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湿疹的中医外治法研究进展
瑶1,李芳梅2,祁希希2,陈冬琼2,颜
艳2,韦福巧2,蒙
菲2
(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南宁530200;2.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国际壮医医院,广西南宁530201)
关键词:慢性湿疹;中医外治法;综述中图分类号:R275.9;R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441(2020)04-0063-05
收稿日期:2020-08-30基金项目:2018年广西医疗卫生适宜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项目(编号:S2018080)第一作者简介:严瑶(1991—),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皮肤病性病的中西医结合临床与实验研究通信作者:李芳梅(1974—),女,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皮肤病中
医防治研究;E-mail :****************
验研究仅2篇,分别为1986年及1998年的研究,无孔最及鱼际穴联用的实验研究,说明现有文献对孔最和鱼际穴平喘作用的机制研究还比较粗浅,但孔最及鱼际穴又是临床公认的平喘要穴,故二穴的平喘作用机制值得科研工作者进行深度研究。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多关注单独使用二穴平喘作用的效果机制研究,需系统地长期随访,以更好地观察孔最与鱼际穴对于哮喘发作频率与程度的远期效果。参考文献
[1]王鸿雁.孔最穴探原[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9,23
(5):19-20.
[2]李巧莲.按摩孔最穴小儿哮喘的即刻平喘效果[J ].
智慧健康,2019,5(20):116-117,131.
[3]石明霞,潘伟江.按摩孔最穴小儿哮喘63例的即刻
平喘效果观察[J ].浙江中医杂志,2016,51(1):49.[4]王晓贤.针灸孔最穴支气管哮喘[J ].中国针灸,2009,29(4):326.
[5]胡敬晖,余德海,申涛,等.维D 2果糖酸钙穴位注射与肌内
注射在气道高反应性疾病的疗效对比[J ].内蒙古中
医药,2016,35(17):108-109.
[6]任秋生,王均炉,包峰峰,等.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单肺通气
期间氧合和肺内分流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1,17(3):250-254.
[7]孙元.名老中医田从豁哮喘临床经验总结[D ].北京:
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
[8]刘振权.孔最穴的临床应用文献研究[D ].广州:广州中医
药大学,2015.
[9]侯中伟.鱼际:急性哮喘快速解[N ].中国中医药报,2013-11-25(05).
[10]韩健.针刺鱼际穴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研究
[D ].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09.
[11]韩健.针刺鱼际穴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肺功能的影响及即
刻平喘效应观察[J ].中国针灸,2012,32(10):891-894.[12]冯建国,陈大中,成柏华.针刺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
究——哮喘患者血浆环核苷酸和皮质醇含量的变化及其与哮喘缓解的关系[J ].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7):26-28.[13]李素荷,刘芳,王士超.针刺孔最穴、鱼际穴哮喘急性
发作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124-125.[14]韩健,芦珊珊,肖俊艳,等.针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
作的多靶点效应研究[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8):3713-3715.
[15]耿昊,占道伟,徐万里,等.针刺肺经腧穴、大肠经腧穴对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肺功能的影响[J ].河南中医,2017,37(12):2191-2193.
[16]李霞.麻杏定喘汤配合针刺支气管哮喘104例[J ].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6):44-45.
[17]那尔布力·巴合提别克.针刺从肺肠论治对支气管哮喘
患者ACT 的影响[J ].新疆中医药,2015,33(5):35-38.[18]金学周.“俞募配穴”针法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
[D ].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3.
[19]田从豁,高立山,沐洁珊,等.针刺孔最穴平喘作用的初
步观察[J ].云南中医杂志,1982(4):23-25,42.
[20]金龙哲,金元玖,李正信.电针刺激鱼际穴抗哮喘作用的
研究[J ].吉林医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18,6(4):70.[21]冯建国.鱼际穴的平喘作用研究[J ].中国针灸,1986
(2):27-28.
(编辑刘强)
慢性湿疹临床症状以不同程度的瘙痒、皮肤干
燥、苔藓样变、脱屑为主[1]
。美国的一项研究调查表
明,慢性湿疹患病率约10%,且逐年上升[2]。慢性湿
疹反复发作使部分患者产生焦虑悲观等负面情绪,
甚至出现抑郁情况,而情绪也影响病情,出现恶性循环,对此寻求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尤为重要[3]。《理瀹骈文》曾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中医在慢性湿疹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就中医外治对慢性湿疹的进展综述如下。
1药物
1.1溻渍疗法溻渍疗法分为溻法和渍法,溻法是将用药液浸湿的毛巾或纱布敷于患处,渍法则是将患处直接浸泡在药液中,此法通过其药物和热作用,能改善局部循环,发挥消炎、止痛、止痒、抑制渗出及清洁皮肤的作用,该法一般适用于四肢及局部病灶,中药外洗、湿敷、坐浴等均属于此范畴[4]。冯常青[5]采用溻渍方(蛇床子、苦参、黄连、白鲜皮、地肤子、防风、紫花地丁、地榆、荆芥、甘
草、花椒)外敷慢性湿疹,对照组则外用卤米松乳膏,3周后,两组血清中细胞因子IL-2、IL-4、IL-10浓度均较前下降,IFN-γ浓度较前上升,但组较对照组变化更明显,表明中药溻渍外敷法慢性湿疹疗效较西药更佳。陆璇霖等[6]采取千金饮(野菊花、白花蛇舌草、木大力王、两面针、甘草)加减湿敷,对照组给予皮肤康洗液湿敷,结果第5d、10d、
14d,组有效率分别为79.59%、87.76%、95.92%,对照组分别为46.67%、68.89%、80.00%,说明千金饮加减湿敷比皮肤康洗液湿敷疗效更优。张元瑜等[7]采用润肤止痒洗剂(黄精、蛇床子、杏仁、侧柏叶、地肤子、千里光、甘草、瓜蒌、夜明砂、苦参、白花蛇舌草)慢性湿疹,每次用药125ml,按1∶10比例稀释,每天2次外洗,每次20min,对照组外用0.1%糠酸莫米松洗剂,结果后临床疗效和复发率组为75.0%、25.0%,对照组为71.9%、56.5%,不良反应发生率组是0,对照组是18.8%,表明中药外洗在提高疗效、减少复发和不良反应方面较西医更具有优势。
1.2中药涂擦中药涂擦是将药物研成粉末按照不同的作用调制,包括膏剂、油剂、散剂、霜剂等,具有清热解毒、祛腐排脓、消肿止痛、收口生肌等功效[8]。柳冬梅[9]采取患处涂擦三黄搽剂(大黄、黄芩、黄柏、苦参、苯酚)联合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而对照组仅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4周后,观察患者皮肤屏障功能指标(皮肤油脂、角质层含水量、经皮肤水分丢失值)、免疫功能指标(Th1、Th2)、血清因子(外周血IL-4、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
肿瘤坏死因子-2α、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结果组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有效率组可达
90.70%,而对照组为74.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证明三黄搽剂慢性湿疹疗效确切。喻文球等[10]通过临床观察发现自制黄连皮炎膏慢性湿疹有效率可达93.3%,疗效值得肯定。宋慧丽等[11]采取复方苦参止痒软膏(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制剂)联合糠酸莫米松乳膏慢性湿疹,对照组仅用糠酸莫米松乳膏,后两组皮损面积、皮损瘙痒评分、靶皮损面积比较,组低于对照组;皮肤生理功能(皮肤油脂、角质层含水量)比较,组高于对照组,经表皮水分流失值,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复方苦参止痒软膏联合糠酸莫米松乳膏慢性湿疹在减少皮损面积、减轻瘙痒程度、改善皮肤生理功能方面疗效优于单纯西医。
1.3中药熏蒸中药熏蒸是将中药按照一定的比例稀释后倒入熏蒸仪中,然后将仪器喷口对准患处,从而达到疾病的一种方法。余胜斌[12]采用中药(红紫草、防风、地肤子、生地黄、花椒、白鲜皮、蛇床子、桃仁、甘草、赤芍、冰片、大黄、苦参)熏蒸慢性湿疹,对照组采用口服咪唑斯汀缓释片联合外用糠酸莫米松乳膏,结果20d后,组有效率为96.87%,高于对照组的77.50%,表明中药熏蒸慢性湿疹在改善患者症状方面较西药更具有优势。景万仓等[13]采用中药(苦参、黄柏、地肤子、白鲜皮、虎杖、蛇床子、马齿苋、金银花、蒲公英、野菊花、土茯苓、硫磺、冰片)熏蒸慢性湿疹,观察患者皮损情况,结果有效率达77.5%。张健等[14]采取中药(鸡血藤、当归、地肤子、防风、金银花、白鲜皮、薄荷、蒲公英、生甘草)熏蒸联
合口服氯雷他定片,对照组仅给予口服氯雷他定片,4周后两组比较,血清IFN-γ水平组高于对照组,IL-4水平组低于对照组;瘙痒评分及严重度指数(EASI)评分组低于对照组,说明中药熏蒸联合西药慢性湿疹在改善患者瘙痒症状及实验室指标方面优于单纯西药。
1.4热熨疗法热熨疗法是将药物经加热处理后敷于患处的一种方法,起到疏经通络、温中散寒等作用[15]。郑胜等[16]采用蛇床汤热熨慢性湿疹,具体操作是将蛇床汤(蛇床子、威灵仙、当归尾、大黄、苦参、地肤子、砂仁壳、葱头)的药物研成粉状后用纱布包裹放入微波炉中加热至适宜温度,取出
放于患处,对照组外用糠酸莫米松乳膏,两组疗程均为4周,结果总有效率组为96.0%,高于对照组的84.0%,组在皮损及瘙痒程度方面改善更明显。
2非药物
2.1针刺疗法针刺疗法通过刺激体表穴位,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阴阳,从而达到治病目的。中医理论指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因此临床多选用风池、大椎、膈俞、脾俞、曲池、合谷、血海、足三里、三阴交等具有养血祛风功效的穴位[17-18]。针刺疗法既可采用针刺穴位,也可采用梅花针叩击皮损处。蔡翔等[19]采用针刺联合西药慢性湿疹,针刺主要选取局部阿是穴,再随证配穴,如瘙痒明显者可加曲池、合谷、血海、三阴交等,根据“实者泻之、虚者补之”理论,采取不同的手法,西
药则选择外搽10%尿素软膏联合口服依巴斯汀片,对照组仅予西药,结果有效率组(97.1%)高于对照组(82.1%),考虑针刺可能通过改善局部循环,进而促进炎症消退及皮损修复,从而发挥其作用。火针是针刺疗法的延伸,火针的温热之性,不仅能助阳,而且能引体内的火热毒邪外泄,达到祛风除湿止痒功效。欧阳泠星等[20]将慢性湿疹患者分为组和对照组,组分别在皮损中心及皮损外缘上下左右各选1针刺点,以毫火针针刺,后用艾灸悬灸,隔日1次;对照组则白天口服阿司咪唑片,睡前口服盐酸赛庚啶,每日1次1个月,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3个月,组总有效率为70.0%,对照组为3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火针配合艾灸慢性湿疹近期和远期疗效均好。刘茵等[21]慢性湿疹采用火针联合西药,火针主穴选取局部阿是穴配合天枢、曲池、风市、血海等,西药选择盐酸西替利嗪片,对照组仅西药,通过对比患者湿疹面积和皮损严重程度,瘙痒症状改善情况,相关实验室指标(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血清白细胞介素-18、血清免疫球蛋白E)水平,结果组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有效率达90.9%,而对照组为7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研究证实针刺疗法对于慢性湿疹疗效肯定,与药物相比成本更低,无明显副作用,易被患者接受。
2.2灸法灸法不仅能开放皮肤腠理,引热外行,而且能激发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马梅青等[22]采用药艾熏灸患处配合中药内服慢性湿疹,药艾成分:苍术、白术、茯苓、白蒺藜、防风、荆芥、泽泻、茵陈蒿、陈皮、豨莶草、路路通、蝉蜕、甘草,内服中药选择除湿祛痒汤加减(苍术、麦
冬、赤芍、白术、当归、泽泻、茵陈蒿、川芎、土茯苓、紫草、茜草、芡实、地肤子、蝉蜕、蛇床子、苦参、防风、白蒺藜、合欢皮、甘草),24d后,根据特应性皮炎评分(SCORAD)及临床症状积分下降指数(SSRI)进行评估,结果有效率达72.7%。李梦等[23]慢性湿疹,分三组对照观察,分别采用细药灸条灼灸局部阿是穴、火针针刺皮损及边缘、外搽卤米松软膏措施,后三组瘙痒程度评分下降,灼灸组评分降低最明显,表明细药灸条灼灸局部阿是穴慢性湿疹效果优于其他两种方式。孙捷等[24]采用中药药烟熏灸患处合口服西药,将熏灸药物(紫草、大黄、薄荷、白鲜皮、艾绒等)置于炉式熏灸器内,然后将熏灸器置于离皮肤5~10cm处,每天1次,每次30min,西药选择口服左西替利嗪;对照组采取外用糠酸莫米松配合口服左西替利嗪。2周后,有效率组
96.7%,对照组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后,复发率组为10.0%,对照组为56.7%。临床对比发现炉式熏灸器药烟熏灸慢性湿疹在疗效及复发率方面均优于单纯西医。
2.3药线点灸药线点灸是在壮医药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方法。壮医药理论指出只有邪毒入侵,或正气不足,导致三道两路(谷道、气道、水道和龙路、火路)受阻,人体平衡遭到破坏,天、地、人三部之气不能同步运行则发病,药线点灸能调节气血,驱邪外出,恢复人体平衡[25]。药线点灸在皮肤瘙痒方面具有明显疗效,具体机制尚不明确,考虑与调节机体神经免疫机制相关。吴椋冰等[26
]运用药线点灸慢性湿疹,选择皮损部位梅,配合手三里、曲池、血海、足三里,再随症选穴,每日1次,对照组使用派瑞松乳膏,每日2次,4周后,组总有效率为84.44%,对照组为64.44%,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周俊琳[27]采用中药内服配合药线点灸慢性湿疹,中药内服选择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黄芩、山栀子、通草、车前子、泽泻、生地黄、当归、柴胡、甘草),药线点灸主穴选择葵,配合双侧血海、百虫窝、三阴交、曲池等,结果总有效率高达96.67%,并且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证实药线点灸配合中医内服慢性湿疹疗效理想。药线点灸操作简便,止痒迅速,能及时减轻患者痛苦,临床可推广使用。
2.4穴位疗法现在临床常用的穴位疗法有穴位埋线、穴位贴敷、耳穴贴压等。李煜等[28]采用穴位
埋线联合中药内服慢性湿疹,埋线主穴为:合谷、曲池、血海、三阴交等,60d埋线4次,每次间隔时间14d,中药选择当归饮子加减(当归、生地黄、白芍、川芎、制何首乌、荆芥、防风、白蒺藜、黄芪、生甘草),对照组仅给予中药内服,根据患者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评估疗效,结果总有效率组、对照组分别为85.7%、72.4%,说明穴位埋线联合中药内服效果优于单纯中药内服。谢晶晶等[29]采用穴位敷贴配合口服氯雷他定慢性湿疹,敷贴药物包括细辛、肉桂、麻黄、苍术、附子、防风、地肤子、薄荷,将药物加工成片剂,然后置于无菌敷贴中间,贴于大椎穴,结果后患者症状得到明显缓解,临床症状积分下降80.76%,说明穴位贴敷配合西药效果肯定。
3问题与展望
综上所述,相关临床研究表明中医外治法慢性湿疹确有疗效,能增强患者免疫功能,减少皮损面积及减轻瘙痒程度,能降低复发率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避免长期使用激素药物,在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还存在如下问题:中医慢性湿疹的作用机制研究尚未透彻,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试验,缺乏对患者的长期随访。因此建议深入挖掘各种方式的作用机制,从而寻求一种安全、经济、有效的模式,可采取多学科协作,采用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方法,结合实验室检查,同时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为临床推广提供理论支撑。考虑到患者经济因素,因此不建议两种以上方式联合使用。目前外治方式多样,建议通过相关研究,到最佳方式,利于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德宇.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M].9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84.
[2]CRANE M M,WEBB D J,WATSON E,et al.Hand eczema and steroid⁃refractory chronic hand eczema in general prac⁃tice:prevalence and initial treatment[J].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2017,176(4):955-964.
[3]张莉萍,毕俊荣,付巍巍,等.精神心理干预对慢性肛周湿疹患者效果、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现代
生物医学进展,2019,19(11):2184-2187,2192.
[4]章斌,李萍.溻渍疗法及其在慢性湿疹中的应用[J].
李梦个人资料简介中医学报,2016,31(2):289-293.
[5]冯常青.中医溻渍法对慢性湿疹患者免疫因子水平
的影响[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7,32(5):565-566.[6]陆璇霖,赖若芸,农秀明.千金饮湿敷慢性湿疹疗效观察[J].广西中医药,2018,41(1):15-16.
[7]张元瑜,梁薛辰,席建元.润肤止痒洗剂血虚风燥型慢性湿疹疗效观察[J].广西中医药,2019,42(6):19-20.[8]张道英,马婉琳,唐慧琴.中药涂擦对关节炎患者效果观察及护理[J].中医临床研究,2019,11(15):62-63.[9]柳冬梅.三黄搽剂对慢性湿疹的临床效果及其对血清免疫因子水平的影响[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9,21(3):239-244.
[10]喻文球,王万春,朱卫丰,等.黄连皮炎膏慢性湿疹60例临床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2015,26(2):392-393.[11]宋慧丽,王玉霞,李健,等.复方苦参止痒软膏联合糠酸莫米松乳膏慢性湿疹的效果观察[J].中国中西医
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20,19(2):133-136.
[12]余胜斌.中药熏蒸成人慢性湿疹疗效观察[J].皮肤病与性病,2020,42(1):109-111.
[13]景万仓,许霄霄.中药熏蒸慢性湿疹临床观察[J].
新中医,2018,50(8):151-153.
[14]张健,曹蒂莲,瞿奕等.自拟中药熏蒸联合氯雷他定慢性湿疹疗效及对血清IFN-γ、IL-4水平的影响[J].现
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33):3663-3665,3710.[15]欧阳军.中药外治之中药热熨疗法[N].上海中医药报,2015-07-24(03).
[16]郑胜,陈若玺,黄蓉,等.蛇床汤热熨法血虚风燥型慢性湿疹50例[J].福建中医药,2020,51(2):78-80.[17]邓晶晶.针刺联合穴位自血疗法慢性湿疹的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8,34(1):15-18.
[18]唐杰,李小军,赵吉平.透刺法慢性局限性湿疹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9,38(5):540-544.
[19]蔡翔,陈金兰.针刺配合西医常规慢性湿疹34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11,33(10):1528-1529.
[20]欧阳泠星,方鑫楷.毫火针配合灸法慢性湿疹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7,36(3):316-318.
[21]刘茵,朱炯.火针慢性湿疹临床疗效及患者EASI、瘙痒评分、血清因子水平影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
报,2018,20(5):119-121.
[22]马梅青,张学伟.药艾熏灸配合中药内服慢性湿疹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6,35(7):847-849.[23]李梦,王禹毅,苟春雁,等.细药灸条灼灸慢性湿疹临床研究[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7,33(10):1195-1197.[24]孙捷,刘明珠.中药药烟熏灸局限性慢性湿疹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5,30(10):1530-1531,1540.[25]陈攀.壮医药线点灸机理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7,13(12):14-15.
[26]吴椋冰,梁毅,刘东华.壮医药线点灸辨证湿疹的临床观察[J].广西中医药,2017,40(5):40-42.
重度移位儿童桡骨颈骨折手术研究概况
莫贤跃
(兴安界首骨伤医院,广西
兴安541306)
关键词:桡骨颈骨折;儿童;手术;综述中图分类号:R7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441(2020)04-0067-04
收稿日期:2020-02-09
作者简介:莫贤跃,医学硕士,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儿童骨伤、儿童先天性与获得性畸形的研究
儿童桡骨颈骨折(Judet )占儿童肘部骨折的5%~10%,多发生于4~14岁[1]。Judet 分型[2]中的Ⅲ型、Ⅳ型及O ’Brien 分型[3]中的Ⅱ、Ⅲ型骨折移位及成角明显,称为重度移位儿童桡骨颈骨折。由于重度移位骨折外侧缘常有嵌插、压缩,手法整复及维持复位困难,常需手术,现将近年来手术该病的相关文献综述如下。1
克氏针闭合撬复位内固定
克氏针闭合撬复位内固定是在C 臂机透视引导下于骨折断端处在肘关节外侧经皮插入克氏针,以骨折远端为支点向上撬抬骨折近端,必要时配合手法整复,纠正骨折的移位成角,透视证实复位满意后行克氏针内固定,克氏针折弯剪短后针尾留于皮外。骨折愈合后可在非麻醉下取出克氏针,行伤肢功能锻炼[4-8]。该内固定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复位直接、固定牢靠,费用低廉的特点。
克氏针撬拨时肘关节采取何种体位更利于复位,目前尚无统一认识。吴泉州等[4]、谭新欢等[5]提倡肘关节伸直、内翻位,因为桡骨颈骨折多为肘关节处于伸直和前臂旋前位跌倒,致肘关节过度外翻使桡骨头外侧与肱骨小头发生撞击导致,因此肘关节伸直、内翻能使肱桡关节间隙增宽,便以克氏针撬拨
及配合手法复位;吴永涛等[6]、王鑫等[7]则认为桡骨
颈骨折近端大多向后外侧移位,采用肘关节屈曲90°~100°前臂旋前位可使倾斜的桡骨头转向外侧,C 臂透视时能清晰显示骨折处的最大移位及成角情况,撬拨更容易,效果更好。
克氏针撬拨复位有发生医源性骨间背侧神经损伤的可能,选择合适的进针点对避免骨间背侧神经损伤尤为关键。姜海等[8]认为前臂旋前位时,在拇指与食指在冠状位上于桡骨近端形成的夹角区骨间背侧神经与桡骨近端的距离较宽,在此区进针可以降低损伤的概率,为进针的安全区。刘玉昌[9]经过解剖学研究,以肱骨小头外缘与尺骨骨性后缘最短距离连线为一边,向远端做正方形田字格,以田字
格中心作为桡骨颈骨折撬拨复位的安全进针点,取得了良好效果。进针方式对避免骨间背侧神经损伤也很重要。王林等[10]在经皮撬拨复位儿童桡骨颈骨折时,发现在前臂旋前位先用直径1mm 的细克氏针于肘后桡骨颈骨折水平从外斜向上穿刺,边缓慢转动边进针,使骨间背侧神经自动避让形成一个针道,再换直径2mm 的粗克氏针进行撬拨,能降低医源性骨间背侧神经损伤的发生率。进针时应一次将克氏针刺入骨折断端,尽量减少穿刺及撬拨次数。为精确地穿刺撬拨,可先行肘关节造影显示桡骨头的关节
[27]周俊琳.龙胆泻肝汤联合壮医药线点灸湿热浸淫型
慢性湿疹临床观察[J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20(1):32-33.
[28]李煜,陈岚,程宏斌,等.穴位埋线联合当归饮子慢
性湿疹(血虚风燥型)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41(3):46-48,97.
[29]谢晶晶,竺炯,叶思慧.大椎穴敷贴联合氯雷他定慢
性湿疹30例临床观察[J ].湖南中医杂志,2016,32(6):103-105.
(编辑汤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