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
人类住区、日照间距、城市居住区、日照间距系数、日照标准、绿地率、公共绿地、环境指标、配建水平、千人指标、住宅区、社区、人居环境
日照间距: 日照间距指前后两排南向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冬至日底层获得不低于二小时的满窗日照而保持的最小间隔距离。
如居室所需日照时数增加时,其间距就相应加大,或者当建筑朝向不是正南,其间距也有所变化。在坡地上布置房屋,在同样的日照要求下,由于地形坡度和坡向的不同,日照间距也会随之改变.   
当建筑平行等高线布置,向阳坡地,坡度越陡,日照间距可以越小;反之,越大。有时,为了争取日照,减少建筑间距,可以将建筑斜交或垂直于等高线布置。
1。单幢建筑物纵向长度过长的情况.
2.条式与点式建筑物混合遮蔽的场合。
3。 小区中存在着超高建筑物.
在建筑小区建筑总平面日照计算中,不能用多个单体建筑物的日照等时线简单线性叠加
城市居住区:一般称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日照间距系数:根据日照标准确定的房屋间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值.
日照标准: 为保证室内环境的卫生条件,根据建筑物所处的气候区、城市大小和建筑物的使用性质确定的,在规定的日照标准日(冬至日或大寒日)的有效日照时间范围内,建筑外窗获得满窗日照的时间。
绿地率绿地率(ratio of green space/greening rate)描述的是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与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绿地率所指的"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主要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等。其中,公共绿地,又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组团绿地及其他的一些块状、带状化公共绿地。
公共绿地公共绿地【public green space】是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游憩绿地,应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它块状带状绿地等。
环境指标环境指标是为评价环境质量而针对环境要素设定的衡量标准。环境指标的研究是伴随着20世纪五六十年代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而开始的,因此,当时对于环境指标的研究多集中在环境污染上.现在,环境指标的范畴越来越广泛,已拓展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
配建水平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水平,应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及其它八类设施。
千人指标指进行居住区规划设计时,用来确定配建公共建筑数量的定额指标。一般以每千居民为计算单位,故称.千人指标按建筑的不同性质采用不同的定额单位来计算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例如:中小学生以每千居民有多少座位计算,而医院则以每千居民多少床位计算。
居住小区规划中应如何考虑居民的停车问题
由于经济发展和国家对小汽车产业的引导,激励,小汽车进入家庭成为不可扭转的
趋势,居住小区特别是90年代以前建的居住小区的停车成了一个难题,汽车随意停放现象
普遍,对居民安全,小区环境,小区防灾等方面带来巨大的影响。
一,居住小区停车的现状及影响
1)车位需求急剧扩大。 2)规划设计对停车需求估计不足,造成居住小区的停车场库规划建设远远落后于实际
情况.
3)公车私用严重,增加居住小区的停车压力。
4)居住小区停车管理法规不完善,助长了乱停乱放盛行。
2。停车不足对居住小区的影响
1)对区内交通的影响。小汽车随处停放占据了路边,使道路更加狭窄,造成交通不畅;
车行与人行混行交叉,特别是在学校,幼儿园前路段,不能保证其交通安全
2)造成活动场地的减少。目前,居住小区内的汽车停放以占用组团内门前较平坦,开
敞的儿童活动场地,娱乐场所最为普遍,使各类活动场所改变了原有的功能和性质,特别是
给儿童户外活动的安全性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3)破坏区内绿化.许多车辆占用辗压路边的绿化带或者成片绿地,有些甚至把原有绿
地改装成为硬地面停车场,使居住小区绿化面积大量减少.
268
4)对区内环境质量造成污染.没有规划的停车行为往往是尽可能地离家就近停放,使
临街和低层住户深受噪音的干扰,汽车产生的废气也会在高峰时段使居住小区内的空气污染
加重,小汽车的增多和随意停放还带来景观上的问题。
5)降低居住小区内防灾能力。
三,解决居住小区停车问题的设想
基于国家对小汽车产业的引导,激励的大环境,我国居住小区停车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居住小区停车的现状问题,以及居住小区本身的特点,提出一些规划方面
的设想.
1。停车库布局上兼顾居住小区的特点
居住小区与其他用地类型有所不同,在停车场库布局上除了保证停车方便之外,更要注
意到行人安全,小区环境景观等重要因素,提高居住小区整体环境质量,归纳起来大致包括
如下几点:
1)首先,为便于居民接受,停车场布局要在合理的可接近范围之内。
270
2)保证儿童,行人的安全,停车场应明确从步行道和儿童游戏场所分离,集中停车场
的出入口不要直接对马路。
3)在停车场库的外观,体量,位置上要有所设计,即从各角度上看不会对小区静态景
观产生不良影响;对噪声掩蔽上也要在设计上采取相应的手段。比如分散的小停车场相对太
大的停车场对景观影响要小,建筑物端头的停车较道路与住宅之间的停车对视野的影响更
小,在建筑彩合调方面有 较大的发挥余地有不影响功能要求等.
4)根据实际情况,权衡利弊,因地制宜,对上文所述的各种停车方式做出合理的选择。
5)在居住小区的道路设计上,允许步行者能方便到达任何地方,而机动车不能随意行
走,可采取路面驼峰以及局部窄路,弯道(至少45。)来限制车速,并采用踏步分离道路与
住宅,来防止车辆太靠近住宅。
2。在规划阶段考虑汽车存放问题
在解决停车问题上,配建停车是主流方向,即对于新建的居住小区,停车问题应在规划
阶段给予充分考虑未来的停车需求。但很多城市原有的停车配建标准已不适用,以广州市为
例,从执行法规上看,规划部门执行《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细则》,市建委执行《广州市住
宅设计规则》,交警部门执行88年两部联合公布的《停车场规划设计规则》,政出多门,无
所适从;从标准内容上看,由于近年来交通特性发生了变化,原有标准普遍出现偏低的趋势。
国内其它城市也同样有类似的情况,因此应进行专门的研究,制订出新的配建标准,以满足
未来停车需求量的增长.今后不应该有全国同一的指标,应是各地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
在制订住宅区的配建标准时,应考虑到居住小区的档次,规模,在城市中所处的区位,城市
交通条件,居民出行状况和居民收入情况等,还应体现各城市未来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和中心
区对停车需求的管理政策。
3。分散建设小型停车库
对于已经建成的老居住小区,宜推行"小型分散”的原则,进行挖潜,利用住宅周围边
角地区,见缝插针,把停车步行距离缩到最短,以便于居民接受.可以考虑采取投资相对较
低,噪声,废气污染较少的地下,半地下式机械停车场.香港对这种”小型而分散”的停车
布置运用得比较普遍,如铜锣湾最密集得商业与居民混合区内,轩尼诗道,骆克道道和告士
打道三条平行得道路上,在约400m×100m的小范围内,竟可以到18处停车库,其中17
处都是少于50个泊位的小型车库,大大缓解了该地区停车难问题。当然,分散是有度的,
其前提是对出入口不对周边道路交通造成不良影响.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多栋零星住宅统
一修建公共停车场,以减少道路上过多的车库出口.
4.合理利用地下资源
不管怎么说,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前提下,我国人均拥有小汽车的数量将大幅度增加是毫
无疑问的.针对我国人多地少的特有情况,参考国外经验,地下停车场将是一种解决停车问
题行之有效的方式,虽然耗资较大,但可以综合利用场地,对环境保护非常有利。如果在政
策上许可地下修建停车场可减免土地费,即修建地下停车场在节省用地上和经济上都是合理
的,但一般应考虑下面几方面因素:
271
1)设计初期应把地上建筑与地下停车库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以减少上部柱网对下
部停车库布局的影响。为提高地下停车库的使用效率,有必要把把上部建筑尽可能沿组团

边布置,在住宅围合的组团中央花园下面设置地下停车库,从而有利于地下停车空间的完整
性。
2)地下停车库经常兼作为人防,水电设备机房,因此需要合理匹配各种设备的区位,
把柱网跨度较大,较完整的区域作为停车用途,车库无法利用的边角位置作为机房用途。
3)汽车出入口应选择距离小区出入口较近,容易辨认且对行人影响较小的位置,大型
住宅小区的地下停车库,多个汽车出入口宜分散布置,既利于汽车安全疏散,又便于小区不
同位置的车辆到达最近的车库出入口,减少居住小区的地面车流.
4)充分考虑安全因素,包括车库本身的安全和地上住户的安全.除管理上加强监视外,
在设计上应作出相应的措施.应尽量避免地下车库直接利用楼梯直接进入住宅内部,建议另
设楼梯出地面后再进入住宅门厅;地下车库的出入口到达地面后应在易受监视的位置;尽量
把自然光,空气引入室内,适当在出入口处把地面绿化向地下空间延伸,消除阴森,压抑的
不良影响。
5.完善与居住小区停车相关的措施
完善与居住小区停车相关的措施,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
1)在开发建设上要保证公建配套设施完备.据广州市98年万户居民出行调查统计,
通勤出行占63。72%,生活性出行占22。09%,随着新兴居住小区向城市边缘地带扩张,城市
的交通压力日趋严重,合理配备居住小区的公建设施,可以减少居民非工作出行,可缓解城
市的交通压力和适当控制机动车拥有量.
2)优先发展公交,保证居民出行方便.停车需求与城市公共交通的当前服务水平直接
相关,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居民对交通的可达性和出行舒适性的要求必然越来越高。小汽
车的主要吸引力在于出行的方便快捷,如果不能提高公共交通系统的服务质量,小汽车发展
势头无法遏止,居住小区停车需求持续增长无法避免。针对当前居住小区郊区化的特点,开
辟小区直达城市中心或轨道交通衔接站点的公交专线尤其重要。
3)执行公共交通导向的土地利用规划.城市用地形态对交通方式的影响十分明显,能
否执行公交导向的土地利用规划,较大程度决定了将来居民自备小汽车的数量,从而成为影
响居住小区停车供应的主要因素.
4)在我国,小汽车对于其它资源来说,还是一种奢侈品,仅为少数居民的交通工具,
对环境造成的环境压力却要全体居民来承担,似乎不公平。出于与国外征收高牌照费,有铅
汽油价格高于无铅汽油同等理由,居住区的停车费用或车库售价应高于一般物业售价和租
金,将额外收取的的费用用于改善居住区的公共环境,以对不使用小汽车的居民作为补偿,
并可作为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的导向性政策的组成部分.
5)居住区停车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夜间停车为主,白天利用率不高,因此应在政策上允
许部分停车为对社会开放,以补充周边地区停车供给不足,合理配置整个社会资源.这要求
在居住小区规划时,对外开放的车库出入口应接近小区外围,以免外来车辆给小区安宁带来
不良影响。
272
四,结语
居住小区的停车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综合性较强的问题,需要政府各部门与房地产开
发投资部门,共同配合,视为居住小区内的基础设施,落实到居住小区的开发建设中去.要
做到上述的居住小区停车方式选择与布局的思想也绝非易事,需要规划师,建筑师结合具体
的实际情况,通过精心设计才能达到总体上的优化.总之,解决居住小区的停车问题,应采
取多种多种手段综合治理,充分考虑居民,车主的利益,尽量使停车设施与居住小区中的建
筑,道路,绿化等密切结合形成有机协调的整体.
2. 居住区综合技术经济指标体系的内容
3. 用地平衡表及其作用
1)对土地使用现状进行分析,作为调整用地和制定规划的依据之一
最适合居住的城市2)进行方案比较,检验设计方案用地分配的经济性和合理性
3)审批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的依据之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治理、保护进行统筹安排的战略性规划,是国家、各省(市)全面、统一、合理利用区域土地资源的宏观措施。而用地平衡方案的确定是编制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快速而合理地进行用地平衡是规划顺利进行的一个基本前提
城市的发展是有一定的客观规律的,体现在空间上就是由不同性质的用地构成,最基本的就
工业用地居住用地、交通和绿化用地是有一定的比例关系了,人均用地指标也是有一定幅度的,用地平衡表就是体现一个城市的用地结构的,特别是现状和规划对比,能够看出城市的用地结构与城市的性质、功能定位是否相符,是否有所优化

4.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概念方法较以前有哪
  些改变,宜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5. 社区在居住区规划中的意义
社区在住宅区规划设计中的作用是让住宅区生活便利性,疏散安全性,商业配套性,邻里和睦性,环境整洁性,起到了整体性、系统性、合理性、大环境集性、小环境私密性的合理统一

6。 住宅区与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之间的关系
住宅区规划设计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一、居住区是整个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要求,从全方面出发考虑居住区具体的规划设计。
二、居住区规划设计应坚持《城市规划法》提出的“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
三、居住区规划设计是在一定的规划用地范围内进行,对其各种规划要素的考虑和确定,如日照标准、房屋间距、密度、建筑布局、道路、绿化和空间环境设计及其组成有机整体等,均与所在城市的特点、所处建筑气候分区、规划用地范围内的现状条件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在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利用和强化已有特点和条件,为整体提高居住区规划设计水平创造条件。
四、城市居民的一生中,约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是在居住区内度过,因而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必须研究居民的行为轨迹与活动要求,综合考虑居民对物质与文化、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及确保居民安全的防灾、避灾措施等,以便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生活环境。
五、为残疾人就近提供工作条件,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活动的场所, 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服务设施和方便、安全的居住生活条件,使老人,残疾人能一样享受国家、社会给予的生活保障,应是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尤为重要重要问题。
六、住宅建筑标准化,是建筑工业化、施工机械化和促进住宅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加快居住区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但也易因此而造成住宅形体整齐划一、平淡单调。因而,在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建筑标准化与施工机械化的要求,同时也要结合规划用地特点,对建筑单体的选型、体量、调等提出要求,并通过不同的布局手法、体空间设计等,为建筑体多样化创造条件。
七、社会、经济、环境三个方面综合效益的高低,应是衡量和评价居住区规划设计优劣的综合标准,也是居住区规划能否付诸实施、居住区基本的居住生活环境能否得到保障的关键所在.而提高三个方面综合效益的基础环节,就是经济、合理、有效地使用规划范围内的土地和空间。统一规划,综合开发、配套建设也是提高三个效益的重要环节.同时,还应考虑适应分期建设的要求,并为商品化经营和社会化管理创造条件.筑、道路、广场、院落、绿地和建筑小品之间及其与人的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8。 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及其在住宅区规划的作用
9. 服务半径的定义以及设施分级、服务半径确定考虑的因素
定义:服务半径是指各项设施所服务范围的空间距离或时间距离。 
设施分级、服务半径确定考虑的因素包括两方面:一是居民的使用频率,二是设施的规模效益
10。 住宅区路网布局时应遵循的原则
住宅区的路网布局规划应在住宅区交通组织规划的基础上,采用适合于相应交通组织方式的路网形式,并遵循以下原则:1)顺而不穿,保持住宅区内居民生活的完整与舒适;2)分级布置,逐级衔接,保证住宅区交通安全、环境安静以及居住空间领域的完整;3)因地制宜,使住宅区的路网布局合理、建设经济;4)功能复合化,营造人性化的街道空间;5)空间结构整合化,构筑方便、系统、丰富和整体的住宅区交通、空间和景观网络;6)避免影响城市交通
11。 影响居住区环境质量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