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如今古诗词教学现状令人担忧。笔者认为如能挖掘古诗词中的故事资源,通过讲述诗人的故事、演绎诗中的故事、寻诗外的故事,拉近古代诗词与现在学生之间的距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 故事资源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语言精妙凝练,表达意蕴深远,情感丰富细腻,富有节奏美和韵律美,令人回味无穷。《课程标准》强调:“要通过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审美情趣,增强文化自觉,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1]而观小学阶段的古诗词学习,效果不甚理想。究其原因,一是古诗词的教学目标缺乏人文性。教学以应试内容为主,教学过程中重背诵轻感悟,而古诗的历史文化、诗人的个人经历和创作的原因等都是有所缺失的。二是教学过程机械。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以“知诗人,解诗题,诵诗句,明诗意,悟诗情。”这样程序化的教学方式来展开教学,课堂中老师逐句讲解,学生机械记忆,尤其对诗文情感更多的是来自于老师的讲授,而不是自己的品读感悟,这样单一的教学方法只能使学生的
学习兴趣逐渐衰减。三是教学脱离学情,缺乏有效手段。古诗词的语言相对生涩难懂,时代背景也离学生生活很远,再加上小学生认知能力和知识经验的有限,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存在畏难心理,更难以产生学习兴趣。若能挖掘古诗词中的故事资源,将故事教学法融于小学古诗词课堂,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意识,促进其对古诗词的深度学习。
一、讲述诗人的故事,入境体情
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讲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在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只有认识诗人,了解其写作背景,才能提高对诗词的阅读热情,进而真切的感知体验到诗人独特的内心情感,体会古诗词所蕴含的哲理寓意。
(一)诗前铺垫
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赠汪伦》是一首感人肺腑的留别诗,但由于学生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较浅,所以他们无法深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也难以对此诗产生较强的学习热情。教学中,教师可先查阅这首诗的背景资料,挖掘“万家酒家”和“十里桃花”这一故事资源,再对学生娓娓道来:
唐朝有一个叫汪伦的人,非常豪爽,并且喜欢结交名士。当时李白声名远扬,汪伦非常钦慕,希望有机会一睹诗仙的风采。于是汪伦写了这样一封邀请信:“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接到信就高高兴兴地赶来了,一见到汪伦。就迫不及待地想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家”。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万家’是我们这里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后哈哈大笑,连说“佩服!佩服!”
汪伦邀请李白住进自己家中。在这里,李白每天饮美酒,吃佳肴,听歌咏,与朋友高谈阔论,与汪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和许多村民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李白十分感动,情不自禁吟诗一首,送给自己的好朋友汪伦。
把这段历史上有名的趣谈编成故事,用故事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走进诗人的生活情境,进而体会汪伦和李白之间的深厚情谊,学生对接下来诗词的学习自然水到渠成。除了这首《赠汪伦》,还有很多满含离情别绪的送别诗,《别董大》《芙蓉楼送辛渐》《送元二使安西》等皆已列入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中,教学中,教师可挖掘故事资源,引入诗中蕴含的“故事”,把诗人的故事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学生才不会觉得古诗学习是枯燥的,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了期待和探究。
1.
诗中辅助
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借助故事能让学生的难点迎刃而解。比如在咏物古诗中,诗人往往托物言志,托物寓情。对于学生来说能理解诗词本身蕴含的情感,却很难理解诗人最深层次想要抒发的情感。借助于故事,能帮助学生理解诗人想要借诗词所传达的情感内涵。如教材中的《石灰吟》《竹石》《墨梅》等诗词都是托物言志,只有把物的特性和诗人的故事进行对比学习,才能真正理解诗词的内涵。
(三)诗尾提升
《示儿》是陆游的临终遗作。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征战沙场、杀敌报国是他的志向。“爱国”二字,贯穿陆游的一生。“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赤心惟报国”“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一闻战鼓意气发,犹能为国平燕赵”这些诗句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情绪,是他一生的关照。教学的最后把陆游的其他诗作呈现给学生,教师再把诗人生平故事讲给学生听。学生透 过诗人的作品
和诗人生平的故事,能够更多元、更集中地感受诗人对收复故土地坚定信念和悲壮心愿,体会到爱国已深入到诗人的骨髓。
二、演绎诗中的故事,语境意会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意境是诗词的灵魂,学习诗词就是品味诗词意境的过程。入境,方能悟情。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要想方设法把诗词中的意境呈现出来,让学生进入古诗描绘的画面,学生才能通过形象、通过意象、通过印象体会古诗的意境,触摸到诗人的内心世界,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能很好地创作意境。
(一)还原画面,启发想象
一首好诗词犹如一幅形神兼备的艺术画面,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就能将诗词还原成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
教学邵雍的《山村咏怀》时,教师可以一边引导学生想象烟村、人家、亭台、鲜花等景象构成的田园风光图,一边将这首诗编成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有一个小朋友,跟着家人一起去郊游。他们走出去二三里,路过一个小村子,看见四五户人家。正是做饭的时候,家家户户的烟囱都冒着烟。他们有点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休息。亭子外面,花儿开得艳丽,小朋友不由得数起来“八朵,九朵,十朵……”真是一朵比一朵好看!
把故事对学生娓娓道来,学生就不用仅依赖凝固的文字,而能够凭借生动形象的故事来想象有趣的画面,自然而然就走进了诗词营造的淡雅的意境,进而体会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二)演绎故事,境中悟情
古诗词教学中,将古诗词本身内容故事化,进而以故事演绎这样的直观形式深化学生认知,能帮助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更深入体味诗中蕴含的情感。
在古诗词中,有些诗富有生活气息,较为贴近学生的生活,很适合学生自己联系生活,以故事的形式再现诗歌的情境。如“牧童骑黄牛”“蓬头稚子学垂纶”“小娃撑小艇”都易与学生产生共鸣。教学中,可以从故事入手,让学生讲一讲或者分角演一演故事,把古诗以故事的形式演绎出来。
如教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村居》时,教师可先为学生提供一组词语:“二月、儿童、放学、纸鸢”,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用这些词语进行想象,再讲一讲故事。
春光明媚的二月天到了,小草从泥土里探出了脑袋,几只黄莺在空中快乐地飞来飞去,不时传来悦耳的歌声。杨柳披着长长的辫子,随风舞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似乎已经陶醉在这片美丽的春光里。一放学,小孩子们就急忙跑回家,拿出喜欢的风筝和小伙伴们一起到草地上放飞,迎着东风,风筝高高地飞起来,孩子们唱啊跳啊,多么美好地童年生活啊。
学生对这样讲故事的学习方式是非常喜欢的,学习的兴趣就被激发起来了,并且学生在讲述与演绎的过程中又加入了个人的理解和想象,对接下来诗歌的学习就有更加个性化的体悟,古诗学习的过程亦更为惬意。这样将古诗转化为故事,更加形象直观,令人印象深刻。
1.
改写故事,提升能力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先以讲故事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拉近学生与诗人的距离,帮助他们更好体会诗人的情感;再通过学生自己演绎故事,从而对诗词的内容有更深入的解读,对情感有更真切的感受。但是在实际古诗词教学中,往往很难实现用充足的时间把一篇古诗词赏析透彻,教后经常感叹意犹未尽。因此,教学中可以把课堂中的讲故事延伸到课后,引导学生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对古诗词进行故事改编或续写。
例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诗人王维在重阳节那天独自一人在外,非常思念家人,于是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自然而真切地表达出他思念家乡亲人地情感。“异乡”和“异客”两个词语突出了诗人在他乡的孤独感;“倍”是“加倍、更加”的意思,用词十分巧妙,表达出他平日对家乡也是念念不忘的,只是在重阳节加倍思念亲人。诗人在一开头就直接表达了自己孤身一人在他乡对远方亲人强烈的思念之情。后两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笔墨不多,寥寥两句写着家乡的亲人在佩戴茱萸登高时想念诗人的情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所见进行描绘扩充,能使之更加丰富生动。在孩子们的笔下,诗人曾和自己的亲人一起登高、一起畅饮、一起生活的场景以及家人们遗憾少了诗人的感情都跃然于纸上,他们所描述的对话、心理、动作,各有各的理解,想象丰富,情感细腻。远离学生时代的古诗词就这样被学生自己读活了,同时也达成了由“悟课文”到“学表达”的转变。
通过写故事,化诗为文,既培养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又弥补了课堂上的不足,完成了对古诗词的理解及赏析,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大有裨益。
1.
寻诗外的故事,适时拓展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