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本兮去世洛阳诗韵(1)
课时数
1
授课日期
周星期
1、通过朗读,疏通文字。
2、体味作者对洛阳“十分偏爱”、“笃诚的崇拜”之情。
3、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横向思路、总分结构;先抒情、后记叙。

苹果注册id难
重点:作者对洛阳“十分偏爱、笃诚的崇拜”之情。
难点: “特殊的况味”的含义。
  课内自读
第一部分(1—5自然段),是写作者对洛阳的十分偏爱,有着笃诚的崇拜。
第二部分(6—15自然段)是写洛阳的“古、美、奇、绝”
(1—5自然段)抒情,写作者的感受
(6—15自然段)记叙,写洛阳丰厚的文化遗产。
前者是写作者的感受,后者是揭示产生这种感受的原因,行文的思路是先果后因。
完成课后练习

课时
、新课导入:
人的情感,缱绻qiǎn quǎn流动如清泓、如琴弦。有时候,当一个人去游历某一个地方,被这一处的山水、人文的某些元素,深深吸引的时候,这一方异乡的水土,就成了他记忆中最深的烙印,镌刻在他的心里。有时,当悠悠情思在记忆的河流中浓得化不开时,他们就情不自禁地把一腔眷恋倾注笔尖,寄情于纸上。
阕的拼音不是吗?范仲淹登岳阳楼而抒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豪情;苏东坡游黄州赤壁发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而徐志摩视“康桥”是精神依恋之乡,“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与学生一起回忆,尽量让学生说)
现代作家叶文玲,怀着对故都洛阳如痴如醉的感情,写下了散文《洛阳诗韵》。
、洛阳简介:
洛阳是我国七大故都(西安、汴京、洛阳、开封、南京、北京、杭州)之一。位于河南省西部(见地图),因地处洛水之北而得名,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夏、商、西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等九个皇朝在此建都,历时长达2000多年,占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五分之二,号称中国的九朝古都。
特别是东汉、魏晋、隋唐时代,洛阳是全国乃至亚洲的政冶、经济、文化中心。有“花都”“诗都”之美称。汉唐时,“城池雄伟,宫苑壮丽,为天下之冠guàn”;“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司马光)。足见洛阳当年之辉煌。
今天,作为历史名城的洛阳,她给我们馈赠(kuì zèng把财物无代价地送给别人,一般是附带品)了哪些文化遗产呢?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通过欣赏叶文玲的散文来神游、读解洛阳吧!
、朗读课文,疏通文字
笑靥xiào yè        吴倩莲照片 况味kuàng wèi:情形和情味。
zào许多人大喊大叫,喧哗,鼓动。  笃诚dǔ chéng实忠诚。
【拼音】:[què]【字义】:(形声。从门,(guǐ)声。本义:祭事结束而闭门) 同本义。引申为止息;终了〖大寒是几月几日2022cease;end ,事已闭门也。——《说文》1.停止,终了:乐~。服~(古代三年之丧满)。2.量词,歌曲或词,一首为一阕;一首词的一段亦称一阕,前一段称.   
贬谪 biǎnzhé官吏降职并调往远方就任。
姹紫嫣红chàzǐ-yānhóng形容花的品种繁多,五颜六,景艳美。
zhě红褐。    yòu覆盖在陶瓷、搪táng瓷表面的玻璃质薄层。
伊阙yī quē地名。在今河南洛阳市南。
柜橱guìchú一种收藏衣物的家具。
zhì直立,耸立。岚气lán qì山中雾气。
cù聚集,丛凑,或丛聚成的堆或团。
讶然yàrán惊奇诧异的样子。
kān供奉佛像、神位等的小阁子:佛~。神~。 
zhào划船的一种工具,形状和桨差不多。
、整体感知课文:
(1)整体内容:怀着对洛阳浓厚真挚的情感,用自己的亲身体验,抒写洛阳。
(2)整体脉络:(1—5自然段)抒情,写作者的感受;
(6—15自然段)记叙,写洛阳丰厚的文化遗产。
问题与讨论:本文有几部分组成?说说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每一部分的中心意思。
课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1—5自然段),是写作者对洛阳的十分偏爱,有着笃诚的崇拜。第二部分(6—15自然段)是写洛阳的“古、美、奇、绝”这二者的关系是:前者是写作者的感受,后者是揭示产生这种感受的原因,行文的思路是先果后因。
、重点欣赏(1—5自然段),写作者对洛阳“十分偏爱、笃诚的崇拜”之情。
第1自然段:用浓重的抒情笔调抒写对洛阳如痴如醉的感情。
“中原忆,最忆是洛阳”,“情思悠悠”,“连笔尖都带了几分醉意”。
第2自然段:交代洛阳的地理位置。
“黄河之畔”,“璀璨的明珠
第3自然段:写洛阳的文化遗产,足以代表中华民族灿烂的精神财富。
“明媚动人的笑靥”,“历史厚重的馈赠”女人梦见狗是什么预兆
第4-5自然段:写作者偏爱洛阳的原因。
机遇和亲缘——在河南24载;兄长发落邙máng山。
笃诚的崇拜——为什么“陆机入洛,噪起才名”? 因为洛阳曾是全国乃至亚洲的经济文化中心,连名字都充满文情和诗意,历代才俊辈出:曾使“洛阳纸贵”.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河图
洛书”出自洛阳;班固在这里完成《汉书》;司马光书《资冶通鉴》;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等曾云集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