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
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地球的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两极半径为6357千米(两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21千米),仅差0.33%;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人造卫星拍摄的照片上,地球看起来是很圆的,主要是因为赤道半径与两极半径仅相差0.33%。)
2、坐地日行八万里,指的是人处在赤道,原因:地球自转。
3、海面上远去的船只为什么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答:因为地球是个球体,地球表面是个曲面,所以海面上远去的船只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4、哪些现象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1)远去的船只,船身总是先消失;
(2)驶来的船只,桅杆总是先出现
(3)月食时月面缺损部分是圆弧形;注:日食不能
(4)登高望远,站得越高看到的地平圈范围越大,说明大地也是曲面。
(5)麦哲伦环球航行
(6)天涯海角走不到边;
(7)航天设施拍的许多地球照片
(8)同时刻同杆子在不同地点影长不同
(9)探究实验: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移动的对照实验(方法)。
5、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从古至今的排列顺序:
①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盘(天圆地方);
②天如斗笠,地似覆盘(盖天说)
③天圆如弹丸,地如卵中黄(浑天说-张衡)
④地球是个球体;
⑤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二、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
1.地球内部结构具有同心圆的特点,从外向内结构层次分别地壳、地幔、地核。
2.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岩石圈以下—400千米处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3.将地球比喻成鸡蛋的方法叫模型法。厚度:地核>地幔>地壳,地壳是内部结构中最薄的部分。
有感地震一般是几级一、地球仪:
1.纬线和纬度:
(1)纬线:纬线都是圆形,也称为纬线圈,从半球看,长度不等。(不同纬度纬线长不相等,相同纬度纬线长相等)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纬线都是圆圈)纬线指示东西方向。(2)赤道: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叫做赤道。
(3)纬度:(赤道)是00纬线,赤道以北纬度,叫做北纬N,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S。
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
0°—30°30°—60°60°—90°
(4)北纬、南纬各有90°。南纬90°是南极,北纬90°是北极。
2.经线和经度
(1)经线:也叫子午线。经线是半圆形,所有经线长度相等。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2)经度:0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即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那条经线。从00经线向东、
西各分作180°,以东的180°属于东经E;以西的180°属于西经W。
(3)0°经线和180°经线都只有一条,经线和纬线都有无数条。
3.东西半球的划分
(1)习惯上以20°W和160°E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把地球平分成东西半球。
(2)西经20°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东经160°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
(3)西半球(向西走):20°W-30°W-160°W-180°-170°E—160°E
东半球(向东走):20°W—0°,20°E—160°E
(4)特殊区域:0°—20°之间,无论东经还是西经永远都属于东半球;
160°—180°之间,无论东经还是西经永远都属于西半球。
(5)注意:东半球不全是东经度;西半球不全是西经度。
4.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5.地球是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的,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
6.5°夹角;地轴是假象的轴;在南极点上跨出任何一步都是向北,在北极点上跨出任何一步都是向南。
注意:遇到判断东西半球,判断东经度还是西经度,南纬度还是北纬度的题目时,一定要自己添上0°经线或者0°纬线。
二.地图
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标记)
1.比例尺:表示实地距离在地图上的缩小程度。即: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的详略:
在同样的图幅上:
1、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际距离范围(越小),但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确度越高;
2、比例尺越小,则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精确度越低。
规律:①大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小的比例尺地图。如:世界地图,中国政区图。②小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地图。如:平面图、军事图、旅游图。(没有给出比例尺时,可以根据比较表示范围的大小来判断比例尺的大小。)
大比例尺:大于或等于1:100000;小比例尺:小于或等于1:1000000
3、写数字式比例尺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单位的统一。比较比例尺大小的时候,先全部都转化成单位统一的数字式,再用数学里比较大小的方法去比较。
4、方向:常用的方法有(经纬网定向法),(指向标定向法),(一般定向法)。
①一般定向方法:无指向标、无经纬网的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②指向标定向方法: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指示北方。
③经纬网定向方法: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其中经纬网定向方法最为精确,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首先要确定图上的经线是东经还是西经,纬线是南纬还是北纬。
(1)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读: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在有指向标的图上判读:指向标指示(北方)。
(3)在没有任何标记的图上判读:遵循“(一般地图的方向为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4)常用的8个方向:东、南、西、北、西北、西南、东北、东南。(凡是遇到写方向的题目,自己
画上方向标,以防出错。)
第3节:组成地壳的岩石
1.岩石的成因及常见岩石
岩石根据成因可分为三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石种类形成原因特征常见类型
岩浆岩喷出岩岩浆喷出地壳冷却凝固而成明显矿物晶体
颗粒、气孔或
柱状结构
玄武岩侵入岩岩浆侵入地壳冷却凝固而成花岗岩
沉积岩地表碎屑物一层层堆积、压实、
固化而成
有明显层状结
构特征或化石
石灰岩、砂岩
页岩、砾岩
变质岩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高压条
件下原来岩石的成分和结构发
生变化而形成的新岩石(岩浆
和沉积岩的接触带易出现变质
岩)
片状的结构
大理岩(石灰岩变
质)、板岩(页岩变
质)、片麻岩(花岗
岩变质)
2.岩石的应用:
建筑材料(大理岩、花岗岩),工艺品材料(和田玉、青田石)等;岩石在形成过程中形成各种矿产资源(铁矿、铜矿)。
【重要提示】①花岗岩与玄武岩的鉴别:从成因上讲,关键是看高温岩浆侵入的部位,或从成因上讲是由高温岩浆侵入的部位来决定,只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形成花岗岩:喷出地表后冷却形成玄武岩。也可从外观上进行区分:有明显的矿物质晶体颗粒的为花岗岩,有气孔构造的为玄武岩。
②地壳中的物质是循环的,地壳中的岩石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1)地球内部的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2)岩浆岩、变质岩在外力(侵蚀、搬运、堆积)作用下形成沉积岩。(3)岩浆岩、沉积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4)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被高温熔化,又成为岩浆回到地球内部。
总结:(1)岩浆岩、变质岩在地表条件下,经风化、搬运、沉积、固结
作用,可形成沉积岩
(2)沉积岩、变质岩在地壳深处的高温条件下,经重熔作用可行成岩浆,
此后岩浆向上侵入或者喷出地表后,冷凝、固结为岩浆岩
(3)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然后岩浆岩在转化为沉积岩、变质岩,岩
浆不能直接转化
第4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一、地壳变动的证明
1.地壳变动的形式
地壳的变动有的表现为地壳的上升,有的则表现为地売的下远,有时进行得很剧烈、很迅速,有时则进行得十分缓慢,难以被人们察觉。
2.地壳变动的原因
引起地壳变动的巨大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或地球本身,即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所放出的能量大量积累。
3.地壳变动的证据
(1)在青藏高原岩层中发现了古代海洋生物化石。
(2)在台湾海峡海底某些地方发现有古代森林的遗迹和古河道的痕迹。
(3)根据测量,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在不断扩张,而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却在不断缩小。
(4)岩层在形成时一般是水平的,但断崖的岩层却并非如此。
(5)东非大裂谷在不断地加宽。
4.地壳变动的形态
(1)褶皱:水平岩层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发生弯曲的现象。
(2)断层:水平岩层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引发断裂,断裂位置发生错位的现象。
“褶皱和断层”使有些地方成高山或高原,而有的地方形成盆地或低地。
二、火山
1.火山的成因:地壳内部灼热的岩浆在压力作用下沿地壳裂口或地壳薄弱的地方喷出地表。
2.火山的构成及其喷发物
(1)火山的构成:一般由火山口、火山锥和岩浆通道(火山管)三部分组成。
(2)火山喷发物:气态(水蒸气、二氧化硫等)、液态(熔岩流)和固态(火山灰、火山尘、火山弹等)。
3.火山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之一。不同火山的外部形态和火山活动特点是千差万别的。
4.火山的分类:根据火山的活动情况,火山可分为活火山(如日本的富十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5.世界上火山的分布:火山的分布并不均匀,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区,以及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山一带。
6.火山的利弊
(1)火山喷发的危害性:毁坏交通、埋没农田、引起火灾、甚至危及人类生命。
(2)火山喷发的好处:火山灰和火山尘可为农田提供无机肥料,火山口富集大量的矿产。
【重要提示】火山出现的历史很悠久。有些火山在人类有史以前就喷发过,但现在已不再活动,这样的火山称之为“死火山”:不过也有的“死火山”随着地壳的变动会突然喷发,人们称之为“休眠火山”:人类有史以来,时有喷发的火山,被称为“活火山”。
三、地震
1.地震的成因: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的震动现象。
2.地震的相关术语
(1)震源:岩石发生断裂错位引起地震的地方。
(2)震中:震源在地面的垂直投影处,一般受地震的影响最大。
(3)震中距:地表某地距震中的距离,震中距越小,受地震影响越大。
(4)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
3.地震的分类
无感地震:一般来说,震级小于3级,人们感觉不到的地震,称为无感地震。
有感地震:震级大于3级、小于4.5级,人们感觉到的地震,称为有感地震。
破坏性地震:震级大于5级,造成不同程度地震灾害的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
总之:震级越大,震中距越小,破坏性越强。
4.世界地震的分布: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区,以及地中海一高马拉雅山一带。
5.地震的防范和预报
(1)地震的防范
①发生地震时,要快速离开房间,跑到空旷的地方。
②当来不及跑到屋外或无法出去时,要躲到面积较小的房间(如厨房)和桌子底下。
③迅速关闭煤气阀门,切断电源,远离高压电线等。
④建筑师通过设计建造一些抗震建筑物来减少地震的危害。
(2)地震的预报地震发生是有预兆的。民间流传着许多预报地震的方法,如马不进圈、鸡飞狗叫、猪不吃食、井水喷涌、出现地光、蜜蜂迁等。人们还可以借助仪器的观测和观察自然界的异常现象,判断地震是否会发生。但是现代科学发展的水平还不能对地震做出准确、及时的预报。
第5节:泥石流
一、泥石流的形成
1.泥石流:指在山区因为暴雨或其他原因引发的携带有太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2.泥石流形成的原因
(1)自然原因:①山区(特别是陡峭地形)有利于水流汇集,水流的速度较大,冲刷力强;②山坡或沟谷表层堆积有大量的松散碎屑物(如土、石块等),容易被水流冲刷;③有暴雨或持续性的降水,形成了大量的流水。
(2)人为原因:乱砍滥伐,不合理地开挖和堆积,破坏了地表形态和土层结构。
3.泥石流的分布
(1)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存在泥石流的潜在威胁,其中比较严重的有哥伦比亚、秘鲁、中国和日本。
(2)我国泥石流的特点
①时间分布特点:与集中降水的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原因:爆发时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的激发)。
②空间分布特点:主要发生在山区(如太行山、黄土高原、秦岭、四川盆地、云贵高原、雅鲁藏布江谷地),我国以四川、云南、甘肃和西藏等省区尤为严重。
4.我国多滑坡泥石流的原因:我国山区面积广太,山高谷深、地势陡峻,地质构造复杂,上层岩性相对松软,受重力、流水作用以及山地开发程度不断加大等等。
二、泥石流的危害
1.爆发特点:突发性和历时短。
2.危害:(1)堵塞江河(形成堰塞湖);(2)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3)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三、泥石流的防御措施
1.泥石流发生的前兆:(1)河流、沟谷中的小溪突然发生断流;(2)深谷或沟内传来类似火车轰鸣或闷雷般的声音;(3)沟谷深处突然变得昏暗并有轻微震动感等。
2.应急措施:泥石流发生时,应设法从房屋里跑到开阔地带,并迅速转移到高处,不要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要向两边的山坡上面逃生(如图所示的逃生路线),千万不可在泥石流中横渡。
3.防御措施:(1)建立预测、预报及救灾体系;(2)对于遭受泥石流严重威胁的居民、企业和重要工程设施等应及时搬迁和疏散;(3)植树造林;(4)修建工程设施阻挡、调整和疏导泥石流。
4.可能诱发泥石流的人类活动
(1)不合理开挖:修建铁路、公路、水渠以及其他工程建筑时的不合理开挖;
(2)不合理地弃土、弃渣、采石;
(3)滥伐乱垦。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