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由商品到货币的惊险跨越
摘要: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谈到:“商品到货币是一次惊险的跳跃。如果掉下去,那么摔碎的不仅是商品,而是商品的所有者。”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初衷和最终目的并不是说要生产出一些“有用的物品”,而是要将通过生产这些商品并出售来获得商品的价值,从而赚取利润,维持生存和发展。所以,实现商品到货币的转换,对于商品生产者是关乎身家性命的大事。那么如何能够保证或者说是尽可能地促进这种跨越的实现,就成了生产者们最关心的事情。
我所思考的几点想法如下:
提高性价比 ,这要求用相对较低的成本去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调查市场,了解消费者需求  根据消费者喜好来生产产品,若市场上已有产品,则应提质降价,若市场上没有产品,则应发挥创新能力,生产新产品
准确做好自己的定位,确立自己产品的主体消费体
善于推销
但是,是否实现了这种跨越就是好的?我想答案并不一定。因为社会不只有厂商。如果厂商通过非正常的手段,通过欺骗消费者、损害国家利益的方式实现了这种跨越,即使他们赚取了再多的利润,都是不好的,不仅仅是破坏市场秩序,更可能威胁社会。所以,厂商在急着卖出自己的产品,急着实现商品价值的时候,还不能忘了肩上扛着的社会责任,不能忘了社会道德标准规范,不然,其恶行总会被发现,企业将毫无声誉可言,那还有谁敢来买你的产品呢?所以,要想在长期情况下也能在同行业中保持一个独特的地位,持续把企业做大做好,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关键词:价值 使用价值 性价比 消费者需求 定位 推销 社会责任使用价值
名词解释:
商品:用于交换的对他人或社会有用的劳动产品。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使用价值:“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正文:
一、从商品到货币的惊险跨越
1、从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到商品转换为货币的跨越
从商品本身来看,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存在互相矛盾、互相排斥的关系的。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目的并不在于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为了获得价值(使用价值对于批量生产该商品的厂商来说几乎是无用的,如果它不能为他带来价值的话),为了获得货币,获得在现代社会中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用以交换到其他任何商品,得以实现生存和发展。但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需要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不是为了取得它的价值。因此,商品只有首先被证明具有使用价值,证明其对消费者的有用性,才能被消费者购买,从而实现其价值,而为了实现其价值,就必须先让渡它的使用价值。因此,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把商品卖出去,实现商品到货币的跨越,才能使商品生产者获得商品的价值,并使
消费者得到使用价值,从而使商品的内在矛盾得到解决。而一旦这一跨越不能实现,商品的这一矛盾就不能得到解决,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和投资就将得不到回报,努力付诸东流。因此对于生产者来说,这一跨越是极其重要的。
2、商品到货币跨越的惊险性
我们先来看由货币到商品的转换:货币是指任何一种可以执行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延期支付标准和完全流动的财富储藏手段等功能的商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消费者手中持有货币,在市场可以任意购买他所能消费得起的商品,因为货币是一般等价物,通俗地讲,就是,什么都可以换,而且对方也绝对愿意换。
我们再来看由商品到货币的转换:厂商生产出来的产品是有特定用途,他对一部分人来说可能有用,但对另一部分人来说,可能就是废品,没人愿意要。这些有特定用途的商品不是一般等价物,因此,在市场上就不能与其余一切商品进行任意交换,通俗地讲,就是它存在着没人要,或主要被贬值交换的风险。
那么这种风险来自于哪些方面呢(分析这个问题对我们提出合理建议促使跨越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我想,可以有以下两点:
(1)从商品的使用价值方面看:一种商品通常并不是一家厂商垄断独自生产经营的,而是有许许多多的同行竞争者,但社会对于某一种商品的需要是有限度的,在激烈的竞争中,有些商品就成为多余的;即使厂商开发出了新品种的商品,将其投放到市场上后,也不一定就能立即引起消费者的广泛需求从而形成社会需要,有许多新产品是推出不久后就因为无人问津而不得不停产,例如手机行业;即使生产的商品是有着较广泛社会需要的了,也不能保证他们所生产的商品能全部售完,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品的不断更新,他们现有的产品便极可能被类似的但性能更好的商品所代替;
(2)从商品的价值方面看,生产技术的改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使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断减少,从而降低商品的价值量,那么在这之前生产的该种商品也必须按现有的价格出售,就不能实现其最初的价值量了;即使单个商品是按其现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的,但如果生产这一种商品的总量超过了社会所需求的总量,那么在这些超过部分的商品上所消费的劳动时间就不能形成价值了。
二、如何实现商品到货币的惊险跨越
1、提高商品的性价比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厂商要实现商品的价值,必须首先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要符合消费者对商品的要求。对于消费者而言,他的目的就在于花更少的钱买更好的东西。他们追求的是在相等的价格下买到更好质量的商品,而在相同质量下花更小的钱,当然也有人期望低价买到高质量的东西,但那就不符合等价交换的原则了,在现实生活中虽有,也是极少见的。我没有单方面地说提高产品的质量或降低价格就在于这点。因为提高产品质量也是需要成本的,例如技术的研发、人员管理的改进、制度的创新等都是需要成本的,虽然有规模经济的作用,但也不可能说在大幅度提高质量的情况下反而还能降低成本。降价也是如此。因此,企业不可单方面追求质量提高或价格降低,而应结合起来,在和竞争对手相等价格时,稍微提高产品的质量,,在生产相同质量产品时,通过细节上的一点改变,稍微降低价格,就能获得自己的优势,更好地实现商品到货币的跨越。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性价比呢?我想,还是要不断提高技术,提高管理水平,建立合理的分工制度,实现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生产商品投入的劳动时间,因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如果企业的个别劳动时间能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将能在竞争中占据优胜地位。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塑造良好氛围,在鼓励员工严谨细致工作的同时,也要加强员工之间的情感交
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并给予足够自由的空间和轻松愉悦的工作环境,随时注意为员工们减压。只有员工们以一种积极良好的态度工作,企业的质量提高,成本降低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证。
2、掌握市场信息,了解消费者需求
还是由商品的使用价值出发,面对同类商品,不同消费者会有对使用价值的不同需求,就拿米饭来说,老年人会希望它软一些、糯一些,而青壮男子就可能希望能硬一些,干一些。即使面对着同一种商品的同一种使用价值,不同的消费者也会有不同评判。就拿手机的上网功能来说,它受到年轻人的热烈追捧,但老年人就根本不需要。所以说,市场上的消费者需求变换无穷,花样繁多。而生产者想要将商品销售出去,就不得不考虑他们的上帝——消费者的喜好,按照消费者的喜好和需求生产销售商品,必定试销对路,赢得固定的消费。因此,掌握市场信息,了解消费者需求就成为厂商在竞争中取得先机的一个重要手段,尤其是在要开发投放新产品或去一个新的地方开拓市场之前,市场调研更是至关重大。我的一个亲戚,是做中国民族服装生意的,在北京发展壮大后,便要去闯荡香港,一年后失败了,就是因为去之前没有充分调查香港市场,错误估计了形势,最后遭遇了滑铁卢。
3、准确做好自己定位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成立的初期,就该做好自己的定位,必须明确自己的目标是什么,自己的主打目标体是什么,自己要走怎样的发展路线,这些都是根基性的东西,只有认清自己的定位,才能企业避免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中,被广阔的市场迷了眼睛,避免在各种眼前利益的诱惑中走上歧路。这是一个用认识指导实践,用整体统率部分的问题。作为企业,想要长期发展,必须有清晰的全局观。
做好自己的定位,最重要的一个是要确定所准备服务的主体消费体,针对他们的需求特点生产出相应的产品,并通过产品将其紧紧地团结在产品周围,制造品牌忠诚。最好的例子,我认为,莫过于苹果品牌了。
4、善于推销
过去常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放在现代社会,可能就不太管用了。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充分涌流甚至是过于拥堵的社会,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作用充分发挥,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左右着人们的选择。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且好好地
利用这一点,要学会巧妙地运用各种方式为自己的产品做宣传,打响产品的知名度,将自己的产品推广开去,吸引消费体。如果企业想要再激烈的竞争中获胜,却又坚持着“不怕巷子深”的旧观念的话,失败就在眼前
以上四点仅是对企业将商品成功出售,实现由商品到货币的成功跨越的一点思考。当然,其他的方式还有很多,例如吸引人才、不断创新等,但这四点,我认为,是在现代信息社会中越来越重要的新方式,需要加强重视。
三、企业的社会责任
企业实现了由商品到货币的跨越,对企业来说自然是好的,正常的,对整个社会来说,也是好的,因为它将促进商品流通,增添市场活力,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价值。但如果,企业为了这个跨越,使用了龌鹾手段,违背了良心道德,违反了法规法纪,伤害了消费者和国家社会的利益就又要另当别论了,这个时候我们宁愿放弃这种跨越。
最近几年,中国的产品质量问题频发,无论是三鹿奶粉还是“楼倒倒”事件,都深深刺痛国人的心。更还有,餐馆做菜使用“地沟油”,小吃摊上的烤肉是死去的流浪猫肉,一件件,一桩
桩,骇人听闻。人们纷纷质疑,企业的良心哪去了?民众对企业的信任受到严重冲击,市场的秩序受到严重破坏。长此以往,中国的市场经济如何获得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