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宜居城市的标准与意义-论文
从三千多年前,中国古代《诗经》里的“乐土、乐土爰得我所”、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的“人们居住的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到1996年联合国大会对“宜居性”的明确界定。国际国内都在打造宜居城市。国际上的宜居标准是城市GDP指数、人口数量、经济富裕度、还有一点就是基尼系数。贫富分化太严重的城市不是宜居城市。
中国也在到处打造宜居城市。一时间好像到处都是宜居城市。对于到底什么才是宜居城市,众说纷纭,标准不一。每年的排行榜都会有新的宜居城市出炉,在我看来根本不宜居的城市也都上了宜居榜。各地也乐于使自己的城市得到这一标签或荣誉。这也是城市的一张名片。这种排行榜也很多,什么指标都占全的城市是没有的。归纳起来,宜居的指标体系有如下这些:1、环境健康指数,2、城市安全指数,3、生活便利指数,4、生活舒适指数,5、城市美誉度。根据这些指数,城市的特征也被概括为:环境优美、社会安全、文明进步、生活舒适、经济和谐、美誉度高。比如说:上海的繁华、北京的大气、广州的工作机会多、成都的悠闲、青岛的优雅、杭州的缠绵、桂林的秀美、珠海的浪漫、厦门的温馨……等等各有特。
但是笔者认为,作为中国宜居城市的标准,应该符合中国国内的基本情况,具有中国特。除了以上那些标准和特征以外,我以为,宜不宜居不是以少数富豪和精英、白领的眼光来评价和看待,而是以全体
人民即普通市民、老百姓的视角去看待和评判。因为居住在城市里的90%以上的还是普通市民,他们生活放不放便、舒不舒适、健不健康、他们觉得环境是否优美、是不是生活压力很大,这些才是评价一个城市宜不宜居的标准。以上的宜居城市标准都没有错,都是必要的评价指标。但是还应该增加一条很重要的标准,就是普通老百姓或外来人口进入这个城市的生活成本。如果这个城市生活成本太高,包括衣、食、住、行(尤其是住房)这方面太昂贵的话,那很难说是宜居的。即使是环境优美如仙境、空气清新如氧吧,肯怕对普通市民来说也未必宜居,只是离他们太远的一种虚拟的繁华,这座城市是不属于他们的。在那里他们会生活得很累、很辛苦。每天劳累奔波为了一日三餐和住房奋斗,压力可想而知,这样谈何宜居?这样的城市往往也是基尼系数大,贫富分化严重的,也不符合联合国对宜居的定义。
宜居城市应该是经济发展、工作机会较多、生活成本不太高,同时也很优美的城市。宜居只是相对的,是看侧重哪一方面,面面俱到的好城市似乎很难到。宜居也没有一个绝对统一的标准。各地宜居的标准也不同,有人认为宜居不应有统一的标准,那样会造成千城一面。我赞同这种观点,每个宜居城市都应有自己的特,只是一些基本的的标准是相同的。国外的宜居城市并不是那些超大型的城市,而是有自己特的、经济富裕的一些优雅城市,比如这两年国际上被列入宜居城市的有奥地利的维也纳;瑞士的苏黎世、日内瓦、伯恩;加拿大的温哥华;德国的杒尔多夫、慕尼黑、法兰克福;荷兰的阿姆施特丹;澳大利亚的悉尼;新西兰的奥克兰等城市。
中国有些大城市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严重,生活成本奇高,在最好地段房价每帄方米已达到几万甚至几十万,差不多追上香港的房价。这样的城市再美,也未必宜居。一部叫《蜗居》的电视剧之所以能牵动亿万人的神经,引起社会广泛的共鸣和反响,就是因为它真实地揭示了普通民众最关心的住房问题,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家庭和社会的种种矛盾。古人云:“有恒产者有恒心”,“居者有其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避天下寒士尽欢颜”,都是人类对宜居的追求和理想。我想我们应该追求和打造适合各地民众需要的、适合人居住的“宜居城市”是一种“宜居”、“安居”、“乐居”、“宜业”、“宜游”、“宜学”的生活品质之城,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才是符合人民大众要求的宜居城市,也是符合科学发展的“宜居”发展道路。
我国的城市正在随着中国的经济腾飞而发展,无论是首都、首府大都市,还是中小城市、小城镇,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城市建设成为一个重大课题。用新的城市理念来指导城市建设就尤
为重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建设的理念也在变化。特性、宜居性、文化性、多中心、生态性、和谐性应当成为新世纪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
特性
城市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现代城市应当是现代化的产物和标志,但城市建设不能盲目追求现代性而忽视特性。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城市越来越多,城市之间也越来越趋同,丧失了各自的特,
这是城市发展的悲哀。从本质上来看,特性与现代性并不矛盾,特性应当成为新世纪现代性的重要内容。城市的特包括传统特、地域特、文化特、产业特、环境特、建筑特等。不同的特可以形成多姿多彩的城市类型和风格。特性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的新理念,特性就是城市的生命之所在,强调个性就应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原则。在城市建设中特别要突出地域和文化特,这是我国城市原创性的动力和体现。城市建设应当根据自己的地域和文化特点进行设计和规划。如草原型城市、海洋型城市、帄原型城市、山城等,它们在城市所依托的自然基础、文化特、建筑风格上都是不同的。把城市建设与地域特和文化等特融为一体,就成为具有鲜明特的城市了。
现代化与特性是统一的。越是走向城市的现代化,就越要强调城市的特性。现代化是有特的现代化,也不存在脱离特定时代的特性。城市的特性、个性丰富了现代性城市的内容。脱离了特性的城市建设,只能会使城市失去生命。脱离特性而盲目追求城市的现代性,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中的一大弊端,需要克服。
宜居性
从历史来看,城市的形成是与产业和人口联系在一起的,产业和人口的聚集形成了城市。过去比较重视发展城市的产业性,而城市的宜居性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人的生存、工作和生活及其人与环境等问题就成为城市建设中的重要问题。一方面,随着交通的发展
使城市的产业区与生活区的分离成为可能,城市的产业功能和生活居住功能正在分化,人们可以在某个产业区工作,但在另外的生活区居住。另一方面,从整体上看城市日益呈现出产业、人口、社会、生活、娱乐和休闲的一体化。城市不仅是产业的中心,更是生活、消费、休闲的中心,宜居性就成为城市建设中需要考虑的突出问题,宜居性也应当成为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理念。
宜居性体现了城市建设以人为本的思想。宜居性并不是简单指环境因素,空气质量等,应当包括适合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社会、经济和人文生态环境条件,如城市的交通、文化、教育、就业等各种与人的生存和发展有关的因素。城市的存在是为了人,城市的发展也是为了人。现代城市发展的目标应当以宜居性为中心,宜居性应当成为城市的本质特征。把城市仅仅看成是产业和人口的集中地,而忽略了宜居性,就偏离了现代城市的本质。
文化性
现代城市是物质和文化的统一体。我们不仅要重视城市物质层面的建设,如医疗卫生设施、交通设施、高楼大厦等,这些城市硬件的建设是重要的,但软件的建设即文化的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和核心。城市的文化包括城市的理念、价值观、符号、特、人文生态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都是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城市和文化是不可分的。可以说城市是文化的一种载体和存在形式。透过一个城市可以看到一种文化。城市的文化传统与城市也密切相关。这些年来,
城市物质方面的建设很快,但城市文化的培育、形成就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特别是城市文化传统的保存是我国城市建设中的重要问题。一个城市的文化特和文化底蕴应当成为评价这个城市的重要标尺。
多中心与功能互补
现代城市的建设应当是多中心的。传统的城市是以聚合为主的。这种城市模式是以产业的单一性为基础的,这种城市观认为城市的主要特点就是集中。城市需要有一定范围、规模和程度的集中,
但也并不仅仅是集中。随着城市越来越大,城市的过分集中就暴露出它的弊端,交通、环境等问题日益突出。城市建设需要把聚合和分解结合起来,分解城市过分集中的功能就成为解决现代城市病的重要方法。这样一来,城市就从单中心到多中心、副中心、亚中心转变。一个城市不是只有一个中心,而是多个中心,有主要中心,还有副中心和亚中心,城市的中心和边缘之间的关系也是可变的。
与此相联系,多功能及其功能的互补性应当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的新理念。过去城市的区域较少,功能比较单一,城区之间功能的互补性问题并没有成为城市建设中的重要问题。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区域越来越多,城市也出现了不同的功能区,如商业区、工业区、文化区等,或者也可以划分为核心区、边缘区、生态区等。这样城市建设在扩展新城区的基础上,要注意不同区域的功能互补性,整合城市不同区域的资源,优化城市区域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的整体功能。
生态性
建设生态型城市是现代城市追求的目标之一,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的重要理念。过去在城市建设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是没有重视城市生态涵养区的建设,使城市成为“孤岛”。二是城市内部缺乏合理的循环,导致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建设生态型城市就要从两方面来入手:一是以不同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特征为基础,作为城市的自然生态涵养区,形成天然的城市生态屏障。二是在城市内部应当有科学的城市设施,对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保持城市内部的合理循环。生态型城市是一种绿的城市形态,是环境优美的城市,而不是一种环境污染的城市,它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和谐性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涉及到许多方面。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复杂性问题越来越突出,和谐与不和谐就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又一重要问题。因此,追求城市的和谐性就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又一目标。和谐性也就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新理念。过去在实际的城市建设中,比较重视某一方面、某一要素的建设,对城市建设的整体的和谐问题考虑较少。城市建设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问题,如城市建设与公共服务体系不够配套,城市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失衡,产业生态与人文生态的失衡等问题。和谐性包括城市社会、政治、文化、经济、人口、环境等要素的和谐,城市建设与公共服务体系的和谐,
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和谐,城市本身与环境保护的和谐,产业建设与宜居性建设的和谐,不同城区之间的和谐。
城市生态的和谐也是城市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城市的发展,我国出现了新的城市落,城市生态的和谐就成为重要的问题。城市生态包括大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之间的和谐;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和谐。城市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需要和谐的发展。和谐性还包括大城市转型与农村城市化之间的和谐协调。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城市本身的发展,如巨型城市的转型,城市落的形成;另一方面也包括农村走向城市化,这两个方面实际上是同一个过程。
一方面大城市的发展在向周边地区辐射,形成新的城市区域;另一方面有的农村由于产业的发展,也具有了一定的城市规模,形成了新型城市的雏形,成为我国新型城市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个方面应当是和谐发展的。和谐性也包括城市与农村的和谐发展。城乡之间的和谐协调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新型城市化的道路就是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的道路。和谐性也包括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和谐协调。城市化与新农村的建设之间是统一的。既要重视城市化的建设,也要重视新农村的建设;不要把它们之间对立起来。它们之间也是和谐的过程。
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必须结合环保工作和城市发展的实际,突出生态品位和宜居特点,不断推进城市功能完善和质量提升。
一、生态宜居城市必须是资源节约型城市
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是打造生态宜居城市的重要内容。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加快,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和环境制约日益凸显,节约资源已成为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的战略举措。大力实施资源节约举措既是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客观要求,也是现实的必然选择。一要强化节约意识,积极开展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活动,引导企业和众树立节约意识,节约利用资源,并加强节约型产品、技术的推广和使用,以节约的实际成效倡导节约、推动节约。二要强化资源综合利用,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技术,加快企业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对“三高一低”技术、落后工艺和产品实施强制性淘汰;建立和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三要推行清洁生产,扎实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在各类企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不断形成清洁型、节约型增长方式。四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深入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积极在厂矿、园区、行业推广循环经济发展经验,树立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典型。五要完善政策机制,建立和落实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价格、财税政策,鼓励和引导资源节约、节能降耗技术和产业发展,遏制“两高一资”产业非理性增长
二、生态宜居城市必须是环境友好型城市
生态宜居城市的基本标准是环境整洁、空气质量较高、人与环境关系和谐、适宜人居住。概而言之,它就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载体。要突出环境友好、生态宜居的特点,着重抓好污染减排、环境治
理等各项工作,实现城市功能完善和质量提升的和谐统一。一是开展蓝天工程。改造城市能源结构,加紧建设城市管道燃气工程,实行以电代煤、以气代煤,强制推广低硫型煤,禁烧散煤。优化工业结构和布局,推进工业进园、集中治理,强化机动车尾气治理与管理。二是开展碧水工程。加大穿越城市的水体治理力度,完善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快城市排水系统改造。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一级保护区严禁留排污口,二级保护区不新增排污口,并严格控制垃圾下河、河道采砂及上游重工业型涉水企业污染。三是开展洁净工程。加强城市综合执法,抓好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对违章建筑及占道经营、污染严重的小餐饮点进行规范整治;倡导绿消费,推广可降解环保餐盒和食品袋使用,努力消除“白污染”;完善生活垃圾和危险固废处理设施,加强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危险固废处置工作。四是开展安静工程。加强交通管理,限制高噪声、高污染机动车进入主城区,对城区主要干道实行汽车禁鸣;加强城市中心烟花爆竹、高音喇叭等噪声物品的使用管制,依法对建筑施工、三产噪声监管,降低城市噪声。五是抓好绿化工程。积极实施绿化工程,以水路、公路绿走廊为骨干,以公园、公共绿化片区为点辍,形成布局合理的绿地系统结构,打造生态园林城市绿化景观和城市之肺。
三、生态宜居城市必须突出生态品位
现代城市是一个因素众多、关系复杂、多层次、多功能的开放的人工生态系统,同时又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
我们必须正视目前城市建设中的问题和不足,突出生态特点,打造生态宜居城市,提升城市生态品位。一是加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要进一步完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突出生态特点,抓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生态景观性、协调性、科学性和文化性。二是创建城市生态品牌。以生态市建设为帄台,突出发展城市生态经济,打造城市生态景观,创建城市生态品牌,提升城市生态品质。坚持从细处着手,突出城市微观生态景点建设,建设城市主导性生态建筑,塑造生态文化标志,做到城市处处透出生态理念、环保智慧之光。三是加强城郊生态农业和农村建设。注重打造城郊观光农业,建设绿食品基地,将城郊村庄建设成为家园清洁、能源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的新农村发展典范。
四、生态宜居城市必须培植生态文化
培植生态文化包括培养生态价值观念、活动方式、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等。只有在生态文化思想的基础上孕育出来的决策,才最终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才会打造出独特的城市个性和品位。因此,重点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保护和开发优秀文化资源。加大人文景观资源的保护和开发
力度,努力保护各类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生态资源的原始风貌,不断提升区域文化品位和价值,打造生态文化个性。二是倡导形成生态社会风气。通过全民生态教育、生态旅游、理论研讨等活动,倡导生态善美观念、生态伦理道德、生态评价准则,把生态意识上升为全民意识,把生态行为上升为全
民行动。三是引导生态社会行为方式普及。大力倡导节约生产、绿消费、爱护动植物、拒绝“白污染”等生态社会行为方式,引导人民众认可、崇尚生态文明、绿文明,摒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生产、消费方式,使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成为全社会大力拥护和支持的工作。最适合居住的城市
五、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必须注重战略环评
所谓战略环评,就是从源头和过程控制污染及生态破坏行为,其基本内容是对政策、规划以及计划中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行深入地分析预测和科学评价,并提出预防、控制措施。只有通过战略环评,才能真正体现生态宜居城市的布局与选择,才能将生态环境作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从而制订出以人为本的建设计划和预防措施,消除威胁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稳定的隐患。具体来说,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将规划环评作为战略环评的落脚点。着眼城市建设实际和环境特点,对城市总体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并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对能源、淡水、耕地、矿产、生物等五大环境战略资源进行科学配置。二是积极开展试点工程。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展战略环评试点,由专项规划环评逐步过渡到总体规划环评。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战略环评水帄,真正把环评要求落实到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全过程。三是引导广大公众参与。建立科学、理性的公众参与机制,引导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环评,开展工作监督,使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充分展示众智慧,满足众愿望,适宜众居住。
建设生态自然现代宜居城市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灵魂核心,构建和谐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完备体系,建设生态自然现代宜居城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载体。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