铺叙,其情绪的抒发达到了最顶峰。整个乐段的旋律进行除了级进以外大多采用五度、七度和八度的大跳音程,音区也由之前的中低声区变为高声区,让情感更进一步宣泄出来,并且和声彩也到了最为丰富的阶段,使整段音乐充满激情与活力,情感也由之前的含蓄舒缓变成了彻底的释放。
(二)节奏形态
歌曲《父亲》歌词乌兰托嘎先生在歌曲的旋律上采用了典型的蒙古族
[摘 要]《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是一首极具蒙古族音乐元素的歌曲,由席慕蓉、乌兰托嘎和德德玛
三位抒情艺术家联袂创作。虽然歌词全篇为汉语,曲调却是蒙古族音乐风格,二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实乃歌曲词曲融合的典范之作。整首作品旋律悠远,意境深长,饱含着对蒙古高原深沉的爱。主要从歌曲的创作背景、歌曲在旋律上的抒情性特征、歌词的抒情性特征、演唱的抒情特征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 键 词]《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抒情性;曲调;演唱
歌曲《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抒情性特征分析项目编号:QSX2021-14JL。
小学生科技小报095
音乐元素,但是他又在传统蒙古族音乐的基础上对节拍和节奏进行了突破与创新,不再运用以往“重曲调,轻节奏”的形式。全曲的节奏较为平缓,采用6/8拍的节拍,使音乐更加轻盈和自由,并且兼具二拍子特有的真切和直白,使歌词本身的含义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第一乐段主要以回忆和叙述为主,缓缓地诉说,所以这一段的节奏特别平缓,且以先长后短的节奏型为主,使得歌曲有很强的叙述性,呈现出慢慢回忆和诉说的状态,与歌词的意境完美贴合。到了第二乐段,情感不再像之前那样含蓄,而是更加深情,舒缓的节奏加以少量的歌词,使音乐有了更加深厚的意境,特别是最后一个长音,足足有12拍之久,将歌曲的情绪推到了顶峰。第三乐段是整个歌曲的
飞信密码忘了怎么办高潮部分,节奏以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交替出现为主,不再像以前那样舒缓,起到了推动歌曲情感的作用,最后以一个持续的长音结束了歌曲。
(三)旋律与钢伴
这首歌曲的情感朴实真挚,在调式及和声的编配上较为简洁。歌曲A段的调式比较平稳,体现了含蓄深沉的情感。前三个小节是第一乐句,音阶走向运用了级进的方式,旋律舒展平稳。钢琴伴奏和声采用了主和弦,使得歌曲在刚开始便给人一种真挚、直白的感受。第四到第六小节为第二乐句,旋律在第一乐句的基础之上呈波浪状起伏,更加悠扬。乐句的开始便采用了下属和弦,很好地衔接了上一乐句,之后又出现了导和弦与属和弦,和声的不断变化加重了这一乐句的感情彩,从而在上一句的基础上深化了主题。
接下来的3个小节为第三乐句,旋律以上行的级进开始,随后出现了少量的跳进,起伏稍稍增大。第一乐句以主和弦开始,之后变换下属和弦并一直持续,直至下一乐句的开始部分。第四乐句共有4个小节,在12小节变成了属功能和弦,最后结束在主和弦上,给人一种段落结束的感觉。这两个乐句主要描绘了记忆中母亲口中的河流,与前两个乐句父亲口中的草原遥相呼应,并且随着旋律与和声的进行,情感愈加深沉。
歌曲的B段可以说是一个过渡段,它将歌曲A段的含蓄深沉与C段的热烈高亢完美衔接起来,整个乐段
佘诗曼主演的电影在旋律进行上以跳进为主,声多字少且长音居多,使旋律更加婉转悠扬。第一乐句由前四个小节构成,第二乐句由后六个小节构成,这两个乐句以下属功能和弦与主功能和弦不断交替出现,两个和弦不断冲突但又紧密相连,使得音乐有了很强的发展动力,并且情感逐渐热烈起来。伴奏在段末的长音上借用了和声小调七级音的属和弦,通过大三和弦明亮的彩,加之两个声部形成了反向的推进,将歌曲的情绪直接送了上去。
歌曲的C段是整个部分的高潮,这一部分情绪热烈,情感的涌动也极其强烈,旋律的进行跌宕起伏,多次出现七度、八度等的大跳,使得情感更加热烈。这一段可以分为四个乐句,每四个小节为一个乐句,由于是整首歌曲的高潮部分,所以这一乐段的和声彩更为丰富,且和声转换的频率变大。每个乐句都以主和弦、下属和弦、导和弦、主和弦的顺序进行和声排列,使得歌曲情感的宣泄达到了极致。歌曲结束在主和弦之上,最后的长音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虽然歌曲结束了,但情感的延续并没有结束。
三、歌词的叙事与抒情
这首歌曲的歌词同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可以说其本身就是一首精简集中、朴实无华却又饱含深情的诗歌。歌词主题立意鲜明、层次结构清晰,真切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即使没有旋律与配器的渲染,也能很好地抒发深切的情感,自从问世便饱受赞誉。整首歌词可以分为三段,但这三段歌词并不是与
旋律的三个乐段一一对应的。第一乐段中涵盖了前两段歌词,而第二乐段将第三段歌词进行了分割,其中“啊,父亲的草原,啊,母亲的河”隶属于第二乐段,在此之后的属于第三乐段。正是这样的分配,使得词曲有了高度的融合。
歌词主要通过叙述和抒情来体现。第一段歌词是:“父亲曾经……遥远的家乡”,其中第一句中的“清香”和“相忘”、第二句中的“浩荡”和“家乡”都是相同韵母结尾,使得歌词更加朗朗上口,有较强的语言性。词作者通过叙述脑海中父亲和母亲描述草原与河流的画面,仅仅用了四句简洁的话语便让人们感受到蒙古高原壮阔的景象,也从侧面衬托出她是背负着父母的遗愿踏上蒙古高原的,同时也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了词作者对父亲和母亲的思念及对蒙古高原的爱,在那一刻她回首起往事思绪万千,可以说这段是通过回忆将父母和自己对家乡的向往和思念之情慢慢铺叙到人们的眼前。第二段歌词是“如今终于……回家的路”,这一段歌词将人们的思绪从回忆拉到现实,也从作者的脑海拉回到听众眼前,她终于踏上了故乡的寸土,终于完成了父母未了的心愿,这一刻她等得太久太久,站在高原上她不禁潸然泪下,完全不受控制。这一段歌词同第一段那样具有很强的叙述性,都是通过叙述来抒发情感,但情感的抒发比第一段更加深厚、强烈,作者在段尾也寄托了所有的游子都能回到故乡怀抱的深刻情思。之后的歌词到结束是第三段,从作者的眼前转变到了她的心田,是整个部分中情感抒发的顶峰,将诗人心中的情思抒发得
096文学·艺术《名家名作》·评论
淋漓尽致,同时也是她发自内心的呐喊,有激动,有欢喜,也有悲伤,这一刻她对自己的故乡既陌生又亲切,即使不能用母语来表达对家乡深沉的爱,但蒙古高原始终是她内心深处的故乡,永远无法磨灭。
广西三月三放假几天2022四、演唱的抒情音质
《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围绕着对故乡的思念和爱来进行,情感深厚朴实,词曲浑然一体,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演唱可以说是向人们表达歌曲自身情感的媒介,演唱者通过演唱歌曲时的气息、速度、力度等方面的变化,让人们从听觉上更直观地感受歌曲在情感、情绪上的变化。
(一)歌唱音的调控
在歌唱过程中,音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情感的抒发。这首歌曲主要以叙事和抒情为主,所以我们在演唱时要以柔美的音为主。歌曲的第一乐段主要以叙述为主,情感比较含蓄,给人一种缓缓述说的感觉,所以要用自然、质朴的声音去演唱,如同平时说话的声音一样,不用过多的修饰。第二乐段旋律起伏较为明显,声多字少,包含了丰富的蒙古族长调音乐,所以在演唱时要参考蒙古族长调民歌的音特点,使演唱更具韵味。第三乐段主要以抒情为主,情感的抒发也最为强烈、最为复杂,所以我们要用饱满的音来演唱,刚中带柔,这样的音才能更好地走入人们的内心,进一步使情感抒发到极致。在歌曲的最后,我们要以更加柔美的音来演唱,给人一种缥缈的感觉,表达对故乡的向往之情。
(二)歌唱气息的调控
演唱歌曲时,气息的运用是准确表达情感的动力。通彻的气息是我们有一个好的演唱的前提。在演唱时,第一乐段的气息舒缓均衡、气流较小,如同一泓清澈见底的泉水在山间流淌。这一段以叙述为主,情感含蓄,在第一遍演唱本乐段时气息不必吸得很满,在呼出时也要控制好气流,一定要均匀舒缓,给人一种缥缈的感觉,因为这是描写回忆中的画面;在演唱第二遍时,歌曲所描绘的场面变成了现实,来到了眼前,这是一种实景,所以我们应当稍稍加大气流,气息吸得更满一些,这样使本段具有一定的层次感。到了第二乐段,所抒发的情感更加浓烈,所以在演唱时气息要更加充分,吸气较之前更为充分,气息的流动也开始变大,并且在这一段中字少声多,需要我们保持更悠长的气息,尤其是最后一个音值为十二的“河”字,一定要有足够的气息作为支撑。演唱第三乐段时,气息的作用到了最为充分的地方,作为整首歌曲的高潮部分,其情感的抒发也最为浓烈,情绪到了最高涨的部分,所以要求我们在吸气时一定要充足,气流也到了最强烈的部分,要将情感彻底释放出来。
(三)声音力度的调控
在演唱歌曲时,力度变化也是情感体现的重要因素。在歌曲的第一乐段中,情感的抒发主要以叙述的方式为主,主要表达了对蒙古高原的向往之情,情感真切质朴,且抒发得也较为含蓄,如同一幅画卷慢慢铺叙在人们眼前,所以我们要用较弱的力度来演唱,也不需要使用过多的技巧来渲染情境。第一
段的歌词演唱相对较弱,由于所描绘的是虚景,所以要用弱声演唱,即便高音也是如此。到了第二段歌词,所叙述的画面由虚景变为实景,演唱的力度和语气都稍稍加强,情感的抒发也逐渐加强。第二乐段情绪出现了起伏,在演唱时要求有一定的情感表现,所以在演唱时力度要逐渐加强。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歌词中两个“啊”字不同的演唱方式,第一个“啊”以渐弱的方式演唱,而第二个“啊”则以渐强的方式演唱,这样歌曲的情感会更加丰富和更加有层次感。第三乐段是整首歌曲的副歌,在这一段中,情感的抒发不再有所保留,所以演唱力度也到了最强的地方,每个高音都需要将声音扬出来,应使情感如同火山爆发一样喷涌而出。这里我们需要注意,这种呐喊是心中的“呐喊”,并不是演唱的“呐喊”,所以不要用过强的演唱力度,一定要有所保留。
五、结论
歌曲《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自诞生以来,便深受人们的喜爱,即便是今天,也有很高的传唱度,这都得益于其本身真挚的情感、词曲的高度融合、独特的风格等。歌曲所抒发的思乡和爱乡的情感感人至深,堪称思乡歌曲的经典之作。或许是歌曲背后的故事真挚动人,或许是歌曲悠扬的旋律,或许是歌曲描绘的壮阔画面,使得它每每都能流入人们的内心深处。
参考文献:
[1]王康,赵秀彦.歌曲《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的艺术特和演唱分析[J].中国民族博览,2018
(12):208-209.
[2]刘鑫.《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创作特征分析与演唱表现[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5.
作者简介:
朱艳彬(1971.1—),女,汉族,齐齐哈尔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教授。
孟臣(1997.8—),男,汉族,齐齐哈尔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在读硕士。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