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价格的不是价值(125)
“价值决定价格”是错误的。
“抽象劳动”是不存在的,“价值”的含义不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心血、智慧和汗水”,“价值”的本义就是使用效能。劳动能创造使用效能,大自然也能创造使用效能,一切有使用效能的东西都具有“价值”。
“使用效能”不能决定价格。
一副普通的网球拍500元,一袋大米250元,原因不是网球拍的使用效能正好比大米的使用效能高一倍。一把斯特拉底瓦里乌斯牌小提琴售价是25万美金,满满一车皮大米是5万美金,难道一把小提琴的使用效能是一车皮大米使用效能的五倍?
既然“使用效能”不能决定价格,那么“价值”也就不能决定价格。使用价值
决定价格的因素有两个:生产成本和需求效用。
一,生产成本决定了商品价格的底线。
无论用于交换的东西是劳动产品,还是大自然的馈赠,首先必须隶属于某个利益主体。不属于任何利益主体的公共资源是不能用于交换的。无论这个利益主体是国家、公司、还是个人,他占有或出售这个资源时,都会产生一定的成本。如果是劳动产品“粮食”,会有种植、运输、储藏成本;如果是大自然馈赠的矿藏,会有保护、勘测、开采成本;如果是自己健康的肾脏,会有手术、康复、日后身体健康成本。
当农民把粮食拿到市场上出售时,他不会揣测这口袋粮食含有多少“心血、智慧和汗水”,他会计算拥有这口袋粮食损耗了多少成本。种子、肥料、水电,加上工时,一共150元。那么,这口袋粮食的价格只能存在于150元以上,低于150元,农民就会把粮食扛回家,并发誓再也不种粮食了。
某公司在给自己开采的铁矿定价时,也没功夫去琢磨全公司共花费了多少“心血、智慧和汗水”,他会计算开采一吨铁矿会有多高的成本。勘探建设费用、设备人工费用、资源税、所得税等等,每吨成本是800元。于是,只有价格高于800元时,市场上才会有铁矿石,低于800元就不会有铁矿石供应。
某青年准备以换一部新手机,他更不会去想“我为这个肾花费了多少心血、智慧和汗水”,
他只会想:手术费用是3万,后期恢复是2万,今后健康风险估值10万,再加上新手机8千,成本是16万。该青年一口咬定:低于16万免谈!
二,需求效用决定了商品价格的上限。
买东西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不论是满足生产需要,还是满足生活需要。
需求满足也是有成本的,叫“机会成本”,满足一种需求就意味着放弃了另一种需求。今年春节带着老婆、孩子去东北看望丈母娘,就必须放弃回汕头看望老爹的机会。只要需求效用大于机会成本,需求效用便实现了最大化;否则,需求效用会阻止你的行为。
眼看着大米价格飞涨,从2元到4元再到6元,而今已直逼10元一斤。家庭财政已经窘迫到一分钱也要掰成两半花的程度。当大米价格逼近10元的时候,面粉只需6元。虽然喜欢吃米饭,但满足吃米饭的机会成本是10元,改吃面食的机会成本是6元,于是,放弃吃米饭的需求满足,改吃面食。虽然各家经济条件不一样,但都有需求效用上限。如果大米涨到了15万元一斤,即便是马云一家也不会天天吃米饭了。
某钢铁公司每年需800万吨铁矿石,如果800元一吨,每吨铁锭的盈利是200元;如果是100
0元一吨,每吨铁锭的盈利为零;如果1200元一吨,每吨铁锭的盈利是-200元。此时,该公司对1200元一吨铁矿石的需求为零。
三,价格的形成。
“价格”不是价值决定的,而是市场决定的。
所谓“市场决定”,就是由生产成本和需求效用最终决定。
生产成本为交换画出了底线,低于这条线没有“卖”的行为;需求效用为交换画出了上限,高于上限没有“买”的行为。
买卖双方就在划定的这个区间内进行博弈。因为这个区间是双方都能接受的,区别仅在于价格能不能再高一点,或价格能不能再低一点。
下面我们借用一张图表,把价格形成中的关系表示出来。
R为价格区间,P为供给数量线,Q为需求数量线,A为需求效用上限,B为生产成本下限,S为供方期望线,D为需方期望线,O为价格点。
S之所以是由左向右趋于向上,表示供方在高价位上愿意多供,低价位上减少供给;D之所以是由左向右趋于向下,表示需方在低价位上愿意多买,高价位上减少需求。
S之所以在B线之上,是因为供方只能在生产成本下限以上向他人、向社会提供交换物;D之所以在A线以下,是因为需方只能在需求效用上限以下形成市场需求。
S与D相交处为价格点,也就是交换物的实际价格。从图中可以看出,价格只能在AB区间内形成,A--P和B--Q区间不会有价格点。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要彻底根除一个极荒谬的观念:等价交换。
正是圄于“等价交换”观念,人们绞尽脑汁、苦思幂想,在买卖双方中强行寻共同的比较质态。可悲的是,世界在历经近万年,从结网捕鱼的远古到远洋渔业公司的而今,那儒生们戴着近视镜还趴在故纸堆里来回扒拉。
他们到什么了呢?
“使用价值价值论”、“生产要素价值论”、“供求价值论”、“劳动价值论”、“货币价值论”等等,等等。他们都在为“等价交换”寻“共同质态”。
等价交换既无可能、也无必要。买的根据是需求,卖的根据是成本,两者根本就不是一码事,何来“等价交换”?退一万步说,若真是等价交换,买卖双方就必然成为你死我活、你赔我赚的敌对双方了。因为共同质态的最高利益点只有一个,谁占领它谁就是胜利一方,失败者则遍体鳞伤。
亲爱的朋友啊,抽点时间到商场、饭店门口去坐一会儿,看看那些整日进出的人,是不是个个遍体鳞伤?我们越来越多看到的是:满头大汗的商家喜笑颜开,大包小包的顾客满心欢喜。注意,我们探讨的是市场常态,坑蒙拐骗不在探讨范围以内。
顺便告诉朋友们一个真理:虚假的朋友将越来越少,虚假的敌人则越来越多,而且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农业经济中,利益主体间是“你活你的、我活我的”,人人都会在彼此冷漠的脸上贴一张“仁爱”的面具。在市场经济中,利益主体间是“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人人都以满足对方的需求而得到自我满足。
表面上看,每一次买卖活动都是一场“敌对”的利益较量,利弊得失迫使我们要煞费苦心地去应对;而实质是,买卖双方都是站在有效价格区间内展开搏弈,无论价格点最后定格在哪里,双方都是获利者,区别仅在获利预期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而已。
说句不中听的话:买卖活动中那个“虚假的敌人”其实比自己的亲人都亲。亲人过世了,擦干眼泪我们还能继续生活。而且随着祖国的进步、市场的完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倘若没了“虚假的敌人”,没了市场上博弈的对手,是没有了商品交换,今天的幸福生活还能继续吗?
总之,交换不是胜负、不是平局,而是双赢,是皆大欢喜。倘若交换是你胜我负、你死我活,就绝不可能发扬光大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