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防灾减灾的重要性
防灾减灾的重要性
一、5.12全国防灾减灾日的由来。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截至2008年9月18日12时,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累计受灾人数4616.2165万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惨重的一次。灾后中国政府宣布投入一万亿元人民币进行灾区重建,这场大地震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心里压力和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堪称国家和民族史上的重大灾难。2009年3月2日,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发布消息,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一方面顺应社会各界对我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
二、谈谈防灾减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全面提高对防灾减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我县是灾害多发易发县,属江西省四大暴雨区之一,主要灾害是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山体滑坡;旱灾、冰雹、雨雪冰冻等灾害。水灾频繁,特别是地质灾害隐患点多,全县有315个地质灾害隐患点,涉及人口3020人。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县曾发生过5次特大洪灾,特别是1994年5月2日、6月15日、1997年6月9日三次洪灾均为百年未遇。县城三度被淹,受灾人口均在20万人以上,直接经济损失3.45亿元。
(二)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的社会意义
防灾减灾工作的着眼点,一是稳定,二是安全。地震可能没发生,但稳定问题是照样会碰到的,在很多地方都会碰到这个问题。本地方的有感地震或是外围的大地震对本区造成的有感,老百姓就慌了。或者发生地震谣传,干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无论是以何种形式出现,这种恐灾的心态均会造成极大的社会混乱和经济损失,人员伤亡。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让公众有防灾减灾知识,知道有关地震预报的法规规定,具备一定的应急对策,有自救和互救的能力,增强地震灾害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在发生灾时不会心慌意乱,尽快做出反应,从而减轻损失,把社会稳定下来。
(三)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能够增强抗灾救灾的能力。
日本是世界上地震频繁的国家,但又是地震灾害造成损失程度最低,灾后恢复最快的国家。1995年初人们还在叹息阪神地震的无情,而一年后的1996年,人们却惊叹阪神那超常的恢复重建工作。短短的一年间,当初的废墟区几乎无处可觅,代之而起的是一幢幢新的建筑,这其中当然包含有日本政府的重视和社会的支持。面对着使5000多人死亡,经济损失愈千亿美元的大地震,他们没有丝毫的混乱,很快地从惊愕中投入到紧张的抢险救灾,重建家园的工作。这一切完全取决于日本人的那种较强的灾害心理承受能力和抗灾救灾的能力。而这种较强的心理素质并非天生的,而是来源于强烈的防灾减灾意识。正是这种强烈的防灾减灾意识产生了强烈的抗灾救灾的能力。
(四)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可以增强短期、临灾预报的监测能力。
掌握了地震科普知识的广大众,可以通过感官直接得知某些短期、临灾宏观前兆现象,并将其及时地报告给有关地震部门加以汇总,连同其他前兆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就有可能为临灾预报的决断提供有价值的根据。
(五)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可以促进社会组织和个人自我防御地震功能的提高。
破坏性地震是后果惨重的突发性事件,政府快速决策和较强的防、抗、救灾的应变功能是减轻灾害之关键所在。1999年9月21日和2002年3月31日台湾的两次大地震,前者由于灾前政府的不作为和后者的采取相应措施,虽然地震灾级相当,但两次地震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却相差很大。可见,地震宣传可以促使社会组织各级领导者认识地震灾害的严重性,积极采取对策,制定相应的地震应急预案,在灾前从思想上、组织上和物质上都有所准备并采取预防措施,灾后能迅速实施各项救灾对策,从而有效地减轻地震灾害的损失。
(六)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和普及教育的必要性。我国防灾减灾工作的方针是“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预防为主,就是要把地震事件发生之后一时的、被动的、消极的救灾活动,转变为地震事件发生之前长期的、主动的、积极的、全社会参与的防御行为。而地震事件发生之前长期的、主动的、积极的、全社会参与的防御行为的养成则是依靠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的形成和提高,这就需要大量的、深入的、持久的、广泛的防灾减灾的宣传和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教育。我们说宁可千日不灾,不可一日不防,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社区是社会中的基本单元,面对突发的自然灾害,社区不仅要在第一时间内面对,也要在
第一时间内处置灾害,社区在防灾减灾建设方面扮演着独到而无法取代的减少居民的伤亡的角。社区在开展防灾减灾工作中,坚持“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原则,把防灾减灾工作纳入到了社区工作的日程中去,充分的做到了人人知晓,人人明白的状况。
三、社区防灾减灾存在的一些问题
1、社区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不强。
有感地震一般是几级2、社区对防灾减灾的重视程度不够。
3、社区减灾工作缺乏专业人员。
4、社区减灾缺少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
5、社区减灾缺少必要的资金投入。
6、社区防灾减灾教育和基本训练不够。
7、社区防灾减灾硬件设施不全面。
第二篇:防灾减灾
防灾减灾,警钟长鸣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 “防灾减灾,警钟长鸣”。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本周我们将迎来第3个全国“防灾减灾日”,我们都知道安全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我们师生、家庭幸福安宁的基本保障。今天利用国旗下讲话时间,再次对大家作一些警醒和提示:
第一、重视每一次应急疏散演练。512汶川大地震时,桑枣中学紧临着灾情最为惨烈的北川,却在这场举世震惊的特大地震中,师生无一人伤亡。因为该校从2005年开始,每学期都要组织一次紧急疏散演练。桑枣中学抗震救灾的经验告诉我们,平时重演练,震时无伤亡。我校也多次开展应急疏散演练,随着演练次数的增加,演练的效果也在逐渐提升。希望今后同学们能重视的每一次演练,进一步提高抗击各种突发灾害的应变能力。
第二、有序上下楼。在课间不互相追逐打闹,上下楼梯不要拥挤,要注意礼让,并靠右慢
行。严禁在楼梯的扶手栏杆上向下直滑或在楼梯上追逐奔跑,严禁攀爬栏杆、围墙、窗户等。
第三、文明把路行。随着经济的发展路好走了,交通状况也更复杂了。同学们要遵守好交通规则,主动避让机动车辆,横穿马路时要注意来往车辆。严禁骑车带人,并排追逐。坚决不搭乘无证车辆上下学。严格按照学校分批放学制度,有序的排队上车。
发布评论