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22-01-19
作者简介:李梦希,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戏剧戏曲和曲艺学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戏曲批评、中国戏曲史。
①以上关目名称,
为笔者综合《西厢》各体裁后自拟。《西厢》欢郎述论
李梦希/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戏曲和曲艺学系,北京 100029
摘 要:莺莺之弟、崔家男丁欢郎自《莺莺传》起一直广泛存在于各种《西厢》题材小说、戏剧、曲艺、美术作品中,直接、间接出现于出场报门、赴斋祭相、寺围谋计、谢恩悔婚、事漏拷红等重要关目。从《莺莺传》《商调蝶恋花》中容甚温美的崔门弱子,到《董西厢》中亲切可感的畅好台孩、《王西厢》中存在弱化的螟蛉小厮,再到《李西厢》中过于老成的相府舍人、《田西厢》中好学擅问的读书幼童,欢郎形象一脉相承又几经变迁。欢郎之于《西厢》有历史、社会方面存在的必要,各作者在一定取舍中运用欢郎推动剧情发展、塑造其他人物,形成了各有优劣、丰富有致的欢郎形象的多维。
关键词:欢郎;《西厢记》;《莺莺传》;《董西厢》;《南西厢》
中图分类号:J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44X(2023)03-0076-11国际DOI编码:10.15958/j.cnki.gdxbysb.2023.03.009
自唐代《莺莺传》起,欢郎一直广泛存在于各种《西厢》题材作品中,是该题材一个出现较早却时常不为人所重视的人物。作为一般认为的莺莺之弟、崔家男丁,欢郎在《西厢》故事中直接出场或间接被提到于出场报门、赴斋祭相、
寺围谋计、谢恩悔婚、事漏拷红等重要关目。
①汤显祖、金圣叹、毛奇龄、吴震生、程琼等古代剧论家,谭正璧、吴晓铃、黄天骥、平海南、张燕瑾、黄季鸿、苏兴、蒋星煜等现当代研究者均曾论及欢郎。诸家所论,各有千秋,但大多仅为只言片语、不成体系,且基本集中于《董西厢》与《王西厢》之间。前有元稹《莺莺传》奠定基调,后有李日华《南西厢》另树一帜,历代之民间戏曲、曲艺、美术对欢郎亦有丰富塑造,各自俱有得
失,值得详加评判。黄天骥曾说:“在戏剧艺术中,舞台上出现的人物,都应负有一定的使命,起着一定的作用,因此,增一角,少一角,应是有
考究的,否则便有冗芜或阙漏之讥。”
[1]72
《西厢》题材中,欢郎不仅为《莺莺传》原著所有之本来人物,而且他的出现对戏剧情节发展、其他人物塑造又大有裨益,故增一欢郎,少一欢郎应有考究,欢郎出现增一场,少一场也应有所考究,否则同样有“冗芜或阙漏之讥”。
据黄天骥言,竹村则行曾试图通过考证《会
真记》与元稹以判断莺莺是否确有一弟。[2]28
莺
莺如真有一弟,不尽然果名欢郎,与张生不名元稹同理。吴震生、程琼夫妇所评《才子牡丹亭》前附之《西厢记》评注称“欢郎喻男根”,望文生
义,牵强附会,实乃不必要联想。[3]欲知欢郎其人,当就事论事,就文论文,先有确据,后有评定。《西厢》题材、体裁所包者,唐传奇、宋鼓子词、金诸宫调、元杂剧、明传奇、清以来花部戏曲,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一代有一代之《西厢》。本文试图在前人基础上,以《莺莺传》(元稹)、《商调蝶恋花》(赵令 )、《西厢记诸宫调》(董解元)、《北西厢》(王实甫)、《南西厢》(李日华)、《西厢记》(田汉)几种较为重要的《西厢》文本为主,参以部分图像信息梳理欢郎形象的
变迁,审视欢郎在《西厢》故事中所起作用,对各本欢郎运用优劣略加评判,以期以点带面、由小见大,为当代文学、舞台创作实践提供一可资参考对象。①
一、欢郎之基本信息考辩
(一)姓名考辩
李梦个人资料简介沈瞡《南九宫谱》载“古本”《南西厢》【耍鲍老】曲,有“夫人小玉都睡了,莫孤负此良宵”句,谭正璧以为此本《南西厢》或即《南词叙录》所载之《莺莺西厢记》,此小玉即为欢郎另名。[4]501谭又曾见一旧本《西厢记鼓词》,其中莺莺之弟亦名“小玉”,他认为鼓词所叙之故事,或即出于古本《南西厢》,古本《南西厢》又或另有根据。欢郎之称小玉,虽难窥谭先生当年所见的鼓词原本,但据其转述或可略知一二。据他称:“(鼓词)其中情节,与常见之《西厢》故事颇有出入。其结局颇似《霍小玉传》。”[4]501或,该故事源出于《霍小玉》故事对《西厢》故事之逆窜、解构,改编者、传唱者由此改欢郎为小玉以示渊源有自。
(二)身份考辩
吴晓铃晚年著有《关于〈西厢记〉七事》一文,他据一苏联汉学家见闻,称苏联似有一自满文改译为俄文之《西厢》,主要人物红娘姓王,次要人物欢郎姓陶。[5]202这段材料屡经古人改译、今
人转述,误传可能性相当之大,难以征引,不足为凭。吴随后又以《西厢记》称欢郎为“小厮儿”,断言欢郎为崔府“家生孩儿”“祖祖辈辈‘世袭罔替’的男仆”“可怜虫”。[5]202为此,蒋星煜撰文予以严词反驳,以为吴此论既根本误解了元杂剧对“小厮儿”的解释,又忘记了《会真记》《西厢记》原文及自己早年注释,杂剧《鲁斋郎》“一双儿女,厮儿叫做喜童,女儿叫做娇儿”等例可证“小厮儿”确为小男孩,《会真记》“弱子幼女”与《西厢记》“崔家后代孙”可证《西厢》故事确有、确需此崔门男丁。[6]蒋之所言,是理也。
(三)血缘考辩
按《莺莺传》《商调蝶恋花》《董西厢》及弘治岳氏刊本等早期《王西厢》,均未见欢郎有义子之谓。而《王西厢》中,王骥德本、张深之本、金圣叹本等均有欢郎为老相公“讨来压子息”一类字句。②黄季鸿以为此改意在“罪老夫人”未生子嗣,苏兴以为此改意在“孤老夫人”,使老夫人身边只有莺莺一人为血亲,强化老夫人对莺莺态度。[7]笔者以为,二论固各有理,但为联想、引申,此处改动尚有一直接缘由。大多《王西厢》明载老夫人“年六十岁,不为寿夭”,而莺莺不过“年一十九岁”,[8]48,1《董西厢》则称老妇人“年纪到六旬以上”,而莺莺“十七岁矣”。[9]62,143古代四十余岁的正妻首次生女已属少有,再为莺莺添一幼弟恐更属稀罕。有“压子息”者,今之所见,大概以王骥德本为早。[10]王校《西厢》,“订正概从古本”,又“或古今本皆误宜正者,直更定”,[11]而他素重“毋使一人无着落”“毋令一折不照应”,由他对欢郎出身做出调整以为老夫人解压,有相当可能。[
12]即就非他首创而为其所据某古本原有,王选入其本,也
①②部分《续西厢》《翻西厢》中亦有欢郎存在且可能戏份颇重,限于篇幅,留待另文讨论。
按,凌 初本自称出自周宪王本,公认较为接近元剧风貌,本文一般性《王西厢》引用,概用源出于凌 初本的王季思校注本;
《董西厢》亦选用以今见年代最早,可能最接近董氏原书的嘉靖、隆庆间八卷本为底本的朱平楚注译本。
能体显出其取向,并可能为张深之、金圣叹因承。金圣叹还进一步将老夫人调整到“年纪五旬”,使其生育年龄更趋合理。[13]473今兰州鼓子词《佛殿奇逢》尚存“还有那欢郎小儿是螟蛉”语,仍能看到“压子息”的影响。[14]至于欢郎为何被设置为莺莺之弟,第三部分论“出场报门”一节另有分析。
二、欢郎形象衍变小史
(一)《莺莺传》《商调蝶恋花》中的欢郎:温美弱子
元稹贞元年间所作之唐传奇《莺莺传》,为一切《西厢》缘起,此本张生始乱终弃,为一爱情悲剧。至宋,此故事有考证者如苏轼、王籉,尤后者以张生为元稹自况,影响直及于陈寅恪等。[15]有
引用、改编者如秦观、毛滂、赵令 ,前二者分别作《调笑转踏》,后者作鼓子词《商调蝶恋花》,或多或少已意识到《莺莺传》对莺莺之不公,均对原故事有所扬弃。尤赵作,于文末增添大篇议论,对莺莺施以了高度同情。[16]《商调蝶恋花》与《莺莺传》一脉相承,除感情倾向不同外,人物、情节等基础元素均大体一致,二作对于欢郎之描写,亦相差无几,只存在于崔门脱难后与张生谢恩一节。《莺莺传》云:“(郑)复谓张曰:‘姨之孤嫠未亡,提携幼稚。不幸属师徒大溃,实不保其身。弱子幼女,犹君之生。岂可比常恩哉!今俾以仁兄礼奉见,冀所以报恩也。’命其子曰欢郎,可十余岁,容甚温美。次命女:‘出拜尔兄,尔兄活尔。’”[17]135《商调蝶恋花》此节自《莺莺传》直接承袭,不再赘引。叛军横行之际,崔门“财产甚厚,多奴仆”且郑女为“孀妇”,既有钱又有势,却“旅寓惶骇,不知所托”,竟需依靠一小小张生“请吏护之”,盖家门无人耳。[17]135莺莺十七岁,弟欢郎十余岁,弱子幼女,难堪大任,纵崔门有通天手眼,此时亦无所施展。元稹笔下“可十余岁”的“温美弱子”形象虽并不十分清晰,但为此人物确立了基本特性,此后不过微调。 (二)《董西厢》中的欢郎:畅好台孩
金章宗时,董解元“以爱选多情曲”的创作初衷完成了《西厢记诸宫调》,秉前代精华,纳民间智慧同时,亦有个人大量巧思。[9]6《董西厢》改悲为喜,一举改变了《西厢》故事调性,以崔张寻爱斗争贯穿全文,深化了故事主题,突出了莺莺、张生、红娘等主要人物。不仅塑造主要人物有力,次要人物欢郎在《董西厢》中亦得到相当突出的描写。《董西厢》里,欢郎首先直接出现于为其父所做
的祭祀斋会,为一青衣老仆拖着参加仪式,而后又间接出现于贼兵围寺时莺莺“思量了,兄弟欢郎忒年纪小”语。[9]61,103欢郎在这里仍是娇弱、幼小的需保护对象,平时尚需仆役照管,断无可能救母、姊于逆旅。《董西厢》保留了《莺莺传》《商调蝶恋花》解围后崔门谢恩一段,并平增了老夫人辞婚情节,此处董解元奉献有一段极精彩的欢郎肖像白描:“髻角儿如鸦,头绪儿白;穿一领绸衫,不长不短,不宽不窄;系一条水运绦儿,穿一对儿浅面钤口僧鞋。都不到怎大小身材,畅好台孩,举止没俗态。”[9]136“畅好台孩”为董解元对欢郎做出的高度总结,他接着问欢郎“怎不教夫人珍珠儿般爱”?[9]136如此亲切可人之少年郎,又怎不教读者、听众珍珠儿般爱?夫人令莺莺后拜张生,莺莺“辞以疾”,先令欢郎拜,欢郎并无二言,可见其温顺天性,与“畅好台孩”正相符合。在《西厢》题材中,此本属于对欢郎着墨较多者,把小人物写出了生活感。
(三)《王西厢》中的欢郎:小厮儿
杂剧《西厢记》之作者,以纵横捭阖之魄力、出神入化之笔力,翻说唱为剧唱,将五本《西厢记》娓娓道来,使该本《西厢》成为元代杂剧压卷之作,也成为历代《西厢》成就最高、影响最大者。贾仲明为王实甫所做【凌波仙】挽词有论,“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18]。《王西厢》付梓版本达数百种,金台岳家本、王骥德本、凌 初本、金圣叹本等影响颇大,仅金批本便有四五十种,形成了戏曲版本学
中的《西厢》现象。[19]今常见之通行整理本王季思本、吴晓铃本、张燕瑾本、傅晓航本,其底本大可涵盖前举各古本。①
由于《王西厢》版本复杂,欢郎首次出场情况并不一致。公认最接近原本风貌的凌 初本(号称“悉遵周宪王元本”)剧首“外扮老夫人上开”,只于其言语之中间接提到家中有一个小厮儿唤做欢郎,至围寺时欢郎方正式出场,[13]314,13今日可见最早、最完整的弘治金台岳家本与凌本内容较为接近,但开场除言语提及外,还使欢郎与老夫人同上,[20]二本均于围寺之际莺莺道“第五便”时使欢郎搭话“俺呵,打甚么不紧”。王骥德本、张深之本、金圣叹本及汲古阁《六十种曲》本等较晚版本亦使老夫人开场即引欢郎同上,除汲古阁本外,老夫人自报家门中均有欢郎为“讨来压子息”言辞。[11]27可见,王实甫原本中欢郎应仍为崔家亲子,在后人整理、改编本中才改作螟蛉养子。
诚如苏兴所言,王实甫似乎的确在“有意更改”“欢郎在崔家的地位”。[21]老夫人自报家门时先称女儿莺莺,后言丫头红娘,最末方才一笔带过小厮欢郎,此后设斋醮祭奠相国与备酒宴答谢张生两场重要活动,欢郎也并未出现。虽贵为相府公子,似乎欢郎地位、戏份尚不如丫鬟,以致引起吴晓铃误会。明人改本中,老夫人当欢郎之面口口声声道起“压子息”话来,似丝毫不曾顾忌欢郎颜面(当然,这一段也可看作打背躬)。莺莺精神萎靡不同往日,老夫人从欢郎处得知莺莺可能夜会张生,竟命儿子欢郎去唤丫鬟红娘,红娘也竟和主人讨价还价让公子先行回禀老夫人。按此文字,欢郎无论亲生与否,除莺莺寺围时仍念起他是崔家后代根(也有版本作“胤”“孙”)外,似并不受老夫人及其他崔家人重
视,呼来唤去,低声下气,形同家奴小厮。“俺呵,打甚么不紧”一句虽可看作童言无忌,倒不妨视为冷暖自知。王实甫与以王骥德为代表的后续改编者,以场次调整、身份转化等手段使欢郎呈现为不受重视的“小厮”形象,后续仍有一些作品延续其设定。
(四)《李西厢》中的欢郎:舍人
与杂剧对应,南戏、传奇一脉亦有西厢题材作品。宋元时期已有《西厢》戏文,由或为元明之际人的李景云作改本,明中叶兴起一种由海盐崔时佩编辑,吴门李日华新增的《南西厢记》,此后又有陆采另辟蹊径捏作一版《南西厢记》,后两种今日多以《李西厢》《陆西厢》称之。[22]几种《南西厢》,李景云版欢郎或名小玉已见于前,《陆西厢》出于自创不涉欢郎,唯《李西厢》中欢郎可能多次出场。据孙崇涛先生论定,《李西厢》有“杂调本”(以富春堂本为代表)与“昆腔本”(以梁伯龙题叙本与汲古阁《六十种曲》本为代表)两系统。[22]“杂调本”中欢郎仅间接出现于他人介绍,第三折崔府老院子曾言“舍人欢郎,才学读书,未谙家事”,老夫人也曾称“如今骨冷家乡远,子母飘零事可哀”。[23]3-4
“昆腔本”中汲古阁本第三出《萧寺停桑》,欢郎直接出场,老院子介绍与“杂调本”同,欢郎净饰,原老夫人等人合唱“愁鬓渐星星”与老夫人白“如今骨冷家乡远,子母飘零事可哀”改为欢郎唱“奶奶,你愁鬓渐星星”与“如今骨冷家乡远,母子飘零事可哀”,并应与老夫人等最后合唱“梵王宫,重门半掩,血泪洒杜
鹃红”。[24]5-6②事漏拷红一节,第二十八出《堂前巧辩》老夫人疑心莺莺“莫不做下些事来”,唤欢郎出来问他。欢郎先答“奶奶叫我怎么”,再回“秋千庭院夜迟迟,见红娘小相携,烧香只
①②张燕瑾、弥松颐本底本为弘治北京岳氏《新刊奇妙全相注释西厢记》,傅晓航本底本为凌 初《西厢记五本解证》,王季思本底
本为出于凌 初本的刘世珩《暖红室汇刻西厢记》,吴晓铃本以凌本与王骥德《新校注古本西厢记》共为底本,傅晓航“金批本”则以乾隆宝淳堂精刻本《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为底本。
《六十种曲》本以李日华为李景云,误。“愁鬓渐星星”句,富春堂本按其字面当为老院子红娘合唱,恐误。“【金珑璁】博陵寻故垅,何时可卜佳城?经此地叹伶仃。”此段前题“红唱”,紧接之“风尘迷泪眼,云树隔归程”又作“红”,二必有一误,结合汲古阁本,前段当为老夫人“夫唱”,误作“红唱”。
说花园去,多时不见他回”,“我潦倒先回睡也,不知他几时归”,随后念“闭口深藏舌,安身处处牢”下。[24]79-80
“杂调本”中欢郎虽有同无,“昆腔本”之欢郎部分语句直接从其母语句转化而来,之后所说言语依旧与此风相类,整体给人老成持重之感,犹如一深藏侯门、历经沧桑之“舍人”,与“才学读书,未谙家事”的人物设定反差过大。欢郎早熟如此,老夫人探知莺莺动向犹骗欢郎“老实说与我知道,与你果子吃”一句便
显得格外滑稽,仿佛欢郎似一低智妈宝。《南西厢》此等塑造,偷懒耍滑而至自相抵牾,大大破坏了人物形象。
(五)《田西厢》中的欢郎:读书郎
明清以降,地方戏曲兴起,除雅部昆腔盛演《李西厢》外,花部弋阳、四平也曾搬演《王西厢》,且“曲文未改,仍是完全不破之《西厢》”[25]49。到近代,京剧与众多地方剧种都曾从《西厢》汲取营养,一批《西厢》剧目先后诞生。①京剧张君秋版《西厢记》系由田汉于20世纪50年代末整理创作,郑亦秋导演,张君秋、叶盛兰、杜近芳等联袂主演,一改夫荣妻贵原结局为张生落举携莺莺并骑出奔,具有较强的思想性、文学性、艺术性。
田汉该本《西厢记》篇幅较长,今演出本多从张君秋晚年演出版,部分简化以适应搬演需要。②剧本中欢郎“出场报门”阶段已有相当精彩描写,在演出中又有深化。第二场《教弟》老夫人询问红娘小安在,红娘回报莺莺正在教欢郎读书,随后“欢郎捧书随莺莺上”,听闻读《木兰词》心生惆怅,疑惑地问:“那木兰姑娘她愁的什么呀?”问安一毕,莺莺、红娘意欲游殿,剧本作“(老夫人)与欢郎下”,演出中实际由欢郎搀下。[26]剧本第四场《附斋》在演出中略去所有言辞仅走一过场,随后紧接第五场《寺警》,欢郎在设斋、报警中虽未发一言,但全程紧随老夫人,搀着老母,十分温顺。寥寥数笔,加由艺术家灵活舞台处理,充分表现出欢郎不谙世事、天真烂漫、好学上进等特点,形象活灵活现,可亲可感。
表1 欢郎于各本《西厢》出现情况统计
关目
版本
出场报门赴斋祭相寺围谋计谢恩辞婚事漏拷红
元稹赵令 不涉及
直接出场
(无关婚姻)
不涉及
董解元不涉及直接出场间接提到直接出场未出现王实甫(早期本)间接提到或直接出场未出现直接出场与间接提到未出现直接出场王实甫(晚期本)直接出场未出现间接提到未出现直接出场李日华(杂调本)间接提到间接提到未出现未出现未出现李日华(昆腔本)直接出场间接提到未出现未出现直接出场田汉直接出场直接出场直接出场与间接提到未出现未出现
①②影响较大者如京剧荀慧生版《红娘》、京剧张君秋版《西厢记》、越剧袁雪芬版《西厢记》、豫剧常香玉版《红娘》、豫剧阎立品版
《西厢记》、蒲剧王秀兰版《西厢记》、越剧茅威涛版《西厢记》等。
张君秋《西厢记》剧留有1959年实况录音与1981年实况录像,前者配演叶盛兰、杜近芳等,后者配演刘雪涛、赵乃华等,两版最大改动为后者只演至送别赴考。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