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6
目前,我国已逐步迈向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数量持续增长,慢性疾病患病率不断攀升。据调查数据统计,未来五年我国老龄人口总数将保持100万/年的增速大幅增长,到2050年其占比将达到我国总人口数量的25%。受生理因素的影响,老年人都或多或少患有骨关节病等不同类型的慢性病,这对其身心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伴随着老龄化的加剧,缓解老年人慢性病痛,提高养老护理服务水平迫在眉睫,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鉴于此,本次课题研究以护理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全方位考察其老年护理就业意愿、职业认知等,重点分析现阶段我国养老护理现状及该行业就业意愿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老年护理专科人才培养的可行路径和有效策略,以期切实改善养老护理环境,扩大优质人才储备。
一、人口老龄化趋势
统计数据表明,2007年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总数占总人口的7%,而2017年该比值已突破10%,老年人口数量已超过1.58亿人,呈现出激增的趋势。除此之外,数据显示,在
2008-2017年期间,我国老龄人口逐年递增,年增速从3%上涨至5.5%,且按照当前的增长速度预计到2050年,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4亿人次以上,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也将超30%。不难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我国老龄化现象将持续加剧,且表现出大规模、增速快等特征,这意味着社会对养老护理专
业人才的需求将日益扩大。
中国卫生服务数据统计发现,截止到2017年年底,约有4000万老年人将基本丧失生活自理能力,需要他人的照料和精心护理。然而,在当前“4-2-1”家庭结构普遍的现代社会,子女难以腾出充足的时间陪伴与照料老人,因此,要想切实解决老年人护理问题,就需要加快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则依赖于大规模、专业性强的护理人员。
二、养老护理工作发展现状
伴随着老年人口的急剧增加,社会的养老服务需求日益扩大,对养老护理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从实际现状来看,我国养老护理人才匮乏,难以满足老龄化社会高标准、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也难以促进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升。
数据显示,截止到2014年年底,我国养老护理人员仅有20余万人,其中专科及以上的占比不足25%,年龄在36岁以下的占26%,专业性人才比重不足10%。此外,从人才培养方面来看,我国专业护理学院的课程设置缺乏养老护理的相关内容,且学生人数较少。总体而言,我国社会性养老人才队伍建设不容乐观。
三、实习护生从事养老工作意愿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人口学因素
虽然该因素属于不可修饰性变量的范畴,但在调查研究护理专业的学生是否愿意从事养老工作时,是有必要重点考察的。从既有的研究来看,学术界关于年龄、性别等社会人口学因素是否影响护理专业学生从事养老工作的意愿尚未达成共识,也未做出明确的定论。有学者表示,年级越大的护理专业学生,其从事养老服务工作的积极性越低,因此有必要加强高年级护生的养老护理教育。可以开设相关课程加深学生对养老护理服务的认识,提升学生专业水平,也可以提供养老护理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了解该领域良好的就业前景以激发学生从事养老工作的意愿。
另外,也有学者指出不同性别的护理专业学生,其从事养老护理工作的意愿也存在显著区别,其中女性从事该行业的积极性更高。此外,不同地区的学生所反映出的意愿也有所差异。当然,无论社会人口学因素是否影响学生养老护理工作的意愿,护理院校都应当要重视护理教育,并根据不同护理生的基本特征及其就业需求,为其提供针对性的养老护理教育指导,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优质护理人才。
(二)职业因素
职业因素具体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养老护理工作特点:通常情况下,该项工作主要包括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两大内容,而这些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难带给他们工作成就感。就已有的文
献资料而言,我国关于养老护理的相关研究相对匮乏,对此参考国外理论成果:一些学者以高年级护理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取了访谈等多种调查手段,发现本科学历的高年级学生普遍认为养老护理工作缺乏挑战性,就业意愿较低。还有一些学者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表示护理专业学生普遍认为养老服务行业工作环境欠佳、工作氛围不和谐,而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其从事养老护理职业的积极性。其次是护工类的职业薪酬:一般而言,人们在选择某项工作中最为关注的因素莫过于薪酬。相比之下,福利待遇可观、薪酬水平高的工作对人才更具有吸引力。因此,职业薪酬是影响护理专业学生从事养老工作的因素之一,而这一点也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如谢晖等学者则强调薪酬福利低会大幅抑制护理学生从事养老服务的意愿,杨玉洁等学
浅析护理生与就业的关系研究
——以不同层次实习护理生在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就业意愿为例
韩珊妹王若楠张玉娟
洛阳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目前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都或多或少面临着招不到专业型人才的情况,而实习护理生的就业意愿直接影响着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服务能力,因此,本文主要研究了某地区不同层次实习护理生在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就业意愿及影响因素。
关键词:就业意愿;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实习护理生
74
20216者指出之所以护理专业学生普遍不愿意选择养老护理职业,主要是因为该项工作薪酬不高,难以保障自身基本生活。
(三)护理专业学生因素
该因素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职业认知,即护理学生对养老护理工作的看法、态度,
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护理专业学生对该项职业的理解与认
知。张欣等学者以护理本科学生作为分析对象,发现学生的职业认知水平与其从事养老护理工作意愿存在密切关系。一般而言,所掌握的养老护理知识越丰富,对该职业的认知水平越高,护理专业学生反映的就业意愿更强烈。这意味着学校在开展护理教育时,必须要适当地增设养老护理类课程,以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认知水平。
2.职业认同感,即护理学生对养老护理专业的支持度与
认可度,体现了学生对从事该职业的一种积极态度。大量研究表明,增强护理专业学生对养老护理工作的认同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就业积极性,更有利于强化护理教育效果。尹乔莉等学者通过调查研究41名护理专业本科生,发现大多数学生对养老护理职业的认同感偏低,且普遍表现出对该职业的抵触与消极态度。
3.对老化知识的掌握程度,即护理专业学生对个体全生
命周期过程中生理功能退化、社会角转变等诸多内容的认识与理解不足。结合实践而言,增设养老护理类的课程,强化
学生对养老类知识的认知,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对养老护理工作的主动性。然而,当前大多数学生并未深入了解养老服务
护理学专业就业前景的具体工作内容,或多或少存在认知误区,认为它就是单纯地照顾老年人生活,在传统观念下,不少学生认为养老护理工作社会地位低下,缺乏工作成就感,而这种片面的认识也打消了其从事该职业的念头,阻碍了养老事业的稳健发展。
四、某地区不同层次护理生从事养老工作意愿调查
(一)调查对象
2020年8~9月期间,笔者选取了某地区境内1家中专院
校、1家大专院校、1家本科院校的护理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根据各个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数占比进行分层抽样,累计选取了435位调查样本。
(二)调查内容
主要是了解不同层次的实习护理生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就业意愿以及各个因素对就业意愿的影响结果。
(三)模型选取
主要选取二元Logistic 模型为模型基础,
模型公式如下:
(1)
E (y )p ,Y 是实习护生的就业意愿;X =(1,x 1,x 2,……,x k )
T
则是影响其就业的影响因素β=(β1,β2,……,βk )T
;为具体的
影响系数;B0为常数项。
(四)变量选取
影响因素主要选取了社会人口因素(性别、生源地)、职业因素(薪酬标准、实习强度)、学生因素(职业认知水准、职业认同感、专业技能水准)等7个因素作为前因变量。结果变量为就业意愿。
(五)变量量化标准
上述各个变量的具体量化标准如下表1所示:
表1
各个变量的量化标准
(六)实证结果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一共获取了435份问卷,剔除28份无效问卷,得到有效问卷407份,有效率为93.56%。在对问卷数据按照不同层次的阶段进行分类,主要分为中专生、大专生、本科生以上3个类别的样本体,然后对这3类样本体进行单独的二元Logistic 回归分析后,得到了如下结果。具体见表2所示:
变量
性别
生源地薪酬标准
实习强度
职业认知水准
职业认同感
专业技能水准
量化标准
男性=1;
女性=2;
农村=1;
乡镇=2;城市=3;
3000以内=1;3001—4000=2;4001—5000=3;5001—6000=4;6001及以上=5;日实习4小时内以内=1;
4—6小时=2;6—8小时=3;8—10小时=4;10小时以上=5;认知水平很高=5;
较高=4;一般=3;不太高=2;不高=1;
认同感很高=5;
较高=4;一般=3;不太高=2;不高=1;
学员综合成绩排名20及以后=1;
排名15—19=2;排名10—14=3;排名5—9=4;排名1—4=5;
75
20216
表2不同层次阶段的就业意愿影响因素回归结果
注:P<0.05为*,P<0.01为**,P<0.001为***
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层次阶段的实习护理生在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就业意愿影响因素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
1.性别对不同层次阶段的实习生的就业意愿不具备显著的影响关系,而实习强度、生源地均对不同层次的实习生就业意愿产生负向影响结果,剩下的4个因素均产生正向的影响作用;
2.学历越高的实习生,职业认知水准、职业认同感、专业技能水准、薪酬标准越能够提升他们的就业意愿,而实习强度越大越会降低他们的就业意愿;
3.中专生的就业意愿主要受实习强度、专业技能水准的影响,大专学历的实习生就业意愿主要受薪酬标准、实习强度、专业技能水准的影响,本科生的就业意愿主要受薪酬标准、实习强度、职业认同感的影响。
五、提升实习护理生在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就业意愿的建议
为了更好地应对中国社会老龄化问题,同时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我国有必要加强养老护理专业人才建设,激发护理专业学生从事养老工作积极性,培养出更多高质量、高层次的养老护理人才,具体而言,可采取如下措施:(一)提高工资水平
我国政府部门应当加大对养老护理行业的政策扶持,基于本地区养老服务供需状况,适当地设置合理的专项补助资金,以国家补贴的方式,提高养老护理领域的薪酬待遇。我国社会性养老服务机构也应当贯彻执行分级管理制度,建立科学完善的薪酬体系,并将职工考核结果应用于薪酬奖励中,以提高护理专业人员的福利水平,夯实其经济基础。
(二)积极宣传教育
积极宣传教育,,引导社会正确认识养老护理人员政府要加强养老护理教育,通过树立标杆人物,宣传典型事例扩大示范效应,以增强社会对养老护理工作的认同感,纠正社会对该职业的错误认知。广大新闻媒体要合理运用舆论引导等工作,尽可能秉持客观公正的基本原则,传播与报道我国养老护理行业的真实状况。各大护理院校要增设养老护理类理论和实践课程,引导护理专业学生正确认识、深入了解该职业,以做出合理客观的择业选择。
(三)降低护理风险
相较于其他护理工作而言,养老护理往往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因素,护理风险较高,而这也让诸多护理专业心生退却。针对这一现象,我国有必要加强养老护理法制建设,以立法或规章制度的形式,明确不同情形下护理人员的担责认定标准和赔偿方式。与此同时,我国社会性养老服务机构也应当加强风险管理,既要定期核查检修专业设备,以避免因设备故障而引发护理事故,又要加强人员培训,以避免因人员操作不当而引发护理风险。此外,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机构还应定期分析与检查老年人身心状况,采取分类看护模式,以有效遏制护理风险的产生。
(四)加强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与护理院校的合作
我国护理院校应积极开设养老护理专业,一方面丰富护理种类,更好地满足现代社会不同体护理要求,另一方面则培养更多专业性、针对性人才,以推进我国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同时,我国护理院校也应树立合作观念,积极与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合作,如学校可高薪聘请优质专业养老护理人才作为讲师,向广大护理专业学生传递正确的护理理念,教授丰富的养老护理知识。另外,我国护理院校也可借助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人才资源,积极开展养老护理实践课程,以确保护理专业学生更充分地认识以及更好地适应该职业。
(五)建立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的路径构想
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目标定位于实现人人平等、人人享有的国民化待遇的基本医疗保险,实现现
行的三项制度的无缝衔接、融合与统一,最终促进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而且不通过剥夺少数人而获得。我国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推进路径可以分为三步走:首先整合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其次,以弥合制度差异为目标,整合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再次,以实现社会公平为依归,构建起“全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的国民化医保待遇。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在全面推进医保改革进程中处于重中之重,是医保改革得以成功的关键抓手。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成功直接关系着广大人民众的利益,为建立和谐中国,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动力。
影响因素优势比系数
性别
生源地
薪酬标准实习强度职业认知水准职业认同感专业技能水准
常数项
卡方系数
R2
中专生
Exp(β)
0.586
-0.163**
0.513**
-1.842**
0.317***
0.342**
0.541**
5.876**
19.342(Sig=
0.002)
0.793
大专生
0.143
-0.234**
0.673**
-0.842**
0.342***
0.410**
0.608**
11.075**
20.184(Sig=
0.003)
0.812
本科生
0.397
-0.153**
0.865**
-0.763**
0.508***
0.778**
0.652**
2.349**
12.762(Sig=
0.000)
0.884
76
20216
(六)完善政策支持环境
对于医养结合供给机构,医保支付、财政补贴、人力资源等一系列政策保障急需完善。目前,医保政策尚存在基层医院报销比例、连续计算起付线、医养结合机构医保比例不足等问题,迫使一些老人长期在综合性医院“压床”,造成了医保资源的极大浪费。需要相关部门明确医养结合机构中的医疗服务纳入医保定点范围,此外,建议政府尽快做好建设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资金衔接整合工作,构建多元筹资,多层次保障的长期护理机制。医养结合专业人才的缺失也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编制、薪资、职业发展、社会地位等诸多原因,造成了人才的不稳定和缺失。亟需从政府层面推进多部门统筹
协调,通过职业培训、院校培养等机制,人才保障等政策,破解诸多难题,吸引更多人才加入到医养结合行业中,促进医养结合体系整体有序发展。
六、结束语
根据调查统计结果,学生从事养老护理意愿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年龄、性别等社会人口学因素以及工作特征、职业薪酬等职业因素等。而要想激发护理专业学生从事养老服务的积极性,要想增强其就业意愿,理应采取提高薪酬待遇、加强养老护理教育、规避护理风险等多项措施。与此同时,护理院校也应当主动开设老年养老课程,鼓励与引导学生了解养老护理知识,使其自主自愿地从事于养老行业。
参考文献:
[1]马鑫悦,臧爽.护理专业学生从事老年护理意愿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0,26(31):4297-4304.
[2]杨志萍,李丽,祝红梅,杨丹.大、中专护生从事养老护理意愿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20,36(05):791-794.
[3]王小丽,余赟,黄金圣,孙宏玉.大中专实习护生养老护理从业意愿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护理管理
杂志,2017,17(08):539-541.
[4]吴炜炜,吴文捷.护理本科新生老年护理职业认知与就业意愿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6,31(11):83-86.
[5]崔戴飞,饶和平,陈燕,陈月卿,毛小娟,章晓幸.对老年护理服务人才就业意愿及社会需求的调查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02):91-93.
[6]郑翠红,陈楚,李淼淼,朱芙蓉,林春明.福建省养老机构对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及校企合作意愿调查[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05):506-508.
[7]田义华,赵庆华,肖明朝.重庆市养老机构护理员工作认知与离职意愿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07):612-614.
[8]李思维,杨霞.“医养结合”下保险养老社区改进建议——“连锁”模式[J].中国保险,2018(6).
[9]李雅军.市场化运作: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新方向——长沙市K大型医养结合养老社区的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
[10]范瑛,胡志坤.“益互联”背景下医养结合模式探析-以长沙康乃馨养老社区为例[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6):72-75.
坚持背诵好句、好段、好文,感受作者的语言特,在篇章中接触和研究句式的多样性,引导学生进行不同句式的仿写,让学生的语言表达更地道,为“读后续写”前后文语言风格的统一提供良好的基础。其次,在课堂上定期开展“读后续写”的限时训练,模拟考试氛围,让学生适应考试的强度,保持写作手感,培养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高效成文的能力。最后,优化写作后的多重评价机制,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自改、生生互改、教师点拨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合作和交流中获取修改作文的技巧,提高独立修改作文的能力。
“读后续写”题型为英语科的高考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对高中英语写作的教与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坚信,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经过科学、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学生一定能拨开云雾见月明,掌握有效的策略,更快更好地适应新题型,顺利完成“读后续写”写作任务,不断提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晓蕾.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教学探究[J].中学生英语,2020.
[2]张小红.例谈高中生英语读后续写存在的问题与解决路径[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
[3]张淳.读后续写解题思路[J].新世纪智能,2021.
(上接第34页)
77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