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3期现代园艺
随着城市进程的步伐加快,人们对生活环境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向往回归大自然的田园生活。作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建筑类型,现代城市居住小区形式不仅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质,更为改善城市环境、减少热岛效应、减轻大气污染等起到重要的作用。建设部颁布的行业标准规定新建居住区中绿地率不低于30%。随着住宅小区市场化发展的趋势,开发商为满足市场需求,推进销售,在绿地的建设中大多都超过了建设部规定绿地率标准。比如成都近几年开发的楼盘,特别是中高档居住小区,绿地率大为提高,作为楼盘销售的亮点。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西部城市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深化,成都的经济不断提升,房地产市场也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也建设了一批具有成都特的,适合成都地区气候特点的居住区植物造景模式,通过对已经建好、比较成熟的成都翡翠城小区植物配置和造景的研究,对于成都市现代城市居住区植物造景提供一定的设计依据与理论参考,环境的质量提升和营造更为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
1项目概况
成都华润翡翠城位于成都市二环路东五段南偏东的位
置,北临二环路,南面与沙河相临,西面和府河相临,东面与新成仁路相临,琉璃路由北向南贯穿整个片区中心,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是华润集团历时七年时间打造的1湖2河3公园的优秀品质成熟社区。华润翡翠城一共分5期开发,总占地面积83hm 2,被“一湖两河三公园环抱”,一湖是指28hm 2的东湖公园,是政府和华润集团联合打造的BOT 模式(政府与承包商合作经营基础设施项目的一种特殊运作模式)项目,于2005年开始打造,园内林木挺拔、植被茂密,环境幽雅、空气清新,拥有植物品种繁多。两河是指西面与府河相临,南面与沙河相临,项目正处于在两河交汇处。三公园是指东湖公园、沙河公园和府河公园环绕翡翠城小区,拥有独特的环境资源。居住区占地约52hm 2,共分为5期陆续开发,并有配套的华润商业街。每一期都有别墅、叠拼别墅、高层建筑三种形式的楼盘,是一个混合型的现代风格的居住小区。整个翡翠城小区运用乔木、灌木、藤木及草木植物等多种植物,通过艺术手法的处理,植物景观层次丰富,充分发挥了植物
的形体与线条及彩等的自然美,形成独特的植物造景景观,营造了一个优美生态的现代小区居住环境。
2景观营造要素及特点
植物、水体、建筑小品、道路铺装是居住区景观营造的四
大要素。2.1植物
作为景观营造要素的植物是一个个有生命的个体,植物的形状、颜和形态等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季节的更换和生长环境的不同而千变万化。植物组团配置有多种类型,分为多重绿化型、层次绿量中等型、层次简洁型。翡翠城小区的植物配置属于层次绿量中等型,植物以2~3层为主,绿量中等,疏密有致,相对干净清爽。植物选用当地观赏价值较高的乡土植物和对环境条件敏感而观赏价值高的景观植物,形成自然秀美的社区山水风景和绿化景观。植物景观的设计采用自然主义的手法,尊重地形地貌,利用高低起伏的地形,营造出错落有致的景点。高大的乔木,一些低矮的灌木和地被植物,较少的采用中间层次的大灌木和小乔木,使空间在人们视线和行为尺度上更加通透和开敞。根据空间的需要,对乔木采用了孤植、列植、丛植等各种方式,并呈现优美的天际线,为居民生活创造舒适的环境。2.2水体
最适合居住的城市水是天然的装饰品,中国自古就有“游山玩水”这一说。在中国园林设计中,作为景观配置的重要要素“水”是不可或缺的精灵,它可以与园区中的一切元素共同组成一幅美丽的水景图。没有任何东西能像水那样给园区带来如此的生机,不管是静止的水还是流动的水,都给整个景观带来生命的滋养与活力的提升。
在小区景观设计中,有很多的水景出现,有规则式的水体形式,也有曲线形的,与景石、景亭、植物相组合,与周围硬质铺装、景观小品,水生植物形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为平面景观增添了许多彩。理水布局精致细巧,在处理建筑与水体关系时,水景与周围环境巧妙的融合在一起。2.3
建筑小品
在小区中,各种具有现代生活情调的景观艺术小品随处可见,让人驻足留恋。每一期都运用一些景观小品进行各种
作者简介:江雪梅(1974-),女,重庆江北,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成都市居住区环境的植物造景探究
——
—以成都翡翠城小区为例江雪梅
(成都艺术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1433)
摘要:植物是景观设计的主要元素。根据植物造景的相关理论,对成都翡翠城小区进行实地考察和收集相关资料
文献的基础上,对现代城市居住小区的各类绿地植物造景模式进行了研究和总结,包括中心区域绿地、宅旁区域绿地、组团区域绿地、道路绿地和其他空间绿地等景观空间进行了分析,研究这些不同类型景观空间的植物配置及造景模式,并对造景手法从生态效应、美学观赏、构筑空间、文化内涵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最后总结出成都市现代居住小区环境植物造景和植物配置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植物造景模式;造景手法;植物配置
景观设计
111--
2017年第3期现代园艺
不同的装饰点缀,更好地组织了园林空间,丰富了园林景观,组织游览路线,满足人们的游赏要求。
2.4道路铺装
道路是住宅区景观构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各景区景点的纽带,是构成住宅区景观的重要因素。小区道路极少的车行道供别墅区业主停放车子,主要区域都是步行道。道路布局为组织和联系各个景观节点,因地制宜、顺势辟路,随地形起伏变化略有坡度变化,个别公共绿地园路布局迂回曲折,
峰回路转,别有一番“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韵味和意境。布局上主次分明、方向明确,较好的组织了游览空间。
3居住区植物造景造景方法
3.1注重围合方式,合理巧妙布局
整个园区采用多种布局方式,在一些中心活动地带,采用中间空旷而四边实在的方式,在中间建造一个水池或者草坪,四周种植一些比较高大和比较浓密的乔木、灌木、草、花组合起来的树丛。还有一些采用中间实而四边空的方式,在中间营造一个高大、茂密的自然树丛,四周做一些低矮的道路、小型草坪等,供人们活动和散步,给人以曲折蜿蜒之感。全园植物疏密有致、高低错落层次有序、层次丰富,呈现优雅而自然的风景。
3.2注重功能分区
园区各个功能空间分区合理,儿童游乐区、健身区、中心广场等区域分布合理,动静结合,让现代快节奏生活的人们在这里获得宁静的生活。
3.3巧妙布置水体,注重功能与景观相结合
水体主要以游泳池、喷泉、跌水、溪流等形式,有动态的,静态的,与景石、景亭、植物相结合,达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曲径通幽的效果。无论是静态还是动态的跌水溪流,都注重功能与景观结合,水体与周边环境相融合。
3.4注重乔、灌、草相结合的植物配置手法
植物配置从垂直结构上做到了有高低之分,从平面结构上做到了有前后之别。树木大量采用一些大型的乔木和低矮的灌木,使得整个园区绿化饱满,夏季有绿荫,冬季阳光透过林间照射到园区的角落,使人感到舒适、温馨,也利于林下花木的生长,冬景不感觉萧条。在面积比较狭长的树坛中,为不显空间闭塞,运用植株的形态和叶的不同来营造环境。如应用不同品种的月季,前低后高地配植;根据叶或花的不同,增加景深感,使人感到空间宽敞。
3.5景观小品的合理布置
住宅区空间中非常重要的是人们的社交和休闲活动,在设计上,提供了必要的硬地平台和小品设施。有效地组织各层次、功能需求的硬地活动空间,布置各种类型小品设施,一方面满足了住户活动需要,另一方面通过小品设施的个体形象丰富空间层次,形成视线焦点,反应业主的生活品味。庭院中的小品主要包括亭子、景石、灯具、花架、花盆等,在满足其使用功能的条件下,注重与周边植物环境的关系,做到巧为因借,相得益彰。
4植物景观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个现代城市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翡翠城小区的设计除了能满足人们居住、生活、娱乐等基本的生活功能以外,许多人性化的、生态的设计理念都能体现出来,但是植物景观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前期的景观效果图非常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是有些植物长势良好,对矮层居住的业主来说,遮蔽了阳光,使得自家采光受到一定的影响,低层空间的植物修剪和维护做得不错,但对于高层的一些植物维护就显得比较吃力,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未来城市住宅小区需要注意和解决的问题。二是时间一长,水池、喷泉、跌水中的水慢慢消失,留下光秃秃的硬景,显得与周围的环境不够协调,这些设计的水景大都是一些死水,当管理的成本太高时,水景的设计就成了摆设,毫无实际意义。如何让水景保持长久的活力,应该是设计中思考的问题。三是现代城市生活气息浓郁,小品及景观的设计借鉴了西方园林中的设计元素,非常漂亮,但总感觉缺少了些本土的文化氛围,使得个别元素与环境格格不入。在设计中应该结合本土文化做一些延伸,这样才经得起历史的沉淀,一味照抄照搬国外的设计,让设计缺少灵魂和内涵。以上都是设计师在未来城市住宅小区景观植物配置设计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5结语
蜿蜒曲折的园路,浓郁的树林、丰富的层次、别致的景观勾勒出一幅现代而又自然的现代城市住宅区
的风情画面。翡翠城作为现代城市住宅区,对绿地植物造景模式、景观空间、进行了研究、分析,最后总结出现代居住造景手法小区环境植物造景和植物配置的基本原则,以期对未来现代城市居住区植物造景提供一定的设计依据与理论参考,为环境的质量提升和营造更为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钰.景观项目设计(第一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王向荣.西方现代景观设计与实践[J].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王晓俊.西方现代园林设计[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4乐志,朱道萸.自然是园林的主题—朱有介大师园林设计思想和实践[J].中国园林,2004(1)
5胡长龙.城市园林绿化设计[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6安恒菲.别墅区植物造景的探究与实践[D].西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7叶瑞兴.常见造景植物的配置选择及种植设计[D].南京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
(责任编辑禾初)
景观设计
112 --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