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精讲狂练(⼋年级)——桃花源记
⼀、⽂学常识
1.作者: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号“五柳先⽣”,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是⼭⽔⽥园派的代表⼈物之⼀。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济苍⽣的宏愿,⼜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然。他⾃29岁⼊仕,作过州祭酒、参军⼀类⼩官。后因仕途坎坷,⼜不耐烦“为五⽃⽶折腰向乡⾥⼩⼈” 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此后直到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娱,未再⼊仕。陶渊明长于诗⽂辞赋,有《陶渊明集》传世,主要散⽂有《归去来兮辞(并序)》《桃花源记》《五柳先⽣传》等。
⼆、课⽂精讲
原⽂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捕鱼为业(1)。缘(2)溪⾏(3),忘路之远近(4)。忽逢(5)桃花林,夹岸(6)数百步,中⽆杂(7)树,芳草鲜美(8),落英(9)缤纷(10)。渔⼈甚异之(11),复(12)前(13)⾏,欲穷(14)其林。
林尽⽔源(15),便(16)得(17)⼀⼭。⼭有⼩⼝,仿佛(18)若有光。便舍船,从⼝⼊。初极狭,
才通⼈(19)。复⾏数⼗步,豁然开朗(20)。⼟地平旷(21),屋舍俨然(22)。有良⽥美池桑⽵之属(23)。阡陌交通(24),鸡⽝相闻(25)。其中往来种作,男⼥⾐着,悉(26)如外⼈(27),黄发垂髫(28),并(29)怡然(30)⾃乐。
见渔⼈,乃⼤惊(31),问所从来,具(32)答之。便要(33)还家,设酒杀鸡作⾷。村中闻有此⼈,咸(34)来问讯(35)。⾃云(3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37)⾢⼈(38)来此绝境(39),不复(40)出焉(41),遂(42)与外⼈间隔(43)。问今是何世(44),乃(45)不知有汉,⽆论(46)魏晋。此⼈⼀⼀为(47)具⾔(48)所闻(49),皆叹惋(50)。余⼈各复延(51)⾄其家,皆出酒⾷。停数⽇,辞去。此中⼈语(52)云:“不⾜(53)为外⼈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54),处处志之(55)。及郡下(56),诣(57)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随其往,寻向所志(58),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骥,⾼尚⼠也,闻之,欣然规(59)往。未果(60),寻(61)病终, 后遂⽆问津(62)者。
译⽂: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以打渔为⽣。⼀天,他顺着溪⽔⾏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
⽚桃花林,⽣长在溪⽔的两岸,长达⼏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对此(眼前的景⾊)感到⼗分诧异,继续往前⾏船,想⾛到林⼦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座⼭,⼭上有个⼩洞⼝,洞⾥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进去了。起初洞⼝很狭窄,仅容⼀⼈通过。⼜⾛了⼏⼗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平坦宽⼴的⼟地,⼀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地、美丽的池沼,桑树⽵林之类的。⽥间⼩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们在⽥野⾥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完全⼀样。⽼⼈和⼩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得其乐。
村⾥的⼈看到渔⼈,感到⾮常惊讶,问他是从哪⼉来的。渔⼈详细地做了回答。村⾥有⼈就邀请他到⾃⼰家⾥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的⼈听说来了这么⼀个⼈,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不再出去,因⽽跟外⾯的⼈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把⾃⼰知道的事⼀⼀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各⾃⼜把渔⼈请到⾃⼰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停留了⼏天,向村⾥⼈告辞离开。村⾥的⼈对他说:“我们这个地⽅不值得对外⾯的⼈说啊!”
渔⼈出来以后,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去,报告
了这番经历。太守⽴即派⼈跟着他去,寻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向,再也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刘⼦骥是个志向⾼洁的隐⼠,听到这件事后,⾼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了。
问桃花源路的⼈了。
(⼀)字⾳
夹(jiā)岸屋舍(shè)便舍(shě)船俨(yǎn)然阡(qiān)陌(mò)刘⼦骥(jì)
黄发垂髫(tiáo)便要(yāo)还家⾢(yì)⼈此中⼈语(yù)云诣(yì)太守
(⼆)字义
(1)为业:把……作为职业,以……为⽣。为,作为。
(2)缘:顺着、沿着。
(3)⾏:⾏⾛这⾥指划船。
(4)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
(5)忽逢:忽然遇到。逢,遇见。
(6)夹岸:两岸。
(7)杂:别的,其他的。
(8)鲜美:新鲜美好。
(9)落英:落花。⼀说,初开的花。
(10)缤纷:繁多的样⼦。
(11)异之:以之为异,即对此感到诧异。异,意动⽤法,形作动,以······为异,对······感到诧异,认为······是奇异的。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
(12)复:⼜,再。
(13)前:名词活⽤为状语,向前。
(14)穷:尽,形容词⽤做动词,这⾥是“⾛到······的尽头”的意思。
(15)林尽⽔源:林尽于⽔源,桃花林在溪⽔发源的地⽅就到头了。尽,完,没有了。
(16)便:于是,就。
(17)得:看到。
(18)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
(19)才通⼈:仅容⼀⼈通过。才,副词,只。
(20)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然,……的样⼦。豁然,形容开阔敞亮的样⼦;开朗,开阔明亮。
(21)旷:空阔;宽阔。
(22)俨然:整齐的样⼦。
(23)属:类。
(24)阡陌交通:⽥间⼩路交错相通。阡陌,⽥间⼩路,南北⾛向的叫阡,东西⾛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
(25)鸡⽝相闻:(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26)悉:全,都。
(27)外⼈:桃花源以外的世⼈。
(28)黄发垂髫:⽼⼈和⼩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以指⽼⼈。垂髫,垂下来的头发,⽤来指⼩孩⼦。髫,⼩孩垂下的短发。
(29)并:都。
(30)怡然:愉快、⾼兴的样⼦。
(31)乃⼤惊:于是很惊讶。乃,于是,就。⼤,很,⾮常。
(32)具:同“俱”,全,详细。
(33)要:同“邀”,邀请。
(34)咸:副词,都,全。
(35)问讯:询问消息,打听消息。
(36)云:说。
(37)妻⼦:指妻室⼦⼥,“妻”“⼦”是两个词。妻:指男⼦配偶。⼦:指⼦⼥。
(38)⾢⼈:同乡(县)的⼈。⾢,古代区域单位。《周礼·地官·⼩司徒》:“九夫为井,四井为⾢。”
(39)绝境:与⼈世隔绝的地⽅。
(40)复:再,⼜。
(41)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从这⾥。
桃花源记原文(42)遂:就。
(43)间隔:隔绝,不通⾳讯。
(44)世:朝代。
(45)乃:竟,竟然。
(46)⽆论:不要说,(更)不必说。“⽆”“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论”。
(47)为:对,向。
(48)具⾔:详细地说出。
(48)具⾔:详细地说出。
(49)所闻:指渔⼈所知道的世事。闻,知道,听说。
(50)叹惋:感叹、惋惜。惋,惊讶,惊奇。
(51)延:邀请。
(52)语:告诉。
(53)不⾜:不必,不值得。
(54)便扶向路:就顺着旧的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先前的。(55)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动词,做标记。处处,到处。
(56)及郡下:到了郡城。及,到。郡,太守所在地,指武陵郡。
(57)诣:拜访。
(58)寻向所志:寻以前所做的标记。寻,寻。向,先前。志,名词,标记。(59)规:打算,计划。
(60)未果:没有实现。
(61)寻:随即,不久。
(62)问津:问路,这⾥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
(三)词类活⽤
1.前⽅位名词⽤作状语,向前。复前⾏,欲穷其林。
2.穷形容词⽤作动词,尽。复前⾏,欲穷其林。
(四)⼀词多义
1舍放弃、舍弃,动词便舍船
房屋,名词屋舍俨然
2.志作标记,动词处处志之
标记、记号,名词寻向所志
3.寻寻,动词寻向所志
随即、不久,副词寻病终
4.并全部黄发垂髫,并怡然⾃乐
⼀起,⼀同⽽两狼之并驱如故
(五)古今异义
(1)芳草鲜美(古义:新鲜美好今义:味道鲜美)
(2)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往来通达,或各种运输的总称)
(3)率妻⼦⾢⼈来此绝境(古义:指妻⼦和⼉⼥今义:专指男⼦的配偶)
(4)率妻⼦⾢⼈来此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今义:没有出路的地⽅)
(5)乃不知有汉,⽆论魏晋(古义:不⽤说、更不⽤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6)不⾜为外⼈道也(古义:不必,不值得今义:不满不充分)
(六)通假字
1.便要还家 (要,同“邀”,邀请)
2.此⼈⼀⼀为具⾔所闻 (具,同“俱”,全部,详尽。)
(七)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南阳刘⼦骥,⾼尚⼠也。(“也”表判断。)
2、省略句:
(1)⼭有⼩⼝,(⼩⼝)仿佛若有光。
(2)(渔⼈)便舍船,从⼝⼊。
(3)(村民)问(之)所从来。
(4)此⼈⼀⼀为(之)具⾔所闻。
(5)此中⼈语(之)云
(⼋)虚词的运⽤
1.其(这,那)欲穷其林
(他的,代渔⼈的)既出,得其船
2.为(作为)武陵⼈捕鱼为业
(对,向)不⾜为外⼈道也
(给)此⼈⼀⼀为具⾔所闻
3.之(的)忘路之远近
(它,代词,所看到的景象)渔⼈甚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