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微生物(酵母)的培养基优化
(指导教师:汪文俊熊海容王海英肖新才实验员: 张继泰) 一.实验目的:
掌握微生物斜面培养基、种子培养基及发酵培养基确定方法,学会对已确定菌种确定实验室发酵工艺。
二.实验原理
生物量的测定方法有比浊法和直接称重法等。由于酵母在液体深层通气发酵过程中是以均一混浊液的状态存在的,所以可以采用直接比法进行测定。
三.仪器与试剂
全恒温振荡培养箱,分光光度计、电热恒温水浴槽、天平、电炉。试剂为葡萄糖、蔗糖、酵母浸粉、KH2PO4。
四.实验方法
(1)、培养基的配制(见表1,2)
表1 正交表试验设计
因素水平葡萄糖蔗糖酵母膏KH2PO4
1 1.0 0.0 0.5 0.5
2 2.0 1.0 1.0 1.0
3 3.0 2.0 2.0 2.0
表2 正交表实验方案
编号葡萄糖
(A) 蔗糖
(B)
酵母膏
(C)
KH2P
O4
(D)
生物量(OD)
h
1
2h
2
4h
3
6h
4
8h
6
0h
1 (1) (1) (1) (1)
2 (1) (2) (2) (2)
3 (1) (3) (3) (3)
4 (2) (1) (2) (3)
5 (2) (2) (3) (1)
6 (2) (3) (1) (2)
六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第一学期7 (3) (1) (3) (2)
深圳有什么好玩的地方8 (3) (2) (1) (3)
9 (3) (3) (2) (1)
(2)将上述培养基配制好以后,每250 ml三角瓶装入培养基100 ml,于121℃下灭菌30 min,冷却。
(3)冷却后接种(接种量为5%),置于28℃培养箱进行培养。
(4)测OD值:将接种0 h、12 h、24 h、36 h、48 h、60 h不同时间的菌悬液摇均匀后于560nm波长、1cm比皿中测定0D值。比测定时,用以未接种的培养基作空白对照,并将0D值填入表中,最终确定最佳培养基的组成及发酵时间。
五.思考题
(1)比浊计数在生产实践中有何应用价值?
(2)本实验为什么采用560nm波长测定酵母菌悬液的光密度?如果你在实验中需要测定
大肠杆菌生长的OD值,你将如何选择波长?
实验二紫外线的诱变育种
(指导教师:汪文俊熊海容王海英肖新才实验员: 张继泰) 一.目的要求
通过实验,观察紫外线对枯草芽孢杆菌的诱变效应,并学习物理因素诱变育种的方法。二.基本原理
紫外线对微生物有诱变作用,主要引起是DNA的分子结构发生改变(同链DNA的相邻嘧啶间形成共价结合的胸腺嘧啶二聚体),从而引起菌体遗传性变异。
三.菌种与仪器
菌种:枯草芽孢杆菌(产胞外淀粉酶);
仪器:血球计数板,显微镜,紫外线灯(15W),电磁搅拌器,离心机
四.操作步骤
(1)菌悬液的制备
(a)取培养48小时的枯草芽孢杆菌的斜面4—5支,用无菌生理盐水将菌苔洗下,并倒入盛有玻璃珠的小三角烧瓶中,振荡30分钟,以打碎菌块。
(b)将上述菌液离心(3000r/min,离心15分钟),弃去上清液,将菌体用无菌生理盐水洗涤2—3次,最后制成菌悬液。
(c)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计数,调整细胞浓度为每毫升108个。
(2)平板制作将淀粉琼脂培养基溶化后,冷至55℃左右时倒平板,凝固后待用。
暴走大事件被封(3)紫外线处理
(a)将紫外线灯开关打开预热约20分钟。
(b)取直径6cm无菌平皿2套,分别加入上述菌悬液5ml,并放入无菌搅拌棒于平皿中。
(c)将盛有菌悬液的2平皿置于磁力搅拌器上,在距离为30cm,功率为15W的紫外线灯下分别搅拌照射1分钟及3分钟。
(4) 稀释在红灯下,将上述经诱变处理的菌悬液以10倍稀释法稀释成10-1-10-6(具体可按估计的存活率进行稀释)。
(5)涂平板取10-4、10-5、10-6三个稀释度涂平板,每个稀释度涂平板3只,每只平板加稀释菌液0.1ml,用无菌玻璃刮棒涂匀。以同样操作,取未经紫外线处理的菌稀释液涂平板作对照。
(6)培养
将上述涂匀的平板,用黑布(或黑纸)包好,置37℃培养48小时。注意每个平皿背面要标明处理时间和稀释度。
(7)计数将培养48小时后的平板取出进行细菌计数,根据对照平板上菌落数,计算出每毫升菌液中的活菌数。同样计算出紫外线处理1分钟、3分钟后的存活细胞数及其致死率。
(8)观察诱变效应
将细胞计数后的平板,分别向菌落数在5—6个左右的平板内加碘液数滴,在菌落周围将出现透明圈。分别测量透明圈直径与菌落直径并计算其比值(HC值)。与对照平板进行比较,根据结果,说明诱变效应。并选取HC比值大的菌落移接到试管斜面上培养。此斜面可作复筛用。
五.实验结果
1.结果
将实验结果填入下表。
六.思考题
(1) 用于诱变的菌悬液(或孢子悬液)为什么要充分振荡?
(2) 经紫外线处理后的操作和培养为什么要在暗处或红光下进行?
(指导教师:汪文俊熊海容王海英肖新才实验员: 张继泰) 一、实验目的
掌握用酶法从淀粉原料到水解糖的制备原理及方法。掌握粗淀粉含量和还原糖的化学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
发酵过程中,有些微生物不能直接利用淀粉,因此,当以淀粉为原料时,必须先将淀粉水解成葡萄糖,才能供发酵使用。一般将淀粉水解为葡萄糖的过程称为淀粉的糖化,所制得的糖液称为淀粉水解糖。发酵生产中,淀粉水解糖液的质量,与生产菌的生长速度及产物的积累直接相关。
可以用来制备淀粉水解糖的原料主要有薯类(木薯、甘薯)淀粉、玉米淀粉、小麦淀粉、大米淀粉等,根据原料淀粉的性质及采用的水解催化剂的不同,水解淀粉为葡萄糖的方法可分为酸解法、酸酶结合法和酶解法。实验室中常采用酶解法制备淀粉水解糖。
酶解法是指利用淀粉酶将淀粉水解为葡萄糖的过程。酶解法制葡萄糖可分为两步:第l步是利用α-淀粉酶将淀粉液化为糊精及低聚糖,使淀粉的可溶性增加,这个过程称为液化;第2步是利用糖化酶将糊精或低聚糖进一步水解,转变为葡萄糖的过程,在生产上称为糖化。淀粉的液化和糖化都是在酶的作用下进行的,故也称为双酶水解法。
2.1 酶法液化原理
霍比特人和指环王什么关系淀粉的酶法液化是以α-淀粉酶为催化剂,该酶作用于淀粉的α-1,4糖苷键,从内部随机地水解淀粉,从而迅速将淀粉水解为糊精及少量麦芽糖,所以也称内切淀粉酶。淀粉受到α-淀粉酶的作用后,其碘反应发生如下变化:蓝→紫→红→浅红→不显(即碘原)。酶法液化以生产工艺不同分为间歇法,半连续和连续式;液化设备有:管式、罐式、喷射式。加酶方法有:一次加酶、二次加酶、三次加酶。根据酶制剂的耐温性分为中温酶法、高温酶法、或中温酶和高温酶混合法。本实验采用:高温酶法,间歇式,罐式,二次加酶法。
2.2 酶法糖化原理
淀粉的糖化是以糖化酶为催化剂,该酶从非还原末端以葡萄糖为单位顺次分解淀粉的α-1,4糖苷键或α-1,6糖苷键。因为是从链的一端逐渐地一个个地切断为葡萄糖,所以称为外切淀粉酶。淀粉糖化的理论收率:因为在糖化过程中,水参与反应,故糖化的理论收率为111.1%。
(C6H10O5)n+H2O nC6H12O6162 18 180淀粉糖化实
际收率:
实际收率的计算公式:
淀粉转化率:淀粉-葡萄糖转化率是指100份淀粉中有多少份淀粉被转化为葡萄糖。 淀粉转化率的计算:
DE 值:用DE 值表示淀粉水解的程度或糖化程度。糖化液中还原性糖以葡萄糖计,占干物质的百分比称为DE 值。
DE 值计算:
还原糖用DNS 法测定,浓度表示:葡萄糖g/100ml 糖液; 干物质用阿贝折光仪测定,浓度表示:干物质g/100g 糖液。 影响DE 值的因素:
糖化时间:最初糖化时,糖化速度快,DE 值显著上升;但24h 后,当DE 值达到90%以上时,糖化速度显著放慢。
液化DE 值与糖化DE 值的关系:
支持占中的明星液化程度应控制适当,太低或太高均不利。原因是液化程度低,则粘度大,难操作;同时,由于液化程度低,底物分子少,水解机会少,影响糖化速度;液化程度低,易发生老化;但液化超过一定程度,则不利于糖化酶与糊精生成络合结构,影响催化效率,造成糖化液的最终DE 值低。故应在碘试本的前提下,液化DE 值越低,则糖化液的最高DE 值越高。一般液化DE 值应控制在12-18%。
酶制剂用量与糖液DE 值的关系:
糖化时间与糖化酶用量关系表
为加快糖化速度,可以提高酶用量,缩短糖化时间。但酶用量太高,反而使复合反应严重,最终导致葡萄糖值降低。在实际生产中,应充分利用糖化罐的容量,尽量延长糖化时间,减少糖化酶用量。
糖化酶参考用量:液化DE 值17%,淀粉乳33%,60℃,pH4.5,酶制剂240U/g 绝干淀粉。糖化时间16h 。
三、 实验仪器、设备和材料
%
100(%)
)(⨯⨯⨯=
原料中纯淀粉含量
投入淀粉量糖液葡萄糖含量糖液量收率L %
10011
.1(%)
)(⨯⨯⨯⨯=
原料中纯淀粉含量投入淀粉量糖液葡萄糖含量糖液量转化率L %
100%%⨯=
)
干物质含量()
还原糖含量(值DE
教师节送老师什么礼物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