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上期期中试卷
高一历史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A. 奠定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B. 标志中国迈入奴隶社会
C. 体现人类社会最早文明 D. 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
2. 距今约7000~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它的典型器物是
A. 彩绘陶器 B. 黑陶 C. 青铜器 D. 玉器
3. 周王称呼比自己年长的同姓贵族为“伯父”,比自己年轻的同姓贵族为“叔父”;称呼比自己年
长的异姓贵族为“伯舅”,比自己年轻的异姓贵族为“叔舅”。然而他们之间并不一定存在密切的亲属关系。这说明周王朝
A. 淡化君臣之义提倡万民平等 B. 治国理政借助人伦秩序
C. 利用礼乐制度规范贵族关系 D. 讲究礼贤下士网罗人才
4. 春秋时期,晋国在与楚国争霸的过程中,不断经营西面和北面的腹地,取得战马、铜料、食盐和兵源,将原来是山戎、赤狄、白狄等的族都吸纳为晋人。这一措施
A. 加剧了民族矛盾 B. 推动了民族交融
C. 背离了尊王攘夷 D. 拉大了经济差距
5. 儒家主张以德治国,道家主张以道治国,墨家主张以爱治国,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他们的共同点是
A. 重建政治秩序 B. 尊重自然规律 C. 重视德治教化 D. 主张尚贤节用
6. 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公田变为私田 B. 铁犁牛耕的出现
C. 国家走向统一 D. 封建制度的确立
7.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统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C.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奴隶制度 D.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8. 东汉班固等编撰的《白虎通义》,将飞鸟走兽也列入王权的范围里,所有动物的命名都有缘由;每一个字音都可以变成有意义的道德解释,整个宇宙都属于一个无所不包的系统,而这个系统在人间的中心就是皇帝。这表明《白虎通义》
A. 以宇宙秩序来论证人伦秩序 B. 继承了新儒学君权神授观念
C. 有效贯彻了汉代大一统思想 D. 王权和神权的彩非常浓厚
9. 汉朝推行“以孝治天下”,对不赡养老人者,要在闹市执行死刑。对父母、祖父母等长辈不敬孝者也判重罪。子女杀戮父母、祖父母者,即使未遂,均判弃市(暴尸街头),殴伤长辈者同样也处弃市。上述史料中所述现象主要反映了汉代司法审判
A. 强化君主专制 B. 渗透儒家伦理 C. 充满人文彩 D. 维护民众利益
10. 在三国鼎立示意图中②代表
A. 鲜卑 B. 魏 C. 蜀 D. 吴
11.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A 商品经济水平较高,起到推动作用
B. 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先进生产技术
C. 江南越人开始从事农耕生产
D. 七国是现在的哪个省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
12. 下表是汉至唐的分封情况。据此可知,分封
朝代 | 分封 | 后果 |
汉 | 8个异姓王、9个刘姓王 | 七国之乱 |
西晋 | 27个同姓王 | 八王之乱 |
唐 | 册封“异姓王” | 藩镇割据 |
A. 易造成国家动荡 B. 在汉代发展到鼎盛
C. 在当时仍占主流 D. 对象以异姓王为主
13. 中国古代某时期制定选官标准,史称“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该选官制度是
A. 世卿世禄制 B. 征召制 C. 察举制 D. 科举制
14. 它是官僚政治进入完善和成熟时期的产物。它把朝廷的决策和行政职能分离,但决策权力本身也被分割;它与秦汉时丞相集决策与行政于一身的旧制度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奠定了中枢机构的总体格局,并为以后历代所沿用。它指
A. 郡国并行制 B. 九品中正制 C. 三省六部制 D. 猛安谋克制
15. 唐玄宗设立翰林学士后,翰林院开始逐步取代中书省的职权。唐宪宗以后,翰林学士俨然成为更重要的一套决策班子,被称为“内相”,“但凡大诰令、大废置”,“莫不专受专对,他人无得而参”。据此可知,唐中后期
A. 创新制度以加强皇权 B. 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 优化制度以提高效率 D. 贵族政治已然衰落
16. “门阀之家,在选举上占优势,原因其在乡里有势力之故,离开了乡里,就和‘白屋之子’无甚不同;而科举之制,使‘白屋之子’可以平步而至公卿。”该材料
A. 反映了九品中正制具有双重的作用 B. 说明了科举制彻底扭转了门第观念
C. 肯定了科举制带来的社会阶层流动 D. 指出察举制下世家大族垄断选官权
17. 据《隋书经籍志》载:“道、佛者,方外之教,圣人之远致也。俗士为之,不通其指,多离以迂怪假托变幻乱于世,斯所以为弊也。故中庸之教,是所罕言,然亦不可诬也。”材料意在强调
A. 佛道思想源自儒家文化 B. 人们应理性看待佛道思想
C. 佛道思想内容迂怪变幻 D. 儒家文化与佛道走向融合
18. 下图所示是一幅古代书法名作,从中可以看出
A. 秦代书法篆刻的艺术共融 B. 唐代狂草的抒情写意C. 晋代由行入草的书法风貌 D. 宋代楷书的疏密适宜
19. 中国医药学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东汉时期出现的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是
A. 《黄帝内经》 B. 《神农本草经》 C. 《救荒本草》 D. 《本草纲目》
20. 下图中诗句反映的时代背景应该是
A. 宋辽对抗 B. 南宋与金对峙
C. 宋夏和议 D. 北宋与金对峙
21. 梁启超在《王安石传》中提到北宋中期改变了当时害民的差役制,施行募役制,让百姓交一些请人赋役的钱作为招募差役的资本,这近似于一种人身税,这是王安石的第一好政策。据此可知,梁启超认为募役法的实施
A. 转嫁了财政危机 B. 缓和了阶级矛盾
C. 减轻了农民负担 D. 增加了财政收入
22. 北宋初期,在地方上另设通判以抑制知府、知州的职权。至道三年(997年)又将全国划为15路。各路设转运使(负责转运财物),后又设提点刑狱(负责刑狱),二者在本职工作外还负责监察地方官员,又被称为“监司”。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 提高中央财政收入 B. 分事权以相互牵制
C.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D. 改变地方割据局面
23. 耶律阿保机以汉人为版筑使,修建都城。都城分南北两部分,北面为皇城,建有宫殿、
衙署、寺庙,西北部空旷地是契丹贵族安扎帐篷之地;南城为汉人、渤海人和回鹘人居住之地,除少量衙署和寺庙外,主要是民居和作坊。材料体现了耶律阿保机
A. 对文化兼收并蓄 B. 改变了契丹人的生活方式
C. 推行南北面官制 D. 认可各民族一律平等
24. 据史载,道教领袖丘处机曾于1188年两次被金世宗召见,其“剖析天人之理,演明道德之宗”等建议甚合金世宗之意;1219年,丘处机提出的“济世安民”、“仁爱孝道”等主张,也得到成吉思汗的赞同。据此可知A. 道教成为金元两朝的国教 B. 民族交融趋势已深度发展
C. 金元统治理念发生根本变化 D. 金元统治者十分推崇道教
25. 元代行省长官在忽必烈时期主要执掌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时,可统帅本省军队。同时规定,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据此可知元代
A. 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 B. 重视对地方官员的考核
C. 地方长官有较大独立性 D. 专制主义皇权空前加强
26. 南宋《梦粱录》记载临安“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既无虚空之屋。”《都城纪胜》载:“(临安)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与唐朝前期相比,材料中反映南宋
A. 只有临安商业分布非常广泛 B. 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C. 开始突破政府对商业时空的限制 D. 城市的商业功能增强
27. 朱熹的著述中,童蒙读物占很大比重,如《论语训蒙口义》《易学启蒙》《小学》《四书集注》等;特别是《小学》《四书集注》,一直被元明清统治者作为正统教材。这反映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